帝国争霸(校对)第9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0/945

  关键还有,在河网地区作战,像主战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其实没多少用武之地,主力肯定是轻装部队。
  如此一来,强大的垂直空运力量就有了发挥价值的地方。
  也就是说,可以依托戴蒙德港外面的野战机场,让地面部队发起垂直突击,以此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
  至于具体战术,在波伊战争期间就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要说的话,利用直升机进行快速突击,一直就是帝国军队的拿手好戏,也是登陆作战由平面向立体转变的关键所在。
  
第272章
立体登陆
  攻打加尔的行动在12月21日的凌晨开始,这也是丁镇南确定的最后期限。
  按照刘尊山的建议,在3天之前的12月18日,第十一陆战师投入1个加强团,由第三十一特混舰队提供火力支援,在戈达瓦里河口三角洲北面的卡基纳德附近,发起了两栖登陆行动。
  为了吸引梵军注意,海军还派去了数十艘运输船只,不过大多是民用货轮。
  此外,北上的登陆舰队也经过了卡基纳德外面的登陆场,而且停留了一天,只是没参与登陆作战行动。
  因为梵军几乎没有抵抗,所以陆战队只用1天就巩固了滩头阵地,然后花了2天时间向内陆扩展。
  到20日深夜,陆战队已经把战线推进到卡基纳德城外。
  按照丁镇南的要求,该团在20日下午就开始炮击卡基纳德,而且在入夜后增强了炮击力度。
  虽然卡基纳德没有港口,但是做为河口地区的滨海城市,肯定有很大价值。
  拿下这座城市,陆战队就能逆流而上,攻入南部地区的腹地。
  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兵力。
  只是,在南面的佯攻行动到底有没有产生效果,至少在21日的凌晨,主攻行动开始的时候还不清楚。
  与传统的登陆作战一样,仍然由火力准备开始。
  大概是为了用掉已经堆积如山的库存弹药,特别是那些存放了几十年,一直没有机会使用的炮弹,登陆前的火力准备由第三十一特混舰队担纲,而且在两轮轰炸之后,就进入炮击阶段。
  为此,帝国海军总共出动了38艘驱逐舰与巡洋舰。
  其中,还有4艘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后期建造,在战后封存,到9月份才启封,加入了战斗序列的大型巡洋舰。
  炮击行动,就是由这4艘大型巡洋舰开始。
  要说的话,如果不是在波沙湾战争中,库存的400毫米炮弹用得差不多了,而且重新生产400毫米炮弹不但很麻烦,在效费比方面也没有多少意义,帝国海军恐怕会把那几艘快速战列舰派过来。
  当然,炮力是34艘现代化的驱逐舰与巡洋舰。
  这34艘战舰,全都配备了2门130毫米舰炮。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时候,每艘战舰提供的火力强度都相当于陆军的一个加强重炮营,而且拥有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更适合执行登陆前的火力压制任务。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海军保留大口径舰炮的主要原因。
  用舰炮对付敌人的舰艇?
  显然,这不过是用来骗取经费的噱头。
  对于制海作战,帝国海军一向不是很重视。道理很简单,帝国海军是全球霸主,根本没有需要制海的问题。哪怕存在几个有点分量的对手,比如纽兰海军与迢曼海军,可是决定胜负的,也是由航母与舰载航空兵当主角的空中作战。也只有在夺取制空权之后,才有能力夺得制海权。
  在夺得战场制空权之后,或者说依托于舰载航空兵,还需要担心制海权吗?
  当然,舰炮也确实能够用于制海作战,不过主要用来对付中小型舰艇。
  正是如此,在一些吨位较小的战舰上,比如护卫舰,帝国海军才放弃坚持数十年的最低标准,也就是主力战舰的主炮口径不低于130毫米,开始采用80毫米速射炮,并且投资研制了特种弹药。
  不过要说的话,如果只用来对付小型舰艇,特别是武装快艇,30毫米机关炮其实都足够了。
  只是,在驱逐舰与巡洋舰上,帝国海军依然坚持使用大口径舰炮。
  此外,也就是到在大战爆发之后才下水的“杨城”级驱逐舰,才把主炮的数量由两门减少到一门。真要说的话,这是不得已才做出的妥协,即“杨城”级为了装上给“青州”级配备研制的“金钟罩”系统与96具垂直发射管,在设计阶段还考虑过取消全部主炮,而最终只保留了舰首那门。要想保留舰尾的主炮,就得取消直升机飞行甲板,或者是机库,导致反潜能力大幅度降低。
  显然,相对于增加一门主炮,两架反潜直升机更有价值。
  帝国海军坚持让大型战舰使用大口径舰炮,也就是为了打击地面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对地支援一直都是帝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是帝国保持一支强大海军的关键理由。
  不要忘了,梁夏帝国是陆权强国。
  哪怕打赢了第二次全球大战,帝国的根本属性也没改变,依然得以维护与巩固在世界岛上的陆上霸权为主。
  也就是说,帝国的海权,必须为陆权服务。
  其实,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的后期,这个特征已经显现了出来。
  在击败了主要对手之后,帝国海军在大战最后的2年里,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支援登陆作战行动。
  到了战后,也就更是如此了。
  波伊战争期间,帝国海军盘踞波沙湾,根本就没有受到威胁,所有作战行动都是围绕对地打击与对地支援进行。
  显然,舰炮是最主要的对地打击武器。
  如果以使用强度为衡量标准,没有任何一种武器更够跟舰炮相提并论,就连舰载攻击机也比不上。
  有很多人觉得,帝国海军还抱着巨舰大炮主义不放。
  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发展惯性使然。
  关键就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与波伊战争期间,大口径舰炮一直是对地打击的主要投送工具,不管是打击效果,还是效费比,都超过了航空兵。尤其是在登陆作战行动中,舰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为此,帝国海军没有理由不发展舰炮。
  只是,随着各种各样的精确制导弹药诞生,尤其是廉价制导弹药出现,舰炮的地位已经受到影响。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第三次全球大战或许就是大口径舰炮的绝唱。
  不管未来战争要怎么打,在技术的推动下,包括舰炮在内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武器被送进博物馆。
  当然,还不是现在。
  在持续数个小时的炮击当中,38艘战舰打掉了数万发炮弹。
  随后就是登陆作战行动。
  与传统登陆作战行动不一样,这一次没有抢滩。
  在第一批突击部队里面,或者说首先发起攻击的部队中,根本就没有两栖部队。没有登陆艇、没有气垫船、没有两栖装甲车、也没有两栖坦克、甚至没有冲锋艇,离得最近的登陆舰在几十千米之外。
  把第一批登陆部队送上岸的是运输直升机!
  其实,这也是“立体登陆”理论诞生之后,首次用于大规模登陆作战行动。
  帝国海军为此出动了9艘两栖攻击舰、12艘综合登陆舰、24艘船坞登陆舰、24艘兵力投送舰与24艘突击船。
  这里,还没有算上搭载了武装直升机,参与登陆作战行动的其他战舰。
  要说的话,主力其实是后面两种用民船改造来的辅助登陆舰。
  所谓的兵力投送舰,其实就是做了必要的改造,能够搭载一个加强陆战团的3000多名官兵,以及全部的主战装备,还在露天甲板上面设置了直升机起降点,能够为直升机提供支持的大型滚装货轮。
  必须得说,帝国海军一直在为战争做准备。
  虽然没有相关法律提供支持,但是在和平时期,帝国海军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秘密控制了本国与盟国的航运企业。为了加强对具有军事用途的民用船只的管控力度,帝国海军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面向民营企业的机构。在众多的民用船只中,最受重视的,也就是能够用来运载主战装备的滚装船。
  在帝国造船厂建造,由帝国或者盟国航运企业经营的滚装船,车辆甲板的承载能力都达到了军用标准,能够在不做准备的情况下,装载帝国陆军与陆战队的主战装备,包括配有附加装甲的主战坦克。
  此外,大型滚装货轮还有直升机起降平台。要是有需要,还能拆除非必要设施,在露天甲板上多设置几个直升机起降点。事实上,征用的这24艘大型滚装货轮,全都增设了直升机起降点。
  只是,受船体结构限制,滚装货轮没法搭载直升机。
  不过,这是小问题。
  为了利用滚装货轮上的直升机起降点,所有两栖攻击舰与综合登陆舰,都尽可能多的搭载突击运输直升机。在登陆行动开始之前,这些直升机全都飞去滚装货轮,将滚装货轮搭载的官兵送上岸。
  相对而言,突击船更加极端。
  这东西其实就是集装箱货轮。
  当然,全都是排水量在10万吨左右的大型集装箱货轮。
  跟滚装货轮不一样,这些集装箱货轮不但做了必要改造,还具备支持直升机进行持续作战的能力。
  关键就是,只能支持直升机作战。
  受内部构造的限制,集装箱货轮没办法搭载陆战队,也很难运载大型装备,最多只能运送一些用集装箱装载的设备物资。因为船体的尺寸极为巨大,甲板也非常平整,所以集装箱货轮非常适合搭载与运作直升机,甚至能够利用集装箱搭载维护设备,获得跟登陆舰相当的持续作战能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0/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