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万人敌(校对)第3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8/924

  同时再三强调,楚国并不愿意跟吴国发生冲突,之前的“衡山之战”,是柏举斗氏擅自行动的缘故。
  至于之前李解三战三捷攻克三处楚国江淮边邑,却是绝口不提。
  这里面的水……有点深。
  “楚国太后,当真奇人也。”
  在“天下棋盘”前,有老大夫这般感慨着,不感慨不行啊,别国剪除权臣,那叫一个痛苦艰难。
  偏偏楚国这么顺利的吗?
  甚至可以这么说,在楚国太后最需要帮助,然而娘家晋国一点卵用都没有的时候,结果冒出来一个吴国野人,一路横扫,打得各方牛鬼蛇神哭爹喊娘,最终连楚国权臣之家都给削了。
  可见,历史进程也是很重要的。
  如今楚国太后掌控的楚国时局,其实要比先王在位时好得多,出卖一个柏举斗氏,损失大别山以北的地盘,但是却巩固了自身的权力,同时还加强了楚国的中央权威。
  收益和损失,实在是很难说得清。
  楚国边邑的强盛,对楚国来说的确有好处,但那是扩张期,遭受吴国的屡次打击之后,不但没有增加楚国中央的税赋收入,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不要维持军事存在,还要承担存在的压力。
  现在,浑身轻松,犹如多年便秘得以治愈!
  “诸君以为楚国当此局势,会如何行事?”
  “吾闻郢都谒者,携柏举一万二千丁口,已过西关。”
  “……”
  有人顿时不屑起来,如何行事?行事个屁。
  换成他们是楚国太后,这时候也要先安内,不抓紧时间巩固中央权威,难道等斗氏恢复过来反扑?这不是闹嘛。
  而楚国太后果然也没有让人失望,她杀了斗氏“武斗派”的领袖斗师,自然是跟柏举斗氏成了死敌,哪怕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
  君臣猜忌,结果是注定的。
  为了防备将来,楚国太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柏举斗氏给卖了,一万两千丁口,差不多就是柏举斗氏的精华所在。
  直接清空,打包赔给李解,至于李解怎么处置,关她一个女人什么事儿?
  就是带带儿子,顺便管一下楚国大政,总不能什么事情都找她一个女人吧。
  她又不是楚国国君!
  “如此,李解必定缺粮!”
  “郑、蔡结盟,号称二十万之众,李解纵使骁勇善战,麾下兵卒,亦是久战疲敝之师,未必能应对啊。”
  “闻李解已在新蔡之辈开沟挖渠。”
  “……”
  “……”
  一时间,众人顿时觉得这画风相当的熟悉。
  开沟挖渠,这是上瘾了是怎么地?这年头打仗之前先挖掘点东西的,貌似就李解这么个吴国野人。
  “效仿逼阳之战故智?”
  “不无可能!”
  “今时李解之危局,不比逼阳国。”
  有人看着舆图,很是郑重道,“此时李解,乃是孤军在外,淮上之民,非吴人、傅人,必不能诚心相助,此谓无立足之根基。”
  在洛邑公卿士族在“天下棋盘”前高谈阔论的时候,李专员向新蔡全体劳工,发布了一条公告:凡出工出力满月者,可得上等白沙麻布一匹。
第357章
对力量一无所知
  白沙麻布不能当饭吃,但李解掏钱的态度,让原本不情不愿的新蔡国野之人,都是有了干劲。
  人吴国王命猛男江阴子的诚意难道不够吗?!
  白沙麻布那质量……难道不好吗?
  白沙麻布到手了去买米煮饭……难道不香吗?
  逻辑完美,道理正确!
  “咱们总计要征发的民夫人数,照四十万计算!”
  “四……四十万——”
  上蔡大夫都破音了,他七十六了,在李解这里遭受的惊吓,一天顶过去一年。短短一个月,感觉人生过了三十年一样,真他娘的刺激!
  “老君,淮中城太远,临近新蔡的城池,无非就是蓼城、黄城、息城、白邑。一地出一万青壮,总归是要的,但实际上四城青壮总数,肯定不可能是一万,所以要轮番上工,但这轮番上工的工地,却未必都要前往新蔡。”
  言外之地,除了新蔡,别的地方也是有工地的。
  这时候上蔡大夫蔡美才想起来,李解之前搞的动作,简直是心黑到爆炸啊。
  摆明了就是借着郑、蔡联军来袭的由头,然后顺势搞大建。
  说是大建,主要还是筑堤修坝,土石坝的工程难度不高,其作用也谈不上什么永久工程,定期维护是跑不了的。
  但是短期内,可以创造大量的优质耕地,淮水两岸的人口膨胀基础,就是肥沃的江淮平原。
  可淮水的脾气,这年头可不好,基本就是跟着“河伯”学习,动不动就发浪,水那叫一个多,随便来个恶棍,在淮河之畔抠两下,立刻就是一泄如注,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江阴邑虽好,但李解肯定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别人都以为他李某人来江淮是捞一把就跑,嘿,他还真就没这么打算。
  就算淮水两岸现在占据的地盘不能全部吃下去,可哪怕只有三分之一,也是立地成仙的节奏啊。
  “上将军,如此靡费之巨,闻所未闻啊!”
  话说到这个份上,上蔡大夫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上将军,照四十万计算,一月靡费就是四十万匹布,即便是麻布,那也是惊人用度。再者,若是工期持续至秋收,只怕就是三倍四倍乃至五倍!从何处得两百万匹布?!”
  “根据上工人次来调整产量。”
  李解目光灼灼,盯着上蔡大夫,然后难得严肃道,“不瞒老君,江阴邑麻布产量,一人可抵二十人。”
  “绝无可能——”
  老大夫又一次破音了。
  你他妈胡扯别的,老夫都信了。你他妈居然说一个人当二十个人用,这他妈不是放屁是什么?!
  实际上李专员的确是有点胡扯,他说的有点保守,因为江阴邑的奴工根本不算人,加上江北新开辟的麻料种植园和加工场,总的一年生产周期中,把奴工的产量也算在江阴邑工人身上的话,大概一个人抵得上普通织工的三十倍产量。
  其中奴工的贡献,大概占据了八成左右。
  李解在整合“百沙”劳力的时候,还是以雇工为主,但随着对外战争的红利,雇工一年之内就从生产主体,变成了少数。
  生产主力军成了奴工,而且比重之高,相当惊人。
  但是奴工的生产效率并没有比雇工少多少,正相反,这些战俘、淮夷、他国野人,工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因为在江阴邑的体制下,他们的生存率极大提高,生存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肉吃。
  李解在淮上作战,都不能保证士兵每天都有肉吃,但是在江阴邑,奴工每天都能尝到肉味儿,能不能吃到肉,可能是看运气,毕竟打菜的时候,一大盆里面能不能找到肉丝儿,就得看运气。
  一个月之内,一个奴工的肉类补充时间,五六天总归是有的。
  主要是熏鱼,外加少量的半风干腌渍鲸肉、海豚肉,这自然大大地增强了奴工的生产积极性。
  而且江阴体制比较特殊,有着很明确的升级过程。
  一年的总产量前列者,就能脱籍,从奴工变成自由民,当然这个自由不自由,全看解释。
  反正就算成了自由民,也得上班上工。
  只是这时候上班上工,自身保障就得看自己,吃饭就得掏钱,病了就得硬抗。
  因为之前作为奴工,属于江阴邑的财产,主人对自己的财物,还是相当小心保养的。一旦不是自己的财产了,关他们屁事儿?
  很微妙的就形成了现在的江阴邑奇葩生产制度,逼阳之战和讨伐淮夷,源源不断地输入劳力,但这些劳力并非成了渣滓,反而转化成了生产推进剂。
  上蔡大夫尽管知道李解掌握很多资源,但并不清楚李解把资源转化的效率有多么恐怖,甚至李解只是通过硬性技术标准的升级,一个江阴织女的生产效率,也是淮上列国织女的五倍到十倍左右。
  两百万匹白沙麻布,对此刻的李解来说,还真不算什么难事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8/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