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万人敌(校对)第5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8/924

  什么秦国晋国齐国吴国楚国,放几百年前,都他娘的乱臣贼子,王师出征,干就完事儿了。
  可惜现在的王师,就是菜鸡,除非给列强霸主推腰推屁股,还真是没啥能耐。
  李专员也没想那么多,大大咧咧地拿着茶杯,嘬了一口道:“小国尽数消亡,只剩大国,不就行了?”
  “……”
  “……”
  很简单的道理嘛。
  很粗暴,但是很真实。
  “河北双璧”有心反驳,说你这说的也太简单了,可话到嘴边,忽然又都觉得,说的真是太对了。
  这几年兼并战争其实越发地频繁,只是频繁不代表激烈。
  典型就是“郯君献土”,郯庄子退位了,不还是活得好好的?而且郯庄子跟李解还关系挺好,跟李解的左膀右臂之一,超能打的饭桶沙哈,关系更好。
  郯国被吞并了,但过程很温和,郯国的上层建筑,虽说没有很顺利地融入到吴国的上层建筑中去,但至少也没有消亡。
  该有的祭祀,还是有的,只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个形式。
  郯国的祖先们,逢年过节,冷猪肉照样有的吃。
  吴国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很轻松很温和地,就把郯国给吞并了。
  反面教材就是郑国攻许,狠狠地打了一通,结果许国也没有被消化,还让许国人有了借口,从国际社会上,找来了非常出名的有活力社会团体。
  “忠肝义胆”那是能随便吃的吗?
  吃下去就打出来!
  郑国又把许国吐了出来,可能国际社会压根就不关心许国,但借着大义,就能薅郑国的羊毛,让郑国出出血,割点肉。
  最后许国还是亡了,国际社会还关心吗?完全没有。
  因为许国没有利用价值了,这样的低等小国,亡了就是亡了,天下间,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小国家,国际社会完全没有一个个关心过来的可能。
  当然了,倘若通过这些个菜鸡国家,又能薅哪家羊毛,那么国际社会的喷子声音,自然是最大的!
  感受到了小国的悲哀,姬豆子悲从中来,卫国不算小国,甚至可以算是中等强国,然而和大国比起来,也不过是斗兽场中的棋子。
  尤其是现在,姬豆子甚至能够感觉到吴国、晋国甚至宋国鲁国在卫郑战争上的满满恶意。
第510章
灵魂太脏
  卫郑战争才起了个头,李专员也不觉得现在这点动静,能让周边大国如何精神抖擞,不加点料,怎么可能打成一锅粥。
  从春天打到秋天,这才像话嘛。
  “首李,淮中城木工厂已经开始试运行。”
  “噢?这么快。”
  江阴邑开始搬迁,很多木工作业都逐渐转移,除了造船厂,剩下的大部分都在往淮中城转移。
  实际上造船厂也在转移,此时的淮水,修建造船厂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淮水两岸林地并不少,尤其是大别山和群舒地区,木材资源极其丰富。
  英国入贡吴国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巨木”,这是用作修建巨型建筑,不可或缺的材料。
  老妖怪在世的时候,“巨木”只有四种,银杏、水杉、香樟还有榉树。
  而这四种树,真正用得上的,只有银杏和榉树,但是大型木料,在老妖怪爷爷还活着的时候,吴国就砍得差不多了,自老妖怪的青少年时代,就是以对外勒索为主,才能获得“巨木”。
  “巨木”,在任何时候,都是极为重要的物资。
  然而受限于交通运输的条件,很多国家就算有心朝贡,也没有能力把“巨木”运出来,英国算是为数不多有能力也有资源的国家。
  此时在淮中城筹备的造船厂,并不在北岸,而是在南岸,原因也就是因为淮南的“巨木”资源,要比淮北多得多。
  徐国还存在的时期,淮北像样一点的林地,其实都已经被侵占。
  成片的密林,基本不存在,如果有,也只能是某个大贵族的传统狩猎场所。
  “装配工培训这么快?”
  “都是‘白羽氏’‘白甲氏’‘支氏’‘巫氏’为主,另有六人、舒人混杂其中。”
  鳄人把装配工的来源说了一通,顿时就一目了然,基本上涵盖了李解现在麾下走狗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百沙”之外,鳄人提到的装配工来源地,不是李解小老婆的娘家,就是李解左膀右臂的老家。
  别的国家可能木工作业要慢工出细活,但是在江阴邑,这事儿得另外来说。
  主要原因就在于工具的普及,一套木工工具,原本属于列国工匠的祖传宝贝,但在江阴邑,只要进了木工厂,匠人随便经手。
  哪怕是学徒联手,都有统一规制的木工工具,绝对不会出现标准另类。
  至于说刨子、锯子、钻头等等新式工具的应用,对传统匠人的生产效率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只不过工匠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技术储备人才,江阴邑的木工可能远不如列国顶级工匠那样花活儿繁多,但有一点,在江阴邑的这套生产流程之下,他们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独轮车现在试生产没有?”
  “还没有,商君吩咐,先行生产农具。”
  “唔……也是。”
  点了点头,李解一边翻着公函,一边琢磨着卫郑战争的进度可能,要是打成了一锅粥,到时候运力跟不上,这独轮车,就能卖个爽。
  至于说技术扩散会不会有什么恶劣结果,这完全都不用去多虑,体制都不一样,工艺技术发挥出来的最终效果,也是大不相同。
  淮中城现在最主要的还是缺粮,春耕是重中之重,李解虽然不在淮中城,但是耧车之类的农用工具,一直没有停止生产。
  加上犁头、笼头、驾辕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就算有心想要给卫郑战争拱火,也是有心无力。
  产能就那么大,李解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让不合格的奴工进入相对精细的装配流程。
  没有受过培训的文盲,进入了近似流水线的生产作业中,只会产生反效果,拉低生产效率。
  把劳力转化为劳动力,本身就是个长期高投入的过程。
  再穷不能穷教育,不是因为李专员听多了这样的废话,于是耳朵里长茧。
  而是当年他还是工头那会儿,遇到过各种让他抓狂的小工,无一例外,都是几近文盲的家伙。
  哪怕是纯粹出卖体力的苦力,他们最最基础的,也能听懂工头说的“龟腚”是个啥,简而言之,他们至少识字,且懂纪律,只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二三十亿人。
  在李工头时期,李解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绝不是因为响应国家号召,而是真的跟他这个工头的利润息息相关……
  穿越之后,这种惯性显然不会轻易改变,哪怕他一个人撵着一群废物野人乱跑。
  所以,哪怕在外界看来,白沙野人抓了俘虏那就是一把抓胡乱搞,指不定就是拿来当畜力,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凡是涉及到手工业、工业生产活动,李解一直都是宁缺毋滥。
  手中挥舞的鞭子,就是扫盲的最好办法。
  屡试不爽,一直试,一直爽。
  现如今能够把木工厂甩手给商无忌打理,也是因为两年多的积累。
  一个小小的对比,就能看出来其中的差距。
  大舅哥商无忌出自延陵运奄氏,然而两年来,商无忌这个运奄氏小支产生的识字人口,是整个延陵运奄氏的十倍都不止。
  这还是纸张价格依然高昂,并没有真正降低教学成本的情况。
  但是,一个小小的识字率,就可以让同样一个工坊,在上层生产意图向下传达的过程中,有着超强的人力成本降低功能。
  当一个工坊只有顶层个别人识字,那么在传达生产意图的过程中,几乎就是口口声传,如果存在空间上的距离,那么只要过手一两人,消息说不定就面目全非。
  而识字率上去之后,不过是一块木板几个字的事情。
  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勤快的跑腿狗子,这只狗子本身识字与否,都已经不重要了。
  工坊生产如此,行政办公,同样如此。
  所以最终阴乡商氏这个运奄氏的小支,反过来吞并延陵运奄氏这个本宗大宗,并非是姑苏国人惊讶的那种不可思议,本质就是个理所当然。
  实力底蕴,其实不在一个层面上,只是旁人无法看破迷雾,唯有雾里看花罢了。
  此时淮中城木工厂的投产试运行,让李专员打定主意,返回淮中城之后,就开始抓紧时间,忽悠那帮前来求取真经的莘莘学子们,给他做义务劳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8/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