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万人敌(校对)第6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6/924

  不但嘴上信了,心里也是认可,而且行动上,更是为“一统天下”而努力奋斗。
  对妫夭而言,她是李解的老婆,虽说是小的,但凭什么不信?
  既然信了“一统天下”,那陈国就算是她的母国,该灭亡的时候,也得灭亡。
  陈国不灭亡,哪来的“宛丘公主”?
  君父的江山社稷亡了,很心痛,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是?
  李小白将来要做“宛丘公主”,说不定还要在宛丘盖个宛丘宫,作为封邑的消遣之处,这没地没人的,不就是做梦?
  唯有陈国灭亡,才能达成所愿。
  所以妫夭想法坚决,行动更坚决,虽说没有嬴莹那么轰轰烈烈,可这是长线收益。
  嬴莹现在是爽,但一男半女都没有,就算生了,名分怎么定?是归“淮水女神宫”呢,还是归“淮水伯府”?
  这其中的区别,大了去了。
  而且嬴莹就算是淮水女神,那也是“死”了的,整个“淮水女神宫”,将来不出意外就是官方财产。
  对官僚们而言,等一年两年等得起,等十年二十年也等得起,等五十年一百年,还是等得起。
  “淮水女神宫”,早晚还是公家的,嬴莹还能吃到百年之后的红利不成?
  只是各有各侧重,各有各的想法。
  但终究说起来,嬴莹和妫夭,都算是在后宫之中,走得比较远的。
  真要是哪天老公“一统天下”,而美旦又不行了,这能上位成正室的,无非就是谁实力强影响力大,谁就上位。
  陈氏、子车氏,是为了那点臭钱,才选择跪舔的吗?
  虽然的确是因为钱才选择了跪舔,但其中也是有长远考量的。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万一李解真的打出一片天,成为古往今来最妖异的老大,那不适就发了?
  就算不能分封,这家业也不会太寒酸,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看眼下淮中城,这才多大规模?
  有苦劳就已经很不错,已经能过得日子比不少国君还要爽!
  子车氏、陈氏能看到的,不可能以聪慧著称的卫国公主看不透。
  本着“迟到总比不到好”,姬豆子现在开始布置未来,也不算晚,而且好歹卫国也是地区小强,论人口地盘,也不差秦国什么,秦国公主能利用身份收集资源。
  没可能卫国公主就不能做啊,不但要做,还要做得更精妙,让老公觉得妥妥帖帖,十分靠谱!
第586章
苦难才是主流
  “队长,前方就是老丘,再过去,就是济水。”
  “这里已经是郑国地界?”
  “应该是。”
  “附近连地方士卒都没有,看来郑国还真是拉了不少人上前线。”
  “队长,我觉得这是郑国有人想消灭郑东乡大夫乡士。”
  “郑国国君又没死,现在郑国掌权的是郑城子,名不正言不顺的,不把国君的忠臣良将都消磨干净,怎么控制朝局?”
  打开水壶,喝了一口清水之后,身穿皮甲的军官,这才笑了笑,“就算郑国内乱,也不至于跟卫国人打成这个样子。现在卫郑交战,真要说死了多少卫人、郑人,我看未必。”
  说罢,军官又道:“首李说得对,卫国也好,郑国也好,这是借机杀人呢。”
  持续了半年的卫郑之战,先不说卫国郑国双方的损失,被这俩地区小强搞死的国家倒是有不少。
  南燕国和胙国,先后被灭,胙国那是相当的倒霉,被卫国借用南燕国的名义,一战就推了个干净。
  胙国是个复国,被洗劫一空之后,卫国又迅速后撤,不但把胙国重新暴露出来,连南燕国也是如此。
  然后郑国以“复胙国社稷”的名义,又推了一把胙国,把剩下的那点人口、资源,再次抢了个干净。
  很正常嘛,老子帮你复国,你不得给点好处费?
  胙国国君寻思着老子也是“含姬量”很高的国家,你们两家臭不要脸的,看在一个祖先的份上,也看在我胙国当年也干过东夷的战友情谊上,好歹也剩个仨瓜俩枣啊。
  现在一样也没有剩下,就剩老子一个光杆国君,那还顶个屁用?老子也撤!
  国家也不要了。
  胙国国君还真是挺有种的,直接过了南河,跑河内去了。
  到了河内,就找上了晋国人,说是避难,然后晋国人就开了孟门,让胙国国君留宿晋国。
  晋国这一手,很是吓到了卫郑两国,心想霸主大哥收留胙国国君,这是啥意思?是不是以后要算总账?
  可转念一想,现在晋国内部在搞称王呢,一旦闹起来,晋国几百年的招牌也没啥用,另起炉灶是那么容易的?你除非是野人,否则“含姬量”这么高,以前的小弟,还真不用服你管。
  小弟们不一定反你,但可以嚷嚷啊,派“忠臣”去绛城,说咱们“含姬量”这么高,应该忠心啊,怎么可以悖逆周室,自立为王呢?
  当然了,我是“忠臣”,周天子也这么说,但你们老晋家只要给钱到位,我就不嚷嚷。
  晋国对内称王,最烦的就是正统性,没人逼逼还好,有人逼逼,这就是麻烦事,时时提醒着这事儿吧,它政治不正确。
  又不能大杀一通,那就只能砸钱买通稿,让周边的小弟们,发一个“晋国大法好”的通告。
  舆论上一定要炒热,这点钱,捏着鼻子,晋国也就认了。
  也是有了这样的判断,卫郑两国一边互殴,一边很有默契地洗劫双方夹缝之中的弱小势力。
  不但吃掉了本就虚弱的南燕国、胙国,连曹国、宋国在北方的一部分边邑,也被吞了下去。
  战场犬牙交错,一下子从濮水拉到济水,最恶心人的时候,戎国一度要跑路,想要去茅国东南避难。
  之所以选择茅国东南,就是因为这里毗邻泗水,到了泗水,这事儿就好办了,坐船也好,走路也罢,到吴国北境很近。
  当然说是吴国也不太好,主要还是因为上将军李解的地盘,就是傅城,也就是原来的逼阳国。
  这世道,哪里有什么安乐窝?
  但和斗争不息的混乱之地比起来,上将军李解的治下,那必须是人间乐土啊。
  至少不用战火纷飞不是?!
  两个地区小强的争斗,夹缝中的菜鸡弱鸟们,根本连浪花都掀不起,就算有能人志士跑去进行外交斡旋。
  但对于卫国郑国来说,怎么可能因为区区外交调停就休战?
  一旦停战,现在吃下来的地盘,就算不全部吐出去,稍微出去一点,也是在割两国高层的肉。
  而且以后想要再进行大规模可能,可能就只能参与霸主级大国的争斗,到那时候,风险只会比现在更大。
  如今还能顺便就干死南燕国、胙国,甚至还能蹭两下曹国、宋国的边邑,不敢同时得罪两国的地区小强,损失一两个边邑,忍了也就是忍了。
  外交抗议的过程中,可能就是多拿一点赔偿,时候再谈,到手的既得利益,要想轻轻松松地让两国吐出来,难度有多大,都是心中有数的。
  至于两国内部的各种考量,那更是复杂到了极点。
  所以罢兵是不可能罢兵的,只能继续打烂仗的样子,双方宁肯继续砸本钱下去拉外援,也不可能在今年停止战争。
  而越是临近秋收,越是要积累一波力量,蓄力之后,就是发动一场决战!
  这光景谁来劝说都不好使,谁拦着谁是敌人。
  以至于宋国、曹国明明恶心到不行,但一看苗头不对,索性把一些快要淘汰的武器装备,还有快要过期的陈粮,都通过各自的渠道,卖给了卫国和郑国。
  到卫国借兵淮中城的时候,濮水、济水交界处,到处都是各种大大小小的中原形制舟船。
  舟船都是满满当当,不是武器就是粮食,甚至还有两国赎买来的炮灰,大量被抓捕过来的戎狄蛮夷。
  前线工事的修建,靠得就是压榨奴隶。
  期间死了多少“XX之戎”,根本没人去统计,反正白骨磊磊,真要是全抛尸荒野,淤塞济水可能做不到,让濮水堵一下,问题不大。
  过了黄池,南来的“商队”从济水东进,过了半天到鞫居,再绕道蒲邑南。
  只要到了这里,就能明显地看到战争的痕迹。
  大量被毁坏的农田,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本地区的乡村社会,显然已经彻底瓦解,老弱妇孺留在本地苟延残喘,青壮不出意外就是被征发,至于是郑国还是卫国干的,这是一笔烂账,谁也算不清。
  反正卫师来了要抢,郑师来也要抢,没一个好东西。
  等到受卫国所邀,乔装成商队前往卫国的弓弩手部队途径此地时,有眼力的本地老人,显然看出来这些人不是商队,而是军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6/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