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万人敌(校对)第6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8/924

  “吴人射术,不如北狄迅疾,然则精准有力,一箭而出,必有所伤。”
  “此间吴人莫不是天生的本领?岂有如此能力?”
  “世间善射者,若非天生才能,唯有苦练。”
  瓦邑的卫国军官们,对弓弩勇夫的射击能力,都是感到相当的震惊。
  要么李解这条江东恶狗运气逆天,刚好全天下被埋没最厉害的神射手们,都被李解挖掘了;要么,就是李解这个王八蛋不是人,训练士卒是往死里训。
  虽然瓦邑尉早就听说过李解麾下,有“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的口号,但那能当真吗?
  天天出操,士卒早就造反了,那是人干的事情?!
  可现在看来,似乎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啊。
  万一李解定下了规矩,不往死里练,就真的要去死呢?!
  这也没个准啊。
  只是过了几日,事情又有了变化,瓦邑尉的一个旅帅,拿着一把吴弓,前往大营处禀报重要军情。
  “大尉,吴人所用之弓,同我军大不相同。”
  说罢,瓦邑旅帅将吴弓双手呈上,“吴人所用之弓,不仅长达,弓身更有此物。”
  等瓦邑尉接过长弓之后,旅帅指了指弓身上的箭台,然后道:“大尉不若试上一试!”
  “善。”
  言罢,瓦邑尉便抽了一箭,只是一搭,他便领会过来这小东西的妙用!
第588章
画风不一的进步
  当初李总裁起家的时候,有一种一次性的快消弓箭,是用水杉木做的,实际上手可能用个十几二十次,但和牛角弓比起来,几乎可以认为是一次性武器。
  但当初水杉木取材容易,通过蒸箱加天然胶混合柘木,耐操固然还是不耐操,但却解决了快速武装,且是大批量武装的问题。
  而最初定型的时候,就加装了木制箭台,因此白沙村出来的弓手,往往射箭习惯,和姑苏王畿大不相同。
  废掉了几千上万张水杉木制作的垃圾之后,最初的勇夫弓手,射术其实不错,准头相当可以。
  只是射速不行,好在李总裁的队伍,对射速要求本身也不高。
  想要射速,上硬弩就是,一波接着一波的射速,让人爽翻天。
  瓦邑尉对阴乡的硬弩非常感兴趣,力量大射程远,阵列对射的时候,优势非常明显。而且因为卫国公主的缘故,之前走私到卫国的一种大弩,需要绞盘才能上弦,力量大到可以将长矛射出去。
  这种威力,要是有几百架一起齐射,瓦邑尉觉得画面相当的美,所以不敢继续想象下去。
  不过此时试玩了一把吴人的新式弓,那古怪的木制箭台,顿时让瓦邑尉觉得,如果卫人弓手,也使用这样的弓,岂不是也能威力大增?
  “吴人制器,当真精巧绝伦。”
  感慨了一声,瓦邑尉立刻道,“立刻将此弓上呈君上,若能改制……唔,若能从淮水伯处赎买,那便最好。”
  “嗨!”
  临时改制是不可能改制的,但要说采购一批,倒是问题不大。
  而且瓦邑尉也想过了,一边采购,一边也可以进行仿制。这种小工具,看上去制作难度不大。
  硬要说类似的功能,皮革配合玉抉,也是箭台。
  但像这样单独做一个小工具出来的,瓦邑尉是第一次看到。
  从瓦邑尉的角度来看,这用来批量训练弓手,似乎效率要高得多。
  原本可能离神射手还有一段距离的射术高手,现在就能进阶,成为神射手。
  从李总裁那里采购的武器装备越多,瓦邑尉这等专业人士,也就对李总裁感觉到更加的恐惧。
  纯粹就是实力上不可抗衡的差距。
  “这个瓦邑尉,还真是挺识货的。”
  在卫人花重金搞了一把弓过去之后,瓦邑之外的小城,城头两个大队长看到瓦邑尉派人持弓往东北而去,便知道瓦邑尉是打算把弓进献给卫国国君。
  “行军打仗,本来就是多算胜,少算不胜。这个瓦邑尉,算得上尽忠职守。”
  “如君上所言,这加了箭台的弓,当卖出多少?”
  “这谁知道?卫国人现在还有没有钱来卖,也未可知。”
  “傅城一匹母马,现在作价四千钱。这一把弓,就算卖不到一匹母马那么贵,卖个一半,两千钱,如何?”
  “呵,有两千钱,不若融了多铸几个箭头出来。”
  两个大队长正聊着买卖武器装备的利润,突然听到了牲口声响,转头看去,就见远处一队骑兵正缓缓地往这里赶。
  和别的骑兵不同,这一队骑兵,骑的不是马,而是骡子。
  年轻的骡子跑得还挺轻松,一口气跑到小城城下,也未见肌肉发颤,只是不住地打着响鼻,时不时有翻一下嘴唇,露出牙龈和一排牙齿。
  骑士翻身下了骡子,跺了跺脚,又揉了揉屁股,这才从挎包中摸出两根红萝卜,塞到了骡子的嘴里。
  嘎吱嘎吱嘎吱,骡子啃萝卜的时候,吃得极为爽脆。
  便是人见了,也觉得这红萝卜,一定是极为好吃的。
  “队长!”
  “瓦邑南北如何?!”
  “西北有郑师的两个小站,战车有十架,步卒五百,民夫一二千。”
  “间距。”
  “二里。”
  两个小站就间距二里路,郑国的部队,等于说就是跟卫国部队贴脸。
  瓦邑现在是卫国掌控,但也不是很稳,卫国借兵,在两个大队长看来,应该就是为了多从淮中城购买武器装备。
  卫郑两国现在,大概率就是积攒力量,准备最后来一波决战,成或不成,就是这一波,之后就是秋收,秋收过后,就得忙着过冬。
  “以你所见,交战频繁吗?”
  “应该双方小股交战频繁。”骑士喝了一口水,将行囊打开,摸出两只竹筒,“草略图。”
  “嗯。”
  大队长把草略图拿了出来,接着一匹骡子的背,将图纸铺在了上面。
  整张纸都是画了方格的,标注出起始点之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起来就清晰明了得多。
  “这里是一号小站,战车五架,步卒三百,民夫一千。这里就是二号小站,战车也是五架,步卒二百,民夫一千。”
  “能确定?”
  “小站屋舍不多,只有栅栏,外围有壕沟,应该是民夫开挖。通过临近濮水的支流引水,大概在一丈左右。”
  “一丈?”
  “一丈。想必原本就是有一条小河在。”
  “有没有架桥?”
  “设有辕门,辕门有吊桥,两边有箭楼,四角皆有岗哨。屋舍虽然不多,但屋舍之上都有望楼,应该也是岗哨。”
  另外一只竹筒中,图纸就是郑国部队小站的大略图。
  能安置一千多人的小站,肯定也是不简单的。
  有个大队长想了想,道:“这里以前或许是客舍、逆旅之类。”
  “来时君上便叮嘱过,卫郑交战,双方必定犬牙交错。现在看来,还真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啊。”
  “类似守逼阳城,只是逼阳城的规模更大。”
  他们身处的瓦邑,大概即是卫郑交战双方的前线,有可能还是突出部位,只是还不能确定。
  不过军官们早就规划好了撤退路线,一旦卫国人扛不住,他们就跑。
  来这里是打辅助的,辅助要是打成主力,那成什么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8/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