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万人敌(校对)第7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4/924

  可以说陈国白蛇精和秦国公主的个人选择,各有不同,但也不好说优劣。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不会作妖作死,基本上日常态度就两个,都是认定了要么跟着李解,要么跟着美旦。
  所以往往有人要传信给李解,刷存在感也好,吐一吐思念之情也罢,还是说就是为了报告一下自己近来的生活状况。
  无一例外,都是禀明美旦,再由美旦吩咐人起草信件,再由美旦委派丘北女兵,发往汉东。
  整个流程的核心,就是不绕过美旦做决定。
  淮中城的宫墙内,有意见可以讨论,但一窝公主都是相当的聪明,大家都是地位不凡,那还不如老老实实贡着美旦。
  更何况,李解那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在江淮大地上,非常有市场。
  别说贵族们了,就是刚刚洗脱蒙昧和野蛮的“百沙”野人,都是非常的受用。
  毕竟这年头,受惠于李解这条恶狗的存在,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非常非常的高。
  连河工这种重体力劳动,都有健妇组队,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整个淮中城在设置女性官吏的时候,其阻力才相对较小。
  加上跟李解联姻的大大小小势力,多少都有点儿坏心思,本着女子大多没有知识这一点状况,有意推波助澜,消耗李解集团的资源。
  只是这么一来,倒是出现了另外一个奇葩的现象,那就是当淮中城强推小学教育的时候,附近列国,尤其是蔡国和陈国,有大量中低层士大夫家族,都有小支、近宗迁徙往淮中城附近。
  不一定是淮中城,但肯定离淮中城不远。
  而这一次,和以往不同,这些中低层士大夫家族的小支、近宗,并非是为了个人前程来的,纯粹是认为,自己的女性后裔,可以获得更好的未来。
  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那显而易见在这样的群体中,李解即便是个另类异类,那也是个让他们感情上非常复杂的另类异类。
  这涉及到一个家庭的小算盘,类似陈蔡秦晋的底层乡士集团,他们本该在这个被引爆的战国时代大放异彩。
  可又因为各自家国为了称霸,又或者是类似魏操之流为了把持社稷神器,导致实际掌握权力的统治者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搞权力近亲化,集团化。
  以往五服之内,都能尝到点甜头,但是现在,唯有父兄子弟的嫡系,才能真正成为核心圈。
  这就倒逼着那些底层乡士集团,不得不另谋出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晋国的中行云,他本来是个上马治军、下马治国的全才,但特殊环境下造就的奇葩权力困境,反而白白便宜了李解。
  而李解,全程就用了一个乌鳢而已。
  中行云是幸运的,但更多的落魄乡士、武士,却不得不想出更多的办法来。
  家中子弟年轻的,可以前往淮中城参加考试。
  倘若不年轻的,子女还在成长期,那么只要看到淮中城的奇葩教育模式,他就能够看到未来五年的汉子国变化。
  从一个底层精英的角度来看,家庭利益的最大化,是不需要考虑男女性别的,以往用来强化家族的联姻,此时此刻,不过是改成了接受淮中城的基础教育。
  以他们的家底,完全可以供应家中未成年丁口前往淮中城的小学就读,而五年之后,或者更加长远一点,十年之后,他们的儿子或许可以参加考试,竞争或许会非常激烈。
  他们的女儿,同样可以参加考试,可是难度,就未必有儿子那么激烈。
  本就是相对较为特殊的精英家庭,此时不管男女,只要能够顺利“出仕”,整个家庭就能站稳脚跟。
  以他们本就是乡士、武士的根脚,自然而然地,可以依托“地主”的优势,再从老家倒腾亲族。
  此时的地位变化,不用多想,是会非常微妙的。
  于是乎,在李解早就留了一手准备,专门为汉东地区积攒基础官吏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手头竟然额外多了一批传统人才。
  他们是来自陈蔡、卫郑、秦晋的投机客,甚至可能还有狗蛮子中的大王、豪帅血脉后裔之类,但这些人,不从内心和感情出发,只从利益角度来看,反而要比楚国那些投降派靠谱得多。
  讲白了,当他们这些底层乡士、武士选择李解的时候,就只能赌,赌李解越来越强,越来越牛逼。
  赌赢了自然是风光无限,赌输了,也无非是损失两代人的积累,儿子女儿再返回老家找个人家联姻,也能继续苟活下去。
  封地什么的肯定不用想了,老老实实以“国人”身份做个城市民,然后老老实实服兵役换取战功,这大概就是第三代人之后的人生。
  不过,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赌输了。
  “君上,此时调用柳营过来,会不会太过冒险?”
  “夫人有一点说得对。”面对沙东的疑问,李解拍了拍桌上的信纸,“安抚楚人,有时候女人可能会更有用一些。我们可以让柳营的人,先管着楚地女子,女人和女人交流,终究要亲近一些。”
  “前几日有‘义从’奸淫掳掠,已经按律绞杀,楚人对我汉军,还是相当敬畏。有没有柳营,也不妨事吧?!”
  “事情不能这么看,刚柔并济,肯定要效率高一些。”
  李解提醒了一下沙东,“难道你忘了,当年鹿邑那些淮夷,是如何收服的?固然鳄人战力强悍,但最终,还是白姬影响力的缘故。”
  当年震慑淮夷的重点,李解的战斗力固然是最重要的保障,但加速淮夷归顺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白嫮会接生。
  避免了几个产妇嗝屁,什么恩怨情仇都一笔勾销。
  一个能够降低夭折率的“部落”,理应是所有“部落”中最牛逼的。
  当时的淮夷,在畏惧上来说,畏惧吴王还是畏惧当时的李乡长,都没有任何区别,反正都打不过。
  但是内心取舍,肯定是有取舍,毕竟,谁敢保证自己的女人回回都是顺产?
  “君上说的是。”
  沙东行了个礼,想了想李解所说,的确很有道理。
  很多时候讲不清楚的,一个微妙举动,一个无意识的行为,可能就会有着不一样的反馈。
  “这样。”李解想了想,对沙东道,“我们春耕前后,都有大量的水利工程要安排,仗是要打的,但也不能光打仗,不建设。在组织春耕的同时,盖几所学校。”
  “这……”
  沙东有些犹豫,眉头微皱,劝说李解道,“君……首李,开辟工地的粮秣消耗就已经非常惊人,要是再开办学校,只怕撑不起。”
  “想想办法,招牌门面总归是要的。不能光拉拢贵族,你应该清楚。”
  “不如,开个会?”
  “有什么说法吗?”
  “群策群力,看看能不能从哪里挤出点口粮来。首李,学校就算比照淮南庠序的规格,一所小学折算下来,连续几年都是净亏损。我们在汉东,到底还根基不稳,现在只是楚人怕了汉军,汉人数量太少,要让楚人变成汉人,需要时间。”
  从沙东的角度来看,现在就投入学校,实在是不划算。
  不过这是纯短期收益的判断,实际上沙东也很清楚,学校是必须建的,这是长期收益。
  仅从淮中城这么多小学来看,光未成年、成年的旁听生,每年就能给淮中城的一线岗位提供不错的优质劳动力。
  和那些文盲不同,能识得两三百个常用字的青少年,就已经是非同寻常。
  他们能应对基本的欺诈,也能在有了参照物的情况下,很轻易地在不同的地方辨别方向,也不至于走错街巷看错门牌。
  更近一步的,他们甚至能够在官僚部门中充当杂役,哪里可以去哪里不可以去,不需要再问人,因为他们看得懂指示牌。
  又或者是在码头港口,他们能够轻易地看懂不同器具的使用方法,分门别类的位置,不同商品的不同处理办法,这些,都是识字率带来的好处。
  哪怕是沙东自己,他也是能够清晰地回忆着,当初还是个混沌野人时候的经历。
  是李解教授了他们文字,把他们从混沌和蒙昧中,捞了出来。
  从此以后,他们不再是无知野人,他们有了自己的礼仪,有了自己的道德。
  而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这一切,完全可以复制在那些楚地同样还在混沌蒙昧中的人身上。
  “如果专门开办一个女子学校,你怎么看?”
  沙东在劝说的时候,李解同样在心里算了一笔账,真要是开办学校,那就不是一间两间的事情。
  楚地的投降派极多,投机分子更是多不胜数,只要李解的学校干开起来,这些人就敢组织成百上千的子女前来就学。
  一天的消耗,不可想象。
  在楚地的脱产非农人口,如果只是战斗人员,其实还好。
  但要是玩成了圣母,那就要出大问题。
  这不是玻璃弹珠就能糊弄过去的,必须真正把粮食掏出来,喂到别人嘴里。
  就算自己不提供粮食,别人自带干粮,整个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在一两年内,变化都不会太大。
  还得防备天灾人祸,此时因为战争,本身就是对农业生产有极大的破坏作用,稍微控制不当,饿疯了的楚人,总要搏一搏,总要尝试一下。
  “女子学校?”
  沙东听到李解变了个花样,一时间没想通,“君上,为女童开办学校?”
  “不,适龄适婚女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4/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