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万人敌(校对)第7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0/924

  齐侯此刻下令分兵,绕道传统攻鲁的方向阳关,也并非纯粹就是脑子一热的暴怒。
  因为传统攻鲁的路线,就是从这里,齐军只要找到熟悉的感觉,自然也更加容易重新想起袍泽之谊。
  再者,齐侯其实担心的不是齐国本身的部队,他更加担心,卫郑曹宋等国,会不会突然搞事?!
  鲁国能贿赂一个越人灵姑戈,就能贿赂一个宋人,一个郑人,一个卫人,甚至一个曹人。
  哪怕曹国没什么实力来投放兵力,可曹国有钱啊,曹国的“镈币”是很香,可现在在傅城最流行的,可是“阴币”、“白沙麻布”、“大红01”、“大紫01”……
  曹国的士大夫们,肯定也会觉得“赤霞”“紫霄”特别香,虽说他们没胆子也没实力搞风搞雨。
  但是曹国的巨贾豪商们,就不同了,他们有的是资本武装散兵游勇。
  加上齐国长久以来,就有“技击”外出打工的传统,这要是曹国豪商们有认识的“技击”闹事,不说叛逃什么的,暗地里投个毒,暗地里在粮食上撒泡尿拉泡屎。
  搞不死人也能恶心死人。
  齐侯不得不防,他没得选。
  所以,此时把齐军分割,分兵出来一部分,也是有这个潜在原因的。
  直接从正面强攻,过平陆邑也好,还是过哪儿,谁知道会盟列国是不是在通风报信?
  唯独这传统的进攻路线,会盟列国都没多少资源在这里,就算想要通风报信,也得快马加鞭。
  不是齐侯看不起他们,整个汶水之上,现在都是齐国的舟船,春天道路泥泞,又千里马也是无用。
  在齐国分兵的同时,齐侯也对国内下达了命令,齐国长城以北的驻军,开始有序地向阳关增兵。
  无盐邑分兵的这一部分齐国部队,就相当于成了先头部队,而原本留守在齐国长城的守军,则是成了预备队。
  只是这些预备队,不再走水路,而是走山路。
  春季泥泞,山路并不好走,但此刻只要造成一种齐国在源源不断向前线增兵的态势,就能迅速扭转军心。
  而且齐侯这也是为了给会盟列国“留一手”,之后等会盟列国知道,齐国居然还有如此雄厚的兵力,除了震撼就是震撼,不会有别的感觉。
  “夫子!已至阳关!”
  “传令关中守军,立刻前来领汉国编织袋。”
  “嗨!”
  此时阳关的鲁国守军并不多,因为得知齐国在无盐邑会盟,加上春季的气候原因,鲁国在阳关只是保留了五百人左右的士兵。
  战车倒是有三十辆,加上本地青壮民夫,临时征召的话,也能拉出壮丁一万多,用来以防不测,已经是绰绰有余。
  阳关的地形,和函谷关类似,都是临河临山的设计。
  齐国从齐国长城打出来,穿过泰山山脉,除了汶水之外,过河也没有太好的立足之地。
  因为河南就是梁父山,山并不雄伟,但是恶心,宛若一个大盘子,正好将汶水挡在北岸,然后要绕过梁父山,才能重新踏足平坦之地,最后一路绕泗水,才能到曲阜。
  直线距离上,就一点点的路,但一座小小的梁父山,必须绕道四五百里,而且更恶心的是,这梁父山并非只有一个山头,山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十几二十个,还是有的。
  历年齐军要是想要从梁父山偷鸡,大多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就是因为这恶心到爆棚的地形。
  所以两相比较,当齐军出了长城,几支人马分别从东面北面穿过泰山山脉,也不会选择踏足梁父山,而是直接叩关。
  阳关不打是不行的,齐鲁两家互相之间太熟悉了,齐军真要是直接突破,奔着曲阜而去。
  鲁军就敢断了齐军的后路,阳关的位置,就是这么好。
  齐鲁两家十几代人的斗争,齐国是头一回,有这么好的借口和进攻态势。
  无盐邑是在鲁国的北面,又远离阳关,过了汶水,就是一马平川。
  加上会盟诸侯的支持,只要正面干死鲁国部队,整个鲁国铁定完蛋。
  可惜,如此好的机会,就因为魏子羽的一通骚操作,直接搞得齐国联军内部不稳,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以往齐军进攻阳关,是由东向西。
  但是这一回,就有点微妙了,是由西向东,这就让鲁国驻军,不得不消耗更多的城防资源。
  好在汉子国的使臣魏羽,此次出使鲁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希望,还有资源。
  其中之一的好东西,就是编织袋。
  陬邑大夫子纥看过这种汉子国的编织袋,做工粗糙,但是好用。
  用来填土的效率极高,最重要的一点,便宜,非常的便宜。
  “夫子!已经命人前往阳关附近征召民夫!”
  “今日先筑一座小城出来!”
  “嗨!”
  鲁国人的“小城”,就相当于守军在城外安插的钉子,大概就是四五十步一个,不会太大,但是非常方便弓弩手射击。
  阳关的守军,也能轻松地配合,弓弩能够够到的地方,就能配合防守。
  随后就是一个“小城”接着另外一个“小城”,大量的“小城”形成了间隔,不但能够把进攻的敌军分割,还能更加有效地杀伤。
  只是以往修筑这样的“小城”,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一次却是不同,有了大量的编织袋,效率大大提高。
  而且跟着陬邑大夫子纥来到阳关的,还有马车中装满了的农具。
  铁锹、铁铲,都是好东西,虽然是用过的,但是有就是比没有强。
  春季的泥泞,这时候也有了好处,因为土壤松软,挖掘起来自然是更加轻松。
  民夫们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见曲阜来了大夫,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吩咐。
  乡士、武士也都是忙不迭组织人手,这一次守得好,就是大功一件。
  “河堤处当再盖箭楼!”
  “嗨!”
  “战车当在瓮城之中。”
  “嗨!”
  “弓弩手如何?!”
  “城中士卒不过五百,如今征召民夫,已增弓弩手二千。”
  “好!”
  阳关本地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因为常年作战,又或者说以前曾经长期跟齐人作战,本地住户大多都有射猎的习惯。
  会射箭的人,其实要比会用弩机的更多一些。
  此次子纥前来阳关,是把家中奴客都带来了,加上陬邑的友朋亲眷,还有一些愿意追随他的士人,总的兵力居然还挺可观。
  能直接拉出来打的,加上守军,居然有八百多人。
  到了阳关之后,子纥先是散了一波财,让本地人出工出力,然后又给守军和临时征召的民夫们许下承诺,只要击退齐军,到时候一起前往曲阜领赏,接受国君的接见!
  有了这一番承诺,整个阳关内外,竟然都是士气高昂,竟是不惧随时可能前来的齐国大军。
第690章
进击的“带忠臣”
  无盐邑盟军大营,列国的实权人物,都聚集在此。
  宋国大相戴举,此时神情淡然,但内心却对齐侯很是不满。
  齐军分兵一事,非常的突然,身为盟主的齐侯,完全没有知会列国,自行其是就做了这个决定。
  摆明了就是不信任联军其余成员。
  虽说大家都不信任,但齐侯这是摆在明面上,在戴举看来,要是不给列国士卒一个交代,这些底层武夫,那是会心生怨愤的。
  貌合神离不是不可以,但也得看场合啊。
  戴举最大的不满,就在于宋国本身内部,也是比较散装的,忠于子橐蜚的人,还是在谋求夺回子姓宋氏的权力。
  现如今,整个宋国,却是子姓戴氏成了掌权人。
  加上天下列国,都是纷纷交战,这就使得很多中立的,不想搞事的,没有安全感的普通贵族富户们,很愿意支持子姓戴氏继续掌权下去。
  毕竟,这时候进行政变,进行权力交换,搞不好宋国就要分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0/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