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1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539

  潘二想想又问道:“吴家为啥不帮他说话?”
  “吴家为啥要帮他说话?”韩秀峰反问了一句,坐下来耐心地解释道:“吴家的两位族老也好,刚才来的这位顾院长也罢,他们跟顾老爷在我们巴县一样,全是有声望的,只会帮本地人,有的甚至铺桥修路日行一善,又怎会胳膊肘往外拐。”
  “陈有道呢,他不也有功名吗?我们把他儿子关进班房,这不就把他给得罪了吗?”
  “陈有道不用担心,他是有功名,可他教子无方,竟由着他儿子设赌,败坏风俗,害人不浅,民愤极大。我们办他儿子不但有理有据,而且大快人心。换做其它事本地士绅可能会帮他说话,但这件事本地士绅不但不会帮他,甚至会暗暗叫好。”
  “这么说顾院长不是真想帮陈景俊求情。”
  “也不是真不想帮,他是两不得罪。我要是松口,陈有道就会欠他个天大的人情;我坚决不松口,对他而言也没啥损失。”
  “真是个老狐狸。”潘二骂了一句,想想又禁不住笑道:“四哥,他不是说要去泰州甚至扬州请教书先生吗,干脆让李秀才去做明道书院的院长。这么一来他就有了饭碗,我们呢也就用不着再养着他。”
  “不行。”
  “为啥不行?”
  “顾院长能跟学正说上话,跟本地乡绅乃至泰州其它地方的士绅全是朋友,但打交道的全是士林中人。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别说我们没得罪他,就算得罪了也不是特别麻烦。姓李的就不一样了,他既在巡检司衙门帮闲了七八年,跟州衙乃至运司衙门的那些胥吏有交情,而且他是富安人,是东台县的秀才,一定认得安丰、富安和角斜盐课司的胥吏,跟富安巡检司的人一定有交情。”
  “富安也有巡检司?”潘二下意识问。
  “有啊,不过是富安盐课司的,不是东台县的。”
  韩秀峰端起杯子喝了一小口茶,接着道:“同样是读书人,顾院长那样的读书人好对付,李秀才这样的读书人却很难缠。他在衙门做了七八年书吏,跟黑道白道、三教九流全有关系,要是让他出去,鬼晓得他会给我们添多少乱。况且本地乡绅又不是瓜娃子,李秀才到底是啥样的人,个个心里跟明镜似的,又怎会延聘他去做明道书院的院长。”
  “他能给我们添啥乱?”潘二还是不明白。
  “你忘了你在巴县时说过啥?”韩秀峰笑了笑,放下茶杯道:“这么说吧,海安这地方拢共就能赚那么点钱,我们多赚一文他就会少赚一文。我们挡了他的财路,他一定会怀恨在心,真要是放他出去,他一定会想法儿让我这个巡检做不成。”
  潘二是当局者迷,听韩秀峰这一说醍醐灌顶般明白过来,不禁笑道:“我晓得了,他跟苏觉明不一样,他跟我们尿不到一个壶里。”
  “嗯,所以要盯紧他,不能让他坏我们的事。”
  “可他又不是人犯,眼看就过年了,总不能不让他回家。”
  “那就找个借口不让他回家。”韩秀峰摸摸嘴角,沉吟道:“明年没有府试,士衡学业要紧这个借口站不住脚,看样子只能用他,让他做点事。”
  “做啥事?”
  “班房里关了那么多人犯,他们到底犯过些啥事,啥时候犯的,苦主是谁,有没有同伙,总得搞清楚。而我只是巡检又不是州县正堂,不好升堂开审。总之,不能就这么关到年后直接押送州衙,干脆让他去问,不但要问仔细,还得做笔录。”
  潘二乐了:“二十几个人犯,算上来自首和被牵连的,够他忙的。”
  “二三十个有点少,从保甲清册和州志上看我们分辖下的百姓有十几万,平日里横行霸道、好勇斗狠的怎么也得有百十个。就从刚锁拿回来的这些家伙着手,让他们检举告发。吃完饭看看地图,参照地图拿出个章程,我们分辖两百多个村庄,一个村抓一个有点多,两三个村抓一个正合适!”
  
第二百三十一章
青天
  要抓一百个,潘二大吃一惊,想到抓的越多钱就越多,又忍不住笑了。
  韩秀峰不管他咋想,吃完饭跟李秀才秉烛夜谈到子时才回房洗脚歇息。李秀才没想到韩秀峰这么快就要用他,并且听上去真像是委以重任,脑袋一热竟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衙门封印。
  韩秀峰换上官服,领着储成贵等皂隶弓兵望阙叩拜,当着众人面把海安巡检司印放进印匣锁上,然后照着苏觉明整理的名册分派众人兵分四路接着去拿人。
  换作往年,储成贵等皂隶弓兵一定会找各种由头不愿意去办差。但今年不是往年,这差事更不会白办,多锁拿一个人犯就能多赚一点钱,他们才不管衙门有没有封印,拿到名单和告示就带着镣铐和铁链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做官要有官威,不能啥事都亲力亲为。
  韩秀峰没再去,目送走余有福、大头、张士衡和储成贵等皂隶弓兵,便回头笑道:“李先生,长生上午没啥事,让他陪你回富安借家眷。我昨晚就差人去跟驿铺的王如海说好了,他家老大在泰州学过两年厨,会做一手好菜。驿铺能有几个人,以后就让他来衙门干,我让他准备一桌酒席,中午给嫂夫人和公子接风。”
  “韩老爷,这怎么好意思呢。”
  “应该的应该的,公文繁多,让你回不了家,让嫂夫人和公子来衙门过年,我怎么也得有点表示。”
  不等李秀才开口,潘二就笑道:“李先生,船我天一亮就去雇好了,我们早点动身,现在动身正好能赶回来吃中饭。”
  “韩老爷,那晚生就先回家接内人?”
  “去吧,早去早回。”
  李秀才不晓得韩秀峰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但连回去接老婆孩子都让潘二盯着,这让李秀才意识到韩秀峰是既想用他又在防他。
  不过这不是头一次,三年前的那个巡检刚上任时也是这样,后来嫌麻烦甚至让他卷铺盖走人,结果不到一个月还不是客客气气把他给请回来了。
  李秀才打定主意装作啥也没猜出一般先虚与委蛇,等年后衙门开印再请朋友们帮忙,随便弄个案子惊动知州乃至知府。事关考绩,知州大老爷一定会责令海安巡检司在期限内把人犯缉捕到案。抓不到人,看你这个巡检到时候咋办!
  韩秀峰不晓得他是咋想到,只晓得防火防盗防他这个书吏,目送走他和潘二就回内宅换衣裳,换上平时穿的棉袄便走进二堂接着看州志。
  ……
  新任巡检老爷的家人和巡检司衙门的皂隶弓兵倾巢而出,看架势又要拿人。镇上百姓从没见过这阵仗,纷纷跑来看热闹。胆大的跑到仪门边上往里偷看,胆小的聚在当铺和布庄门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我就说韩老爷跟方老爷不一样,韩老爷真是清官,真跟告示上说得言出法随!”
  “怎么言出法随?”
  “以前储成贵他们拿人,不光要鞋袜费和酒饭钱,还要什么上锁钱和解锁钱。韩老爷不许他们再要钱,他们就不敢再要。我表哥住在胡家集,我表哥说的昨天他们去拿人不光没要钱,连干粮都是自带的。”
  一个小贩踮起脚看看四周,也绘声绘色地说:“陈有道的三儿子不是关进班房了吗,别人没钱陈有道能没钱?昨天我亲眼看着他揣着钱袋去衙门,结果韩老爷连门也没让他进,更不用说要他的银子了。”
  “是不是嫌少?”一个老爷子神神叨叨地问。
  “江老头,你想哪儿去了,韩老爷真不是方老爷那样的贪官,”一个卖菜的小贩挤进来道:“以前巡检老爷的家人上街买菜,全跟我们算什么官价。韩老爷的家人买菜,全是按市价,该多少钱就多少钱,连说话都客客气气。”
  “真的?”
  “我骗你们做什么,不信去问问钱瘸子。”
  “不用问钱瘸子,问我就行了。”卖烧饼的张贵守着他的烧饼炉,探头道:“衙门这两天全在我这儿买的烧饼,昨天买了七十个,早上又买了七十个,两文一个,全按市价。我说买这么多送几个,你们晓得韩老爷的家人是怎么说的?”
  “怎么说的?”
  “人家说我做小买卖赚点钱不容易,该多少就多少,不沾我便宜!”
  “哎呀,这么说我们海安真来了个包青天!”
  “这是,不然怎么会一上任就四处抓人,早该抓了,那些家伙被关进班房活该!”
  ……
  外面人以为陈有道今天没来,其实陈有道天一亮就来了,正坐在布庄里等消息。
  街坊邻居的议论他在里头听得清清楚楚,既担心已经被关了一天一夜的儿子又羞愧,以至于不敢走出布庄去衙门。
  冯掌柜晓得他此时此刻的感受,一边整理刚进的布一边劝道:“陈院长,别往心里去,他们晓得什么,他们就晓得嚼舌头!”
  “别再喊院长,我已经不是院长了。”
  “怎么就不能喊了,就算做一天院长你也是院长。”
  陈有道不在乎别人怎么称呼他,又忧心忡忡地说:“顾院长说韩老爷就是不松口,非要把我家景俊送州衙,还说什么要杖一百流三千里。杖一百也就罢了,流三千里可不开玩笑的,那是要景俊的命,那是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
  流三千里,不是去烟瘴之地就是去宁古塔那样的苦寒之地。且不说能不能活着走到流放的地方,就算命大到了也是给人做牛做马,这辈子都别想再回来,真是生不如死。
  冯掌柜心想你早做啥去了,嘴上却劝慰道:“陈院长,你先别着急,景俊这不是还没被送州衙吗,就算送那也要等到年后衙门开印。有整整一个月时间想办法,好好想想,一定有办法的。”
  “他软硬不吃,油盐不进,我能有什么办法?”陈有道紧攥着拳头,想想又说道:“等会儿我再去求见一次,他要是再不见我,我就去泰州拜见学正,求学正帮我去跟知州大老爷说情。”
  “千万别去!”
  “为什么不能去?”
  “陈院长,你是见过世面的,何况这关系着景俊的性命,可不能犯糊涂。”冯掌柜放下布,坐下道:“你要是去泰州韩老爷会怎么想,你真要是就这么去,这事就一点回旋的余地也没了。”
  “我晓得这是下下策,可除此之外我还能怎么办?”
  “这不是还有一个月吗,先别急,你就这么每天去衙门求见,一天求见两三次,我就不信韩老爷一次都不见。只要能见着,只要能说上话,景俊的事也就能有转机。”
  
第二百三十二章
法外施恩
  腊月二十一,拿人。
  腊月二十二,拿人。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全忙着送灶(灶祭),衙门的官差依然四处拿人。腊月二十四是掸尘的日子,衙门的官差还是到处拿人!
  ……
  相比其它地方,海安民风真算得上淳朴。百姓老实巴交,作奸犯科的不多,好勇斗狠的极少,犯上作乱的更是多少年没听说过,搁以前巡检司衙门一年最多锁拿五六个人犯,而刚到任的这位巡检老爷竟天天派官差四处拿人,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跑镇上来看热闹,每天下午挤在运盐河看官差把捕获的人犯往衙门押,成了“三塘第十一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