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539

  “你这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韩秀峰一边示意刚认的妹妹赶紧去烧茶,一边示意翠花赶紧去张罗酒菜,等两个丫头全反应过来这才招呼杜三坐下,好奇地问:“大哥,后来呢?”
  “啥后来?”杜三嘴上问着,目光却盯着去沏茶的任钰儿。
  韩秀峰暗骂了一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干咳了一声提醒道:“我是问你咋跑江苏来的,还因祸得福升了官?”
  杜三也意识到走神了,不无尴尬地说:“不是一到广西就遇上长毛了吗,他们到处搜杀官差,腾金斗他们头天晚上喝多了,早上醒的晚,被长毛逮了个正着。那天我运气好,没在驿站睡,发现不对劲就跑。说起来也邪性了,我跑到哪儿长毛就追到哪儿。我风餐露宿,一口气跑到湖南,那帮龟儿子就追到了湖南!”
  “然后呢?”
  “跑着跑着我实在跑不动了,身上的钱也花没了,真是山穷水尽,真叫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会儿我就想,十有八九要死在湖南,没想到遇上一帮湖南的乡勇,那帮乡勇真不怕死,不但敢跟长毛真刀真枪干,还把长毛杀了个落花流水!”
  “湖南的乡勇这么霸道?”韩秀峰将信将疑。
  “骗你做啥。”杜三从任钰手里接过茶,眉飞色舞地说:“后来才晓得领兵的那个湖南人姓江,叫江忠源,举人出身,好像在浙江做过一任知县,在我遇上之前他就领着一帮乡勇去广西跟长毛打过仗,长毛贼的那个啥子南王冯云山就死在他手里的,你说他霸不霸道。”
  江忠源这个湖南人,以前没咋听说过,今年却是如雷贯耳,据说不少广西老贼栽在他手里,现而今好像已官居湖北按察使。只是没想到杜三运气这么好,逃无可逃的时居然能遇上这么个能打仗的湖南人。
  “再后来呢?”韩秀峰追问道。
  “那会儿我不光没地方去,甚至连没饭都没得吃,只能求江大人收留,没想到在江大人那儿呆了一个多月,朝廷就让江大人去向帅营里帮办军务。二弟,向帅你晓得不,他是巴县人,跟你是正儿八经的同乡!”
  “晓得,我晓得。”
  杜三喝了口茶,接着道:“向帅是你的同乡,一样是我的同乡,就算投奔也要投奔自个儿的同乡,我就这么在向帅麾下效力了。”
  韩秀峰发现他的经历还真有那么点传奇,想想又问道:“向帅不是在攻江宁吗,你咋从江宁跑泰州来了?”
  “别提了,一提这个我就来气!”杜三放下茶杯,恨恨地说:“向帅麾下有好多同乡,我是后来投向帅的,他们投奔向帅比我早,就不把我当自个儿人。长毛不是分兵奔京城去了吗,琦善大人这边一样要分兵去追剿,说江北的兵不够,就跟圣上请旨从向帅那儿调两千四川兵。在向帅麾下那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他们谁都不愿意来,就让我来了。”
  “你带兵来的?”
  “我哪儿带得了兵,我就是个摆设,真正带兵的是那些个千总把总,”说到这里,杜三突然话锋一转:“二弟,哥哥来一趟不容易,为了告五天假,整整给双来的那几个手下塞了一百两银子!”
  双来这个名字韩秀峰一样有所耳闻,汉军正白旗人,琦善手下最得力的战将,现而今已是总兵了。据说太平军原来驻扎在扬州西门、七里甸、镇海寺和廋西湖一带的十几座营盘,全是被双来率兵扫荡掉的。
  甚至能想象到要不是双来杀得猛,当时坐镇扬州的太平军主将林凤祥绝不会让攻泰州的那两路太平军回援,别说白塔河守不住,连做了那么多准备的廖家沟也不一定能守住。
  一听到双来,韩秀峰下意识问:“大哥,这么说你现而今在双来总兵那儿听用?”
  “所以我才花一百两银子告假来找你,双来跟江大人一样,他真不怕死,他就喜欢打仗。我们一到扬州城外他就让我们准备攻城,说是等啥子炮,炮一运到就开打!”杜三越想越害怕,紧攥着韩秀峰胳膊:“二弟,帮我想想办法,攻城真会死人的,我可不想死在扬州城下。”
  “大哥,我又不认得双来,我能有什么办法?”
  “你不认得双来,但认得郭大人,去帮我求求郭大人,请郭大人帮我跟雷大人说说情。双来现而今移驻扬州城南,要听雷大人号令。只要雷大人一句话,他不就不会逼着我去攻城了。”
  “大哥,我不是不帮你,更不是见死不救,而是这事没你想的这么简单。”韩秀峰真被他给难住了,挠着脖子道:“何况郭大人去各场巡察了,这会儿巡到了哪儿我都不晓得,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杜三怕得要死,真不想去攻城,苦着脸哀求道:“二弟,哥哥晓得这事让你为难,可哥哥我除了来求你还能求谁?”
  他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什么都不做实在说不过去,韩秀峰沉吟道:“大哥,你确定双来现在要听雷大人号令?”
  “确定!”
  “雷大人那儿我正好有个熟人,我写封书信,你回去时带给他,看他能不能帮这个忙。”
  “把信带给谁?”
  “盐知事张翊国,他现如今在雷大人那儿听用,据说雷大人挺器重他的。”
  “二弟,你认得张翊国?”杜三惊诧地问。
  “这么说你也认得?”韩秀峰倍感意外。
  “那个姓张的跟监军差不多,天天盯着我们,我能不认得吗?”提起张翊国杜三又是一肚子火,咬牙切齿地说:“他领着一帮乡勇,整天在营外转悠,像看押罪囚似的看着我们,营里兄弟不管去哪儿都要跟他禀报,要是不禀报就军法伺候。”
  
第三百六十二章
余有福回来了!
  巴县城三面环水,雾大,阴雨重,湿气也重。
  难得遇到个晴天,琴儿赶紧关上院门,在院子里系满晾衣绳,把床单被褥、箱子里的衣裳和这一年来人家送的绸缎等礼物全捧出来晾晒。
  幺妹儿抱着刚去隔壁喂好奶的狗蛋,坐在堂屋门口一边摇晃着一边哄逗道:“我们不叫狗蛋是吧,狗蛋多难听!你叫韩仕畅,你爹叫韩秀峰,你爹在外面做官,你是我们韩家的头一个官少爷,等长大了我们仕畅要去念书,要去考功名跟你爹一样做官,还要娶个官小姐……”
  正在拍打被褥的琴儿噗嗤笑道:“娶官小姐,幺妹儿,你想得真远!”
  “嫂子,这不算远,别看仕畅还小,可时间过起来可快了,一转眼就长大了,我家仕畅是正儿八经的官少爷,娶自然要娶个门当户对的官小姐,难道我说错了?”
  “没错,到时候你就是姑奶奶。”琴儿放下鸡毛掸子,坐到她身边又拿起绒布擦拭起木匣子里那一堆长命锁。
  这全是娃满月那天人家送的,每个长命锁上都系着一根红布条,狗蛋他外公生怕忘了,用笔在每根布条上注明到底是谁家送的。
  再过一年半幺妹儿就要出阁,想着嫁人不能没点嫁妆,搂着娃羡慕地说:“这么多,仕畅戴的过来吗?”
  琴儿岂能不晓得她在想啥,把刚擦拭好的一个长命锁放到一边,调侃道:“这还没嫁人呢,就想着生娃,你害不害羞!”
  幺妹儿连忙道:“谁想着生娃了,我才不嫁人呢。”
  “就晓得嘴硬!”琴儿笑骂了一句,随即叹道:“你哥去那么远的地方做官,也不晓得啥时候能回来,都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你的婚事我自然要帮着张罗。别说长命锁,连嫁妆都帮你准备好了。”
  “是吗,”院子里又没外人,幺妹儿没啥不好意思的,禁不住笑问道:“嫂子,你到底准备了啥?”
  “该有的全有,你到时候就晓得了。”琴儿想想又指着正在晾晒的那一堆礼物道:“别看收人情风光,可这人情是有来有往的,不能我家有事收人家的东西,人家有事我们却不去,所以这些东西跟存在我们这儿差不多。”
  “这我晓得,要是张家有事就把李家送来的东西送去,不然你爹也不会在上面做记号。”
  “我爹是担心弄混了。”
  提起段吉庆,幺妹儿好奇地问:“嫂子,你爹这些天到底在忙啥,神神叨叨的,说是有好事,到底啥好事他又不说。”
  “我哪儿晓得,”琴儿也觉得自从那个山西票号的掌柜来过之后,老爷子变得有些反常,衙门的差事明明早辞了,可现在竟三天两头往衙门跑,昨天还去了趟江北,去找刘举人。
  “柱子也不晓得在忙啥。”幺妹儿想想又嘀咕道。
  琴儿放下绒布,托着下巴道:“昨天听我娘说,四哥在京城结识的那位吴道台和张先生,从成都来我们巴县了,好像住在湖广会馆。我爹去求见过好几次,却一次也能没见着。”
  “嫂子,边茶买卖不就是靠那位吴道台和张先生关照的吗,咋会连面都见不上?”
  “估计人家是忙吧。”
  ……
  姑嫂俩正说着,外面传来段徐氏的喊声。
  琴儿急忙起身去开门,没想到段徐氏一进门就激动地说:“琴儿,你弟的亲事定下来了,你晓不晓得是谁家闺女。”
  弟弟念书念瓜了,整个一书呆子,琴儿从未奢望过弟弟能娶上个好婆娘,但还是忍不住问:“谁家闺女?”
  “刘家五小姐,就是江北厅刘举人刘老爷的妹妹!”
  刘家五小姐琴儿不光听说过,而且有一次去庙里上香还遇到过,不光有点胖好像比她还大一岁,但不管咋说那也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琴儿觉得不可思议,将信将疑地问:“娘,你没开玩笑吧?”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你说我敢开这玩笑吗?”儿子的亲事总算有了着落,段徐氏是真高兴,从幺妹儿手里抱过小外孙,眉飞色舞地说:“要是搁以前,肯定是门不当户不对,我们是真高攀不上。但现而今不是以前,狗蛋他爹不但跟刘举人以兄弟相称,而且做上了大官,身份比刘举人都要尊贵,所以人家不但愿意跟我们交好,还愿意跟我们结亲!”
  “四哥做的是巡检,巡检算啥子大官?”琴儿被搞得哭笑不得。
  段徐氏意识到说漏了嘴,连忙道:“狗蛋他爹的官做得大不大搁一边,就这门亲事他刘家也没吃亏。你想想,你弟虽……虽没人家精明,但换句话说就是安分守己,谁家闺女不想嫁给安分守己的后生?”
  “可是刘家五小姐比我弟大好几岁?”
  “女大三抱金砖,大几岁有啥不好的。这么说吧,刘家五小姐要是嫁到别人家,我是说那种门当户对的,嫁过去只能做小媳妇。嫁我家来就不一样了,她就是少奶奶,一进门就能当家!”
  琴儿忍俊不禁地说:“这倒是。”
  “再说这亲事不是我们上赶着求人家的,是刘老爷先跟你爹提出来的!”段徐氏亲了亲外孙的小脸蛋,又兴高采烈地说:“连你都晓得刘家五小姐年纪不小了,她又跟幺妹儿一要给她爹守孝,要等两三年才能出阁,到时候就成老姑娘了,除了我家谁家愿意等?”
  “娘,听您一说这亲事还真合适。”
  “当然合适,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全是占狗蛋他爹的光,我们可不能没良心,做人可不能忘本。”
  娃他爹确实跟江北厅刘举人有交情,琴儿没往别处想,正准备起身去把被褥翻过来晒,外面又传来一阵敲门声,紧接着是段吉庆和关班头的声音。
  “琴儿,快开门,你余叔回来了!”
  “哪个余叔?”琴儿下意识问。
  “我,余有福!”
  琴儿打开门一看,果然是余有福,想到他应该是在娃他爹那儿当差,禁不住踮起脚往他身后望去,然而跟他一道来的只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后生,并没有见到日思夜想的娃他爹。正浑浑噩噩,段吉庆走进院子,掀起一床挡住去路的被子道:“琴儿,志行不但让你余叔给家捎了信,还给家捎了钱!”
  “余叔,你回来了,狗蛋他爹咋没回来?”琴儿噙着泪问。
  就这么扔下四娃子他们几个独自回来,余有福这一路上本就很歉疚,被琴儿这一问心里更不是滋味儿,一脸尴尬地说:“琴儿,四娃子公务繁忙实在回不来,晓得你担心他,给家捎信又没在京城时方便,所以……所以就打发我先回来了。”
  到底因为什么让他先回来,从朝天门码头到这儿的一路上,余有福已经跟段吉庆、关捕头和柱子说过,他不但无颜面对琴儿,一样无颜面对段吉庆和关班头,毕竟太平贼匪到底打到了哪儿,泰州究竟有没有失陷,四娃子这会儿到底是死是活,一直忙着赶路的他全不晓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