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2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0/539

  “我还是有些担心。”景华苦着脸道。
  “有我在,你的事四爷一定会放在心上,有什么好担心的?”想到最迟天黑前就能赶到海安,就能见着韩四,富贵又解开行囊,检查起黄御史、吉翰林和敖翰林等京官托他捎给韩四信,以及来前准备的几样小礼物。
  与此同时,韩秀峰正在凤山上的庙里上香。
  闻讯而至的顾院长和李致庸不晓得他为何突然来敬香礼佛,只能跟在后头一起跪拜。跪在一边的杜三不但猜出了几分,甚至油然而生起几分尴尬和几分歉疚。
  韩秀峰上完香,又双手合什拜了拜,这才回头问:“顾院长,致庸,你们怎么也来了?”
  “衙署的地基不是打好了吗,我们不大放心,过来看看的。没想到一来就听谨言说您在山上,我们就这么过来了。”顾院长不无好奇地看了看杜三,接着道:“中坝口抽取的厘金有我们两成,天晓得他们会不会在账目上做手脚,过来时正好遇到那两个什么委员,我也没跟他们客气,说好了从明天开始我们保甲局要派个人过去。”
  “派个人过去也好,您老打算派谁去?”
  “要说合适,慎言最合适,可谨言哪抽得出身,我打算让千里的堂侄王有朋过去。有朋那孩子学业虽没什么长进,但为人和办事还算可靠。”
  “您老说可靠,那一定很可靠。”韩秀峰笑了笑,邀众人一起下山。
  杜三这是第二次来,晓得顾院长和李致庸不但是本地士绅,而且不是捐过顶带就是圣上钦赐的顶带,手下甚至有乡勇,何况心里本就有愧,不好意思跟太紧,就这么远远的跟在后头。
  不出他所里,刚走出几步,顾院长就问起韩秀峰为何突然想起来凤山上香。
  韩秀峰深吸口气,停住脚步遥望着扬州方向,凝重地说:“扬州那边要开打了,这次是真打!但明伦为将功赎罪,不但说晓得哪里有能把城墙轰开的万斤巨跑,还自掏腰包雇青壮去运,等炮一运到就开打。”
  “韩老爷,您这是为大军祈福?”
  “大军还轮不着我韩秀峰操心,我是担心张翊国。”
  “那个屡战屡败的盐知事?”顾院长下意识问。
  “恩,不过他不再是盐知事,现在跟我一样是从五品顶带,雷以诚保举的。”
  “大军攻城,跟他一个文官又有什么关系?”
  韩秀峰苦笑道:“朝廷为筹饷新开捐纳事例,捐一个从五品顶带用不了多少银子。雷以诚居然就用这值不了多少银子的顶戴花翎,让他死心塌地为朝廷卖命。明明是个文官,还主动请缨给大军做先锋,要亲率两百悍勇头一个攻城。”
  “他……他又要领兵打仗?”李致庸哭笑不得地问。
  “嗯。”
  “完了,让他当先锋,我看这城十有八九攻不下。”
  “致庸,你这话什么意思?”顾院长不解地问。
  李致庸禁不住笑道:“顾院长,您老又不是不晓得,他张翊国就没打过胜仗!他能活到今天,我都觉得奇怪。”
  “话不能这么说,我大清总得有几个不怕死的文武官员,”顾院长想想又问道:“韩老爷,那万斤巨炮找着了没有?”
  “找着了,信上说已经运过江了,算算日子再过三五天便能运到扬州城下。”
  “在哪儿找到的?”
  “江阴鹅鼻嘴,是一尊道光二十三年铸造的‘奋威振远大将军炮’,重一万两千斤,吃药三百二十四两,配弹二百四十两。当年铸造这炮是为防范洋人的,后来不是议和了吗,这炮也就没用上,好多人都不记得了,没想到但明伦居然记得。”
  顾院长沉思了片刻,又问道:“韩老爷,晓不晓得城里有多少贼匪?”
  “吴文铭的信上说分兵之后城里的广西老贼不会超过三千,但贼匪每到一处就裹挟百姓,从贼的到底有多少就不晓得了。”
  “张翊国有没有给你信?”
  “有信,不过一句也没提他要身先士卒去攻城的事,只说他已经求过雷以诚,等厘金收上来就拨一千五百两送海安来,抚恤那一百多个帮同官军围堵贼匪而战死的乡勇。”
  “忠臣,他是真正的忠臣。”
  “不然我也不会来上香许愿帮他祈福。”
  “吴先生有没有说什么?”李致庸忍不住问。
  韩秀峰轻叹口气,无奈地说:“吴文铭一心为吴家两位老祖宗和吴家庄上下一百多口报仇雪恨,拜见完雷以诚又回仪真了。打算回去筹集钱粮,招募民壮,编练乡勇。他是怀着必死之心回去的,在信中说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就请我帮着照应安置在泰州的那些家小。”
  “他这又是何苦呢!”
  “他跟你我不一样,他要是啥也不做,将来哪有脸面对他那两位哥哥。”
  
第三百七十四章
富在深山有远亲(二)
  韩秀峰跟本地士绅的话,杜三听得清清楚楚,想到张翊国那样的文官和湖广总督吴文锡、四川盐茶道吴文镕的弟弟吴文铭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他这个武举出身的从五品武官却如此贪生怕死,他的脸颊真有些发烫。
  不过不好意思归不好意思,他可不想客死他乡。就这么耷拉着脑袋,跟着韩秀峰悻悻地回到小院。
  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韩秀峰晓得他想说什么,再看看刚跟进来的那六个巴县同乡,禁不住抬头问:“大哥,你们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二弟,不怕你笑话,哥哥我在营里时总想出来,现在托你福出来了,又跟丢了魂似的六神无主,哪有啥子打算。”
  “你不想早点回去跟嫂子团聚?”
  “咋不想,可两手空空的怎么回去。”杜三挠挠脖子,一脸不好意思地说:“千里为官只图财,那会儿出来是为了做官赚钱的。现而今官虽然做上了,银子却没赚着,光一个从五品顶带有啥子用?”
  想想也是,他就这么回老家又能做什么,婆娘和娃还跟以前一样要吃糠咽菜。
  韩秀峰暗叹口气,又抬头问:“丁二,你们几个呢?”
  丁二一楞,急忙跪下道:“禀韩老爷,小的一切听您的,您让小的回老家,小的就回去。您让小的留在当差,小的就在韩老爷您这儿讨口饭吃。”
  “韩老爷,小的也一样,小的也听您的。”
  刘本贵胆子大,禁不住说:“韩老爷,您都已经是运副老爷了,手下还有一个营,身边却没几个家人,小的不想回老家,小的想跟您当差。”
  “这么说,你们都不想回老家?”
  “二弟,我们没赚着钱咋回老家?”杜三苦着脸道。
  韩秀峰点点头,沉思了片刻突然笑道:“想赚钱倒是不难,甚至都用不着在我这儿当差。不过这钱是辛苦钱,不晓得你们能不能吃得了那个苦。”
  “二弟,只要能赚着钱,哥哥我不怕吃苦!”
  “真不怕?”
  “真不怕!”杜三拍着胸脯道。
  韩秀峰再次权衡了一番,笑看着他们道:“你们都是从向帅那儿来的,肯定晓得江南大营有不少同乡,甚至跟那些同乡还有些交情。现而今他们又全有军务在身,一时半会儿回不了老家,连家信找不着人往老家捎。你们要是不怕辛苦,大可以回一趟江南大营,问问那些同乡要不要给家寄信。”
  杜三愣了愣,哭笑不得地问:“二弟,帮着送信能赚几个脚钱。再说江苏离四川那么远,路上又不太平,往返一趟要多长时间,那点脚钱都不够盘缠!”
  “捎信是赚不了几个钱,但帮那么多同乡往老家汇兑银子呢?”韩秀峰反问一句,微笑着解释道:“江南大营里的四川同乡没有五千也有三千,你们说说,他们谁不想给家捎信,谁不想往家捎银子。这可是一桩大买卖,只要你们不怕苦不怕累,一年少说也能赚三五千两!”
  “可他们不一定相信我!”
  “我呢,你觉得那些同乡会不会相信我?”
  “刘老爷肯定信你,其他人就难说了。”
  “有刘老爷相信还不够吗?”韩秀峰笑了笑,接着道:“这就是一桩生意,做生意讲究的是口碑,口碑就是口口相传!刘存厚相信我韩秀峰,你上次提到的那位薛老爷估计也会相信,只要刘老爷和薛老爷相信我们,别的同乡自然而然也都会相信。”
  “二弟,照你这么一说,我发现这还真是桩好买卖,只是想帮他们把银子捎回去不是件事容易事!”
  “不用你们往四川送,只要帮他们把家信和银子送到泰州就行。山西大票号‘日升昌’你是晓得的,现而今人家在泰州设了分号。我帮你们跟泰州分号的掌柜打个招呼,他会差账房先生跟你们一道去江南大营,要往四川汇多少银子当场开具汇票,最保险不过了。”
  “可是送到四川之后呢,‘日升昌’在我们四川好像就在成都和巴县设了分号。”
  “我们这边,从江南大营到泰州有你们。等银子汇到巴县,巴县那边有我岳父。你们把这头接上,我岳父把老家那头接上,中间最远的一程有‘日升昌’,你们说说有多少银子汇不回去?”
  “哎呦,我差点忘了你老丈人在府衙当差!二弟,这买卖好,我不怕吃苦,我就干这个!”杜三越想越激动,又眉飞色舞地说:“而且这不只是桩买卖,也是在帮同乡的忙,说不定连向帅都会托我们帮他老人家往家捎信捎银子。”
  “大哥,赚钱的路子给你们了,但事情一定要帮人家办好。书信丢了倒不是啥大事,要是银钱出了差错,不光我韩秀峰的名声会毁了,你们这些经手人的日子更不会好过。”
  “二弟,我晓得轻重!”杜三急忙道:“我们做的全是同乡的买卖,帮着往老家汇的全是同乡们用命换来的银子,别说手脚不干净贪了人家的银子,就是天灾人祸弄丢了也没法儿跟人家交代!”
  “晓得就好。”
  “晓得,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我们的主顾可不只是同乡。要是贪人家钱,到时候真会有命赚钱没命花。”
  “既然这样,我就帮你们写几封书信,你们拿着我的书信先去泰州,这交寄家信和往四川汇银子的买卖到底咋做,‘日升昌’泰州分号的掌柜一定会拿出个章程,你们今后全听他的就是了。”
  “好,这就劳烦二弟了。”
  ……
  韩秀峰说写就写,帮着给小伍子、刘存厚写完信,留他们吃了顿中饭,就让陆大明找船送他们去泰州。
  任钰儿怎么也没想到杜三等人这就走了,韩秀峰从中坝口一回来,她就忍不住问:“四哥,好不容易来几个同乡,您怎么就这么打发他们走了,为何不把他们留下当差?”
  “你又不是没听见,他们想赚银子,在我这儿当差一年能赚几两银子。”韩秀峰轻叹口气,又笑道:“再就是我跟别的官不一样,身边不但用不着那么多家人,甚至不能留太多家人。”
  “为什么不能留?”任钰儿扑闪着大眼睛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0/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