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539

  “会馆就会馆吧,一切听你的。”韩秀峰忍不住笑了。
  乔松年微微点点头,接着道:“收受英人贿赂,串通英人贪没税款这一条,纯属空穴来风、子虚乌有。不但许大人和我可以为你作证,连粮台大人都可以为你作证。”
  “其它罪名呢?”
  “你是说跟洋人打交道的那些事?”
  “嗯。”
  乔松年放下公文,一脸无奈地说:“志行,我们有人证,人家一样有人证,所以在这件事上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只能让你受点委屈。不过公道自在人心,与洋人交涉哪有那么容易?尤其礼节,谁能面面俱到?”
  “京里的那些清流会不会揪住不放?”韩秀峰下意识问。
  “揪住不放又能拿你怎样,除了我大清不用再跟洋人打交道。”乔松年深吸口气,恨恨地说:“要是因为这些治你的罪,今后谁敢再去跟洋人交涉?别看那些空谈误国的清流叫嚣得厉害,其实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
  “那你估摸着皇上会怎么发落我?”
  “这要看你的了。”
  “这话什么意思?”韩秀峰不解地问。
  乔松年回头看看身后,见大头他们全在外面,开门见山地说:“志行,来前许大人说了,只要你愿意,他会奏请朝廷让你在江南大营戴罪自效。你要是想回泰州,那就赶紧给郭沛霖去封信,请他上份折子奏请朝廷让你去江北大营效力。”
  韩秀峰不假思索地说:“我想回老家。”
  “这个时候回老家,你开什么玩笑!”
  “我都被革职了,我还不能回老家?”
  “你是被革职了,但你也是戴罪之身,要是就这么回老家怎么将功赎罪?”
  “走不成,回不去?”韩秀峰苦着脸问。
  乔松年苦笑着点点头,一脸不好意思地说:“志行,这一切全是因我而起,你是在代我受过。要是能回老家,我一定会想方设法让你回去,可现在回去真不合适,搞不好皇上会误以为你心怀怨气。”
  想想也是,既然是戴罪之身就得将功赎罪。
  韩秀峰权衡了一番,抬头道:“既然回不了老家,那我还是回泰州吧。”
  “这件事你得想好了,回泰州是有郭沛霖关照,可留下一样有许大人关照,不但有许大人还有向帅,还有那么多同乡!”
  “上海我真不想再呆了。”
  “人各有志,我就不强留了,不过这件事得赶紧。”
  “行,我等会儿就给郭大人写信。”
  想到最多再过一个月,韩秀峰就会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乔松年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沉默了片刻又凝重地说:“志行,说句不中听的话,你被革职查办其实一点也不冤。只是被革职的不应该只是你,杨能格也好,我乔松年也罢,只要在上海的这些官员,有一个算一个全有负皇恩,全应该被革职。”
  韩秀峰没想到他会这么说,禁不住问:“健侯兄何出此言?”
  “英吉利和法兰西两国领事之所以迟迟不交还征税权,其实是想趁火打劫,是想借机重新商订租界土地章程。而地就在那儿,他们想带也带不走,再租借三五百亩给他们又何妨?只是事关国体,谁也不敢点这个头,谁也不想留下丧权辱国的千古骂名,所以个个装糊涂,杨能格是实在装不下去了,只能把你推出来背锅。”
  “健侯兄,照你这么说我应该答应洋人的条件?”
  “想哪儿去了,我只是有感而发罢了。毕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提到这些,韩秀峰好奇地问:“健侯兄,我韩四是被革职查办了,但收回关税的事并没有完,你晓不晓得谁来接替我?”
  “晓得,接替你的人已经到了。”
  “谁?”
  “蓝尉雯。”
  蓝尉雯这个人韩秀峰没见过,但蓝尉雯这个名字韩秀峰听说过不止一次,想到蓝尉雯来接这个烫手山芋,不禁笑道:“他不是上海失陷时被革职的海防同知吗,好像在升任同知前还做过一任上海知县。”
  “就是他,刚起复了,不但官复原职还兼江海关监督。”
  “谁保举的,他好像也是浙江人。”
  “浙江定海人,跟你一样是监生出身。”许乃钊犹豫了一下,又无奈地说:“正如你刚才所说,关税的事并没有完,不但要接着跟洋人交涉,还得赶紧交涉出个结果。”
  蓝尉雯在上海的名声跟“卖鸡爽”一样不堪,只是没“卖鸡爽”那跟洋人打交道的本事,韩秀峰意识到他也好,杨能格也罢,之前不敢答应洋人的那些条件,蓝尉雯上任之后十有八九会毫不犹豫答应,反正姓蓝的在乎能不能接着做官,根本不会在乎会不会留下丧权辱国的千古骂名。
  正不晓得该说点啥好,乔松年又凝重地说:“杨能格为自保,竟拉着吉尔杭阿联名弹劾你,而吉尔杭阿居然答应了,这事没那么简单,所以你回泰州也好,用不着留在上海蹚这滩浑水。”
  一提到吉尔杭阿韩秀峰来气,禁不住说:“我估摸着他是盯上了江苏巡抚这缺,可他算什么东西,不但不是进士出身,一年前还只是个工部郎中。许大人就不一样,不但是正儿八经的翰林官,还先后外放河南、广东做过学政,他凭什么跟许大人争!”
  乔松年一样瞧不起不但落井下石还在背后拆许乃钊台的吉尔杭阿,无奈地说:“人家出身镶黄旗,这还不够吗?”
  许多人以为在“上三旗”里,一定是正黄旗地位最高,而事实上在“上三旗”里地位最高的是镶黄旗!
  镶黄旗的地位之所以比正黄旗高,是因为太祖努尔哈赤曾在晚年时把正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他自己手里只保留了镶黄旗,所以镶黄旗便成了八旗之首。
  后来皇太极虽然把正黄旗收回去了,但正黄旗已无法再与镶黄旗相提并论。到顺治朝时,朝廷对八旗进行排序,镶黄旗依然排在八旗之首,正黄旗正式排列在镶黄旗之后,然后是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
  想到吉尔杭阿虽不是进士,但却出身镶黄旗。再想到连景华那个四九城的混混出了京都能做上正四品的盐捕营都司,韩秀峰喃喃地说:“这城要是再攻不下来,下一个被弹劾的就该轮到许大人了。”
  
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革职的不只是韩四
  黄钟音和吉云飞写给郭沛霖的信,几乎是于皇上如何处置韩秀峰的谕旨同时从京城送出的,所以小伍子比韩秀峰派出的梁六还早三天再次赶到泰州。
  只不过移驻泰州的两淮盐运司和淮扬道衙门只剩下一帮胥吏,他打听了一番才晓得扬州出了大事,不得不硬着头皮马不停蹄赶到韩秀峰曾率一千乡勇坚守过的万福桥头,找到潘二,在潘二带领下见着了郭沛霖,呈上了书信。
  郭沛霖看完书信,什么也没说,就这么走出大帐,翻身上马,带着两个幕友和梁九等盐捕营的几十个官兵去了仙女庙。
  原本驻扎在海安的盐捕营官兵全来了,后来复建的漕标庙湾营两百多官兵来了,新任泰州正堂招募的八百多乡勇也来了,大营里全是人,一队队兵勇在营外巡逻,河边插满旗帜,韩秀峰正月里召集本地青壮砌的土墙上架上了十几尊小炮,连潘二都挎上了牛尾刀,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氛。
  小伍子不敢多说,直到郭沛霖等人消失在视线里,才把潘二拉到一边问:“长生哥,长毛杀到哪儿了,他们会不会渡河,会不会杀这边来?”
  刚刚过去的大半个月,潘二过得是心惊肉跳,把他带进一个小帐篷,一边招呼他席地而坐,一边心有余悸地说:“据探报,城里的长毛这会儿已经被从江宁来的长毛接应去了瓜洲,郭大人估摸着长毛应该不会再杀我们个回马枪,但也不得不防。”
  “不只是突围,还有人接应?”小伍子大吃一惊。
  “何止有人,而是千军万马!”
  “全是从江宁来的?”
  “也有瓜洲的。”
  潘二摘下牛尾刀,一边揉着腿,一边苦笑道:“这个月初二,从江宁来的长毛走水路进抵瓜洲,扎了几十个营盘,进逼三汊河,一路牵制在三汊河防堵的官军,一路由水路进袭仪真,从侧后攻江北大营。本来围得好好的,盘踞在扬州城里的那些长毛都快被饿死了,谁能想到江宁的长毛会分兵来救,所以被他们杀了个措手不及。”
  “这么说损失惨重?”
  “你才晓得啊,攻大营侧后的那股长毛是初二下午从仪真沙漫洲上岸的,三号就击溃了在仪真周边防堵的官军。瓜洲那边的长毛,四号一早大举进攻三汊河,曾立昌岂能错过这个机会,当天就率城里的长毛分三路杀出南门,不过都被雷大人和张翊国杀退了。”
  小伍子不止一次听大头他们提过张翊国,下意识问:“张翊国这么厉害?”
  “厉害有啥子用,还不是一样被革职查办。”
  “张翊国也被革职了?我听人说他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连命都豁出去了,革谁的职也不能革他的职!”
  “身先士卒有啥用,把命豁出去又有啥用,关键是要打胜仗。”
  “他不是把长毛杀回城里去了吗?”
  “那是月初的事,”潘二轻叹口气,耐心地解释道:“刚开始那几天,只有仪真那边的官军被击溃了。结果初七那天,长毛的主将赖汉英命仪真那边的长毛沿河往东一直杀到朴树湾,扬州城里的长毛也拼命往城外冲杀,琦善、慧成和雷以城发现顶不住了,就赶紧差人向郭大人求援。
  等我们带着盐捕营和庙湾营的兄弟赶到这儿,赖汉英已经买通城东的壮勇作内应,从防堵最薄弱的东路冲过了三汊河,一直杀到扬州城外,会同瓜洲的长毛,在扬子桥、施家桥一带,击溃了冯景尼、师长鏕和张翊国,他们手下的兵勇死的死、逃的逃,要不是我们分兵去救,仙女庙都保不住。”
  “这么说雷大人手下没兵了?”小伍子惊诧地问。
  “正在收拢,据说已经收拢了七八百个,”潘二顿了顿,接着道:“雷大人手下的兵勇虽然被击溃了,但雷大人至少还坚守在仙女庙。慧成才叫个贪生怕死呢,一听说长毛杀过来了,就置军务于不顾,带着手下的一千多兵兵勇跑邵伯去了。整个东路门户大开,就剩我们这两个营在万福桥头坚守。”
  “琦善和陈金绶呢?”小伍子忍不住问。
  “琦善担心长毛北上去攻清江浦和淮安,一边命手下在城北三十里坚守,一边命陈金绶退守邵伯。结果赖汉英无意北犯,前夜三更天带着曾立昌等长毛从南门去了瓜洲。”
  “他们不要扬州,现在扬州就是一座空城?”
  “差不多,”潘二想想又苦笑道:“琦善这会儿已经命人进了城,估计还会跟以前一样谎报战功,说啥子扬州收复了。可朝廷要的不只是收复扬州,江北大营这大半年耗费了那么多钱粮,却让曾立昌等长毛跑了,不但跑了还被人家杀了个落花流水,咋跟朝廷交代?”
  小伍子反应过来,哭笑不得地问:“所以要有人背锅?”
  “长毛是从雷大人这边跑的,损失最惨重的也是雷大人这边,琦善跟雷大人本来就不和,这屎盆子自然要往雷大人头上扣。而雷大人是什么人,他能背这么大一黑锅,所以只能让下面人背!”
  “张翊国既不是满将,更不是进士出身,朝中又没人,这黑锅让他背正合适?”
  “所以说那帮大人心黑着呢,只是没想到张翊国倒霉也就罢了,连我四哥都被奸人所害,好在我四哥跟张翊国,虽然没功名也不是满员但朝中有人,这一关不难过,我估摸着用不着几天就能东山再起。”
  “可是郭大人刚才什么也没说。”
  “放心,你也不想想我四哥跟郭大人是啥交情,现而今他落难了,郭大人岂能坐视不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