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3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8/539

  “哦,王老爷稍候,小的这就去备马。”
  ……
  当徐四奎像人犯一般被王千里“请”到河厅衙门时,吴廷栋已经到了河厅衙门,正端坐在大堂上跟分坐两侧的韩秀峰和石赞清喝茶说话。
  之前他很直接地以为韩四应该是在京城做重庆会馆首事时攀上了段大章的高枝,在段大章、黄钟音等重庆同乡和郭沛霖等段大章、黄钟音的同年提携下,谋上南岸厅同知这缺的。直到走出道署看到大头等韩四从上海带来的千总、把总等武官,才真正意识到韩四是领过兵打过仗的,万福桥大捷也不是吹出来的。
  正饶有兴致地问坚守万福桥的那一千乡勇究竟是怎么编练的,韩秀峰刚有意无意地说到王千里,王千里跑进来禀报河营都司徐四奎到了。
  吴廷栋拔贡出身,对监生出身的王千里本就没什么偏见,更何况刚从韩秀峰这儿得知王千里也是跟长毛交过手的,打心眼里觉得王千里是个人才,不禁笑道:“有请!”
  “遵命。”
  王千里躬身一拜,旋即转身走出大堂把守住外面等候的徐四奎请了进来。
  徐四奎虽官居正四品,但在吴廷栋眼里连正七品的知县都不如,等他恭恭敬敬地磕拜完,才指指大头刚搬过来的椅子,让徐四奎坐下说话。
  徐四奎偷看了坐在对面的韩秀峰一眼,忐忑不安地说:“吴大人,卑职告病的事兵部已经准了,卑职就等新任都司一到,跟新任都司办完交接就启程回乡……”
  “徐都司,你告病的事本官有所耳闻,只是计划不如变化。”吴廷栋顺手拿起一份京报,看着京报道:“静海战事正紧,皇上刚降谕旨,看的我们这些做臣子的都揪心。”
  “皇上怎么说?”徐四奎小心翼翼地问。
  “本官念给你听听,皇上说逆匪窜踞束城等村,业经帀月,前经叠降严旨,令该大臣迅速进攻,痛加剿洗,乃数日又无奏报,朕心实深焦灼!束城各村,地方褊小,积谷无多。且闻贼匪所搭木垒,半用树枝支架,必不能十分坚固。趁此进剿,自易歼除。若仅于贼匪扑营时,竭力抵御,及至遁回贼巢,又复坐观不进。老师糜饷,日久无功,何时始克蒇事?”
  吴廷栋顿了顿,接着抑扬顿挫地念道:“现在大兵云集,围此穷蹙之寇,若不及早并力进兵,又将窜扰他处。且此时已届二月中旬,春融冰泮,马队难行,剿办更难得手。著该大臣等,务当严饬带兵大员,激励将士,协力同心,一鼓作气,直捣贼巢,迅除丑类。如将弁中有不遵号令,及一营出队,他营不为应援者,即著照军法惩办,以肃戎行!若僧格林沁等,各存意见,不能会合进攻,耽延时日,朕亦惟执法从事,决不宽贷!”
  徐四奎虽不识几个字,但也能听懂个大概,心想皇上是真急了,正不晓得该说点什么好,吴廷栋放下京报,又翻起手边的一叠公文:“徐都司,这些公文你应该不陌生,这一份是兵部去年九月初六命河营抽调两百兵驰援河南的,这一份是制台大人去年十月二十一命河营抽调三百兵驰援沧州的,这一份是兵部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命河营抽调一百兵驰援河间的,这一份是制台大人今年正月十六命河营抽调四百兵驰援静海的……”
  兵部和制台衙门不止一次命河营出兵,徐四奎不是借口兵在河工上,就是以粮饷不济为借口按兵不动。确切地说不是按兵不动,而是无兵可派。
  见吴廷栋用杀人般地眼神紧盯着他,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支支吾吾地说:“吴大人,就是借几个胆给卑职,卑职也不敢抗命,而是卑职有卑职的苦衷。”
  吴廷栋追问道:“你有何苦衷?”
  “禀吴大人,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到今天直隶藩司和粮道已拖欠我河营四个多月粮饷,就算拖欠的钱粮一时半会儿支应不上,也得给点出征行装银、出征盐菜银和出征口粮银吧,可上官只让卑职派兵却连点出征银都不给,没钱粮让卑职怎么出兵!”
  “徐都司,以前没有,现在有了。”韩秀峰朝端坐在上首的吴廷栋拱拱手,微笑着道:“吴大人跟前几任河道不一样,从未把河营当外人。尽管凌汛将至,处处要用银子,但还是想方设法给河营腾挪出了五千两。河营拢共有多少兵,你我心知肚明,我想有这五千两足够开拔了。”
  “开拔?”
  “就是出征。”
  “去静海平乱?”
  “你以为我们在商量什么?”吴廷栋接过话茬,紧盯着他用不容置疑地语气说:“徐四奎,河营再违令不尊,别说你担待不起,连本官都没法儿跟皇上交差!”
  “可是卑职都已经告病了,吴大人,卑职从军几十年,求您看在卑职年迈的份儿上再等几天,等新任都司到了再……再驰援静海。”
  “兵贵神速,这是能等的事吗?何况出兵的事已经拖了多久,你觉得能再拖吗?”
  “吴大人……”
  “多说无益,赶紧差家人回去准备准备,等各营兵勇全到了就出征,本官亲自为你们践行,祝你们马到功成!”
  徐四奎怎么也没想到前些天忙着治河的吴廷栋竟如此毒辣,再想到都这么大年纪了真要是出征,就算没死在长毛手里也会被折腾死,顿时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地哀求起来。
  他已经老成了这样肯定是打不了仗的,吴廷栋也没想过让他上阵打仗,只想要他的银子。可敲竹杠这种事他从未干过,话到嘴边却总是说不出口。石赞清不只是羞于出口,而且觉得敲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终究是件不光彩的事,不管吴廷栋怎么使眼色都装作没看见一般,纹丝不动。
  韩秀峰不管那么多,反而觉官做得越久越有钱,越是像徐四奎这样的老家伙这竹杠越有得敲,轻描淡写地说:“徐都司,其实今天请你来还有一事。”
  “什么事,请韩老爷明示。”
  “有人告你虚冒兵丁名粮,中饱私囊。称河营册上有兵,伍内无兵;纸上有饷,军内无饷!本官念你为朝廷效力这么多年,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想你晚节不保,才呈请吴大人给你个机会率兵驰援静海,戴罪自效。”
  “冤枉啊,卑职冤枉啊!”
  “冤不冤枉,你心里清楚得很!现而今就两条路,要么率兵去静海戴罪自效,要么归还这些年克扣的军饷,私吞的钱粮!”
  徐四奎是既想要命也想要钱,顿时急了:“姓韩的,我徐某人跟你无冤无仇,你何止赶尽杀绝?”
  “你与本官无冤无仇,但本官嫉恶如仇!朝廷正值多事之秋,本官深受皇恩,理应为皇上效力,谁要是胆敢贪皇上的银子,敢吃空饷喝兵血,便是本官的仇人!”外头还有一帮守备、协办守备、千总、把总的竹杠等着敲,韩秀峰懒得再跟他费口舌,紧盯着他道:“太阳落山前让家人拿五千两来,本官保你无事。要是太阳落山前见不着银子,休怪本官送你去静海效力!”
  
第四百七十九章
早有准备
  听到韩秀峰管徐四奎要五千两,吴廷栋下意识抬起头,心中更是暗暗叫好。
  因为对徐四奎而言,五千两既算不上多,但也不是一笔小钱。毕竟徐四奎只是个正四品都司,除了吃空饷喝兵血和朝廷给的那点官俸没别的进项,而河营拢共就一千五百余号人,他不但不能把名册上一千五百人的钱粮全贪了,并且要跟下面的守备、协办守备、千总和把总们分肥,还要花银子打点前几任河道、直隶总督甚至兵部的老爷们,不然他这个都司不可能做那么久。所以五千两他勉强拿得出来,再多就真要他的老命了。
  石赞清也觉得韩秀峰对于让徐四奎出多少血拿捏得恰到好处,同时又觉得为难一个即将告病回乡的六十多少老头儿非君子所为,依然低着头装作什么都没听见一般头品茗。
  徐四奎傻眼了,确切地说是被韩秀峰刚才那番义正言辞的“嫉恶如仇”给吓懵了,紧盯着韩秀峰楞了好一会儿才像三魂六魄被突然抽走般瘫坐在地。
  韩秀峰不想多费口舌,吴廷栋一样不想耽误功夫,站起来走到身后的紫檀架前,看着整整齐齐摆在架子上的那摞兵书,故作好奇地问:“韩老弟,这便是皇上钦赐的兵书?”
  “正是。”韩秀峰岂能不晓得吴廷栋的良苦用心,连忙起身朝着京城方向拱手一拜。
  吴廷栋故作恍然大悟般急忙掸掸马蹄袖,望阙三拜,随即回头叹道:“乾隆四年武英殿精刻本,上头还有皇上的御批,果然是皇上做皇子时御览过的兵书。韩老弟简在帝心,圣眷恩隆,着实让本官羡慕!”
  “皇上晓得秀峰自幼家贫,没念过几本书,不但把做皇子时用过的书赐给秀峰,还谆谆教诲秀峰要好好看用心学,于秀峰虽无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实。每每想到皇上的隆恩,秀峰便暗暗发誓就算粉身碎骨也要帮皇上编练出一千五百名能上阵杀贼的精兵!”
  “好一个粉身碎骨,果然是少年出英雄!”吴廷栋再次朝京城方向拱拱手,随即转身道:“徐都司,何去何从,你想好了没有?”
  徐四奎听得暗暗心惊,哪里再敢耍滑头,急忙道:“卑职想好了,卑职想好了,卑职也想报效朝廷,可卑职年过花甲实在是有心无力。卑职这就让家人回去筹银子,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在太阳落山前给韩老爷凑五千两。”
  “徐都司,什么叫给本官凑五千两?”韩秀峰不快地问。
  “韩老爷恕罪,卑职糊涂,卑职不会说话……”
  “本官不想你晚节不保,更不会占你这点便宜,这五千两就当作你报效朝廷的,等银子到了本官会请吴大人奏请朝廷赏你个恩典,究竟想求个啥恩典,你自个儿好好想想。”韩秀峰跟吴廷栋对视一眼,又回头道:“千里,陪徐都司去见见家人,见完之后扶徐都司去二堂歇息。”
  “遵命!”
  ……
  王千里刚把徐四奎搀扶出大堂,吴廷栋禁不住问:“韩老弟,你这又搞得哪一出。还帮他求恩典,你以为他会谢你?”
  韩秀峰苦笑道:“谢他自然是不会谢的,但这五千两究竟从哪儿来的总得有个出处,不然怎么往河营的钱粮账册上写?”
  吴廷栋猛然意识到敲诈勒索这种事上不了台面,如果据实造册就意味着徐四奎是个大贪官,就得奏请朝廷查办,到时候不但会牵扯到更多人,而且会耽误工夫。再想到眼前这位捐纳出身的正五品同知敲诈勒索的手段如此娴熟,一时间竟不晓得该说点什么好。
  一直沉默不语的石赞清实在忍不住了,意味深长地说:“韩老弟,你这是打算做孤臣!”
  “谢石老爷提点,”韩秀峰不是个不识好歹的人,连忙恭恭敬敬躬身致谢,随即一脸无奈地说:“我大清承平已久,绿营早已荒废糜烂,哪有那么容易整饬。秀峰从听说要调任永定河南岸同知的那一刻,就晓得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
  想到接下来要清查历年来的河滩淤地,一样会得罪不少人,吴廷栋感叹道:“做孤臣也好,朝廷正值多事之秋,不能个个都好也弥缝歹也弥缝。”
  石赞清心想徐四奎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并且姓徐的在京畿重地做了十几年都司,别的不敢说但兵部一定有人。而韩四只是个正五品同知,就算简在帝心也经不住京里那些人群起而攻之,正暗暗为韩四的前程担忧,王千里拿着两份履历回来禀报道:“禀吴大人,石老爷,韩老爷,南岸守备张贵和北岸协办守备阿精嘎求见。”
  来前石赞清做过一番功课,下意识抬头道:“张贵出身汉军镶白旗,阿精嘎是满人,出身正红旗,他叔父好像是现而今的正红旗副都统。”
  徐四奎虽是正四品都司,但终究是个出身行伍的汉人,相比之下请王千里呈上履历求见的这两位要难对付得多。
  吴廷栋想到接下来清查河滩淤地一定会牵扯到旗地,不想节外生枝,轻描淡写地说:“韩老弟,最难啃的骨头我和次臬兄已经帮你啃下了,剩下的那些个守备、协办守备和千总、把总用不着我们再出面。衙门里还有些公务,先走一步。”
  “行,下官恭送二位。”
  “别送了,你忙你的。”
  石赞清没想到吴廷栋说走便要走,禁不住问:“吴大人……”
  “次臬兄,凌汛将至,时不待我。”吴廷栋脸色一正,就这么昂首阔步走出河厅大堂。
  韩秀峰晓得他是不愿意得罪旗人尤其满人,像什么也没猜出一般跟石赞清一道将他送出衙门。
  目送走吴廷栋的仪仗,再次回到大堂,石赞清担心地说:“志行,据我所知张贵倒也不难对付,真正难对付的是那个阿精嘎,你得想好了!”
  “石叔放心,这两人不难对付。”
  “你打算怎么对付?”
  韩秀峰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转身笑问道:“千里,永祥到了吗?”
  “早到了,”王千里拱手笑道:“刚才问过觉明,觉明说他们一家子从京城动身就比我们晚半天,昨天夜里到的固安,今天一早就赶到了村里,这会儿正在收拾我早上帮他们租的院子。”
  “一家子,有多少人?”
  “二十几口,他爹他娘和三个弟弟、三个弟媳妇,他儿子、侄子和女儿侄女儿全来了,觉明照您的吩咐先给他预支了两百两安家费。见他连身像样的行头都没有,又差人给他送去一件行褂和一套棉甲。”
  “永祥,就是那个新任都司?”石赞清下意识问。
  “正是,”吴廷栋走了,韩秀峰当仁不让地坐到大堂上,从大头手中接过新沏的茶,微笑着解释道:“他原本是二等侍卫,这些年一直在宫里当差,俸禄本就不多,一个人还要养一大家子,所以这日子过得是紧巴巴的。”
  “这么说你认得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8/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