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3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8/539

  琴儿喜欢过这种夫唱妇随的日子,只是不能再跟前些天那般下地干活儿,见韩秀峰在家闲不住又要跟幺妹儿去菜地,干脆挎着篮子跟了上来。
  “嫂子,你有身孕,你来做啥子?”幺妹儿回头道。
  “隔壁扬大家那口子一样有身孕,人家还不是一样下地干活?”琴儿挎着篮子整整头巾,又笑道:“再说我就是跟你们去地里转转,又不是真干活。”
  “出来透透气也好,不能总闷在家里。”韩秀峰回头笑了笑,放慢脚步边往地里走边问道:“翠花呢,想想有好几天没见了,她都在忙啥?”
  “四哥,你是真不晓得假不晓得?”幺妹儿禁不住笑问道。
  “她咋了,我是真不晓得。”
  “她跟嫂子一样怀上了!”一提起这事,幺妹儿就下意识回头看看四周,见路上没别人,又嬉笑着说:“说了你别笑,柱子和小虎他们跟大头去静海前一起吃酒时,还跟大头开玩笑说他究竟会不会洞房,没想到翠花这就怀上了!”
  琴儿忍不住笑骂道:“你个死丫头,真是没羞没臊,连这都敢说!”
  “不是我说的,是柱子和小虎他们跟大头说的,再说这儿没外人。”
  “柱子也不是啥好东西,平时见他挺老实的,没想到也一肚子坏水!”
  “嫂子,他们就是开开玩笑……”
  一个未出阁的姑娘,连这都敢说,琴儿暗叹女大不中留。
  韩秀峰对幺妹儿这个不是亲妹妹胜似亲妹妹的堂妹太了解了,岂能听不出她的言外之意,走到田埂上放下锄头问:“幺妹儿,你已经来两个多月了,晓不晓得哥为啥不帮你和柱子操办婚事?”
  幺妹儿一直担心堂哥做上了大官,瞧不上仵作出身的柱子,担心堂哥会悔婚,但又不敢问,只能装出一副茫然的样子扭扭捏捏地说:“不晓得。”
  “那你晓不晓得大头为何要带柱子去静海?”
  “大头是官老爷,他拿朝廷的俸禄自然要给朝廷效力。柱子现而今当兵吃粮,在大头手下效力,大头要去静海,柱子自然要跟着去。”
  韩秀峰看出她对让柱子去静海平乱不太高兴,不过想想也能理解,毕竟上阵打仗那么凶险,她要是不担心才怪。
  韩秀峰暗叹口气,紧盯着她道:“幺妹儿,其实哥没忘了你和柱子的事,你们刚来的那几天哥就跟你嫂子商量咋操办。后来之所以没办,是因为柱子不让。”
  “柱子不让的,他为啥不让?”幺妹儿大吃一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不等韩秀峰开口,琴儿就微笑着解释道:“因为他不想委屈你,他打算等做上官再风风光光迎娶你。”
  “嫂子,他这是做啥子,我从来没嫌弃过,我……”
  “男人有男人的想法,”琴儿把篮子交给韩秀峰,挽着她胳膊笑道:“你想想,他和你哥还有大头是打小耍大的,现而今你哥做上了官,大头也做上了官,连潘二都做上了官,他心里能没点想法?”
  “可是……可是做官哪有这么容易,再说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让我咋活?”幺妹儿越想越难受,泪水夺眶而出。
  “放心吧,他不会有事的。”韩秀峰很清楚静海那边大局已定,不然绝不会同意大头带着柱子和关小虎、余铁锁等打小耍到大的兄弟去,微笑着解释道:“做官确实没那么容易,尤其像柱子这样仵作出身的,所以想做官只能靠军功。柱子和小虎他们总跟大头开玩笑,其实大头一点也不瓜,他既想帮柱子小虎他们搏个一官半职,也想报姜六和猴子以前的关照之恩,所以才执意领兵去静海的。”
  “这么大事,柱子咋不跟我商量商量!”
  “他怕你担心。”
  “大头呢,大头有没有跟翠花嫂子说?”
  “这还用问吗,他肯定是跟翠花商量好的。”
  “上了战阵刀枪无眼,翠花嫂子咋不拦住他?”
  “翠花一样担心,但她晓得她和大头能有今天靠的是军功,晓得大头跟柱子小虎的交情,也晓得是姜六和猴子帮着大头给八爷养老送终的,所以不管这次去静海有多凶险,她都不能拦着。”
  幺妹儿没想到翠花竟如此深明大义,泪流满面地不晓得该说啥。
  琴儿掏出手绢帮她擦干泪,指着前头的菜地道:“别哭了,赶紧干活,干完早点回去,等会儿还得去接狗蛋下学呢。”
  “嗯。”
  ……
  河营上千号人,三处营房的几个茅厕用不了几天就满了。
  都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河营的粪便自然紧着祖家场的百姓去挑,村里的百姓也不会白占这便宜,每次挑粪施肥时都会帮几位官老爷家挑几担。正因为如此,韩家的五亩地肥得很,瓜果蔬菜长势很好,连杂草都长得比别人家地里的杂草高。
  韩秀峰打小跟叔叔进城讨生活,没怎么干过农活,锄起草来都没幺妹儿利索,正笨拙地忙得不亦乐乎,本应该在校场的顾德辉竟追到地里来了。
  “韩老爷,这哪是您干的活儿,这点草交给卑职吧,卑职回头喊两个人来帮你锄了!”
  “你家地里的草谁锄的?”韩秀峰抬头问。
  顾德辉反应过来,急忙笑道:“韩老爷放心,卑职可不敢把兵勇当家奴使唤,卑职家地里的那点活儿,全是卑职的家人干的。”
  “这就是了,你不能把兵勇当家奴使唤,我一样不能。”韩秀峰扶着锄头,笑问道:“说吧,追这儿来找我究竟有啥事。”
  “禀韩老爷,头一批从静海回来的那些兵,就是张贵原来的那些手下,想效仿在静海效力的遵化营公选朋头、公同议助。”
  绿营军中的“朋助”韩秀峰并非一无所知,就是兵勇们从每月的军饷中拿出百十文钱,存放在公选的“朋头”那儿,由“朋头”发给朋单。谁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就按从军的时间长短,平时出的钱多少,拿出一部分抚恤。
  互相帮助,这是好事,朝廷不但认可而且提倡,只是想搞“朋助”得联名禀告营官,经营官首肯才能公选“朋头”,才能制定“朋助”的章程。但如果遇上个黑心的营官或推选出个黑心的“朋头”,那兵勇们平时出的钱就打水漂了。
  韩秀峰既觉得这是好事,又担心兵勇们的卖命钱会被人给贪了,低声问:“有多少兵勇愿意复兴朋助?”
  “不少,”事关手下的兵勇能否用命,顾德辉生怕韩秀峰不同意,急切地说:“韩老爷,从静海回来的那些都经历过生死,都想复兴朋助以解后顾之忧。卑职也不晓得是哪个先提出来的,反正光今天就有十几个兵勇去找他们的什长甚至哨官。”
  “他们有没有个章程?”
  “章程还真有,一看就晓得是他们从静海抄回来的。”顾德辉连忙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
  韩秀峰接过一看就晓得是书办帮他们抄的,字迹很工整。
  上面赫然写着:盖闻集腋成裘,抽丝乃能制锦,古今义举,大抵如斯。我辈我行,固贵同心而协力,身跻队伍,何妨仗义以通财,所以各大宪麾下设有朋助,并立朋单,由来已久矣。
  我哨自咸丰四年粤匪窜扰得建,而无朋助旧章,每念出伍者一朝失足,万难措手,爰集合马战公同商议,复兴朋助章程,制定朋单条规,酌量年数远近,分别朋助多寡……上移下接,以垂永远。
  具体章程也写得很详细,韩秀峰边看边喃喃地说:“无故辞伍者公议不助;遣失朋单者公议不助;一年公议不助,助出之钱不退;二三年公议助出之钱不退;四年满足者半助,助钱八千文;五年满足者助钱十千文……”
  “韩老爷,您觉得怎样?”顾德辉小心翼翼地问。
  “要是搁太平年景,这份章程倒也合适,但现而今天下不太平,你想想营里光这几个月就已经死伤多少弟兄。一年公议不助,二三年公议助出之钱不退,在营里干满四年才半助,这对投军没满一年就已经战死的弟兄不公平。”
  顾德辉光想着要是设立朋助,既能解手下们的后顾之忧,也能让手下更齐心为朝廷效力,真没想过有一些兵勇根本活不了四年,不禁苦着脸道:“韩老爷,那怎么办?”
  “首先设立朋助是好事,我们这些上官应该同意,但这公助的年数太长,我看满半年就半助,满一年就全助比较合适。”韩秀峰把章程交还给顾德辉,接着道:“再就是他们公选的‘朋头’究竟是啥样的人我们心里一定得有数,真要是公选出几个刁奸耍滑的朋头,把他们助出的钱卷给跑了,不但他们倒霉,甚至会动摇我河营军心。”
  “韩老爷放心,‘朋头’人选卑职会留意,绝不会让他们公选出个黑心的。”
  韩秀峰想了想,还是摇摇头:“德辉,我还是觉得让他们自个儿弄不行,一是让他们以哨设朋助,公助的年数又缩减到半年,就算哨里的兵勇全愿意,助出之钱也没多少,顶不上大用。二来让一帮目不识丁的兵勇操办此事,搞到最后助出的钱不是落到书办手里,就会落到哨官手里,就算书办或哨官不贪不占也有违朋助之本意。”
  顾德辉觉得韩秀峰的话有一定道理,可想到这么一件好事会因此无疾而终又有些惋惜,正不晓得该说点什么好,韩秀峰突然笑道:“其实朋助这种事,是因为朝廷的抚恤烧埋银子不多,营官们又懒得管,兵勇们为解后顾之忧才不得已而为之的。既然有兵勇提出来了,那我们就把这事管起来,我回头帮你跟亦香兄说说,看看能不能由营务处统一操办。”
  “不用他们公选什么朋头,助出的钱直接从军饷中扣,谁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营务处按章程公助?”
  “朋头还是要公选的,各哨公选一个,不过他们公选的朋头既不管钱也不管账,只要盯着营务处办理朋助之人有没有贪没他们的钱。而且由营务处安排专人操办,这盘子就大了,助出的钱就多了,谁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家人能拿到的公助钱自然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营务处可以把他们助出的钱交给县城乃至京城的大钱庄大票号生利,可以让他们让钱生钱。”
  “这么安排最好,谢韩老爷。”
  “别谢了,你又不是为了你自个儿,说到底也是为了营里。不过到究竟设不设朋助是兵勇们的事,你回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由营务处操办,要是他们愿意,那我就去跟亦香说。”
  “他们一定愿意,韩老爷,他们不相信别人,难不成还能不相信您!”
  “是吗,不过你还是先去问问。”
  “行,卑职这就回去问。”
  
第五百零五章
皇上变卦了!
  顾德辉走了不大会儿,竟又陪着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去而复返。
  韩秀峰急忙把锄头交给幺妹儿,迎上去问:“崧生兄,您咋来了?”
  从京城风尘仆仆赶来的伍肇龄,从身后牵马的戈什哈手中接过一份盖有兵部大印的信袋,递上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皇上要用你河营了。”
  韩秀峰大吃一惊,急忙拆开信袋取出里头的公文,边看边问道:“一下子要调八百兵驰援山东,兵倒是有,可有一大半是新招募的,才操练了几天就这么让他们仓促上阵合适吗?”
  伍肇龄擦了把汗,低声道:“新招募的就新招募的,军令如山,顾不上那么多了。”
  皇上突然想从河营调兵驰援山东,韩秀峰只是有那么一点意外,并没有其它的想法,毕竟朝廷用兵本就是东拼西凑,为平乱把西山健锐营、骁骑营、火器营和步军营的能战之兵都抽调一空。现在战事发生巨大变化,盘踞在江宁的匪首洪秀全竟派曾立昌率兵接应年前北犯的林凤祥、李开芳部,皇上命僧格林沁去山东堵截,从河营抽调八百兵去僧格林沁麾下听用也在情理之中。
  唯一想不通的是,为何会让伍肇龄这位翰林院侍讲学士来送调兵公文。
  韩秀峰意识到这件事没那么简单,顺手把公文递给顾德辉:“德辉,劳烦你赶紧把公文送给陈崇砥,召集各营哨长以上武官前去河厅大堂待命。”
  “得令!”
  伍肇龄本就有话要跟韩秀峰说,也回头道:“公文送到了,你们几个赶紧去营务处找陈老爷,拿到回执赶紧回京复命。”
  “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8/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