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4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1/539

  韩秀峰轻叹了一口气,接着道:“在京城,我和韩老爷编修吉云飞、翰林院检讨敖彤臣等同乡,从未把湖广道御史黄钟音黄老爷当外人。回来之后同样跟那几位找到慈云老家的士绅说,只要生活在我巴县,在我巴县缴纳税赋的都是巴县人!真要是非得刨根问底,别说他们,恐怕连我韩秀峰祖上也是从别的地方迁来的,一切应以大局为重,不应该再有土客之分,更别说土客之争了!”
  “韩老爷所言极是,下官也是这么以为的。”祥庆点点头,一脸深以为然。
  江宗海更是起身道:“韩老爷通情达理,容在下代八省客商一拜。”
  “别别别,别这样。”韩秀峰示意他坐下,随即话锋一转:“但不管咋说八省商人也要多多少少顾及下本地士绅的感受,你敬我一尺,我才能敬你一丈是不是?要是事事都斤斤计较,事事都针锋相对,只会地方不宁。”
  “韩老爷说得是,在下……在下也觉得八省行帮过去那些年,这一些事情上做得是有些过。”
  “其实我也没别的意思,就是希望大家能各退一步,毕竟巴县就这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为何要搞得像是仇人般横眉冷对?”
  ……
  韩秀峰说了很多,可祥庆和江宗海听着听着突然发现像是啥也没说,或者说像是在做和事老,在和稀泥。
  正不晓得该如何接着往下说,韩秀峰端起了茶杯。
  祥庆和江宗海没办法,只能起身告退。
  送走二人,天色也暗了,闭门谢客,不管谁来都不再见了。
  再次回到正厅,二哥二嫂已经帮着张罗好一桌酒席,刚才一直没露面的杜三和潘二从内宅走了出来,看着他笑问道:“二弟,不会再有客了吧?”
  “不会再有了,就算有也不会再见。”韩秀峰坐下笑道。
  久别重逢,杜三回想起当年一起去京城投供时的情景,一边帮坐在主位的韩秀峰斟酒,一边感叹道:“就缺大头,要是大头跟你一起回来,咱们兄弟就能凑齐。”
  “是啊,就缺大头。”韩秀峰接过酒杯,笑道:“他龟儿子的日子过得不晓得有多滋润,不但娶上了媳妇,有了个闺女,还攀上了荣昌敖家的高枝,甚至做上了三等侍卫,真是傻人有傻福。”
  “还不是你提携的,要不是你,他龟儿子能过上现而今这好日子。”
  “不只是大头,你我还不是一样。”潘二举起杯子,很认真很诚恳地说:“四哥,我敬你一杯。”
  “行,先干一杯!”
  ……
  当年连路费都得省着花的难兄难弟,现而今都混出了人样,韩秀峰同样感慨万千,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禁不住问:“大哥,你真打算等我把枪卖了,帮‘卖鸡爽’收回枪款就回江苏?”
  杜三放下筷子,一脸无奈地说:“二弟,你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我又何尝不是!”
  “你又不用领兵打仗,连现而今这都司都是记名的,不回去谁也不会说啥。”
  “不回去是没事,至于银子,这两年也赚了不少。可真要是不回去,江南大营的那些跑腿打杂采买的事就没人干了。我杜三能有今日,一是靠二弟你提携,二是靠江南大营的那些同乡关照,所以想想还是得回去,不能让人家觉得我杜三只认银子不讲义气,不念同乡之谊。”
  “回去的这一路上不太平,你得小心点。”
  “没事的,我可以绕着长毛占的那些地方走,再说我有向帅给的关防。”杜三笑了笑,随即好奇地问:“二弟,别光顾着说我,你接下来有何打算,这团练究竟办还是不办?”
  韩秀峰沉吟道:“这得看情形,要是贵州那边的贼匪闹得不是很凶,波及的地方不是很多,那这个团练自然也就不用办。要是贵州的贼匪越闹越凶,跟长毛一样越做越大,我就不能坐视不理,毕竟这儿是我们的老家,可不能任由其做大之后窜入川东祸害家乡父老。”
  潘二禁不住问:“四哥,曹澍钟会让你办吗?”
  “祥庆懒得管贵州的贼匪闹多凶,但曹澍钟一定不敢就这么冷眼旁观,我估摸着他应该会让办。”
  “那我们啥时候办,打算咋办?”
  “等曹澍钟求咱们办,”韩秀峰想了想,又说道:“再就是就算办这团练,我也不打算率团勇出省帮同贵州的官军攻剿,只会帮着练几营乡勇,顶多帮着驻守通往贵州的几处隘口。”
  “四哥,你要是不领兵,那让谁领兵?”
  “长生,你真以为我精通兵法,真以为我是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韩秀峰反问了一句,若有所思地说:“贵州不但全是大山,而且我从未去过,人生地不熟,这仗咋打?所以不如练几营乡勇,交给洞悉民情、素谙地势的贵州官员去攻剿。”
  “张瑛?”潘二下意识问。
  “从你打听到的那些消息上看,署理川东道张瑛倒是个会领兵的。总之,贵州的贼匪要是越闹越凶、越做越大,到时候我就想办法招募编练两三千乡勇,让高云峰带着去贵州平乱,到了贵州之后一切听张瑛调遣。”
  “这不便宜张瑛了吗?”
  “咱们现在首先想的是保老家平安,不是建功立业,也就谈不上便不便宜谁的。”
  “把自个儿编练的乡勇交给贵州的官调遣,甚至要倒贴粮饷,曹澍钟能同意吗?”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应该懂,应该会同意的。至于粮饷,可能需要川东道各州府垫一点,但只要派乡勇出省帮同贵州平乱,那先垫的粮饷早晚能赚回来。”
  “咋赚?”
  “我打听过,张锳曾在威宁做过一任知州,而威宁不但产铜,并且所产之铜为贵州之最!他在威宁知州任上为了把铜销往中原,为了让威宁的百姓多一条生计,曾倡修过云南寻甸州至贵州威宁州的条道路,据说那条道路经过的偏僻小村都有客栈,都设有铜店。”
  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铅贵州产得更多,有铜有铅便能铸钱,而我们四川跟别的地方一样缺钱,据说甚至打算跟京城一样开铸大钱。我敢断定,只要贵州愿意给铜给铅,曹澍钟一定愿意派乡勇去帮贵州平乱。这买卖不但不会亏,说不定还有得赚。更何况领兵的是贵州官员,不管这仗将来打赢了还是打输了,都少不了他曹澍钟的功劳。”
  潘二没想到打仗也是一笔买卖,禁不住问:“这事你跟曹澍钟说了没?”
  “没呢,这件事不急,我得先瞧瞧曹澍钟这人好不好相处,能不能深交。”
  
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速之客
  第二天一早,打发二哥和三哥送进城没多久的仕通、仕途等侄子回走马老家。不是嫌他们在城里碍事,而是正式当家之后的韩大做出的决定。
  用韩大的话说既然要“耕读传家”,光读书不耕种这家咋往下传?觉得不能让娃们过得太安逸,只有吃点苦娃们才晓得应该用功读书。而且家里的娃越来越多,都在油盐酱醋全得花钱买的城里念书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如让娃们回村里的私塾接着念。
  韩秀峰觉得在村里私塾执教的那位先生恐怕很难帮着把韩家子弟培养成材,同时也认为县城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不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干脆提议请一位先生回去办家塾,把家塾就设在韩家祠堂里。
  本想着省点钱的韩大盘算了一番,发现办家塾好像也省不了多少,可韩秀峰都这么说他也只能点头。
  没想到消息传出去之后,徐、王、陈三家竟不声不响把原先聘的那位先生礼送走了,打算让他们三家的娃今后全去韩家的家塾念书,连潘二都打算潘家的几个娃全送过去。
  合适的先生一时半会没聘请到,费二爷暂时先帮着教,考虑到娃太多了祠堂坐不下,韩秀峰进城前又特意上山给慈云寺捐了二十两香油钱,借用慈云寺的竹林院,请费二爷帮着大哥韩秀山筹办“慈云书院”。
  没想到刚送走两位兄长和几个侄子,湖广客长江宗海竟又来了,并且带来两位不速之客。
  韩秀峰只能让闻讯而至的关班头、王在山等叔伯先在前厅喝茶,陪江宗海带来的两位不速之客去书房聊了一会儿。
  送走三人,关班头忍不住问:“四娃子,跟江宗海一道来的那两个人是谁,我咋从来没见过。”
  “来头大了,”韩秀峰一边招呼众人坐,一边微笑着解释道:“关叔,王叔,你虽没见过,但你们一定听说过。”
  “我们听说过。”
  “而且是如雷贯耳!”
  “究竟是谁?”王在山好奇地问。
  “荣昌有个‘一门三进士’的敖家,綦江一样有名门望族,刚才那两位正是綦江伍家的伍濬祥、伍奎祥兄弟!他们登门拜访,我只能以礼相待。他们便是去道署,曹大人都得以礼相待。”
  王在山大吃一惊,不禁喃喃地说:“他们家可不只是‘一门三进士’,而是‘兄弟三进士’!”
  韩秀峰微笑着确认道:“嗯,正是‘兄弟三进士’,今天来的是老大和老三。”
  “老二呢?”关班头下意识问。
  “老二伍辅祥可了不得,道光十五年进士,金榜题名之后授工部主事,后升郎中。咸丰三年迁陕西道监察御史,巡视东城,紧接着又被擢升吏科给事中。不只是今儿个没来,甚至都没按例回乡丁忧,他爹死时被‘移孝作忠’,一直在京‘在任守制’。”
  道署兵房经承周松柄沉吟道:“这么说刚才那两位伍老爷,是因为丁忧回乡的?”
  “跟我一样,都是回乡丁忧的。老大伍濬祥是道光十六进士,做过户部郎中、户部员外郎;老三伍奎祥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金榜题名之后分发山西,署理过阳高、垣曲等县知县。咸丰二年,因为老爷子病逝,他们两兄弟开缺回籍,算算再有几个月他们便能回京需次,不过听口气他们似乎不打算再做官了。”
  “他们好像跟你没啥交情。”
  “的确没啥交情,”韩秀峰喝了一小口茶,无奈地说:“伍濬祥和伍辅祥在京为官时,不但从未去过重庆会馆,甚至都不怎么去四川会馆,他们不把自个儿当重庆府人,自然也不会把我韩秀峰当同乡。”
  “綦江人不就是重庆府人吗,他们这不是忘本吗!”
  关班头话音刚落,王在山便回头道:“老关,你也不看看他们是跟随来的。”
  关班头猛然反应过来:“四娃子,这么说他们是湖广人?”
  “不是湖广人,而是广东人,确切地说他们祖籍广东。”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他们的爹也是读书人,在广东老家考的秀才,后来迁到了綦江,据说他爹生前曾被好几任县太爷请去帮着阅过卷。反正他们是客家人,平时不咋跟綦江的士绅走动,所以跟我自然不会有啥交情。”
  “那他们来找你做啥子。”
  “他们不把自个儿当綦江人,可以家业和妻儿老小全在綦江,而綦江又紧挨着桐梓,杨漋喜、舒裁缝等贼匪不但攻占过桐梓县城,甚至把娄山关都攻占过,您几位说他们害不害怕,担不担心?”
  “听说你奉旨回乡帮办团练,于是来请你帮着去綦江办理防堵?”
  “差不多,要说团练,他们也在家办了,可客家人终究不多,贼匪要是杀过来,他们手下的那点团勇一定是抵挡不住的,所以来请我帮忙。”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个忙你打不打算帮?”关班头追问道。
  韩秀峰放下茶杯道:“他们想请我去綦江转转,想请我帮着召集綦江本地的士绅,跟綦江的八省客商共商防堵大计。”
  想到渝黔官道是川东通往贵州的主要道路,贵州山多地少、商货匮乏,只能从巴县等地方运进盐、布等生活所需的商货,而在巴县等地做生意的八省茶商也要从贵州引入茶叶,王在山不禁笑道:“志行,只要你肯去,綦江本地的士绅一定愿意出人,而他们那些外地商人也一定愿意出钱!”
  “这不是能不能招募到人,能不能筹到钱粮的事,而是我出面张罗这些事不合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1/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