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4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4/539

  韩秀峰头大了,但面对他们这三位又不好当缩头乌龟,只能硬着头皮道:“肃大人,要是您和二位王爷信得过秀峰,秀峰愿意驰赴广东,去跟西夷周旋!”
  “志行,我知道你对朝廷、对皇上的一片忠心,也知道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你要是去了广东,皇上要是再问起夷务,我等都找不着个人商量。何况西夷不一定愿意在广东谈,他们要是北犯天津怎么办?”肃顺顿了顿,接着道:“你在两江为过官,对两江官员比较熟悉,仔细想想,两江官员中有没有合适之人。”
  韩秀峰想了想,抬头道:“苏州知府薛焕办事勤勉,为官清廉,且不迂腐。据下官所知,他在随已故巡抚吉尔杭阿攻剿小刀会乱党时还曾跟西夷打过交道,下官觉得他倒是个能跟西夷周旋的人选。”
  提起薛焕,肃顺不禁笑道:“志行,看来你脑子里净想着西夷了。”
  “大人何出此言?”
  “要是没记错,薛焕早不做苏州知府了,现在好像是苏松粮道。”
  “他升官了,我还真不知道。”
  “何桂清保奏的,迁苏松粮道的时间也不长,既然你觉得他是个能与西夷周旋的人选,那我明儿一早就奏请皇上,命薛焕为苏松太道,让汤云松为苏松粮道,把他俩对调一下,让薛焕去上海一心一意地跟西夷周旋。”
  “大人英明!”
  “这算什么英明?”肃顺不无自嘲地笑了笑,接着道:“与西夷交涉,跟西夷的事,在谕旨中没法儿写。你回头给他写封书信,他到上海之后该做些什么,一五一十跟他交代清楚。最好命‘厚谊堂’上海分号全力协助,只有知己知彼,他这差事办起来才能双手。”
  “下官明白,下官遵命。”
  “再就是天津海防,你从天津和保定上的折子皇上都让我看了,正如你所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该做的准备还是得做。天津那边缺些什么,人也好,钱粮也罢,赶紧开口,我去跟陈孚恩说,让他尽快办理。”
  韩秀峰早有准备,从怀着掏出一份在保定拟的清单道:“天津那边需要些什么,秀峰全列下来了,请大人过目。”
  “好,我先瞧瞧。”
  ……
  在海防事上,肃顺真叫个从善如流,看完清单便差人送给兵部尚书陈孚恩。至于光靠直隶粮道拨给的那点粮饷远远不够,得让长芦盐运司和天津府协济的事,他一样差人去让穆荫和杜翰两位军机大臣赶紧办。
  韩秀峰看得暗暗咂舌,心想他现在虽不是大学士却胜过大学士,虽不是军机大臣却胜过军机大臣。相比之下,彭蕴章那个首辅真名不副其实。
  肃顺不知道韩秀峰在想什么,打发走去传话的家书,突然问:“志行,我记得你好像曾派过一个人去了上海?”
  “禀大人,确有此事。”
  “那人姓什么叫什么,究竟是何出身?”
  “姓刘,名山阳,举人出身,在四川时曾随秀峰防堵过贵州剿匪,后来又随秀峰率川东团勇赴湖北协剿过长毛。”
  “想起来了,你保奏的折子里好像有他。”肃顺摸摸嘴角,又轻描淡写地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可不能让他为朝廷办差却没个正儿八经的差事。回头差人把他的履历送来,我看看能不能帮他在内务府谋个差事。”
  “谢大人关照!”
  “这有什么好谢的,之前只要是进了‘厚谊堂’的人,皇上全赏了差事,我只是按例办理。”
  韩秀峰意识到他原本是不想管“厚谊堂”的,可现在洋人大军压境,由不得他这个兼管理藩院和鸿胪寺事务的礼部尚书不管,所以连“厚谊堂”的人都能跟着沾光,
  正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早就呵欠连天的郑亲王起身道:“雨亭,你忙你的,我们先出去透透气。”
  不等肃顺开口,韩秀峰急忙起身道:“下官恭送二位王爷。”
  “留步留步,办正事要紧。”
  恭送走两位“甩手王爷”,肃顺接着道:“志行,正如你在折子中所奏,西夷真要是北犯直隶,这天津能否守住,靠的不是大沽协那两营兵,一样不是天津镇那些不堪大用的丘八,说到底还得靠京营,得靠南苑的那些马队。”
  “大人是说……”
  “南苑那边我不方便去,跟僧格林沁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也不熟。他们能剿得了长毛,但究竟能不能对付西夷,我心里真没底,所以南苑和僧格林沁那边全靠你。太仆寺那边不用再去点卯了,陪祭那些事也别管,得空多往僧王府跑跑,多跟他说说西夷的事,将来真要是有战事,免得他刚愎自用,轻敌冒进,到时候一败涂地!”
  “秀峰明白。”
  “再就是户部郎中荣禄你认不认得?”
  韩秀峰大吃一惊,下意识问:“大人怎会突然问起他?”
  肃顺看出韩秀峰不但认得荣禄,很可能还有些交情,直言不讳地说:“皇上念他是忠烈之后,擢升他为郎中,管户部银库。可他倒好,深受皇恩却不思报销朝廷,竟敢伙同银库胥吏差役监守自盗,中饱私囊!”
  “竟有这样的事,他胆子也太大了!”韩秀峰不认为肃顺会冤枉荣禄,一是荣禄虽有点家底儿,但开销一样大,再没进项真会坐吃山空;二来银库郎中本就不是那么好做的,只要是坐在那位置上的人,想做清官都做不成。
  “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放他一马。”肃顺深吸口气,接着道:“不过吐进去的银子,得给我一两不少的吐出来!再就是户部这差事他别指望再干了,让他自个儿找个由头请辞,给他死去的阿玛留几分脸面,也给皇上留几分脸面,免得那些个喜欢嚼舌头的人在背后议论皇上无识人之明。”
  
第六百七十九章
最坏打算
  韩秀峰回到“厚谊堂”,安排好“堂务”,便连夜赶到位于内城的文祥家。
  文祥得知荣禄被肃顺盯上了,并且肃顺手里很可能有荣禄监守自盗的实据,气得连夜差人把荣禄喊来怒骂了一番。
  荣禄吓得魂不守舍,直到文祥骂完才缓过神,忐忑不安地说:“博川兄,冤枉啊,我荣禄再穷也不敢私吞库银……”
  “都什么时候了还狡辩,这次要不是志行,你早下刑部大牢了!”
  “我真没私吞,我……我只是让四乾、五宇兑了几万两银子。我晓得这么做不合规矩,可要是不让他们兑,我这银库郎中既做不稳也做不长!”
  “四乾”是指咸丰三年户部奏请设立的乾豫、乾丰、乾益和乾恒四大官银钱号,钦称“四银官号”;“五宇”则是咸丰四年时任管理钱铁王大臣奏请设立的“宇大通”票号,因其分设宇升、宇恒、宇谦、宇泰和宇丰五个钱铺,所以叫作“五宇官号”。
  之所以设立这九家官办票号是因为朝廷没钱了,连文武官员的官俸都发不出,更别说给各地拨剿匪平乱所需的军饷,于是以铁大钱为钞本,并募商人承办,利用这九大票号发行官票、宝钞。
  铁大钱都用不出去,买东西时都没人敢收,更别说有时候甚至连铁大钱都兑换不到的官票、宝钞。加之是官办的,真正的主事全是户部官员,所以这九大票号的账不但是一本烂账,而且只要是经手的人无不公报私囊。
  韩秀峰意识到他很难“出污泥而不染”,下意识问:“仲华,这么说入库的本该是银子,你这个银库郎中收的却是大钱甚至宝钞?”
  “我也想收银子,可他们说没有!”
  “他们的事我不想管,也轮不着我管,我就想知道你有没有拿他们的好处。”
  “他们……他们是给了我三千两。”
  文祥更生气了,指着他咆哮道:“这银子你居然也敢收,收了人家的好处,居然还好意思说冤枉!我看你是活腻了,你真以为肃顺不敢要你的脑袋?”
  提到肃顺,荣禄头皮就发麻,噗通一声跪下道:“志行,我错了,我糊涂,我……我鬼迷心窍,我……”
  “现在说这些又有何用,先起来,起来再说。”
  “可是……”
  “没啥子可是,事到如今能全身而退就不错了,”韩秀峰权衡了一番,接着道:“明儿一早把那三千两送银库去,再找个由头把银库的差事辞了,然后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别再出门!”
  “听见没有?”文祥恨铁不成钢地问。
  荣禄反应过来,急忙道:“听见了,我这就回去准备银子,天一亮就去衙门把差事辞了。”
  ……
  荣禄丢官怨不得别人,只能怨他自个儿。
  文祥窝着一肚子火打发走荣禄,坐下叹道:“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幸亏那会儿他先被皇上看中了,要是他这差事是你我保举的,连你我都得被牵连!”
  “说到底还是太年轻,这仕途也太顺,容易得意忘形,不晓得官场有多险恶。”韩秀峰轻叹口气,又端起茶杯苦笑道:“我敢打赌,四乾、五宇的那帮人,接下来不会有好果子吃。肃顺在动手前把仲华摘出来,这面子给大了,这个人情我韩秀峰也欠大了。”
  文祥很快冷静下来,紧盯着韩秀峰问:“志行,肃顺为何突然对你这么好?”
  “还能因为什么,一是因为之前的交情,二是因为时局。”
  “时局?”
  “他现在不只是兼管理藩院和鸿胪寺的礼部尚书,也是皇上最信任的重臣,只要涉及西夷的事,他不能没个章程。皇上要是问起来,彭中堂可以装聋作哑,他不能说不出个一二三四。”
  “所以突然发现‘厚谊堂’有用了?”
  “差不多,不过就算把厚谊堂当回事又有何用?”韩秀峰放下茶杯,无奈地说:“今儿下午回到书肆,见到一份南海分号发回的急报,看得我心里拔凉拔凉的,这仗既躲不掉,也打不赢啊!”
  “究竟是什么急报,王乃增和云启俊都说了什么?”
  “他们差人从香港搞到一份英夷兵勇的补给清单,战兵每日配给饼干九两或面包一斤,茶叶二钱,盐五钱,米一斤六两,肉半斤,糖二两,胡椒二钱,酒半斤。此外还发钱责令兵勇购买蔬菜瓜果,说不吃蔬菜瓜果容易患啥子坏血病。”
  “洋兵竟然吃这么好,每天都有肉!”文祥大吃一惊。
  “也有不吃肉的,云清在急报中说英夷从印度调来的马德拉斯步兵团,因为大多是印度土著,其中还有不少回回,不吃肉。所以每日配给米或面二斤,一种叫作木豆的豆子半斤,此外还配给酥油、香料、盐和糖。”韩秀峰紧盯着文祥,想想又叹道:“五六千兵,博川兄,你算算他们一天好耗费多少粮饷。而他们又不是做赔本买卖的主儿,换句话,他们花掉的银钱得加倍赚回去。”
  英夷花掉的银子谁出,说白来这账最终会算到朝廷头上。
  文祥意识到一场大仗不可避免,而朝廷却依然没真正当回事,正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韩秀峰又凝重地说:“咱们这儿是越来越冷,广东那边却很热,可王乃增和云启俊竟打探到英夷已给调来的兵勇配发了御寒衣物,来自印度的兵在来之前就发了。从其欧巴罗本土调来的那些兵,御寒衣物是在香港配发的。
  不管水师还是陆师,有一个算一个,均发给毛毯一条,皮大衣一件,皮帽子一顶,厚大衣一件,布制军服大衣一件,布制军裤一条,法兰绒衬衫两件,衬裤两条,羊毛袜子两双,长靴和及踝靴各一双,此外还在香港采办各式形制的炉子!”
  广东并不冷,就是寒冬腊月也温暖如春。
  英夷给那么多兵勇配发御寒衣物做什么,采办炉子做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文祥意识到形势迫在眉睫,沉默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问:“这些事你跟肃顺说了吗?”
  “还没来得及,不过就算跟他禀报也没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4/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