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39

  “潘兄,我不们走陆路,我打算走水路去京城,乘船虽慢点,但能多带些东西。”
  “乘船?”
  潘家父子三人满是好奇,关捕头不无得意地把韩秀峰的计划介绍了一番。
  潘掌柜怎么也没想到居然有这等好事,不禁拍着桌子笑道:“贤侄,我就晓得你有办法。不用花钱就能去京城,这是吉兆,这个缺一定也能补上!这样,你听我的,后天回城前跟我说一声,我先给你送行。等你那边有了信儿,再打发长生去城里,再给长生送行。”
  ……
  
第十二章
吉上加吉
  乡下人胆小,要是晓得欠外面几千两银子,全家老小不光饭会吃不香,连觉也睡不着。所以韩玉财管潘家借银子的事,韩秀峰一直没告诉乡下的家人。
  他八岁就随韩玉财去衙门讨生活,慈里到县城又不近,山路也不好走,一来一回在路上就要两天。所以这些年平时几乎不回来,只有等到腊月底县太爷封印,衙门没啥事时才回来跟家人过个团圆年。也正因为很小就出去了,平时又不怎么回来,好不容易回一趟家,跟老实巴交的爹和三个哥哥也没啥好说的。
  在家吃了个捎午,逗了一会儿大哥和二哥家的三个娃,去地里转了一圈,给爹娘留了一千多文钱,赶在天黑前回到走马岗。
  走大半天山路,有些疲倦,吃了几口饭洗了个澡就早早去前屋睡了。
  婶娘晓得他这一走不晓得啥时候能回来,更晓得他背井离乡全是为了这个家,收拾好碗筷默默流了一会儿泪,然后点上油灯拉着幺妹儿做了一夜针线,把韩玉财留下的那些衣裳能改的全改来了一遍,不改一下他穿着不合适。
  天色渐亮,公鸡打鸣。
  韩秀峰蹬了一脚睡在那头的丁柱,坐起身道:“柱子,别睡了,起来,今天要赶路呢!”
  “哦,天都亮了。”柱子很不情愿地爬起来,揉着眼睛呵欠连天。
  韩秀峰穿好衣裳走出屋,一宿没睡的幺妹儿已帮着打好了洗冷水,天井里的石桌上还摆着一根洗得干干净净的柳枝和一小碟盐。
  “幺妹儿,你眼睛咋红成这样,又哭了?”
  “没哭,没啥。”幺妹儿把手巾往他手里一塞,催促道:“四哥,赶紧洗,洗好喝碗粥,娘还给你们买了锅盔。早上吃几个,剩下的带上当捎午。”
  现而今不比以前,韩秀峰能想象到她们娘儿俩是舍不得吃的,顿时一阵酸楚。再想到这也是她们的一番心意,要是不吃她们会更难过,强忍着笑道:“好啊,等会儿带上,省得在路上花钱。”
  洗完漱,吃好饭,婶娘从里屋拿出两个大行囊,生怕他和柱子不好背,检查了一遍又一遍之前打的结。
  对韩秀峰而言,婶娘不是亲娘,却胜似亲娘!
  他是既感动又难受,一时间竟不晓得该说点啥好,干脆啥也不说了,先给韩玉财的灵位上了一炷香,随即撩起衣角,给婶娘磕头辞行。
  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生离死别,而这一切韩家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都发生了。婶娘再也忍不住,搂着幺妹儿嚎啕大哭。
  韩秀峰心如刀绞,却只能掸掸膝上的灰尘,背起行囊走了出去,走到门口时已泪流满面,想想还是回头喊道:“幺妹儿,哥走了,你要好好照看这个家,照顾好你娘,晓得不?”
  “嗯……”幺妹儿也哭得梨花带雨。
  “婶娘,别担心我,这个缺一定能补上的,等我做上官发了财还完债就接你们去享福!”
  “婶娘,幺妹儿,四哥去京城,我又不去,我会常回来看你们的。”柱子也哭了,连鼻涕都流了出来。
  “嗯,路上小心点,记得给家捎信。”
  ……
  走出家门,韩秀峰突然觉得肩上的行囊变重了,沉甸甸的,像是一座山,压得他走不动路,甚至喘不过气。
  见他魂不守舍,柱子提醒道:“四哥,四哥,潘掌柜来了。”
  “哦,”韩秀峰缓过神,抬头一看,潘家父子四人果然在前头坡下等。
  “四哥,小心脚下!”潘二小跑着迎上来,拉着他胳膊,指着脚下骂道:“好端端的路竟然缺了一块石板,谁这么缺德?想要石头山上多的是,干嘛撬路上的,这一不留神绊着摔着咋办?”
  潘掌柜走上前看了看,抬头道:“还真缺一块!补上补上,长喜,愣着干啥,赶紧去找块石板补上!”
  “爹,这儿有一块。”
  “有就拿来。”
  “来了。”潘大从角落里捧起一块石板,跑过来左比比右比比,对着缺口放下又站上去踩,边踩边眉飞色舞地说:“爹,四哥,你们看看,大小正好,正好补上了。”
  柱子被他们父子搞糊涂了,心想天底下哪有这么巧的事,而且看刚铺上去是石板,分明就是这儿的,谁吃饱了撑着没事干把它撬出来又不拿走。
  韩秀峰则反应过来了,还没等他开口,潘掌柜就摸着下巴看着刚铺上的石板啧啧称奇:“缺了块石板,遇上就又补上了。贤侄,这不就是遇缺即补吗,这是吉兆啊!”
  潘二仿佛是被一语惊醒的梦中人,顿时惊叹道:“还真是遇缺即补,四哥,好兆头啊!”
  韩秀峰暗笑什么遇缺即补,用脚指头想都知道刚铺上的这块石板是他们父子提前撬出来的。再想到今天虽不是启程赴京投供的日子,但跟启程也差不多,图个吉利不是什么坏事,连忙擦干脸上的泪,笑道:“遇缺即补,真是吉兆,看来老天有眼,不亡我韩家!”
  “贤侄,这一定是关二爷保佑,走,我们去关二爷面前上柱香许个愿。”
  “劳烦潘叔了。”
  “劳烦个啥子,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贤侄,你是官身,你在前头。”潘掌柜从他肩上抢过行囊,让他家老三帮着背。至于柱子那个小仵作,他嫌晦气,不光不会帮着拿行囊,甚至让他家老三拦住,不让一起去关帝庙。
  柱子也觉得自给儿晦气,不想耽误四哥的前程,就这么同潘三一起离远远的,遥望着他们去上香许愿。
  潘掌柜想得很周全,准备的很妥当。
  不光准备了三炷香高香,还准备了猪头等祭品,韩秀峰觉得确实需要关二爷保佑,就这么跟木偶似的由他指挥,该上香上香,该磕头就磕头,该许愿就许愿。
  礼毕,潘掌柜把韩秀峰送到山门口,又回头看看山门感叹道:“贤侄,你看看,我们这是啥地方,这是走马!”
  韩秀峰边等柱子,边心不在焉地问:“潘叔何出此言?”
  “这也是吉兆!”潘掌柜拉着他手,绘声绘色地说:“贤侄,你是读书人,不可能不晓得走马下面两个字是啥。都说择日不如撞日,没想到我们竟撞上个好日子。出门前我翻过历书,今天万事皆宜!这不,先是遇缺即补,现在又是走马上任,真是吉上加吉,你这个缺补不上都没天理吆!”
  
第十三章
潘二要来
  韩秀峰和柱子走了一天山路回到城里,一回城就紧张地为去京城投供做准备。在衙门帮那么多年闲,又有许多既是私事也是公事的事要忙。一连忙了六天,忙得昏天暗地。柱子也没闲着,天天在外面帮着跑腿,大前天甚至帮着跑了一趟乡下。
  想着柱子风里来雨里去在外面跑的很辛苦,韩秀峰忙完手头上的事,特意上街割了一斤猪肉,让柱子娘去烧,他自己则又从床底下拖出大木箱,打开取出一堆账册,坐在窗口边翻边噼里啪啦打起算盘。
  忙起来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天色又黑了。
  韩秀峰站起伸了个懒腰,正准备下楼问问柱子回来了没有,结果说曹操曹操到,只听柱子在下面喊道:“四哥,吃宵夜了!”(当地方言,吃晚饭的意思)
  “来了,你啥时候回来的?”
  “刚回。”柱子闻着炖肉的香味,咽了咽口水,扶着木梯埋怨道:“四哥,你要京城投供,花钱的地方多着呢,现在能省一文是一文,你咋又买肉。”
  “馋了呗,再说你天天在外面跑很辛苦。”
  “我想吃肉还不容易,城里哪天不死人,只要有人死我就有肉吃,吃了这家吃那家,只要想吃天天有的吃。”
  柱子这番话不是吹牛,做仵作也就这么点好处。只要有人死就要他们那些仵作帮着去收敛,就要操办丧事。有钱人家是有钱的办法儿,穷人家是穷办,但不管怎么办,一顿酒肉是少不了的。要不是三天两头有肉吃,他也不会这么胖。
  韩秀峰笑了笑,走下楼拍着他肩膀道:“话虽这么说,但那也要有功夫去帮人家办白事。你这些天净在外面帮我跑,把正事都耽误了。”
  “又说这些,等你走了,我想帮你跑断都跑不成。”
  “四娃子,你咋总这么客气,又不是外人。”柱子娘端着碗筷走了进来,笑道:“你跟柱子是打小一起长大的,跟亲兄弟差不多,不让他跑腿让谁去?”
  “是啊,应该的。”柱子拉开凳子,招呼韩秀峰坐。
  柱子娘打心眼里感激韩秀峰做主把幺妹儿许给柱子,摆好碗筷,一边帮他俩盛饭一边说:“四娃子,明天没啥事,我打算去趟走马,去看看你婶娘和幺妹儿。你叔命薄,说不在就不在了,你眼看又要去京城,她娘儿俩没个依靠,这日子不晓得咋过,不去看看我不放心。”
  “去帮我看看也好,不过这么远你咋去?”
  “四娃子,你又说哪儿去了,啥叫帮你去看看?”柱子娘放下盛好的饭,拍拍柱子的肩膀,会心地笑道:“我要去看的不光是你婶娘和你堂妹,也是我的亲家母和儿媳妇。”
  “这倒是,可是这么远我不放心。”
  “有啥不放心的,我又不是一个人去。”柱子娘一边招呼他们吃,一边笑道:“街口刘大家婆娘的娘家也在走马岗,她早跟我说要回娘家看看,一个人又不敢。我跟她说好了,明天一起去,正好有个伴。”
  “行,那你们路上小心点。”
  韩秀峰话音刚落,柱子突然想起件事,连忙吃完嘴里的肉说道:“娘,你明天去的话,说不准在路上还能遇到潘家老二。不过就算遇着也没用,你没见过他,他也没见过你,就算遇上也不认得。”
  “柱子,你是说潘长生要来?”韩秀峰觉得很意外。
  “嗯,慈里不是有几十户的地丁银没交上来吗,大老爷昨天让杨三去传慈里的那些个甲头和里头来衙门问话。他遇到了去传人杨三,托杨三给你捎口信,说明天要来城里,还说别的地方他不晓得,只晓得白市驿,约莫傍晚到,让我们傍晚在白市驿等他。”
  “我没给他捎信,他倒先给我捎信了!”
  “我也奇怪,我看他比你还急。”
  “除了明天要来,他还托杨三说过啥?”
  “哦,还真有。”柱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补充道:“好像说是一切准备妥当了,明天来就不回去。我看他是生怕你不给他捎信,不声不响的先走,不带他去京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