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539

  “说到底,我们重庆府在朝中没人!”韩秀峰低声道。
  “是啊,吉老爷要是能进军机处多好。”费二爷深以为然。
  杜三禁不住问:“二爷,我们咋就朝中没人了,省馆的张馆长不是说认得一个杨大人吗?”
  “杨大人不是我们重庆府人,甚至不是四川人。张馆长认得杨大人,是因为曾给杨大人做过几年西席。杨大人后来官越做越大,现而今已官居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韩秀峰惊呼道。
  费二爷笑道:“是啊,不然张馆长能给你打那个保票。话说你那方祖传的砚台真是件宝贝,连我看着都眼红,可惜我买不起。”
  没想到从贼窝里翻出来的东西居然能派上大用,韩秀峰乐得心花怒放,暗想过两天闲下来一定要带潘二去琉璃厂逛逛,看能不能再淘几件宝贝。
  正胡思乱想,重庆会馆到了。
  杜三喊了一声,潘二急忙出来开门。
  走进院子一看,他和大头竟把院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还拉上了几根绳子,把从老家带来的被褥全晾在绳子上晒。
  费二爷满意的点点头,随即转身道:“志行,从今儿个开始,你就是重庆会馆首事。走,我们进去办一下交接。”
  “二爷,就这么个院子,有啥好交接的?”韩秀峰忍俊不禁地问。
  “当然要交接,做事要有始有终,账目要分明。”费二爷走进堂屋,从墙角里翻出一个脏兮兮的账本,放到桌上一脸不好意思地说:“我这些年只晓得读圣贤书,不懂得经营,把好好的一个会馆弄成这样,想想真愧对顾老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这么个破破烂烂的院子您老咋经营。”
  “不说这些了,你先看看账本。”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顾老爷倡建会馆时不光在京的重庆籍官员全出了银子,连好几个重庆籍外官都出了几十乃至几百两不等,买下这个院子后还剩八百多两,费二爷应该没贪,接手之后依照会馆规约把八百多两放到一个钱庄里生利。
  结果才过了一年,原来的房主跑来找补,就这么先后找补了三次,先后补了六百多两,原来的房主才签了“叹气契约”,这院子才真正属于重庆会馆。
  不过这是顾老爷等重庆府籍官员早预料到的,会馆想维持下去得靠经营。
  照理说不是每年都有会试,也不是每年都开恩科,没有举人进京会试的时候应该跟其它会馆一样租几间房出去,收点租金用来维持。而从账本上看,过去十来年就出租过三次,并且没只租了一两间房,其它时间全空着。
  而作为会馆首事,费二爷可按规约每年领十五两银子。当年结余的一百多两和后来管进京赶考的举子收取的一百多两馆费,有五十多两被先后用来修缮,剩下的早被费二爷领完了,仔细算算会馆好像还欠他老人家四十五两!
  韩秀峰挠挠头,苦着脸问:“二爷,您老把账目交给我,我是不是要把会馆欠您老的四十五两给补上?”
  “这是自然,我身无长物,你要是不把这银子给补上,来年我连回乡的盘缠也没有。我好歹也是个举人,总不能就这么客死他乡吧。”
  韩秀峰可不想掏这个银子,忍不住问:“二爷,咱们这会馆只出不进不是个办法,这么下去维持不了几天,要不把这院子卖了吧!”
  “不能卖,别说我们做不了这个主,连吉老爷也不敢说这话。”
  “二爷,这个首事我做不了,您老还是另请高明吧。”
  “你都已经答应了,当着吉老爷面答应的!顾老爷在信里夸你为人耿直敞亮,咋能言而无信。”
  旧债没还,又添新债!
  韩秀峰咋也没想到会弄成这样,又不忍眼前这位老爷子客死他乡,合上账本道:“二爷,要不这样,您老不是要搏一把吗,又不急着走,这四十五两我先欠着,等您老确定要走时我再想方设法给您老凑。”
  
第一百零四章
会馆首事(一)
  费二爷把账本和一本登记簿交给韩秀峰,喊潘二进来帮着收拾东厢房里的东西,连同堆在堂屋里书一起搬到阳光最好的西边第三间房。他老人家就这么从重庆会馆的首事,摇身一变为进京会试的举子,甚至煞有介事地说要按会馆规约交二两银子的馆费,让从会馆欠他的四十五两里扣。
  韩秀峰被搞得啼笑皆非,只能硬着头皮当这个二房东,只能稀里糊涂背上四十三两的债。
  潘二也很郁闷,跑回来嘀咕道:“四哥,早晓得会这样,打死也不能答应他做啥子首事!”
  “生米已经被他老人家煮成了熟饭,现在说这些没用。”韩秀峰翻开登记簿,示意他磨墨。
  “写啥?”潘二好奇地问。
  “我们都不是京籍,全是从外地来的。二爷说官府会按月点卯,酌量分定日期,逐一查照循环号簿,详细诘问,不许容留来历不明之人。所以我们要把姓名、籍贯、来京事由登记造册,然后去找甲长,请甲长录入循环号册。”
  “四哥,你认得甲长?”
  “我跟你一样初来乍到,哪认得这儿的甲长,先登记上,登记好去找街坊邻居打听打听。”
  “这事交给我吧,我认得对门的黄大哥。”
  “行,先登记。”
  韩秀峰认认真真填好登记簿,让潘二带上五百文钱去找甲长,又去自个儿屋里取出几张从老家带来的信笺,回到堂屋给远在巴县的老丈人写信。
  婿志行跪禀
  岳父大人万福金安,并向全家老小问好,志行于腊月初八抵京,持顾老爷书信下榻重庆会馆……
  写好一份,正为琴儿不识字就算专门给她写一封家书她也不晓得啥意思遗憾,外面传来叫门声。紧接着,一个身穿五品文官补服、头戴暖帽的官老爷跟着大头走了进来。
  “少爷,这位老爷问我是从哪来的……”
  大头话音刚落,刚进来的官老爷就紧盯着韩秀峰问:“你又是何人?”
  听口音就晓得是老乡,韩秀峰起身拱手道:“您是钱老爷吧,晚生韩秀峰,字志行,刚从巴县老家来的。费二爷年纪大了,又要为来年的春闱做准备,一心苦读圣贤书,便让晚生接替他照看会馆。”
  “你晓得我?”
  “费二爷提过您。”
  “你刚来就让你照看会馆,这么大事我咋不晓得!”
  “费二爷想着跟您商量的,结果等了一晚也没等到您。他老人家心急如焚,今儿一早带晚生去省馆办完印结,就带晚生去吉老爷府上禀报……”
  吉老爷都没反对,钱俊臣自然不好再说啥,低头看了一眼桌上墨迹未干的家书,好奇地问:“志行老弟,这么说你也是来会试的?”
  “让钱老爷见笑了,志行是冷籍,考不了功名,只能捐了个九品巡检,这次是来投供的。没想到费二爷一见着顾老爷的书信,就执意让志行接替他照看会馆。”
  “哪个顾老爷?”钱俊臣下意识问。
  韩秀峰抬头看看张贴在墙上的会馆规约:“当年倡建这个会馆,现已从江西道卸任回乡的顾老爷。”
  “我说博文兄和二爷咋放心把会馆交给你,原来是顾老爷的人。”钱俊臣一屁股坐到方桌前,笑看着韩秀峰道:“志行老弟,你既然是来投供的,那做这个有名无实的会馆首事只是权宜之计。”
  “这是自然,等缺一补上就得走马上任。”
  “补缺的事有没有眉目?”
  “早上去省馆办印结时托了张馆长,到底有没有眉目我也不晓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现而今只能等。”
  “张馆长的门路倒蛮广,只是他那么忙,不一定能把你的事放心上。”
  费二爷提醒过,眼前这位债台高筑,韩秀峰可不想被他绕进去,装作一副漫不经心地样子说:“让钱老爷费心了,我捐这个九品巡检没花多少银子,能补上自然好,补不上也没啥。这次来京城,一是碰碰运气,二是见见世面,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钱老爷您说是不是?”
  钱俊臣心想九品巡检,芝麻大点的官,别说不一定能补上,就算补上这个官做着也没啥意思,也就没再动帮韩秀峰想办法找门路的心思,而是话锋一转:“志行老弟,哥哥我遇到点事,急着用钱,你能不能借两百两给我周转几天。”
  一见面就借钱,一借还是两百两!
  别说费二爷早提醒过,就算没提醒韩秀峰也不会借,下意识挠挠脖子:“钱老爷,我要是有两百两,早拿去托张馆长帮我补缺了。不怕您笑话,也正因为没钱,我才答应费二爷帮着照看会馆,才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首事的。”
  债主中午都找到了衙门,钱俊臣是被逼得没办法了,追问道:“志行老弟,没有两百两那你身上有多少?”
  “剩下几两饭钱,要是把那几两借给您,我今后吃啥喝啥?”
  “你是不相信哥哥!”
  “哪儿能呢,我是有心无力,爱莫能助。”韩秀峰不想跟他浪费口舌,干脆翻开账本,一脸为难地说:“钱老爷,就算您今儿个不回来,我这几天也要去找您。按规约您借住在这儿要交二两馆费,可从账上看你已经住三年了都没交馆费。”
  “不可能,我记得交了!”
  “可是账上没有,要不我去问问二爷。”
  钱俊臣咋也没想到韩秀峰居然拿着鸡毛当令箭,刚接替费二爷照看会馆就管他收馆费,立马站起身,阴沉着脸说:“费二老糊涂了,一定是忘了记账。”
  “钱老爷,二爷年纪是大了但不糊涂,您看看这账目,一笔是一笔,分明着呢。”
  想到费二个老不死的好像在院子里,钱俊臣不敢再狡辩,悻悻地说:“那就是我忘了,我还有点事,先走一步,馆费回头再说。”
  “钱老爷,别急着走,喝口茶呗。”
  “不喝了,”想到债主很可能又会登门,钱俊臣走到门口又回头道:“这几天我要在衙门里当值,跑来跑去不方便,我把行李收拾一下,搬到衙门附近去住。要是有人来找,就说我搬走了。”
  “今天就搬?”韩秀峰起身问。
  “今就搬,这会儿就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