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539

  “你不想早点补上缺?”
  韩秀峰当然想,可权衡了一番还是说:“王老爷,补缺的事我已经托了张馆长,再走别的门路反而不好。不过听您这一说,我还真有件事想请‘四大恒’帮帮忙。”
  “啥事?”
  “长生您是见过的,他也想跟我一样捐个官,我一直以为在老家才能报捐,听您这一说才晓得在京城一样能办,所以想帮他把这事早点办了。”
  “就是你那个长随?”
  “嗯。”韩秀峰一脸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京城捐官的人多了去了,大街上走的旗人十个有八个捐过官,王志荣早见怪不怪,下意识问:“他想捐个几品?”
  韩秀峰不晓得潘二身上到底有多少银子,沉吟道:“九品从九品都行。”
  “这用不了多少银子,算上出身也用不了多少。让他准备一百两,这事我帮他办。”
  “行,回去我就跟他说。”
  ……
  不来京城不晓得官小,不来京城同样不晓得在京城捐官竟这么便宜,韩秀峰虽然把潘二的事拜托给了王支荣,可想到自给儿为捐这个九品芝麻官竟花了两百多两,心里真有些不是滋味儿。
  这时候,张馆长招呼众人准备团拜。
  跟昨晚在重庆会馆一样,大官在里面,小京官在后面,然后是来应试的各州县举人……拜完各路神仙,张馆长便招呼众人入席,戏班也开锣了,韩秀峰被费二爷拉到举人们那一桌,边吃酒边听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举人们开始吟诗作对。
  生怕坐在锦堂里的大人们听不见,嗓门一个比一个高,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赢的一阵阵喝彩。
  坐在同一桌的任禾觉得这是个报一箭之仇的机会,竟提议轮着来。韩秀峰不怕被人笑话,却也不想当众出丑,借口会馆有事先走了。
  任禾好不容易扳回一局,得意洋洋。
  费二爷、何恒、刘山阳心里跟明镜似的,不但没瞧不起借故先溜的韩秀峰,反而更瞧不起任禾了。
  吃完团拜酒回会馆的路上,何恒不屑地说:“那些圣贤书真是念狗肚子里去了,真不晓得他这个举人是咋考上的!”
  任禾今晚不只是羞辱了韩秀峰,也丢了重庆士林的脸,刘山阳一样郁闷,阴沉着脸道:“君杰,做人跟读书是两码事,他这就是常说的有才无德。”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早晓得他是这样的人,我才不跟他约帮呢。”
  “来都来京城了,现在说这些有啥用。不过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他这种睚眦必报的小人不能深交。”
  “嗯,今后与他敬而远之。”
  
第一百三十四章
家书值千金
  正月里衙门一开印,县太爷就不断发签让捕班快班下乡催收历年来拖欠的地丁银,同时开始收今年的地丁银。据说广西战事紧,朝廷亟需粮饷,要是该收的赋税收不齐,县太爷别说指望把现在的署理变成实授,恐怕署理都署理不了几天。
  关捕头从正月二十就开始忙着收税,今天持欠税必须付清的“风签”去这儿,明天持银必到的“火签”去那儿,县太爷甚至隔三差五发不得拖过当晚的“雷签”,把他忙得焦头烂额,但时间倒是过得飞快,转眼间已是二月十二。
  本想着县太爷今天没发签,正准备找个由头回家歇一天,没出人命不会来衙门的柱子竟来了,把他拉到衙门口兴高采烈地问:“关叔,中午没啥事吧?”
  “今天应该没啥事,咋了?”
  “四哥来信儿了,托大票号‘日升昌’捎回来的!早上去给幺妹儿送东西,正好遇上段经承,段经承说也有你的信,让我来请你去吃酒。”
  关捕头在衙门当那么多年差,收过礼甚至收过黑钱,唯独没收到过信,想到远在京城的韩四,不禁笑道:“四娃子也给我写信了?”
  “我骗你干啥,来前我嫂子让幺妹儿上街买肉打酒,就等你去吃捎午。”
  “行,你等会儿,我进去跟他们说一声。”
  ……
  古人云: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书抵千金!
  琴儿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韩四从京城寄回的信,尽管一个字也不认得,但依然很高兴很激动,坐在桌边听她爹念了一遍又一遍。
  正意犹未尽,想请她爹再说说,柱子和关捕头风风火火赶来了。
  关捕头一进门就急切地问:“亲家,琴儿,四娃子在京城可好,缺补上没?”
  “劳烦关老弟挂念,志行在京城一切安好,至于缺……哪有这么快,不过信里说他已经托了可靠的人,补上是早晚的事。”段吉庆同样高兴,起身招呼他坐下,旋即取出一张用红纸写的信放到他面前:“关老弟,这是志行写给你的贺年请安帖,你先瞧瞧。”
  大红纸上写了不少字,字体隽秀挺拔,烘托出节日喜庆热烈之情,关捕头看了看,苦笑道:“亲家,我就认得一个关字,要不你帮我念念。”
  “哎呦,我光顾着高兴,竟然忘了你不识字。”段吉庆放下茶碗,拿起信念道:“叩请,年禧!敬贺叔父母二位大人尊前新春年禧之节侄膝下叩安,阖院老幼新春万安……”
  段吉庆抑扬顿挫,关捕头却似懂非懂,忍不住打断道:“亲家,志行咬文嚼字,我听不大懂。”
  “好吧,我给你说说。”想到女儿刚才也提过这要求,段吉庆捧着信不无得意地说:“这是志行正月初一申时给你写的贺年请安帖,是给你全家老小拜年的。”
  “四娃子就是懂事,在京城还想着我。”关捕头接过信,小心翼翼收好,想想又好奇地问:“亲家,你刚才说四娃子一切安好,到底咋个好,他在信里有没有说。”
  “说了,在这儿呢!”
  段吉庆拿起另一封信,摊开指着其中一段道:“志行他们是腊月十四到京城的,下榻在京城的重庆会馆。会馆的管事姓费,是璧山的一个老举人,年纪大了,打算再考一次,要是还不中就回璧山老家颐养天年。志行走前不是去顾老爷那儿求过一封书信吗,那封书信派上了大用场,原来会馆是顾老爷在京城做官时牵头倡建的,我们重庆府的京官和费举人见志行是顾老爷保荐的人,就让志行接替费举人照看会馆。”
  “这么说四娃子一到京城就谋了个差事!”
  “是啊,到京城第三天就做上了重庆会馆的首事。”段吉庆看了看坐在边上偷笑的琴儿,又指指桌上的另外三封没开拆的书信,眉飞色舞地说:“志行不光从客人变成了主人,还想法儿从在京做买卖的七个同乡商贾那儿筹到两千两银子,打算等殿试放榜之后开工翻建。”
  “翻建啥?”
  “会馆啊。”
  “为啥要翻建?”关捕头不解地问。
  段吉庆端起碗喝了一小口茶,耐心解释道:“会馆是顾老爷做京官时倡建的,算算已经有了十几年,期间又没好好打理,年久失修快不能住人了。而且倡建时没筹到多少银子,规模小、房间少,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志行现而今做的这个首事虽不是官却也差不了太多,自然要好好打理,要把会馆翻修扩建一番。”
  想到四娃子已经筹到了两千两银子,关捕头猛然反应过来:“对对对,是应该翻建,老房子年久失修,不翻建咋行!”
  段吉庆心照不宣的笑了笑,随即脸色一正:“关老弟,会馆翻建可是大事,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会馆是我们重庆府十四个州县的举人和候补候选官员进京下榻之所,也是我们重庆府十四个州县的在京官员叙乡谊、联乡情的地方,你晓得志行现而今都跟谁打交道吗?”
  “谁?”
  “翰林院检讨吉老爷,户部员外郎王老爷,刑部员外郎江老爷,礼部员外郎钱老爷!不是翰林公就是从五品的大老爷,进京会试的举人更不用说,现而今一个个都求着他。”
  关捕头大吃一惊:“照你这么说,四娃子真发达了!”
  “才晓得。”段吉庆点点头,得意地笑道:“从信上看,他那个缺补不补无所谓,只要做好这个会馆首事,要银子有银子,要名声有名声。等把韩玉财生前借潘家的银子还了,再多少赚点银子回来,别说任禾那个龟儿子,就是翰林吉老爷告老还乡也得念志行这份情。”
  “为啥?”
  “因为志行是会馆首事,不光要照看会馆,也要关照在京为官的同乡。总之,只要去过京城、住过会馆的文武官员和举人老爷,全得念志行的好,全得领这份情!”
  
第一百三十五章
共襄盛举
  “这倒是,”关捕头回头看看欲言又止的琴儿,想想又问道:“亲家,这么说四娃子在京城已经站稳了脚跟,既然已经站稳了脚跟,既然已经有了一份生计,琴儿不就可以京城跟他团聚了?”
  段吉庆无奈地叹道:“还不行。”
  关捕头追问道:“咋不行?”
  段吉庆看了看女儿,无奈地说:“会馆不是客栈,不光贩夫走卒不能住,连文武官员的家眷都不能住。女眷不得入住,这是规矩!志行身为会馆首事,说啥也不能带头坏这规矩。再就是他那个缺不晓得啥时候补上,但只要补上就得领凭上任,现在谁也不晓得会被外放去哪儿做巡检,到时候又是一番鞍马劳顿。”
  柱子忍不住插了句:“关叔,我嫂子有孕在身,现在也不能出远门。”
  关捕头沉吟道:“对对对,我光顾着高兴,竟把这事给忘了,有孕在身不能出远门,万一动了胎气可不得了。”
  琴儿俏脸一红:“关叔,我晓得你是为我好。”
  “要是四娃子在你身边就更好了,琴儿,委屈你了。”
  “关叔,你说啥呢,我不委屈。”
  “好男儿志在四方,志行是要做大事的,这点委屈算啥。”段吉庆就指望女婿给他争口气,随即话锋一转:“关老弟,志行在信里说翻建会馆还缺点银钱,再过两个月就要殿试,殿试一放榜他那边就得动工,这是大事,我们不但不能坐视不理,还得抓点紧,看能不能尽快帮着筹点银子,赶在月底前找票号给他汇过去。”
  “亲家,这可不是小事,这个忙让我们咋帮?”
  “别担心,不用你出银子,只要你帮着跑跑腿,”段吉庆指指桌上没拆开的书信,笑道:“这几封信是志行和翰林院检讨吉老爷、璧山举人费老爷写给顾老爷的,里面还有一张要翻建成啥样的草图。会馆本就是顾老爷在京城为官时倡建的,本就是我们重庆府十四个州县举人进京会试下榻之所,所以志行想请顾老爷帮着出面筹款。”
  “跟谁筹?”关捕头下意识问。
  “跟各州县的那些秀才筹,本地乡绅照理说也应该出点力,毕竟能念得起书、能考上举人的全是他们的子弟,可以说这是我们巴县乃至重庆士林的盛举,我估摸着这银子应该不难筹。”
  “顾老爷出面张罗,我们帮着跑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