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佳婿(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580

  比家世,她会怕谁?
  但是,朱大小姐完全没想到,她都已经立威了,居然还有人不怕死地上来搭讪,这也就罢了,而搭讪的目的,竟然是为了……自荐给她当看家护院?
  她眉头一皱,随即侧头望了过去,就只见那是一个香客打扮的汉子,短衣短衫,布带布履,身材壮实,手掌粗大,乍一看便像是有几分力气的。
  她还没开口说话,朱宏就已经面无表情地上前一步,沉声说道:“赵国公府不缺护院。”
  即便是被朱宏硬梆梆地回绝了,那说话的汉子依旧没有气馁。他仿佛没看见四周那些偷偷摸摸打量他的目光,拱了拱手道:“小人知道赵国公功勋彪炳,府里自然有的是高手,但此次长公子明威将军坐镇沧州城,对于沧州下辖的其他二县却未免鞭长莫及。”
  “如今那些横行不法的奸商劣绅业已严惩,可沧州地面上仍旧人心浮动,还请大小姐能够代为禀告明威将军,给大家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大哥是一口气判了一大堆的斩刑和流放,大概比沧州从前一年杀的人都要多,再加上好些养尊处优几十年,被民间都称作为老爷的家伙们竟然也有不少挨了刑杖,所以民间已然拍手称快。可眼前这家伙却偏偏说民间人心浮动,而且还说给大家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再加上刚刚说甘愿投效……这话到底什么意思?
  朱莹心下存疑,打量对方的眼神便多了几分审视和警惕。大小姐性急冲动不假,任性高傲也不假,却不是傻子,因此只是踌躇了片刻,她就淡淡地说道:“既然你是沧州本地人,又是来毛遂自荐的,那就代替观涛,给我做个向导好了。”
  “多谢大小姐!”那中年人顿时喜出望外,当听到朱莹又问他名字,他连忙一拱手道,“小人曹五,对这马骝山也算是熟悉,这儿风景最好的地方是月角湖……”
  于是,一群士子也好,香客也好,就目瞪口呆地看着那个来历不明却毛遂自荐的家伙,殷勤地伴随在那位性情莫测的赵国公府大小姐身边,殷勤地解说着马骝山景致。甭管是往日多自负才情的读书人,此时全都有一种想要骂娘的感觉。
  炫耀才识的知府公子,被这位大小姐毫不留情地踹翻撵下山去了——当然人也确实蠢不可言,居然认为这般强势的大小姐是什么行院出来的——然而,一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看似粗鄙的泥腿子,竟然被留下当向导了。
  这世道是天翻地覆了么?
  朱莹才不会去管别人是何等心思,她今天来马骝山,纯属张寿的授意——张寿请她帮忙,先去望海寺探一探藏海和尚的底细,顺便踩一踩马骝山上各处,看看能不能有些线索。
  而她想着张寿身边有阿六在,也就要了个小和尚当向导,直接出来了。
  接下来的一路上,曹五滔滔不绝,她心不在焉地听——当然,她承认,马骝山风光是很好,可刚刚被那样一个讨厌的人败坏了心情,她又惦记着张寿那边,自然而然就不比最初的兴致盎然。如果不是一旁的观涛小和尚常常笨嘴笨舌地说好话逗乐了她,她的心情还要糟糕。
  眼看望海寺就在不远处,朱莹突然意兴阑珊地问道:“这望海寺修在山上,应该费了挺大的劲吧?百多个僧人聚集在此,得多少人才养得活他们?”
  曹五眼神闪烁,随即就赔笑道:“这望海寺虽说没得到太祖皇帝敕封——太祖皇帝说了,敕封谁也不会敕封道观佛寺,免得天下人遇到什么事就遁入佛寺道观逃避责任——但是,它也是这附近有名的大寺之一,最重要的是,望海寺的主持德安大师为人公允慈悲。”
  他虽说之前不知道这位大小姐什么性情,但先被朱廷芳在沧州城中那般行事震慑得噤若寒蝉,又眼看朱莹刚刚如此拿知府不当官儿,此时可不敢挑头让其和望海寺放对。
  见朱莹眉头一挑,似有不信,他赶紧进一步解释道:“这望海寺之所以香火如此鼎盛,并不是因为这附近就真的人人信佛。是因为每逢初一十五的集会,就在这望海寺前。虽说就是交易些鱼和盐之类的东西,但德安大师会做见证,所以买卖公平,皆大欢喜。”
  朱莹这才面色稍霁,却是似笑非笑地问道:“哦,敢情这年头和尚还兼职主持公道?话说回来,山下这观涛小和尚所在的藏海下院养着十几个棍僧,那这望海寺呢?据说太祖初年他们还打跑过海盗,现在总不会成天吃斋念佛,忘了他们起家的本事吧?”
  这话题兜来转去,最后终于还是掉到了这个危险的话题上,曹五不禁心里咯噔一下。然而,他就算想隐瞒,这位厉害的千金大小姐却也能从其他地方打听到,他还不能随便搪塞。
  于是,他只能硬着头皮说:“望海寺的僧人大多佛法精深,其中那些天赋好的,当然也会从小练武。”
  “哦,原来是从小练武。”朱莹呵呵一笑,这才若无其事地问,“那藏海下院呢?”
  眼见曹五眼神闪烁,她就懒洋洋地说道:“你可不要告诉我说,刚刚是因为正好听见我表露身份,这才跑上来毛遂自荐的。我可不信天底下有这么巧的事。既然一路尾随到现在,你眼下再推说不知道我是从藏海下院来的,指量我会信么?”
  曹五看了一眼一旁满脸发懵的观涛小和尚,心想今天但凡换个和尚来当向导,那他都好糊弄得多,也不知道平日那个很精明厉害的胖和尚,怎就至于大意到派这么个小不点出来。
  他在心里合计了一下,最终赔笑道:“下院的那位主持本来就是寺中长大的孤儿,可长大了却不愿意在寺中呆着,于是出海多年,后来大概是因为年纪大了收心养性,又收养了挺多孤儿,这才开辟了下院。他为人仗义,对佃户也公允,望海寺的名声也一小半都靠他。”
  观涛听到有人夸赞自家主持,连忙也跟着叫道:“是啊,我家师父可好了!四乡八邻有难,全都来找他的,之前还有河间府来的恶少横行霸道,直接被师父带人给打跑了……”
  朱莹笑吟吟听着,突然伸手又摸了摸观涛那刮得光溜溜的小脑袋,这才示意朱宏和朱宜带人一边玩去。眼见两个护卫非常不放心,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几步,却不肯再走远,她就轻轻拍了拍双手。就这么一番打交道下来,她已经算是明白了。
  “我早就听说沧州好武,可到了之后却发现不像那么一回事,可现在看来,你们倒是躲得挺好,有的藏在佛寺,有的深藏不露。可是,如果你们和之前那一桩桩一件件事情无干,想来也不用担心我大哥会清算你们,你也不会说出将功补过四个字来。”
  见曹五果然低头不语,她就似笑非笑地说,“至于你刚刚说人心浮动,也是说你们这些侠以武犯禁的人心有不安吧?”
  曹五只知道朱莹的兄长,她的未来夫婿,显然都是各有厉害的人物,再加上刚刚看她对那位知府公子的强势,他在潜意识中就把这位大小姐看得很高。此时被人揭破来历和目的,他不敢也不会着恼,只是干笑了两声。
  “大小姐言重了,朝廷法度在,侠以武犯禁,小人这些升斗小民却也是万万不敢的。之前大皇子强龙过境,沧州武林从上到下全都避其锋芒,后来虽有人跟着冼云河闹腾,但那都只是在各家学过武艺的人而已,连记名弟子都算不上。但是……”
  他顿了一顿,这才小声说道:“但是,长芦县令许澄招募去攻打行宫的闲汉之流,也是一样。固然没有各家核心子弟,却也有不少人是在各家学过艺的。大家之前看不明白此番风波,不敢妄动,生怕引火烧身,心想等钦差来了再去效力不迟,谁知道……”
  这一次,朱莹顿时乐了:“这么说,是我大哥收拾局面太快,抢了你们将功补过的机会?”
  “不敢不敢,小民不是这个意思,断然不敢这么说!”
  曹五赶紧拼命辩白,但很快就被朱莹打断了:“如果就这点事,那你就把心放回肚子里好了。起头没掺和,后来不敢掺和,等到想要掺和却又晚了……只要大哥不想追究,那就没你们的事。只不过,我倒是很好奇,冼云河他们失业之后几乎造反,你们呢?你们以何为生?”
  曹五简直觉得,这位大小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安心药丸是给他吃了一颗,但紧跟着的问题却也同样让人不好应付。他强挤出一个得体的笑容,尽量让自己的用词柔和一些。
  “也就是做些保护商队的小活计,大家凭武艺挣钱,凭武艺吃饭,绝不是好勇斗狠,争强好胜,更谈不上侠以武犯禁……”见朱莹明显有些不信地看着他,他不得不避重就轻地说,“我们就只是开了几家保商队人货平安的镖局。”
  “原来是保人货的镖局。”朱莹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和我想得差不多。”
  这些年海贸兴盛,朝廷里头不少人都嫌弃疏通运河的花费,但之所以没办法将南粮北运划出更多份额给海运,归根结底就只有一件事,靠这条运河养活的人没地方安置。
  就和张寿之前这新式纺机一用,多出来的人需要解决生计饭碗问题是一个道理!
  想起张寿常常和她讲故事时流露出来的某些语句,想起皇帝曾经说过的某些话,朱莹在心里想了想,随即突然心中一动,遂故意漫不经心地说:“沧州既然武风这么兴盛,却只能给人看家护院,这也未免太大材小用了一些,就没想过去军中谋个出路吗?”
  曹五还以为朱莹是代父兄,代赵国公府招揽他们,刚刚还亲口自荐的他顿时暗自叫苦。可还不等他举几个沧州武林前辈投效军中却折戟而归,甚至下场凄惨的例子,朱莹却说了两句让他始料未及的话。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书生们可以去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你们为什么不去考武科?朝廷武进士科也是三年一开,下头也有武秀才,武举人,总比给人看家护院强。”
  虽然觉得朱莹的提法着实有些天真,但怦然心动的曹五还是忍不住倒出了最大的苦处——毫无疑问,沧州武门的核心子弟,甚至都是读过书的,不至于担心读书不够过不了文试。然而,武科多年也就是摆个样子,武进士每三年一二十人,哪里是文进士两三百人能比的?
  末了,他就叫屈道:“朝廷这武科,僧多粥少,有几个人挤得进去?”
  “你们接下来号召子弟听候我大哥分派,只要建立一点功绩,这僧多粥少,形同鸡肋的武科,也许会变的。”复述了一下皇帝从前对她无意间提过的原话,朱莹就毫不犹豫地轰人,“好了,我难得出来透口气,用不着你这个向导了!你可以去见我大哥,就说我引荐的!”
  虽说曹五还有一肚子疑问,但在大小姐的强势撵人下,他还是不得不满脸堆笑地行礼告退。他这一走,朱宏和朱宜慌忙拎着小和尚赶了回来。可还不等他们开口询问,朱莹就伸了个懒腰道:“好了,望海寺不用去了,我对拜佛没兴趣。”张寿交待的任务也差不多完成了!
  其实她今天来马骝山,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她之前在市井之中听到的另一个传闻……
  她捏了捏拳头,皮笑肉不笑地说:“观涛小和尚,你去望海寺里找个从前钻过那些地道的家伙给我当向导,来都来了,我今天一定要下地道去见识见识!”
  朱宏和朱宜登时面色大变,可根本来不及阻止,观涛就已经一溜烟跑去传命了。两人对视一眼,同时大感头疼。朱莹知不知道,这些地道根本就不是供人直立行走的?而且,废弃多年的地道,下去迷路了怎么办?他们怎么交待啊!
  来不及细想,朱宏直接扭头就走。把张寿找来,他就不信朱莹会在未婚夫面前钻地洞!
第三百六十章
山中迷宫?
  当张寿从山下藏海下院匆匆赶到马骝山上时,他就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消息。朱莹说做就做,朱宜根本就没有拦住她,人早就已经带着呆头呆脑的观涛小和尚,以及一个望海寺中据说有过钻地洞经验的惠法和尚,再加上朱宜,一行四个人一块下去了。
  亲自守在一个地道口的望海寺主持德安,是个年过五旬的老僧,一见张寿过来,他就先一丝不苟地转述了朱宜那无可奈何的传话。
  “大小姐说,她之前在沧州市井转悠时,听到有传言说马骝山中密道中藏着太祖遗物,所以她一定要亲自下去看看。”
  张寿简直是极度无语了。朱莹没对他说过这事啊!而且,就算真有这样的传言,那就和什么大山大河里埋着宝藏是一个道理,以讹传讹,骗人的可能性居多。还是说,他低估了朱莹那对于太祖遗物的热情?可他从老咸鱼那得来的几块碑石碎片,也没见大小姐去琢磨啊!
  看着那黑漆漆的地道入口,他忍不住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但紧跟着,听到德安老和尚说出来的话,他就稍稍舒了一口气。
  “这马骝山地底下的地道,那些容易坍塌的地方,望海寺早早就已经探明的,就命人一一封堵了,毕竟,从前也有香客小孩儿下到其中,险些迷失,可最后终究是平安找到了人。至于地图,虽然没有十分详尽的,但也有草图,当向导的惠法就是曾经下去找孩子的人。”
  德安既然在传言中公正明允,此时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那自然是态度极其诚恳,让人半点毛病都挑不出来。
  “虽说望海寺有的是僧人,就算跟十几个下去也不打紧,但是,大小姐执意不肯,再者寺中也担心下去的人太多,万一有哪个僧人举止失当,惹她误会,所以我就没有派更多人跟着。还请张博士尽管放宽心,大小姐理应也就是一时起意,等发现无趣的时候就会上来的。”
  “本来大小姐身边那位小哥还建议她在手臂上绑一条绳子再进去,如此可以尽可能防止迷路,但得知马骝山中地道总长度足有数里,最终还是打消了这念头。”
  听到这里,张寿心想无趣这两个字,还确实是评述得很贴切。
  地道这玩意,看影像很有趣,亲自下去时就会很无趣,他曾经去看过冀中平原上那赫赫有名的某遗址,那是能直立行走的,但真正的地道……看影像就知道,大多数是不能直立的。更何况,即便有再多的通风口,仍然难免空气浑浊……
  真不知道大小姐是哪来的兴致!
  相形之下,京城张园的地道,那简直是豪华配置!真的就和影视剧里头一样,无论密室还是地道,全都用青砖和巨木加固过的,地下高度别说可以供人直立行走了,甚至还能让三个人叠罗汉才能够得着顶……
  然而,理智固然告诉他,此时不必下去钻地洞,朱莹应该安然无恙,不一会儿就会憋不住退出来,但是,思来想去,他最终还是对望海寺主持德安说道:“能不能劳烦请人给我带个路?我得下去看看。她是胡闹也好,是其他也好,我既然带她出来,总得平安带她回去。”
  刚刚亲自飞奔去藏海下院通知了张寿的朱宏,直到听见这话,这才微微松了一口气。
  他一向觉得,自家大小姐自从遇到张寿之后,那就完全忘了什么叫做千金大小姐的矜持,不顾一切地沦陷了进去,也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真心实意。所以。当大公子当初找他过去,隐晦地表示了这同样一重担忧之后,他就时时刻刻竖起耳朵睁大眼睛。
  好在张寿并不需要他盯着,因为张寿对功名利禄明显比一般人要恬淡,从来就看不出什么一心一意谋划前途的迹象,至于美人投怀送抱……大概是因为人根本就很少上外头闲逛,别人根本抓不到这个机会,更何况,张寿对永平公主这样难得的绝色才女的也态度寻常。
  他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张寿对朱莹不过是无奈纵容,实则并没有付出多少真心。
  可此时此刻,看到张寿要来了一个和尚当向导,等人进了地道带路之后,立刻毫不犹豫地抢在阿六前头跟了上去,他慌忙追上去的时候,却忍不住在心里想道,也许大公子也好,他也好,全都是在白担心……否则就凭家里太夫人和夫人那脾性,怎会听之任之?
  虽然很不愿意当钻地洞的土拨鼠,但是既然下来了,张寿就撇开了那乱七八糟的心情,专心致志地预备找人。然而,弯腰顺着那地道前进了一阵子,他觉得腰和脖子有点酸的同时,突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为了节约宝贵的氧气,四个人只点着一盏灯,然而,等到真正下来,眼睛渐渐熟悉了这昏暗,他却觉得,这里竟然并不像他想得那么黑。每隔不多远,就有开在高处或侧面的气孔射来一束束在黑暗中很显眼的光线,而四周空气虽说谈不上清新,但至少不算特别憋闷。
  而扶着土墙前进的他,很快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地道并不像是开凿了上千年,而后就因为时代变迁而被废弃的古老工程。
  想想当年战国七雄时齐国的人力和生产力,虽说确实在六国之中算得上富裕,可就算是在这一望无际的平原中唯一的制高点上大兴土木,眼前这地道是不是夸张了点?
  从前的地道不是用于藏兵和运兵,就是用于战时贮藏粮秣军械,又或者是攻城的时候作为引爆城墙的利器——这最后一种可能还是宋元之后火药使用频繁方才兴起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58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