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佳婿(校对)第2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5/580

  有些奇怪地看了一眼来人,张琛依稀觉得有些眼熟,等到老喜上前说那是京城赵国公府的信使,他这才微微一颔首,口气随便地说:“哦,我在沧州的事,你家太夫人和老爷夫人还有大小姐知道,皇上和我爹知道,我那小先生知道,其他不该知道的人,你就不要张扬了。”
  那信使终于反应过来。对于自己先前是不该知道的人,他也不生气,笑呵呵地应是。他这次出来,一面领的是太夫人和夫人的吩咐,另一面,暗中却还有赵国公朱泾的严命。
  而老喜见张琛和他们打过招呼后就兴冲冲地往里走,他就连忙说道:“张公子是来找张博士的?他一大早就被二公子拖出去了,阿六和那个小花生都跟着……”
  他这话还没说完,停下步子的张琛就气急败坏地冲了回来,张口就骂道:“这家伙能不能做事牢靠一点?三天两头就来找小先生帮忙,他就不知道自己动动脑子,想想办法?看看我,不但把自己那一摊子拾掇得有条有理,就连蒋家齐家那边都料理停当,他真没用!”
  面对这样的抱怨,那信使唯有苦笑。而老喜却并不在意——反正张琛骂得再狠那也只敢骂朱二,又不是骂朱廷芳。他干咳一声道:“这位赵国公府来的信使奉命要见一见二公子,所以大公子吩咐我带他去找一找。但沧州棉田这么多,虽说我对城里市井熟,但城外……”
  没等他把话说完,张琛就非常爽快地说:“行了,人交给我!朱二在哪,我最清楚。你去回复你家大公子,我带人去找朱二。还有,麻烦他好好教训一下弟弟,就算小先生是他未来妹夫,也没他这么涎着脸赖上不放的!小先生事多着呢,好多人都急着求见他!”
  朱老大上次还把他和朱二拎过去敲打,哼,要不是看在朱老大太厉害他打不过,他才不会受这个气!
  老喜打了个哈哈算是答应,眼看着张琛一脸不容置疑地把信使给带走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他再也不想听到和那一拨刺客有关的事,因为那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如今那个麻烦的信使已经交托出去,他也可以对朱廷芳交差了。
  虽然张寿想做撒手掌柜,但不得不说,要想让这年头的人理解合作社这个概念,那还是难如登天——毕竟张寿自己其实也只不过一知半解。而当他把这些并不完全的概念传授……又或者说灌输给朱二张琛和蒋大少,三人的理解那就更加各有不同了。
  蒋大少还好,蒋老爷虽说交出了大权,但还可以亲自给儿子做参谋,蒋家也有的是帐房和生意能手。张琛也还好,因为人毕竟在邢台装了几个月的二皇子密使,和官面商场上的人物扯皮敷衍,再加上实际来了一次左手倒右手的经典操作,如今手里还掌握着一样大杀器。
  没错,就是张琛自己在邢台才刚开始运用的,效率倍增的新式织机。
  所以,真正一穷二白的朱二,确实是起步最艰难的一个。
  种棉花的那批棉农,朱二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又曾经在行宫中确立过仗义朱二郎的形象,外加小花生的帮忙说合,先说服了几个刺头后,最初推进顺利,但等到朱二提出要合并土地,统一分配,统一耕作,按照耕作情况进行考核,年终分钱的时候,就开始有人心存顾虑了。
  这年头大多数农民拥有的地,就和后世农民承包的地一样,一小块一小块,犬牙交错,自家的两块地甚至很有可能都间隔老远。
  不但他们,就是富家大户也是一样,几百亩连成一片的田庄非常罕见,价格常常比小片小片的地要昂贵几倍,几千亩那就更几乎看不见了,因为连皇帝都没那么多连片的地。
  从前历代皇帝就算都会悄悄在内库里折腾一下存点私房钱,也有皇帝乃至于皇子私下置办地产庄园。但因为一次次夺嫡闹得太凶,事后这些东西全都会被扒拉出来成为罪状,因此睿宗和皇帝父子做了一件很奇葩的事。
  睿宗把自己当初还是亲王时的一座田庄公示天下,声称自己就这么一点财产,死的时候就传给了当今皇帝。
  至于当今皇帝,在成年亲政后就做出了一个更大的表率,皇子成年不分地,一人给一座别院,连王府都不给,再加上没能耐没功劳不封爵位的太祖祖训,大皇子和二皇子才这么惨。
  至于直接隶属于皇室的一些工坊、矿山,内中劳作着多少重罪死囚和战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是皇帝和司礼监的秘密……大臣们纵使有人攻谮过,可皇帝理直气壮,我连皇庄都没有,你们还想怎么着?
  言归正传,既然皇帝都没有几千上万亩连片的土地,小民百姓那就更不可能了,最重要的是,太宗训令,一家一姓连地过一千亩者,赋税加倍,官绅勋贵不得减免,百姓可到都察院检举,这一条政令虽说有一段时间等同虚设,但英宗睿宗两位都认真执行了一下。
  于是乎,如今坐在皇位上的天子,看到的农业图卷就是自耕农们凭借这边两亩,那边三亩的分散土地,保持温饱,大地主们和大财主们这边几十亩,那边几十亩,再有钱不过几千亩地,却都支离破碎,再也难能富可敌国的景象。再往下,则是长工雇工……
  然而,这样分散的土地,并不适合集中耕作,更不适合精耕细作……因为自家有几十亩地的小富农要是不雇长工,根本就忙不过来,光是在几块地之间来回跑,那就足以累死人了!至于雇长工的结果么,又可能降低自己的收入,所以一般小康之家的解决办法是使劲生!
  生多了,劳动力就多……但等到分家之后,除非经商和科举有成的,原本的小康之家也就变成了温饱之家,再分家,温饱之家兴许变成了勉强糊口之家。总之到头来,沧州大多数棉农,也就是农忙照料几亩地,农闲码头搬货忙,家里再弄台纺机或者织机,艰难求生。
  而张寿在朱二拿着执行不下去的第一版计划,跑来叫苦之后,绞尽脑汁回忆自己记得的那点细节,这才发现了自己忽略掉的这个问题。而且,他发现自己还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提醒朱二反雇村民时千万不要年底结账,因为那和画饼充饥,许诺空心汤团没什么两样!
  于是,一大早被朱二作为救兵搬了过来,此时出现在几个棉农面前时,张寿脸上挂着一如既往的微笑,就如同他在沧州这段日子被人誉为温和可亲竹君子的风评一样。
  果然,他还没开口,几个棉农就已经争先恐后地开了口。最后,还是其中一个曾经跟过冼云河占过行宫,后来被开释回家的大嗓门棉农先开了口。
  “张博士,咱们实在是被坑怕了,沧州这些大户,因为手头大多都有几十台上百台各种织机纺机,都需要棉花,尤其是之前棉花价格极高的时候,都打过我们这些棉田的主意。二公子虽说看上去是个仗义人,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他以后如何!”
  朱二差点没把鼻子给气歪了。什么叫做知人知面不知心,他仗义朱二郎是假的不成!
  张寿用眼神制止了朱二,还没来得及解释,另一个人就跟着说道:“就是,这年底分钱的时候,天知道是怎么个分法?我种的是别人的地,别人种的是我的地,这要是我好好干了别人却偷懒耍滑,这到底算谁的?”
第三百九十三章
别把钦使当二小子
  看到自己在张寿面前信誓旦旦,声称稳重可靠憨厚老实的几个棉农,此刻却把张寿围在当中,七嘴八舌唠叨个没完,小花生顿时额头青筋直跳,很有一种丢脸的感觉。
  信不过朱二……那你们也得信得过张博士啊!云河叔还有你们几个,当初挟持大皇子,而后侵占行宫,那得多大的罪,人家还不是说饶过就饶过了?虽然朝廷的最终决断还没下来,可张博士到底还是冒着很大风险。现在人家帮你们谋划将来,你们还挑三拣四!
  小花生忍不住开口嚷嚷了一声别吵了,然而,他又不是老咸鱼,这一声叫嚷之后,什么作用都没有,谁都不听他的。他正在那急得火烧火燎,紧跟着却只听一声暴喝。
  “全都给我闭嘴!”
  见四周围刹那之间安静了下来,但一双双眼睛却倏忽间都看向了自己,朱二顿时有些背心冒汗。他可是知道的,这些如今看似憨厚老农的角色,想当初还曾经跟着冼云河出去打过许澄召集的那些“义军”!在沧州这种武风极盛的地方,绝对不能看不起上年纪的大叔大爷!
  然而,一遍遍在心里告诉自己要撑住,不能软蛋,朱二总算还是端出了一副冷硬坚定的面孔:“我知道你们从前被沧州那些无良大户给坑怕了,所以信不过我。这很正常,我们总共也没打过几次交道,我又年轻,从前名声也一般,办事也不牢靠。但是……”
  他拖了个长音,猛地提高了声音:“但那不是你们拖着张博士喋喋不休的理由!你们可别忘了,他是钦使,是他否定了沧州乱民这四个字,是他慑服了那些奸商大户,是他让你们沧州能长治久安,你们懂不懂什么叫规矩,懂不懂什么叫尊卑上下?”
  “别把钦使当你家二小子!”
  张寿原本还觉得朱二这难得的发威颇有点气势,心想孺子可教,果然是经一事长一智,可等听到最后一句时,他终于给气乐了。然而,看到一群刚刚还叫嚷跳脚的棉农一下子都老实了下来,有的面露尴尬,有的畏缩地偷瞧自己,他就知道,朱二的提醒到底还是起了作用。
  至少这会儿,人们已经想了起来,面前的不是他们去拉来主持公道的邻家读书郎,是有品级的朝廷官员,是奉旨而来的钦使!
  因此,他也懒得去骂朱二那最后一句极其不像样的话了,咳嗽一声就开口说道:“你们的顾虑,我明白。你们这样背靠土地看天吃饭的农人,和朱二郎这样出身勋贵之家的人打交道,难免会担心他和之前那些无良的家伙一样,欺骗瞒哄你们。”
  见众人一个劲点头,他就不紧不慢地继续说道:“但是,如若朱二郎和你们定立契约,难道你们就能信他了吗?恐怕也未必吧。契约这种东西,一旦官府有所偏袒,仍然是说不准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拿着契约却求告无门了。”
  朱二见众人恨不得把头点成小鸡啄米,他不禁心情大为郁闷,刚刚一言既出,万籁俱寂的威势,仿佛只是他的错觉。于是,他索性埋头生闷气,再不做声了。
  而小花生终于逮着了机会,连忙开口说道:“是啊是啊,有张博士给你们作见证,你们还怕什么?又不是让你们卖地,又不是让你们把地挂在朱二公子名下,你们怕什么呀?”
  虽然年纪小,但亲眼看着小花生从前跟着冼云河跑腿,众人也听冼云河说人在占领行宫一事中建下大功,哪怕不明白是什么样的大功,可如今看人又跟着张寿跑腿,赫然挺受重视,他们自然而然也愿意听一听他的话。
  此时此刻,听到小花生这么说,几人面面相觑之后,就有人小声说道:“真的不用把咱们的地挂到朱二公子名下?”
  听到张寿含笑说了一句真的不用,众人立时喜形于色,朱二就愤愤骂道:“白送给我我都不要!我堂堂赵国公府二公子,身家无数,又岂会把你们那点地看在眼里?”
  什么高风亮节,名声清白,都比不上朱二这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虽然身家巨万的富商财主,也会因为贪图邻家屋舍、花园、商铺而下黑手,就比如之前沧州的那些奸商大户一样,但朱二之前的所作所为再加上他此时的承诺,然后有张寿的旁证,终于让人们有了点确信。
  当然最重要的是,地还是自己的,这一点确实让人安心!
  见几个棉农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张寿这才开口说道:“之所以请大家把所有地都集中在一起,是因为连成片之后便于劳作。至于自己的地会不会因为不是自己种而产量低甚至荒废这件事,其实很好办。之前朱二郎说是每年收获按劳分钱,但我觉得应该按月分钱。”
  此话一出,朱二和小花生就只见几个棉农登时神情一振,如果说之前还能看得出几分勉强,那么现在众人一副恨不得张寿赶紧往下说,他们洗耳恭听的样子。朱二正嘀咕长得好就真是什么地方都有特权,可随即就被小花生一声嘀咕给气得翻了个白眼。
  “好好学学,别只会赌咒发誓撂狠话!”
  张寿却没注意小花生和朱二之间的小小互动,面色和蔼地说:“从前你们是每年一次收获季,变卖掉的棉花来维持一年的生活。若是歉收,或者价贱,往往这一年都要节衣缩食,甚至无以为继。现在,若是你们加入合作社,那么每个月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报酬。”
  “而这个报酬只是一个基数,根据每个人加入时持有的田地不同,数字各不相同。但并不是说,你们能得到的钱就完全和你们的田地挂钩。根据每个人的耕作情况,每一季,也就是三个月,评定奖金,勤劳者能够得到一笔勤劳奖。”
  张寿刚说到这里,立时有人叫道:“谁来评定?朱二公子么?”
  朱二一看到有人斜睨自己,心里就顿时莫名不快,这是瞧不起他还是怎么着?虽然他确实不怎么会种地,连日以来到棉田走访,累出一身汗却也没学会多少名堂,可要他来看每个人是勤劳与否,他应该、大概、可能、也许……还是能看出来的吧?
  虽然有些心虚,但朱二还是挺直了胸膛。一旁的小花生在一怔之后,也努力昂首挺胸,仿佛是在说,我也行的。然而,张寿却只是瞥了这一大一小一眼,随即就笑呵呵地说:“种地这种事,当然应该由专家来评定是辛勤还是偷懒,否则,难免会有人拿钱不干活。”
  “马骝山上的望海寺大家应该听说过吧?望海寺有一座藏海下院,其中的的主持藏海带着一批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徒弟,就连其中年纪最小的小和尚,也是坚持天天亲自耕种。让藏海下院中的这些师傅们来评定,我想再合适不过了。”
  小花生差点没把眼珠子给瞪出来。让藏海下院那些假和尚……咳,呸呸呸,被叔爷听见非被他打死不可……让那些家伙来评定种地好坏,张博士这是怎么想出来的?
  而朱二则是顾不得自己被张寿嫌弃,喜形于色地一拍大腿道:“对啊,听说那条老咸鱼也常常向观涛小和尚学种地,可想而知那藏海下院里头的和尚精通农事!再说了,听说他们成天除了种地就是练武,身手都很高明,也不怕回头遭人打击报复……呃!”
  他话没说完就觉得一道道犀利的视线瞬间齐集在自己脸上,注意到几个棉农人人都脸色不善,他立刻醒悟到自己说错了话,仿佛是讽刺眼前这些人会因为偷懒被评差等,而后去打击报复那些和尚似的。
  然而,他还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要解释,张寿已经笑呵呵地说:“各位都是勤劳农事的人,但如果加入的人多了,难免会有害群之马,那时候自然就需要强力的人监督,这也是为了奖优罚懒,仅此而已。而等到收获季节,你们也不用再任凭别人把持棉价。”
  而这话就犹如一点火星,沉底引爆了原本就已经渐渐兴奋上来的众人。
  按月给钱,按季奖惩,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是每年一次性拿到一笔钱,然后再节衣缩食,争取熬到下一次收获,每到家中生老病死等突发事件时就或是听天由命,或是孤注一掷,而后在下半年朝不保夕,甚至去借利滚利的印子钱!
  起头那个在张寿来时第一个提出顾虑的大嗓门棉农,就第一个开口说道:“张博士,你的意思是,棉价能比别人往日从我们这儿收的更高?”
  “收棉花的是另一个纺工合作社。”
  张寿呵呵一笑,随即轻描淡写地说,“蒋大少替他爹挨了十几杖,又得齐家大少爷托付了家产妻儿,他也应该知道世间疾苦了。每年棉花的结算价格,会由朱二郎和他接洽,核算之后制定。不能说一定有多高,但一定比从前定得更合理。”
  见众人无不欢天喜地,张寿绝口不提张琛那边也会放手吃下蒋大少那边的所有纱线,顿了一顿就继续说道:“但如今纺机已经效率倍增,织机约摸也会同样如此提升效率,既如此,棉花产量就成了最大的短板。所以,我想让各位推荐最有经验的人,试种海外棉种。”
  小花生敏锐地察觉到,张寿这话一说,众人立时面面相觑,明显都有些推三阻四的意思。他登时气不打一处来:“好处你们要得,风险你们就都不想冒?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张寿立时喝止道:“小花生!”
  见小家伙悻悻闭嘴,他就淡淡地说道:“试种海外棉种,确实有绝大风险。毕竟那些种子成活度如何,将来长势如何,都还不清楚。我之前得了沧州五百亩棉田,已经让阿六去一一访查过,其中有七八亩和其他棉田都不在一块,周围是其他作物,我打算划出来试种。”
  “如果能侥幸种出质量更高,产量也更高的棉花,那这些棉种就能在沧州推广开来,所有棉农都能受益,纺工织工也都能受益。”
  听说张寿是拿自己的地出来试种,众人意外的同时,不免又有些尴尬。尤其是当朱二在旁边轻哼了一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时,哪怕不是人人都能听懂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可随即就有人干咳一声站了出来。
  “张博士要是信得过,我愿意试一试!就是……就是七八亩棉田不好伺候,尤其是又用的新棉种,很多东西要慢慢琢磨,我恐怕全家都得上去帮忙,其他的地就顾不上了!”
  见说话的还是刚刚那个大嗓门棉农,张寿打量着那张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庞,那粗糙的皮肤,那骨节粗大的手,他就诚恳地点点头道:“你能帮忙,我很感谢你这份心。但这是一桩很艰难的任务,甚至很琐碎,还需要记录很多育种的细节,所以我需要一个识字的人。”
  那大嗓门棉农仿佛是没想到张寿要求这么高,微微一愣后,他就拍了胸脯。
  “我虽说只认识几个字,但我家有个读书儿郎!只不过他四书五经读得不怎么样,而且平日还要帮我下地干活,所以我一向就指望他将来当个帐房就知足了。有他帮我,肯定能行!”
  小花生一向记得这位大嗓门有些斤斤计较,此时见他竟是如此大包大揽,他忍不住问道:“周大叔,你答应得这么爽快,就不怕回头万一都种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5/58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