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佳婿(校对)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580


第五百三十七章
红叶
  没了三皇子和四皇子这对碍事的电灯泡,那些侍卫也都离开了,当阿六和朱莹的商量终于告一段落,当张寿从阿六口中得知,这偌大的万岁山顶,眼下竟是只剩下了他们三个人,他不禁有些错愕。可再转念一想,皇帝难道还会怕他们在这皇宫之中的禁山捅出什么篓子?
  刚刚秋千都已经荡过了,此时虽说没人打搅,朱莹却也没兴致再去了,此时倒是撺掇阿六上树采红叶来玩。对此,张寿看着上窜下跳找漂亮红叶的阿六,忍不住觉得好笑。
  他早已经过了少年爬树掏鸟窝这种调皮捣蛋的年纪,对红叶这种号称浪漫的东西,却也缺乏认同感,就连古书中信誓旦旦号称红叶传情的传奇,也同样表示怀疑。然而,当他眼见得阿六下树,朱莹从中挑出了一大把红叶,然后笑嘻嘻地说出一句话时,他还是瞠目结舌。
  “万岁山的红叶很出名,这么一把卖出去也值不少钱!”
  见张寿那前所未有的呆傻样子,朱莹不禁扑哧一笑:“从前英宗和睿宗爷爷都曾经摘了万岁山上的红叶,然后晾干处置了之后写字赏人,皇上嫌麻烦,大多会摘了万岁山的红叶之后,盖上随身小玺赏赐给人做书签,我家就有好多。阿六摘这么一把,我回头找皇上盖章去。”
  张寿忍不住擦了擦额头:“我说莹莹,盖上皇上的小玺之后呢,你不会真拿出去卖吧?”
  “当然不是卖东西,是换东西。”朱莹那张绝艳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笑容,“这书签放不了太久,尤其是一旦盖着的玺印淡了又或者品相破了,那就算是御赐的东西,也只能收进匣子里存放,所以只有每年得到这赏赐的人,那才有怼人炫耀的本钱。”
  “今年事情多,皇上之前好像把这一茬忘了,我去讨了人情一家家送过去,他们难道不该给我一点跑腿的酬劳?”朱莹说得理直气壮,那笑容更是灿烂而明艳,“这些人一个承诺,那可是很值钱的。而且他们大多是我之前要招揽的那些小子的长辈。”
  “否则日后那些小子给我干得好好的,家里长辈却来摘桃子,那我岂不是亏了?”
  张寿终于服气地对朱莹竖起了大拇指,见大小姐立刻得意了起来,夸耀自己本来就很能干,从前只不过是别人没眼光,他就顺口再夸了两句。很快,他就觉察到阿六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不见,于是东张西望找寻那小子的身影,却突然听到背后传来了一句话。
  “大小姐,这点红叶够不够?”
  猛然回头的张寿就只见阿六正用双手撩起身前衣裳的下摆,那里头赫然是满满一兜各式各样的红叶。面对这一幕,他见朱莹也不由得愣了一愣,不由得哑然失笑:“我只听说过薅羊毛,但第一次看到薅红叶的……阿六,你不会薅到哪棵树直接就秃成瘌痢头了吧?”
  薅红叶这种说法,阿六还是第一次听到,而张寿话中那戏谑之意,他还是能明白的,当即一本正经地对朱莹说:“我每棵树也就摘了十几片叶子而已,反正日后叶子都要落光的,浪费了也可惜。我觉得,这些红叶不用皇上盖玺,少爷和大小姐送去公学当书签不好吗?”
  张寿登时讶异地看着阿六:“你的意思是,对外宣称皇上为了勉励公学中的学生们一心向学,于是采集万岁山上红叶,赏赐给大家做书签,激励大家勤奋苦读?”
  这回换成阿六呆滞了:“我就是觉得这红叶很好看,掉在地上化成泥很可惜。”
  朱莹顿时被这主仆二人的鸡同鸭讲逗得笑了起来:“阿六是不想浪费好东西,阿寿你却希望皇上恩泽公学,其实一举两得,挺好的。不过真要这样的话,这一兜红叶那还不够吧?”
  见阿六立刻转头盯着满山红叶,张寿赶紧一把拽住了人,就怕这个时而腹黑时而一根筋的小子真的去薅秃万岁山红叶。为此,他迅速想出了一番说辞:“好东西也不适合人手一份,毕竟送出去太多,那也就没意义了。别人不会想到皇上用心良苦,只会想到这玩意不值钱。”
  说到这里,他就若有所思地对朱莹问道:“皇上赏赐给文武大臣的红叶,真的只盖随身小玺,一个字都不写?”这是不是太敷衍了?
  “听说睿宗爷爷是都写吉字,他的吉字写得可好了。皇上就懒得都写,我爹又或者楚国公,那是有字的,葛爷爷也是,内阁阁老们时而有,时而没有,尚书们和其余勋贵也是。剩下的文武大臣得看皇上心情。他高兴的时候写平安如意,不高兴的时候一个字也没有。”
  嗯,看得出来,睿宗很会笼络人心,而皇帝……很任性!
  张寿心中如此腹诽,但当朱莹招呼了他和阿六一块下山,兴冲冲地要进宫去见皇帝时,他还是忍不住看了看阿六这满兜少说几百张红叶,心想山下的人若是看到,那会是个什么表情。然而,他很快就发现,他实在是想多了。
  因为当他们三个来到玄武门的时候,哪怕朱莹手中拿着一大把,阿六怀中揣着一大兜色泽艳丽的叶子,可守卒全都当成完全没看见,直接放他们一行人进了皇宫。然而,他们才从顺贞门路过钦安殿,却正好和迎面一行人碰了个正着。
  认出是楚宽,张寿自然含笑打了招呼,而朱莹就更是大大咧咧地叫道:“楚公公这是从乾清宫来?皇上这会儿有空吗?我和阿寿正要去见他。要是他没空,我们就先去清宁宫了。”
  楚宽笑容可掬地回过礼:“我是从乾清宫来,不过这会儿皇上不在,听说是去清宁宫见太后娘娘了。横竖我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就先回司礼监了。”
  见朱莹嚷嚷一句这下可省事了,正好去清宁宫,随即拖起张寿就走,张寿在经过他身侧时,甚至还颔首一笑打了个招呼,而阿六老老实实揣着一兜红叶紧随其后,楚宽望着这看上去非常和谐的一家人,不由得眼睛闪了闪。
  平心而论,张寿和朱莹确实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这容貌风仪全都再般配不过。而他也曾经对张寿在算学上的能力给予厚望,希望人能解出太祖那些遗稿。如今看来,他的判断也许没错,但是,张寿的出身来历就算没问题,师承却十有八九有问题。
  再加上张寿对他的一再暗示一点反应都没有,他自然不能把注都压在一个人身上。
  大明不能再和从前那样动辄来一场藩王反正,皇权更迭一定要平稳。英宗和睿宗是得天之幸方才没有在夺位时天下大乱,当今皇帝虽说还年轻,却也需得未雨绸缪。所以,大皇子二皇子这等从小被养歪了,又有一个愚蠢母亲的皇子,必须排除在东宫人选之外。
  而那个愚蠢的女人也不能再霸占后位,必须废黜!如此才能保证日后皇位更迭平稳有序。
  如果张寿知道楚宽的想法,他一定会嘀咕,这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而此时走在路上,他想到曾经和楚宽打过的几次交道,忍不住向朱莹低声打探起了楚宽的出身来历。结果,朱莹皱眉想了想,这才轻声给出了一个张寿愕然的答案。
  “楚公公他好像是天阉,是身怀六甲的太后当年去寺中为腹中的皇上祈福时,在寺庙门口捡到的,一时怜悯就带了回去,从小就在睿王府长大,睿宗爷爷在的时候也对他另眼看待。王府一般都只有四五个内侍,所以只比皇上大五岁的他从小跟着皇上,算是看皇上长大的。”
  “别看他这样,他从小学文习武,武艺很厉害的,当年不过八九岁,就在关键时刻挺身守护过太后娘娘,差点没命,所以睿宗爷爷很信赖他,太后和皇上也都很信赖他。虽说他手段厉害,下头很有一批人,但凡事都是为皇上着想,最崇拜太祖爷爷的人不是皇上,是他。”
  张寿不由得面色极其古怪。这算是……忠孝节义的宦官吗?从汉唐宋至今,有多少所谓的奸阉,就有多少这样的义宦。亏得他还生怕这家伙无孔不入,从来没向人打听过楚宽。
  但此时打听却也不晚,因此他从朱莹口中听到了一个发愤图强,乐观向上的宦官成长故事——当然,因为父子两代皇帝和太后的偏爱,随着睿宗坐了天下,楚宽在进宫之后,从一开始就没有担任过下级宦官,直接就是从司礼监奉御当起。
  只用了十年时间,不过二十七岁的楚宽,就成了开国以来最年轻的司礼监秉笔。如果不是这年头的大明,整个宫闱当中大概宦官数量也不会超过三百,所以司礼监也没有太多人手可供使唤,秉笔更谈不上什么能和外相抗衡的内相,大概他的晋升会在外廷激起轩然大波。
  “但楚公公这个秉笔一做就是十几年,也从来都没有和从前掌印的那位红过脸,再加上他气宇轩昂,又因为旧日睿王府的关系,和不少勋贵都关系不错。所以他在内外风评都很好。”
  听到朱莹这么说,张寿不由啧啧赞叹道:“这还真是一个挺传奇的人。”
  朱莹这才突然想起什么,连忙压低声音道:“对了,我听花叔叔说,楚公公在皇上面前说过你很多次好话,夸过你很多次。”
  对于楚宽这样的厚爱,张寿实在是有些高兴不起来,只能打哈哈道:“那还真是我的荣幸。记得第一次在月华楼的时候,就是他出来给我解围,后来还和我说了不少奇闻轶事。”
  他还记得,楚宽那段话中心意思只有一个,薪火传承靠阉党。那时候他觉得是标榜,可看楚宽这成长轨迹,如果人并不是什么敌对势力丢在太后当年进香的寺庙门口,然后让太后把人捡回去,从而在睿王府埋个钉子的话,那人确实就是根正苗红的睿王府旧人了。
  有阿六在旁边,张寿和朱莹自然就一路走一路说着楚宽这点八卦,不知不觉就到了清宁门。朱莹是常来常往此地的,张寿之前也来过几次,通报的人飞也似进去,随即又飞也似出来,却是满脸堆笑地说:“太后请张博士和朱大小姐进去。”
  虽说没有提及阿六,但在张寿和朱莹进去的时候,阿六却被一块放了入内。可他却突然快走两步,缩短了自己和张寿朱莹的距离,随即用极轻的声音在张寿耳边说:“为什么是太后请少爷和大小姐进去,怎么没提皇上?”
  此话一出,张寿顿时脚下一停,见朱莹毫无察觉地兴冲冲继续往里走,他就不由得皱了皱眉。在太后的清宁宫里,太后亲自吩咐,这不是很正常吗?可他再转念一想,既然皇帝在这里,那么照着太后归政之后,什么都尽着皇帝心意的习惯,理应皇帝再吩咐一声。
  于是,他很快就继续往里走,却是头也不回地问道:“怎么,阿六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阿六旁若无人地揣着那一兜红叶,直截了当地说:“我觉得皇上可能不想见你和大小姐。”
  皇帝不想见他们?不至于吧?
  张寿本来觉得阿六的这个回答好像有点不太可能,然而,当他真的进了清宁宫,见主位上的太后照旧是一如既往地微微笑着,可太后下手边的皇帝却满脸气呼呼的,见他和朱莹进来竟然也歪头不理人,他不禁对阿六的敏锐大为感慨。
  果然,他长揖行礼时,就听到皇帝硬梆梆地问道:“你们来干什么?”
  这一次,就连朱莹也觉察到皇帝那态度不对劲了。她奇怪地转身端详着皇帝,直到皇帝明显不高兴地哼了一声,她这才快步来到太后身边,小声问道:“太后,皇上这是在生气吗?”
  太后斜睨了一眼在晚辈面前还继续甩脸子给她看的皇帝,心里忍不住想自己到底是造了哪门子的孽,纵容出了这样一个脾气大的儿子。可就算如此,她还不得不在朱莹和张寿面前佯装若无其事,当下就呵呵笑道:“别提了,他就是这样,一言不合就和我生气。”
  非常娴熟地避重就轻之后,她就立刻岔开话题问道:“你们摘这么多红叶干什么?”
  朱莹叽叽喳喳地把阿六的说法,张寿的想法说了,太后立刻当机立断地说:“这主意不错,却也正好能激励学子。但也不能厚此薄彼,除了公学,国子监那边也不如赏一些,横竖万岁山的红叶有的是,就是都摘了也不妨事,不过是少一道风景。”
  她心有灵犀地严厉扫了皇帝一眼,把他那慷他人之慨的抱怨堵在了嘴边,随即就亲切地赞赏了张寿几句,就连进门之后依旧揣着那一大堆红叶的阿六,也博得了她几句褒奖。可当这些肯定的话语之后,她突然开口说道:“张寿,你之前说的那个从海外带回棉种,还有金鸡纳树种子的老咸鱼,如今人在何处?”
第五百三十八章
一意孤行
  对于太后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张寿只是微微一愣,随即就坦然说道:“老咸鱼之前从沧州进京,送来了不少沧州藏海下院从前种的海外作物,看了看他寄养在我家的小花生,就去天津准备出海事宜了。金鸡纳树是他在海外发现的,要在琼州种,也需要他亲自驾船去看看。”
  太后轻轻转动着手中的佛珠,随即端详了张寿好一会儿,这才微微笑道:“你说得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想必他也是不放心他那个流放琼州种树的外甥冼云河吧?”
  “应当是如此。”张寿并不讳言,“琼州从古至今就是偏远之地,气候湿热,每年有几个月常常会有海上刮来的暴风,下起数日不停的瓢泼大雨,所以北人乍一去这极南之地,很容易水土不服,也难免他担心。”
  “为此,我还在京城买了药方和一批药材,甚至阿六还找到两个被同行污蔑打压,没法在京城继续行医的大夫给他带走……”
  朱莹很疑惑太后为何突然问张寿这个,几次想插嘴询问,可当看到张寿身后的阿六对她摇头,她又一次次忍住了,索性去好奇地观察刚刚一直都气呼呼的皇帝。发现皇帝在张寿说话时,那脸上虽然是一副我不感兴趣似的模样,可眼神却分明出卖了他。
  最熟悉皇帝的她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皇帝分明正听得聚精会神。
  张寿讲了老咸鱼如今的去向,随即又倒过来交待了老咸鱼之前自称的那航海经历,尽管这都是他之前在上书禀奏时都提过一遍的,但此时自然说得更细致,而且也没费神做任何粉饰——因为他明白,该粉饰太平的,老咸鱼在对他说时,就早已做过相应艺术加工了。
  而太后仔仔细细听完,却又侧头问朱莹道:“莹莹,你那时候不也在沧州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朱莹迷惑地眨了眨眼睛,随即就干笑道,“我是去沧州找阿寿的,和那条又老又皱的老咸鱼又不熟,二哥和他才是生死与共,同舟共济了一场,应该知道得比我更多一些。”
  太后对朱廷芳和朱莹兄妹素来喜爱,但对于不成器的朱二自然就要差多了,可到底是娘家的孙外甥,一年总会见几次。
  此时她想到太夫人曾经说过,朱二好像洗心革面,大为改过了,当即就欣然颔首道:“既如此,下一回你二哥来时,我好好问他就是……”
  然而,她这话还没说完,皇帝就突然开口问道:“张寿,你就没问过那个老咸鱼,想当初他是怎么会到海东之地去的?要知道,如果是海贸,要么去日本和朝鲜,要么去南洋诸国,更远一点的话,顶多去西洋那些小国。”
  “若是为了赚钱,断然没有越过茫茫大海,越过朝鲜和日本,一路继续往东的。”
  没等张寿答话,他就淡淡地说道:“你可是去军器局那里看过太祖梦天帝之后所造那些球仪和地图,应当知道那一片汪洋大海有多大。而且,这样的地图却并未流传到民间,如老咸鱼这样的民间人士,漂洋过海到海东之地,怎么想都并不正常。别和朕说什么海难……”
  “会被风吹到什么小岛,那还有可能,但被风吹到那片极远的大陆,那却绝不可能。更何况,你在上书之中还对朕说过,那个老咸鱼在那边发现了从前流落在那边的明人,甚至还找到了疑似太祖石碑……朕还没有问你呢,你从那地洞里找出的石碑,到底解出来了没有?”
  见皇帝明显已经生出了疑心,张寿想起之前朱莹曾经对他提过,太祖皇帝说是退位之后寿终正寝,其实却是消失在茫茫大海上,因而他不用想都知道皇帝在怀疑什么。
  因而,他略一思忖就坦坦荡荡地说:“皇上问石碑,臣只能说尚未解出来。而皇上说的确实没错,若是单纯为了海贸,那么理当走东洋、南洋、西洋这几条成熟线路。但是,就如同太祖梦天帝而作球仪一样,这世上难免也会有更多希望放眼看世界的冒险家。”
  “当然,也许并不是那么纯粹的冒险,而是为了名,为了利。老咸鱼的话,我倒觉得他年轻时很可能也是穷到脑袋挂在裤腰上,一心求发财的人,所以大老远跑到海东那片大陆。而一艘船要多少钱,雇船员又要多少钱?凭他现在表现出来的身家,肯定是有人出钱资助。”
  皇帝的眼神一下子犀利了起来:“谁资助的?又是谁知道海东大陆会有我大明族人遗存的?此事难道不该查清楚吗?”
  话音刚落,他就察觉到,无论太后还是朱莹,全都用相当微妙的目光看着自己,反倒是张寿面色如常。
  他知道自己是关心则乱,堂堂天子声称要查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实在是太可笑。然而,当张寿接下来说出下一番话的时候,他那仅存的镇定就无影无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58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