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佳婿(校对)第5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3/580

  这一次,林大少爷那张脸再次变得惨白。自己的父亲在外那确实是低调到不像是一个吏部天官,但在家里尤其是在他这个长子面前,那却是本性毕露,而且他知道往来自家的那些官员其实很不少,就前些天上窜下跳,投石问路的人,不少都是他家中座上客。
  “我们是心中有数。”他竭尽全力才挤出了这么几个字,见朱泾沉默不语,便不得不硬着头皮说,“可外间风头全都对准我家,家母本来就因为丧夫之痛而卧病在床,如今更饱受惊吓,弟妹儿女们更是还小。赵国公,此事总该有个说法吧?”如果朝廷能赐葬祭就好了!
  朱泾盯着林大少爷看了好一会儿,直到把人看得惶然低头,他这才一字一句地说:“扶灵回乡吧,京城这种是非之地,你们一家病的病,小的小,不适合再待下去。当然,若是觉得寄籍京城,科举更容易,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过。”
  林大少爷登时哑口无言。因为他就是在顺天府考中的秀才,然后在北直隶考中的举人,却是比江南容易得多。本来今科他还打算趁着父亲掌管吏部,看看能不能通过会试,然后在殿试中取得一个好名次。可现在,随着父亲的撒手人寰,以及现在这苗头,一切都完了。
  不止是功名,甚至很有可能影响他以及弟弟们,甚至再下头几代人的前途!
  因而,他眼睁睁地看着朱泾出了门去,有心想要去追,可脚下却偏偏如同灌了铅一般,到最后只能扭过头来恶狠狠地瞪向那灵位。
  都是你,都是你贪得无厌,都已经是吏部尚书还不知足!要是你没有在背后捣腾出这些事情来,我还是安安稳稳的尚书公子!
  而出了林府的赵国公朱泾,却没有像往常一样上马疾驰离去,而是上了护卫们簇拥在当中的一辆马车。这对于他来说相对少见,但对于发现他此行的有心人来说,却觉得这位兵部尚书固然光明正大地来吊唁,但稍稍遮掩一下行迹,那么如此阵仗却也不足为奇。
  而也正因为侍卫前呼后拥,旁人无法靠近,也就没法注意到这些护卫随从的端倪。所以,当然也就没人发现,朱泾在一个随从打起车帘之后,先是愣了一愣,随即才虎着脸上了车。
  马车后部那昏暗的角落中,此时还坐着一个人。等到厚厚的门帘落下,窗帘纹丝不动透不出半点光线,上车的朱泾才冷冷问道:“我还在想,太后怎会突然授意我来林府吊唁,原来是你的撺掇。可林尚书在位的时候,太后早就撤帘了,而且林尚书对宫中内侍不假辞色。”
  “太后和你都应该对他都谈不上什么好感,你为什么还要撺掇太后,让我走这一趟?现在又特地到这来候着我?”朱泾目光倏然转厉,甚至连口气都变得肃杀了起来,“他林尚书确实不是什么好人,这次外头的风声其实也并不冤枉他,可你怎么敢!”
  车上人若无其事:“还没开棺验尸,赵国公你就把事情栽在我头上,这是不是太武断了?”
  朱泾哂然冷笑:“我只不过在灵前行了个礼,那浓重的药味就扑鼻而来,除非我嗅觉失灵了,否则断然不可能忽略那样的气味。那几味药和在一块,能够让本来就有心疾的人突然病情加重,而后暴病而亡,想当初你就曾经用过这一招。”
  “从那一次开始,药方我就记下了,那种合在一起有些特殊的味道,我也记下了。而现在,一晃都快三十年了,你又用这一招,是以为我会忘记你当年那桩奇功吗?”
  车厢后部隐藏在阴影中的人终于微微坐直了身子,随即气定神闲地说:“赵国公记性之好,我自然无可匹敌,所以当然不敢不把您放在眼里。这不是我故意露出这样的破绽,而是因为,要让一个吏部天官堂堂正正地暴病而亡,能用的手段很少。”
  “我总不能把人吊到房梁上去!”
  听到如此露骨的说法,朱泾那张脸顿时就更黑了。尤其是眼见得对方陡然身体前倾,他就厉声喝道:“你这是承认了?指量我真的不会去禀告皇上?”
  “赵国公你是一等一的忠臣,所以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就去禀告皇上的。”说这话时,人终于完全露出了头脸,恰是楚宽。面对朱泾那如同针刺一般的视线,他依旧不慌不忙,一字一句地说,“有些人能够用国法制裁,有些人却不能。既然如此,何妨我来替皇上分忧?”
  “你这是越俎代庖……不,简直是无法无天!”朱泾顿时怒容满面。此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今天太后派了一行御前近侍跟着他过来,原来不是为了防止某些人偷窥以及刺探林府,而是为了防着此时这一幕被外人看见。
  他明明记得这些年楚宽很少出入清宁宫,和太后昔日情谊仿佛淡了很多,如今看来,他那位姨母依旧如同当年一样,将其视同腹心。
  然而,越是如此,朱泾越是不理解,楚宽为什么将这样一个把柄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就算这是太后知道也默许的——这不是没有可能——但他深信皇帝不会赞同更深恶痛绝这样的手段,因此对楚宽的目的不由得更加警惕。
  而紧跟着,他就听到了一番几乎惊得他撞破车厢的话:“而且,废后也好,大皇子二皇子也好,虽说是死于叛贼之手,却也和我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关系。”
  “当然,你不用疑心太后,她老人家绝不知情。我在宫里呆得时间太长了,这些御前近侍虽说如今由花七接手,但之前那些年,我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太多太多时间,所以他们和我一样,一切以大明为重。”
  这最后一句话,赵国公朱泾非但没能产生一种稍稍有些心安的感觉,反而更加警惕了起来。他算是阅历极其丰富的人了,自然知道世上有些人根本听不进去某些道理,一心一意把自己这一套奉为金科玉律,而且绝不悔改。
  皇帝就有点类似的性格,但相较之下,这些年这位至尊天子已经比少年时代好多了,可楚宽分明比皇帝更加严重,人竟然敢对废后母子三人以及林尚书下黑手!
  兴许还不止这四个,这些年很可能有更多的人受害!
  朱泾在脑海中迅速过了一遍这些年来非正常死亡的名单,而以他的记性,这个名单从废后、大皇子、二皇子、林尚书,一路拉到了之前的某行人司行人、某侍郎……就这么粗粗一算,他竟是发现至少有不下一二十人,这下登时暗自倒吸一口凉气。
  他一时再不迟疑,直接探身就要去掀开面前的门帘,谁料转瞬间就觉得有一样东西紧紧贴在了自己的后背,仿佛只要他一动,就会毫不留情地直搠而入。
  哪怕前年北征时并不像昔日随同睿宗皇帝北征时那样,有生死边缘搏杀挣命的经历,毕竟最危险的任务被他的长子朱廷芳担负去了,可朱泾的反应却依旧极其敏锐。然而,还不待他放手一搏,就听到了楚宽那淡定的声音。
  “如果我是赵国公,就不会这么轻举妄动。你应该知道,我既然说出了这么多,那就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你和我不是第一天相识,应该知道一旦我下了拼死之心,那就绝对不会退缩,更不会手软。”
  “没错,你若是不说,天下只怕没有人知道你做了这些,但你既然说了,那么就表示,相对于之前那些事,接下来你想做的事,你觉得比这些事情更大,所以才会将其丢在一边。”
  哪怕腰间顶着利刃,而在这小小的马车中,他很可能不是更擅长小巧腾挪功夫的楚宽那对手,但朱泾在最初的惊疑以及愤怒之后,还是迅速冷静了下来。他缓缓坐了回去,见楚宽不动声色地将手中利刃拢回了袖中,他这才问出了一句话。
  “你到底想要如何?”
  “很简单,把赵国公你的乘龙佳婿请出来。”
  见朱泾一时眉头倒竖,赫然是为之气结,楚宽就嘿然笑道:“太后乃是我的救命恩人,更是我侍奉多年的女主人,我对她老人家敬若神明,自然不会对她的外甥如何。而你也不用担心我对你的乘龙佳婿如何,如果不是因为他对我敬而远之,戒心太重,我也不会出此下策。”
  朱泾简直觉得楚宽不可理喻。人竟然觉得张寿比他更加重要,这无可厚非,毕竟纵使是他,也理解不了张寿那一套艰深至极的东西。
  然而,楚宽这说法竟是隐隐表示,与其之前下手暗害过的废后和大皇子二皇子相比,竟然更看重张寿?而且,什么叫做张寿对人敬而远之,戒心太重?难不成张寿早就洞悉了楚宽的某些事情,却一直秘而不宣?
  尽管朱泾是武人,但楚宽很清楚,人素来心思缜密,不下文官,所以此时一看人这样子,他就知道对方想多了。可此时此刻,他不在意朱泾是不是想太多,反而很担心对方不管不顾直接拒绝,他又不可能真的对人如何,那时候就只有用最激烈的手段。
  因此,趁着朱泾在那皱眉沉思,他就循循善诱地说:“赵国公,张寿是你安排养在那个小村子里的,那个小村子里应该遍地都是你的眼线。所以,皇上和葛老太师认为,是有来自海外的博学人士给他启蒙,教导了他现在教别人的这些东西。”
  “可你应该能够体会到,这不可能!既然如此,这些东西他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是不是和太祖皇帝一样,能够梦到天帝,所以才能够能人之所不能?”
  朱泾清清楚楚地看到,楚宽越说脸上越是狰狞,又或者说是狂热,到最后甚至在手中转起了刚刚那把利刃,眼神也变得比刚刚更加危险。在心中斟酌了许久,他就冷冷反问道:“梁九城奉旨单独试过他,却没什么结果,我看你是失心疯了!”
第八百七十六章
匕见
  “白云观?你是说,岳父派人捎口信来,约我去城外白云观,还说有要事相商?”对于这么一个熟悉但又陌生的地名,公学中的张寿只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熟悉是因为白云观在后世也算是个挺有名的道家之地,当然这个名是好恶都有。而陌生是因为他到了京城之后还没到那地方去过,毕竟他闲着的时候实在是太少了。当然最重要的不是熟悉又或者陌生,而是……
  赵国公府一大堆人,太夫人和九娘素来坚定站在他这一边,朱二也早就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而如今进门的朱莹那两位嫂子,也都对他相当亲切,和他最不对付的,也就是朱泾和朱廷芳父子了。朱泾一般不会特别指名要见他,而且见他可以在赵国公府,去什么白云观?
  见张寿明显在踌躇,好像在质疑这件事是否有名堂,得到外间门房通报,于是亲自进来送口信的阿六就主动问道:“少爷,要不要我先去一趟赵国公府问问?”
  要是平时,岳父约见,张寿怎也不至于推辞,可现在情况不同,他总觉得最近这些事情来势汹汹,却别有一番诡异。思来想去,他最终就点了点头。而少年去得快回来得也挺快,当张寿在九章堂上完又一堂课之后,阿六就再次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赵国公不在家里,大少奶奶告诉我,他派人送了口信回家,这两天有要事处理,暂时不回来。”说这话的时候,阿六脸上也有些狐疑,“我又去兵部衙门问过,说是今天上午早朝之后,赵国公先进了宫,后来就去林尚书府上吊唁,然后就出城去了,只捎了个告假的信。”
  “然后我又去了一趟林府,因为吊唁的人不少,我就悄悄潜了进去,听到人议论赵国公来过,才有那么多人跟着来,全都是趋炎附势之辈。还有人说,赵国公今天坐车而不是骑马来的,带的随从很多。”
  一口气说到这里,阿六见张寿翘起大拇指,似乎在夸奖自己的缜密,他却并没有因此高兴起来,反而更肃然了一些:“然后我去打听了赵国公一行人的行踪,有人看到他们一行人确实出城了。但是,赵国公在林府门前上车之后,在那条街上停留了一会儿才走的。”
  张寿对朱泾虽说谈不上十分熟悉,但就阿六所言的这些,他却已经觉得,这明显迥异于朱泾那往日的作风。上马车却不走……岂不是因为那马车上还有别人?
  所以,当他听到阿六说,人又特地进宫一趟,确证朱泾今日是从清宁宫出来方才去了林府吊唁,而后又去了赵国公府二度求证,打探到朱泾今日出门只带了八个随从,而区区八个人明显摆不出林府下人所言,那护卫前呼后拥的架势,他沉吟片刻,最终就立刻做出了决定。
  “你跟我去一趟女学见莹莹,事有蹊跷,我要和她商量一下。”
  因为女学中从上到下用的都是女子,张寿虽说来接过朱莹几回,但从来都是在大门口。此时他带着阿六匆匆赶到,让人通报一声后就在门前等,没想到不多时,却正好迎面遇上永平公主出来。
  他和这位金枝玉叶也算是很早就相识了,但个性不合,所以也没有太多交集,此时不过侧身一让,拱手行礼而已。可永平公主并没有像平常那样,就和对普通官员一样微微颔首答礼,而是在他身边停留了下来:“张学士是来接朱监学的?”
  虽说朱莹常常戏称自己是女学的督学御史,但实际上,皇帝当初让人刻了两方印,永平公主才是督学山长,朱莹则是监学巡查,可这名头张寿压根没有刻意去记,所以永平公主这么正儿八经地用朱监学三个字来指代朱莹,他不由得愣了一愣才反应过来。
  而紧跟着,张寿就没有在乎这样一个称呼,而是沉声问道:“怎么,莹莹也不在?”
  永平公主见张寿这短短一句话里,竟流露出几分焦躁的情绪,她不禁有些纳闷,随即就开口说道:“宫中太后娘娘派人来传见莹莹,因为人来得突然,又是在侧门接走的他,所以这正门的门房不知道,这才通报进去,我正好回宫,就告诉张学士你一声。”
  “又是太后?”下意识地迸出这四个字,张寿也顾不得永平公主此时那微妙的表情,立时转身对阿六说道,“走,我们先去南城兵马司!”
  意识到张寿这竟然是打算去见朱廷芳,永平公主一下子醒悟了过来,这恐怕有事情发生。她本想开口询问,可眼见张寿带着阿六走得飞快,她再转念一想,最终决定与其追上去讨没趣,还不如立刻回宫,去清宁宫太后那儿打探一下事情原委。
  一个也字,一个又字,莫不是又出什么事了?
  然而,张寿却根本没有寄希望于永平公主那边有什么样的收获。尤其是当他来到南城兵马司,最终却得知,朱廷芳在大约一个多时辰之前因事外出时,之前就已经隐隐怀疑的他终于彻底确定,自己这一趟白云观之行大概非去不可。
  因为之前阿六捎来的白云观约见口信并未定下时间,因此他并没有立刻就出外城,而是先带着阿六赶回了张园一趟,取了一个匣子之后,主仆两人这才马不停蹄地出了西便门,往西直奔白云观。
  之前张寿带阿六去女学时就已经黄昏,此时到了白云观,天色已经完全黑了。在张园匆匆塞了两块点心垫饥,又灌了一通水,此时张寿腹中并不饥饿,但心头那股怒火却相当炽烈。
  此时的白云观静悄悄,高大的门楼巍峨矗立,仿佛犹如一座寻常的方外道观,可听到身后阿六提醒的声音,他却知道那只不过是个假象。因为耳力和目力一样敏锐的阿六正轻声告诉他,什么地方隐藏着人,什么地方有人窥伺,就如同他的另一双眼睛和耳朵。
  虽说这地方就犹如龙潭虎穴一般,正等着人去自投罗网,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大步走过门楼入内。随着一个年轻的知客道人犹如鬼魅一般现身,态度非常恭敬地深深行了一礼,他就沉声问道:“我家岳父呢?”
  张寿没有问朱莹和朱廷芳是否也在这里,而那知客道人显然也没有问一答二的意思,人甚至一言不发,只是再次弯腰行礼,继而就转身在前头带路。
  紧随其后的张寿努力使自己心平气和,很快,他就在这无比静谧的环境中,捕捉到了前头这个带路人那若有若无的呼吸声,然而,他自己身后阿六的呼吸声和脚步声,却仿佛完全消失了一般,以至于他禁不住突然转头往后看去,继而立时瞳孔一缩。
  身后竟是连个鬼影子都没有,阿六不见了!
  然而,只是瞬间的惊诧,张寿就扭回头来,镇定自若地继续紧紧跟上了前头的知客道人。阿六跟了他这么多年,这天底下想要无声无息将少年放倒的人绝对不存在,所以更大的可能是,这小子趁人不备,悄然潜入了黑夜之中的某处。
  虽说这同样很危险,但他来之前已经做了相应的准备,不论永平公主在回宫之后是否有所作为,其他人却也能把相应布置执行到底,所以他心中固然有忐忑,可绝对谈不上有太大的畏惧。
  毕竟,他进京之后固然结下了不少仇人,但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的仇人,那无疑是废后和大皇子二皇子母子三人,如今他们都已经死得干干净净,至于剩下的如江阁老之类,要报复他也使不出这样的手段。
  所以,此时这样的局面,他就算用排除法,也能大致把嫌疑人缩小到一个最小的范围。
  当前头那知客道人仿佛不知道带来的两个人已经少了一个,在一处偏殿门口站定,轻轻敲门后又悄无声息地退到一旁的暗影中,他就毫不客气地开了口:“楚公公,你借用我岳父的名义约见我,到底想干什么?”
  不过须臾,内中就传来了一个声音:“赵国公,我对你说的没错吧?令婿对我深怀戒心,你那时候不信,可现在你听听,他一开口就说是我在背后搅动风云。”
  “你都已经把事情做到了这不能回头的地步上,他若是再算不到是你,那也就不是莹莹会在千万人中挑中的夫君了。”那另一个声音顿了一顿之后,当即就喝道,“张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可不像是你!”
  “岳父大人,莹莹被人以太后相召为名请走,朱大哥也不在南城兵马司,我虽说对永平公主露了点口风,也布置了相关人士去做他们该做的事,但却也不得不亲自来走这一趟。”
  如此回答过后,张寿就直截了当地进了偏殿,眼见一瞬间四周灯火犹如有人控制似的一盏盏亮起,他却依旧面不改色心不跳,甚至连眼睛都没眨动一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3/58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