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逼我做皇帝(校对)第5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9/686

  想让马儿跑得快,必须给马儿草吃。
  田博元笑道:“殿下,卑职和手下将士没有任何困难和要求,朝廷给了我们丰厚军功和赏赐,而且保家卫国,这是身为大夏儿郎应该做的!”
  “好!”萧锐郑重点头。
  随后,常胜侯先请告辞,去陛下那里坐坐,殿内只剩下萧锐和张良了。
  “子房,辛苦你了。”萧锐由衷道。
  张良回道:“这是属下应该做的,殿下切莫如此说。”
  萧锐笑道:“安西行省的情况我都已经知晓,你也不用再说了,聊聊其他的事吧,奉孝去了元国,两日前刚回来矛隼飞信,说他已经到达元国,见到了铁木真。想让搞乱元国,必须先让铁木真坐上蒙古族头领的位置,铁木真虽是蒙古族头领最器重的孙子,但铁木真想要坐上头领的位置可不容易,那些叔叔伯伯虎视眈眈啊,让萧何和沈万三准备的商会怎么样了?”
  张良回道:“已经准备好了,商会的身份清白,铁木真就算想调查也查不出问题来,随时都可以开展贸易。现在铁木真最需要的就是粮食,他用牛羊马唤来粮食,便可扩充自己的势力。今年草原也天灾多变,对以畜牧为生的草原人影响更大,听说很多小部落没有被吞并,便自己消亡了。所以依附于大部落已经成了常态。蒙古族是元国的五大部落之一,但和元国可汗所在的部落相比,还相差甚大啊。”
  “奉孝肩负的使命重大啊!”萧锐感慨道。
  张良笑道:“殿下,这是身为臣子的光荣,为何川建国大人甘愿委身于敌国,从不动摇,也不感觉后悔,这是因为使命和信仰,奉孝也是大抱负,如果他能以一人之力分裂元国,纵使万死也毫无畏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哈哈……子房说得对。”萧锐笑道。
  张良继续道:“殿下,属下听说冠军侯已经占领了辽源城,而元国二十万骑兵已经突破齐国防御,再加上东部的起义叛贼南山军,现在的齐国被三面环伺。按照这个局势,等不到今年底,齐国就会覆灭,到时候扫清齐国叛贼,将元军往北驱赶,找一处险恶地势修建关卡,守护边关,防止元军南掠,才能静下心来整顿占领的齐地!但齐地不比安西行省,想要短时间达成十四州的水平,当用重典。”
  萧锐回道:“这正是我这几日思索的问题,摆平齐地后才能继续挥兵北上,把元军彻底赶回草原。同时加固城关,屯重兵,防止元军南掠,这样大夏北方彻底稳固后,便能普及新作物。如今安西十四州已经稳定下来,要不等灭掉齐国,调你去齐地,你再摆弄一下那里?”
  “属下当然愿意。”张良没有没有推辞。
  虽是这么说,但萧锐还是不想调动张良,毕竟他在安西十四州刚刚坐稳,若是换了其他人,碰到个能力不足的,没有办好差事反而弄巧成拙,那可不是萧锐愿意看到的。
  萧锐现在还剩一次降临没用。
  攒了三次降临,分别降临了嫪毐和房玄龄,那剩下的这一次能降临什么?
  若是能降临一个堪比张良这样大才的文臣,替自己去整治齐地,那就完美了。
  择日不如撞日,萧锐立即开始了降临。
  “系统降临中,请稍等……”
  又是那熟悉的加载声,萧锐便关闭了系统,继续和张良闲聊。
  “对了,差点忘了一件事。”萧锐想起一件事情,立即命人取来一个锦盒,送给了张良。
  “听说述职回去,你就要成亲了,我不能亲自到场,先把贺礼送你。”萧锐笑道。
  张良连忙起身双手接过,笑道:“多谢殿下!”
  萧锐欣慰道:“你们都结婚,我也放心了。”
  降临人物陆续成亲生子,像贾诩,娶了两个年方十八的漂亮姑娘,现在都有身孕了。萧锐把他们降临而来,从某种程度来讲,对他们都有一定的义务。
  现在看着他们成家立业,在这个时代发挥自己的光芒,萧锐也倍感高兴。
  让萧锐自豪的同时还信心百倍。
  这么多文臣武将帮助自己,如果还不能一统神州,那自己对得起他们吗?
  
第597章
大夏第一届科学进步奖
  月上梢头,繁星点点。
  萧锐和张良聊到深夜,共用了晚膳,才让他出宫好好歇息。
  陛下那边也和常胜侯田博元聊过了,至于聊得什么内容,萧锐没有询问,如今陛下越加不想沾染政务,能偷懒绝对不工作,虽然萧锐还是像往常一样,会让司礼监把一些大事的处理奏本送过去,但摆在他的御书房龙案上形成了小山堆,他都没有翻阅一下,要不是游山玩水出去溜达,要不哄着皇孙皇孙女,享受着晚年儿孙绕膝的幸福。
  这让萧锐很感动,真的非常感动。
  纵观前世历史和这个时代的历史,主动退位的皇帝很少,更不要说身体康健时就让太子监国,而且还这么放心的把所有权力交给太子掌管。
  这份信任非常难得。
  当然了,夏皇也不是面对所有事都变懒了,还是有一件大事他不敢忘,那就是兵权。
  此兵权不是担心太子手握兵权过重,而是担心这些老军侯兵权过大。
  冠军侯还好些,将来是国丈,像常胜侯、镇远侯等其他军侯,个个握有兵权。
  夏皇在位,他们不敢乱来,太子即位后,他们会不会倚老卖老,会不会不舍得拿出权力,谁都不敢保证!
  所以在夏皇的布局中,整顿内阁、整顿六部,最后一步就是整顿领兵权。
  当然了,夏皇不会那么绝情,去用狡兔死走狗烹的残酷手段,他有他的手段,可以兵不见血刃的收回兵权。不过现在还不是谈这个事情的时候,因为战事未平,陛下比萧锐更懂时机的运用和把握。
  次日萧锐设宴,算是常胜侯和张良的庆功宴。
  酒宴结束后,一直加载的提示音终于停止,让醉意醺醺的萧锐猛然惊喜,立即打开了系统查看。
  这一看有些失望,并没有降临文臣或者武将。
  但随后萧锐就是大喜,虽然没降临文臣武将,却也是好宝贝,来自前世大明朝的“大明宝船”!
  大夏的造船业不如前世大明,而不足的地方集中在超大型海船的建造,上次沈万三海航,都是挑选的境内最大的海船了,最长度仅有八十米,比起大明宝船还是逊色一些。
  大明的宝船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
  这么庞大的海船吃水量就超过六米,所以基本上不能在陆地湖泊旁建造,只能在沿海建造。
  现在降临“大明宝船”很适合,可以在沿海修建宝船厂,命令工部修建大型海船。已经进行过两次航海贸易,获利不浅,所以这个营生需要继续进行。
  其次,平波侯正在攻打倭国,等灭掉倭国后,便要在这里修建中转站,正好满足宝船的停靠。
  而且,有了大型宝船的制造经验,中小型船只更是得心应手,也能飞速提升大夏的造船业发展。
  系统的这次降临也是利用专科学院的途径。一位专科学院的老师,而且还是虎贲阁的工匠大师,他发明了“大明宝船”的设计图纸。
  为了促进这种工匠精神,萧锐让户部尚书宋应星亲自出马,奖励对方大笔白银以示鼓励,同时进入工部担任监事,有了官身。
  上次的滑翔翼,再加上现在的“大明宝船”,朝廷如此重视发明创造,极大鼓舞了无数工匠,让他们看到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也给萧锐提个醒,自己既然鼓励发明和创造,鼓励制造业,那为何不更进一步的宣传。
  手工制造业也能提升生产力,推动促进并不触犯现有的阶级,不会让权贵们感到恐慌。
  因为工匠就是工匠,难不成还能进六部,进内阁?他们只能在工部这个行业发挥作用,而不侵犯其他利益。
  所以萧锐立即召开内阁会议,把几位内阁大学士都请了过来。
  六位大学士济济一堂后,萧锐说道:“把几位大学士请来,是有件事和你们探讨一下。专科学院一名工匠发明了宝船设计图,相信你们有所耳闻。此图设计出来的宝船是大夏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海船,不管是对航海贸易,而是对外作战,都是增加大夏国力的体现,本宫已经让宋大人进行了嘉奖,而很多工匠都受到了鼓舞,开始研究发明。所以本宫有个想法,准备有工部发起并组织,名称为‘大夏第一届科学进步奖’的活动,由工部进行筛选大夏国境内最优秀的发明创造,评选的标准自然是为大夏创造价值和财富。共评选出十个名额,并通过大夏日报向世人介绍和宣扬。而这十人,他们不仅能获得高额的奖励,还能进入工部担任职称!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工部尚书宋应星大喜,道:“殿下,此计甚妙,必能激发工匠发明创造的热忱!”
  一旁的内阁首辅李明冲道:“殿下,此举若是大肆宣扬,能激发工匠的热情,是不是也会捧杀他们,让他们变的浮躁?”
  士农工商,时代不变的身份阶级,李明冲有这个考虑也正常。
  萧锐现在求稳,不可能直接提升工商阶层的地位,所以笑道:“所以此活动由工部支持,本宫就不参与了。同样的,户部也能进行一个‘大夏第一届农业进步奖’,奖励那些对新作物种植和发展有推动的人!房尚书,你觉得呢?”
  房玄龄抚须笑道:“殿下刚刚说完,我便起了心思,这‘大夏第一届农业进步奖’必须举行,臣会带领户部好好宣传这次活动。农为立国之本,工为强国之策,吏是富国之源,商为兴国之力,只要能促进国家繁盛,可以大胆地做!”
  一旁的孟天海笑眯眯道:“这么说,我们吏部是不是也能举办一个‘大夏第一届优秀官吏奖’,挑选一些清廉为公的优秀官吏,给他们进行嘉奖升职,甚至时名留史册的机会,此举也能大大提升官员的廉洁程度啊!”
  “没错!孟大人说的极是!凡事总有一个开口,这些创举以前没有,只能说时机未到,现在时机未到了,自然也便有了。”萧锐说完,看向内阁首辅李明冲。
  李明冲笑道,“吏部、工部、户部同时举办盛会,那就一点不突兀了,而且还会带来更大的动力,殿下神来之笔啊,竟然想到如此的好主意。”
  程明和鹿远征也无意义,纷纷点头认可。
  萧锐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定了,你们回去让属下拟个章程,确定好挑选的时间和方案,最好是年底前完成,然后交给詹事府,让贾詹事通过大夏日报进行宣传!”
  “是!“六位大学士起身应道。
  此事议完,萧锐又道:“今年汛期不会小,黄河和长江都发生了不少洪涝,造成了十几万百姓百姓流离失所,明年估计情况更严重,必须早做准备。孟尚书,宋尚书,此事不可掉以轻心。”
  宋应星道:“殿下放心,针对黄河和长江沿岸容易发生决堤的河段,工部已经进行了排查和加固,并趁着现在秋收之后百姓赋闲在家,把泄洪湖的面积扩大。并疏通河道,对急转、容易发生淤泥堵塞的河道进行整理。”
  夏季暴雨,河道蓄水量大,达到了峰值,便会出现决堤。而堵不如疏,越堵决堤后的洪水越凶猛。
  房玄龄则道:“殿下,户部一直对容易遭受洪涝影响的地区的百姓进行介绍,鼓励他们迁移十四州,效果不错,迄今为止,已有六万五千户百姓进行了转移。两年多来整个大夏共有二十万户穷困百姓迁移安西十四州,差不多一百五十万人。”
  没有百姓愿意背井离乡,故乡是根。
  但是只要提供充足的便利和好处,他们就算不想离开,也会离开。呆在老家要高额租种土地,现在灾情又频繁,一不注意就颗粒无收,到时候别说粮食,连交租的钱都没有。
  迁移安西十四州,虽然是背井离乡,但只要移过去,国家按照人口赠送一部分土地,然后还可以从皇田集团租种土地,租金是地主的十分之一,就算流年不顺颗粒减产,还能晚交甚至免除。所以百姓会怎么选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9/6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