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逼我做皇帝(校对)第6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9/686

  铁木真没想到的是,溃逃的科汉达收拢了败军,在皇庭以北自立为可汗,扬言铁木真勾结夏军篡夺可汗之位,人人得以诛之。
  不过铁木真并不在意科汉达,现在他的实力最强,科汉达以为凭借十万残兵,就是自己的对手?大言不惭。
  所以成为可汗的铁木真,第一战就是围剿科汉达。
  此时此刻,霍去病和岳飞领兵继续南去,他们也没有看到铁木真派来的围剿队伍,如果碰到了那最好,正好能杀一波,再赚些军功。
  不过他们收到了郭嘉的鹰信,知道了铁木真只是打打嘴炮,坐稳可汗之位才是重中之重。现在铁木真的兵马正在围剿科汉达,科汉达根本不是铁木真的对手,但想要歼灭科汉达,铁木真的兵马也得损兵折将。
  如此下来,经过这一年多来的消耗,虽然铁木真坐上了可汗之位,但元国的实力被大大削弱,兵力只有鼎盛时期的十分三四,铁木真想要恢复以往的荣光,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何况现在是小冰河期,他们如何挡得住接下来的灾难?
  所以元国已经不足为患了。
  捷报也迅速以八百里加急快报的方式传回了京都,萧锐得到消息后,喜上眉梢,随即将捷报昭告天下。
  而似乎是好事成全的原因,没过两日,燕国又传来了好消息。
  如今已经进入二月下旬,马上阳春三月天,天色回暖后,燕国进攻魏国的速度明显加快,连下三郡,已经逼到了魏国京畿之地。
  魏皇顿感焦头烂额,立即收缩兵力,将所有兵力守护在京畿之地,然后发出告魏国子民书,希望魏国子民可以同仇敌忾,捍卫国家安危,抵御外敌。
  不过魏国和秦国的性质差不多,而且比秦国还要差劲,国内诸侯割据,拥兵自重,魏皇无法统筹一切,又遭逢一连串灾情,这几年下来,魏国的国库早就空虚。
  所以魏皇发出的告子民书没啥卵用,百姓自顾不暇了,还想为国报效,百姓可不傻。
  没有办法的魏皇主动上书给燕国,想求和,愿意割地赔偿,并且晓之以理,劝说燕国一旦灭掉了魏国,接下来就是夏国对燕国动手,凭燕国的实力能挡得住夏国的雄兵吗?
  魏皇的求和在燕国朝堂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些官员的确希望见好就收,这样能保存兵力,真要灭掉魏国,自己一方也得出现较大的损兵折将。
  不过最后是小皇帝萧七夜和燕玲珑力排众议,继续出兵。
  魏皇其实打得好算盘,如果燕国真的退兵,那他就把北部诸侯泛滥的领地割让给燕国,这样他能削去腐肉。
  鬼主意打得好,燕玲珑自然不会赞同。
  没能和燕国求和,魏皇又派人去见了汪峰,想和夏国合作,愿意帮助夏国覆灭燕国,魏国愿意主动俯首称臣,认大夏为主国。
  汪峰直接斩杀魏国的使臣,派人送去了燕都,让燕国放心,大夏和燕国是兄弟同盟。
  其实早在之前,萧锐就料到逼到绝境的魏皇想和大夏联合,所以萧锐早就支会过汪峰,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而对于夏国的处理方式,燕国一方自然非常满意。
  而魏皇机关算计,没有中他的计,无奈之下,只能拼死一搏了。
  接下来,就是燕国大军拿下京畿之地,彻底灭掉魏国,按照形势来看,慢者半年,快则两三个月。
  等魏国一亡,那就只剩下大夏和燕国了。
  ……
  养心殿内,熏香袅袅。
  萧锐正站在墙壁上的舆图前,认真打量。
  召来的几位内阁大学士静静地坐着,作为兵部尚书,郭子仪起身道:“陛下,慢则半年,燕国就能灭掉魏国,现在正是大夏调兵遣将的绝佳时刻。趁着燕国经历征战,兵力损失较大,直接度过燕江灭掉燕国,便可一统神州!”
  “是啊陛下,机会难得!臣等能见证陛下一统神州,此生无憾啊!”李明冲也认同道,激动的他语气发颤。他已经土到脖子了,能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已经是位极人臣,没想到致仕前能亲眼见证大夏一统天下,这份荣耀也给他带来名留青史的机会。
  不仅是他,其他人也很激动。
  神州大陆从未一统,萧锐成为千古一帝,他们这些见证的重臣也都能名留青史,这份荣耀,比画像挂在凌云阁还要大。
  萧锐点点头,笑道:“两位爱卿言之有理!现在元国已经无后顾之忧了,铁木真剩下的那些兵马根本无力犯夏。更何况冠军侯和镇远侯、常胜侯还在北方驻守,足以威慑元军。所以岳飞、霍去病、李存孝、养由基他们的兵马可以回防了。这样,你们商量一个方案出来,让朕过目,没有问题的话,便开始调兵遣将,将兵力调往南部!不过此事要低调,不要让燕国察觉了。另外,燕江乃是一道天险,一旦出兵,大批兵马渡船乃是关键。”
  “微臣遵旨!”众人起身应道。
  随后,宋应星笑着又道:“陛下请放心,大夏最新海船已经铸造出来,可以支持数万兵力渡海作战。还有众多先进楼船,已经准备就绪。”
  燕国和夏国之间只有燕江这条大将阻隔,只要大军杀过去,那平坦的地势便可让夏军长驱直入,杀入燕都。
  为了这场战斗,工部早就做好了准备,在福州边关修建隐蔽的船厂,建造了大型楼船,可以支持渡海,便可直接从燕江的入海口进入,成为大夏士兵渡江的依仗。
  自从萧锐登基开始,张良、贾诩、萧何和郭嘉便为萧锐制定了一统神州的大计划,把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都考虑在内,这才有了万事俱备的局面。
  下午傍晚时分,内阁已经制定好了计划方案。
  岳飞、李存孝、养由基、霍去病各抽调兵马南下,先回京述职,面见陛下后,再前往福州、赣州、湘州等地,在边关驻守。安北诸州有冠军侯、常胜侯、镇远侯继续驻守。
  陈庆之和甘宁驻守安西北部,而张良回京述职,他将担任攻打燕国的总军师。
  韩信继续驻守西秦诸郡,有他在,秦人就算生事,也很快能镇压下来,不必萧锐担心。
  拿下秦国,大夏总共投入了两百万兵力,规模之大乃是历史之最,不过对付燕国就完全不必了,暂定派兵七十万。
  萧锐看过这个方案后,立即朱红批准,随即派遣使臣手持虎符前去传旨。
  等李存孝他们带兵回京,估计也得一个月之后的时间了,毕竟路程在那里摆着,急不来。
  这段时间,萧锐继续把注意力放在国政上面,对他而言,并非一统神州就万事搞定,随着地盘越大,琐事越多,庞大的疆域想要管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迁都赵都势在必得,年前就让萧何开始修葺旧赵皇宫,因为设施都在,所以修葺起来很方便。
  萧锐准备今年完成迁都。
  同时,年前放出的改革科举制度的风声已经消停了,似乎是看到陛下始终没有动静,所以都觉得是谣言。
  所以萧锐又在早朝上专门强调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同时还提出科举考试内容的不全面,需要变革。
  陛下亲自说出这些话,所有人都明白,科举的内容真的要变了。
  
第683章
郭嘉的功成身退,回家!
  萧锐早就想对科举的内容动手了。
  虽然才登基第四年,但萧锐对朝廷的掌控前所未有的牢固。
  首先是东厂。这是悬在文武百官头上的屠刀!现在的东厂并没有发展到明朝中后期令人谈之色变的程度,魏忠贤也没有成为九千岁,但不代表东厂对文武百官的监视就松懈了。萧锐赋予了东厂很大的刺探职责,只不过是低调的做事。
  这把刀子一直藏在袖子里,当萧锐准备拿出来时,那就是血淋淋的后果。
  其次,萧锐手中还掌握着大夏日报。
  别小看大夏日报,如果说东厂是暗中杀人的鬼刃,那大夏日报就是白日诛心的杀剑。尤其是在京都之内,五教九流、士农工商齐聚,几篇文章下来,一个坏人也能歌颂成好人,一个好人也能口诛笔伐成十恶不赦之徒。
  更何况,现在大夏日报交给贾诩来操办,这把杀剑已经成了四十米长的杀剑了。
  再者,六部长官、内阁还有统兵将领,都是萧锐的心腹,大言不惭的说,就算现在太上皇从瀛州回来,想重新当皇帝潇洒潇洒,支持他的人也寥寥。这也是为什么萧锐敢刚刚登基就御驾亲征,而且一出去就是一年的原因。
  最后,在萧锐的英明带领之下,灭掉了秦国,诛灭了元国高层,打得元人不敢侵犯夏国,新作物、仁政、爱民如子等等,萧锐的威望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被百姓尊敬和崇敬。
  所以萧锐要对科举内容动手,是很有底气的。
  现在谁敢反对?
  不过萧锐也没直接上强硬手段,也想求稳,所以年前放出风声,引起噱头,看看谁是强烈反对的出头鸟。现在时机成熟,萧锐开始主推这件事了。
  首先在早朝上,萧锐肯定了科举制度对大夏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科举内容的不完善和不全面。
  而接下来几日后,礼部尚书鹿远征上书,提出了对科举内容的完善意见。
  没办法,作为礼部尚书负责科举大事,他必须替皇帝萧锐背下这口锅,成为读书人讨伐的对象。虽然所有人都明白,这是陛下的主意,但是政事就是这样的。
  萧锐对于鹿远征的完善意见,表示了高度的赞许和认同,然后公布天下,征询文武百官意见。
  很快,鹿远征提出的完善科举内容的意见被读书人交流和讨论。
  按照意见的内容,科举内容不在只考究经义、写作和时务策论,增添了其他内容,包括农耕知识、律法内容、税率等等,原本只要学习四书五经,现在四书五经只占了80%的分量。
  当然了,这只是第一步。
  按照萧锐的打算,朝廷找人编写专门的教科书籍,以后科举考题就从这些教科书籍中筛选,然后逐步降低四书五经的分量,并且增添考试科目,分为文学科目和专业类科目,让读书人不再只会读死书,死书读。
  读书人看到了科举内容的变化后,大部分人是反对的,毕竟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
  不过萧锐也给他们提供了便利,那就是将三年一次的会考改成一年一次,这样虽然难度变大,但增加了机会,而且难度是针对所有人的,而不是针对个别人。另外,选拔人才的数量也在增加,毕竟现在的大夏疆域辽阔,相当于四个国家融合,这也给了读书人更多的机会。
  当然了,也有一小部分举双手赞同,他们不精通四书五经,现在四书五经的分量减少,对他们有利。
  萧锐准备用六年的时间,彻底完善科举制度,让科举制度更加公平,挑选的人才也具备为官的基本素质。
  虽然很多官员反对科举内容的变化,但是没有人敢当面提出意见,真以为陛下在询问官员意见吗?
  别开玩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9/6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