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校对)第2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9/655


至于姜家的目的,赵显一时半会猜不出来,但是思来想去,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要用赵灵儿来威胁自己,讨要雷震子的方子!
既然知道了那些齐人对自己的妹妹有不轨之心,赵显自然不能无动于衷,他要把赵灵儿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
放眼整个临安城,最安全的地方绝对不是大内皇宫,而是密布青衣卫的肃王府!
赵灵儿不情不愿的跟随赵显回了肃王府,肃王妃项樱满脸堆笑的出来迎接:“灵儿回来啦?”
赵灵儿咬着牙对她行礼:“见过嫂嫂。”
“好好好,灵儿在宫里跟祖母住了一段时间,果然变得守礼了起来,嫂子这就给你收拾房间去。”
项樱占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转身离去。
“哥,你看她!”
赵灵儿咬牙切齿。
“她本来就是你嫂子,叫一声怎么了?”
赵显没好气的说道:“今天那个姜无忌,看你的眼神很是不对劲,恐怕别有用心,这些齐人一天没离开临安,你就一天住在家里头,不许出门!”
赵显负手而去:“哥会让赵慷带人跟着你,别想偷偷溜出去。”
赵灵儿对着赵显的背影跺脚:“我不要住在这里,我要去师父师娘那里去!”
“希夷先生就在凤凰山,你要是想他了,就让赵慷去请他来府上做客。”
赵显的声音远远传来。
——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到了六月二十二,整个皇宫忙成了一片,各种各样的礼仪都已经准备齐俱,礼部尚书谢康在遵循古制,一遍一遍的与礼部官员商议,务求万无一失。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临安城里各人却有各人的众生相。
皇宫里,萧太后已经搬出了皇后居住的凤栖宫,而是住在了坤德宫里,在坤德宫的寝殿里,萧太后正一遍一遍的很新君赵寿说着登基大典的礼仪,小皇帝原本很是懂事的听着,但是一遍又一遍,他也有些不耐烦,在试过一次冕服之后,小皇帝一溜烟跑出了坤德宫,萧太后连忙起身,想要把他追回来,但是刚刚起身,又摇了摇头坐了下来。
“李怀,去看着陛下。”
仍旧是内侍监大内官的李怀恭声点头:“奴婢知道了。”
说完他急忙跟了出去。
于是整座坤德宫里,就只剩下萧太后一个人,萧太后转身走到里屋,给摆放在正南的一尊灵位上了柱香,然后跪在神龛下方的蒲团上,呆呆的看着这尊刻着自己夫君姓名的灵位,不知不觉已经泪如雨下。
她此时贵为皇太后,权柄虽然不如辅臣那么重,但是也算可以在临安城里头呼风唤雨的人物,此时竟然柔弱的令人心疼。
说到底,她也不过是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妇道人家而已。
“陛下,咱们的儿子,明日就要正式接过你留给他的位置了。”
萧太后一边流泪,一边说话:“妾身已经按照你留下的安排,极力权衡两边,如今能做的妾身都已经做了,只希望陛下在天之灵……”
萧太后说道这里,渐渐泣不成声:“能护佑……护佑我们孤儿寡母…”
她十三岁进宫,嫁给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太子赵睿为妻,两个人相依相扶,已经走过了整整二十年岁月。
赵睿英年早逝,整个临安城,便数这位太后娘娘最为伤心了。
……
政事堂。
辅臣临朝的格局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这段时间里,陈静之发现杨吉越来越不听话,偏偏自己又奈何不了他。
侍中高明玉已经甚少过问政事,过了这次登基大典大概就会上书告老,到时候新帝登基,大赦天下,估计还要赠他一个“太师”的名头致仕。
如此一来,政事堂里头陈静之的死党就变得只剩下李宴清一个人,经营政事堂十几年,好容易把政事堂变成自己“一言堂”的陈静之,感觉分外不爽。
此时,政事堂里头陈静之和李宴清一党,杨吉自成一党,并且在有意无意的拉拢谢康,一旦二对二的格局形成,那么最关键的关口就会变成代替高明玉进入政事堂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正因为如此,陈静之这段时间四处奔忙,务求把自己人增补进政事堂里头。杨吉也不甘寂寞,开始以辅臣的身份四下活动,政事堂虽然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是暗地里已经风起云涌。
只不过谢康一直在为登基大典奔忙,杨吉一个人无力抵抗陈静之,所以政事堂的矛盾一时半会还显露不出来而已。
这天下午,政事堂里头愈发闷热,杨吉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打开窗子,不住的给自己扇风。
政事堂不比别的地方,别的地方还可以叫几个侍女来给自己扇风解暑,但是政事堂这种重地,随便一本奏章都可以算作一等机密,平时连门窗都不会打开,只有挂个“政事堂行走”的名头才能够自由出入,外人哪里能够进的来?
要知道,政事堂里头的唯一一个行走,就是陈静之的学生严分谊,正因为政事堂行走这五个字,严分谊在临安城已经被人传为“储相”了!
现在我们的严探花,正手持一把檀木折扇,陪坐在陈静之的旁边,一边翻看奏章,一边给陈静之扇着风,陈静之嘴上不说,但是看着这个探花郎学生,心中愈发满意。
右仆射李宴清,额头也开始见汗,他拿起自己的扇子扇了扇,瞥眼看到了满头大汗的杨吉,微微一笑:“杨相,心静自然凉,你出了这么多汗,想来是心里躁动啊。”
杨吉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微微一笑:“家国天下,俱在这间小小的政事堂里头,俱在你我几人的笔下,老夫不敢不如履薄冰,更不敢心静如水。”
李宴清被他噎了一下,悻悻的拾起毛笔,低头继续处理政事。
陈静之对着政事堂门口执勤的宦官招了招手,轻叹道:“这位公公,政事堂里闷热的很,我们三个老头子年纪又大了,劳烦你去打点冰来,解解暑气。”
那宦官闻言,恭敬的弯下身子。
“奴婢这就去替陈相问问。”
“有劳了。”
第345章
扶冠
成康十六年六月二十三。
这一天,大日朗照,万里无云,当红彤彤的太阳从东边升起来的时候,所有钦天监的官员都长舒了一口气。
这一天,是他们联合推算出来的黄道吉日,如果下了雨,就代表“不吉”,到时候皇太后追究下来,这些钦天监官员统统都要受罚。
好在这天是万里无云的好天气,等礼成之后,钦天监的官员多半都会受赏。
等第一抹太阳照到崇政殿的时候,时间刚刚好是卯时正,也就是一阳初生的时候,礼部尚书谢康命宦官开启宫门,文武百官从东宫把赵寿迎进了崇政殿。
随后就是程式化的三劝三拒,老臣陈静之领头,带着文武百官进崇政殿劝进,赵寿三辞,百官再劝,最后由礼部尚书谢康手捧帝冠帝服,以及那枚大启特有的,纯白色的传国玉玺,交到赵寿手里。
大内官李怀伺候着小皇帝穿上龙袍之后,抬眼看向了谢康。
此时本该由谢康这个“执掌礼仪”的礼部尚书,递上帝冠,也就是十二冕旒的平天冠,然后小皇帝自己给自己戴上,礼仪就算成了。
但是谢康手捧帝冠,驻足不前。
此时,我们的谢大尚书心里正在天人交战。
他本来是一个学究天人的大儒,对于古制自然背的极熟,主持登基大典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昨日半夜,一封来自肃王府的书信,让他心惊胆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阖眼。
他瞥眼看向了站在右边宗室第一位的赵显,眼神中露出询问。
赵显恰好抬头,看到了谢康的眼神,他对着谢康重重的点了点头。
谢康深呼吸了一口气,恨恨咬牙。
干了!
由于谢康长时间驻足不前,一群人都把目光看向了他。
谢康深吸了一口气,低眉说道:“天子年幼,本来不该戴冠,虽然事急从权,但是需要有一个长辈与天子受冠才算正礼。”
他这句话说完,底下的一帮文臣已经脸色骤变。
“谢康,你放肆!”
“天子冕旒,岂是旁人碰得?谢康,你胆大包天!”
“我等也读过周礼,怎么没听说过长辈与天子受冠的道理?”
一时之间群情激愤。
谢康冷眼看向这帮文人,冷声道:“依周制,男子未及成年不得加冠,天子未满十岁,年齿尚幼,若是无人帮扶,被帝冠压了命格,是你们这些人担责,还是本官这个司礼担责?”
按照周礼,男子成年的确该由长辈替他“扶冠”,这个礼仪也有一些扶持之意,一般是由家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来行礼,但是这都是平常人家,从未听说过天子登基,还要别人给他“加冕”的!
高坐珠帘后面的萧太后,脸色阴晴不定,她让李怀掀起帘子,起身走到了御阶之前,冷眼看着手捧帝冠的谢康,语气不善:“谢尚书的意思是?”
谢康额头见汗,弯身道:“微臣的意思是,天子年幼,承冠不吉,还请太后娘娘在宗室之中择出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替天子扶冠。”
“你大胆!”
萧太后怒喝道:“天子冠冕,岂是旁人碰得?”
谢康额头汗水低落下来,心里咒骂了一遍自己那个不靠谱的侄儿之后,勉强开口说道:“微臣的意思是无人扶冠不吉,至于要不要找人扶冠,或者找谁来扶冠,都是太后娘娘您一句话的事情,微臣绝不敢插口半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9/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