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校对)第3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7/655


正因为如此,赵显每次想起肃王府后宅那六块冷冰冰的牌位之时,心中就会涌出一股愤怒,这种愤怒或许是来自于他的内心,或许是来自于他的前身。
肃王府七子,一夜之间就只剩下了他一个人啊!
元庆帝瞥了一眼脸色已经变成赤红色的赵显,好整以暇的给自己倒了杯茶,慢悠悠的说道:“那些都是赵长恭正妻的儿子,他们不死,你哪来的机会当上这个肃王?”
赵显豁然起身,怒视元庆帝。
元庆帝姜堰依然面带笑容,脸上的表情丝毫未动。
这就是久居上位练出来的气场,换作是赵慷赵慨等人,被赵显这么一瞪,估计站都站不稳了,可是元庆帝直接对此视如无物,甚至脸上还挂着淡淡的笑意。
笑意中不难看出嘲讽的味道。
赵显咬牙切齿的说道:“那我六哥呢?他是我的胞兄,按照陛下的说法,他也是陛下你的亲外甥,他为何也死在了明镜寺的手里?!”
听到这句话,元庆帝姜堰皱了皱眉头。
“实话不瞒你,五年前朕派明镜寺的人去肃州府,本意是想把你们母子三人接回燕都去的。”
赵显冷声打断:“为何要把我们接回燕都?”
元庆帝愕然的看了赵显一眼,轻声开口道:“五年前你也已经十五六岁了,当初你那位大母对你们母子如何,你应该有印象才是。”
老肃王赵长恭的正妻,就是从琅琊王氏分出来的临安王氏,也就是赵延嗣的外公家里,那时的那位正牌王妃对赵显母子虽然没有太坏,但是绝对算不上好,老肃王在家的时候那位正妃还不敢放肆,一旦老肃王出征在外,赵显母子三人的日子,便不太好过了。
如果赵显记忆未失,就能够记起小时候母亲带着他跟兄长赵耀,在肃王府后院的小院子里领不到月例钱的尴尬局面,那时侯堂堂的肃王府侧妃娘娘,竟然要靠着自己在小院子里种的瓜果维生,母子三人经常坐在肃王府大门口,期盼着老肃王赵长恭得胜归来。
直到兄长赵耀长大之后,那位正妃娘娘不敢过分,这种状况才渐渐变得好转起来,直到赵长恭被迫就藩肃州府的时候,赵显母子三人的日子已经不是很难过了,只不过他们兄弟二人身为庶子,仍旧比那五个嫡子矮上一头就是了。
只不过这些记忆,都随着疯癫的那三年时间,消失在岁月里了。
赵显闭上眼睛思索了片刻,借着元庆帝的描述,他也把这其中的关键想了一个大概,过了许久之后,赵显才涩声开口。
“陛下还没说清楚,我六哥是怎么死的?”
第487章
甥舅
元庆帝轻叹了一口气。
“明镜寺的消息说,你疯了三年然后失忆了,本来朕还以为这是你用来自保的手段,现在看来,居然是真的…?”
赵显点头:“不错,成康十五年之前的记忆,我一概记不得了。”
“那朕就把当年的事情跟你说说清楚。”
姜堰抖了抖把自己宽大的紫色衣袖,轻声说道:“你兄长叫赵耀,你叫赵显,这耀显二字,来自于你母亲的封号,她闺名一个“瑶”字,早年你外公给她的封号,是瑶仙帝姬。”
赵显心中一动。
他在肃州府老家的时候,跟项樱商量过这个名字的问题,当时项樱还问过为什么他这个显字在后,耀字在前,现在听姜堰一说,才明白这其中的意味。
这两个字原来是瑶仙二字的化音。
看着赵显皱眉的模样,姜堰微微一笑:“你是不是觉得你们兄弟俩的名字,跟瑶仙二字差的太多?”
赵显默然不答。
姜堰也不生气,只是突然用燕都话念了一遍“瑶仙”二字,而这两个字在赵显听来,恰好是“耀显”二字。
这就是两地的发音不同了,赵显的母亲瑶仙帝姬,是正儿八经在燕都长大的燕都人,后来被掳到了临安城里,又学了一点南启话,于是自娱自乐,把赵显兄弟的名字,取成了燕都口音的“瑶仙”。
见赵显默不作声,元庆帝微微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你自小喜欢舞文弄墨,而你兄长赵耀则不同,他自小喜欢舞刀弄剑,据明镜寺的消息来看,一身功夫已经得窥门径,很是了不得。”
“五年前,你父亲赵长恭病死床榻,朕放在肃州府的探子回报,说赵长恭那厮的正妻没了赵长恭管束,百般欺辱你们母子,朕这才下定决心,把你们母子接回燕都来。”
“明镜寺动手的时候,朕决心要给那个姓王的婆娘一个教训,因此暗示明镜寺那十三个江湖好手下手狠一些,只是没想到他们下手太狠,把那姓王的婆娘连同她的五个儿子,统统毒死在了肃州府。”
说到这里,姜堰微微叹了口气:“你兄长赵耀,并未中毒,但是他却发现了那十三个明镜寺人,提长枪追出了肃王府,那些明镜寺的人哪里知道他是什么人,被赵耀持枪伤了一人之后,凶性大发,联手把你兄长也给杀了。”
说到这里,元庆帝看了一眼赵显,淡然道:“至于你,朕没记错的话你当时是在隔壁州府游春,回家之后发现父兄尽数毙命,你当即就吓得昏了过去,此后三年一直浑浑噩噩……”
“这件事之后,赵宗睿对肃州府的防卫就谨慎了许多,导致明镜寺也没有办法把你再接出来,至于后面的事情,你也都知道了。”
元庆帝的话说到这里,五年前肃王府惨案的大致真相已经浮现在了赵显面前,尽管这个真相跟赵显想象中的大不一样,但是却是合情合理,让赵显找不到任何反驳的余地。
其实他本该想到的,老肃王赵长恭都已经丢了兵权被封藩在肃州了,即便北齐再如何忌惮他,又怎么会冒着两国开战的风险,去派人暗杀肃王府全家?
如果北齐想要这么做,十二年前赵长恭被赶出临安的时候,北齐就早该动手了,何至于一直拖到成康十二年才对肃王府动手!
元庆帝毕竟年纪大了,说了这么多话以后,也有些疲累,他闭着眼睛喝了口茶水之后,继续说道:“五年前的肃王府旧事,朕并不后悔,唯一有些可惜的是,你兄长赵耀意外死在明镜寺其中三个掌镜使手里,不过那三个动手的人回了燕都之后,朕也已经把他们送进了地下,给你兄长偿命了。”
赵显一直默默的听着元庆帝说话,此时他的内心复杂无比,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舅父”,也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个“舅父”当做仇人。
按照道理来说,他六个兄长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死在元庆帝手里,他跟这位北齐皇帝自然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但是听这个紫衣老人把当年的旧事娓娓道来之后,赵显心里居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应不应该恨他了。
所以,他只能沉默不语。
元庆帝喝了口茶之后,继续说道:“你当时被那场惊着之后,赵宗睿的宗卫府就查了过来,明镜寺没有办法带着一个不配合的人离开南启,因此就只能把你留在了肃州府,把你娘带回了燕都。”
“当年的事情,大抵就是这样,其中是非曲直,旁人没有办法告诉你,你怨朕也好,恨朕也罢,都由得你。”
说完这些话,元庆帝也失去了说话的兴致,只是缓缓的给自己倒着茶,不再说话。
赵显愣在原地思量了许久,尽管他还没有确认元庆帝说话内容的真实程度,但是理智告诉他,这位北齐天子说的话,全部都是真的。
赵显深吸了几口气平复了一番激荡的心情,随即睁开眼睛看向了这位皱纹满脸的紫衣老人。
“我……母亲在燕都可还好?”
“她呀,不太好。”
元庆帝微微摇头,叹气道:“以前她就日日担心你在南边过的怎么样,会不会给人害了,后来你现在在南边过得很好,她又发了疯一样想见她那个小女儿,去年她在那间佛堂里,整整三四天工夫水米未进,说是什么为了跟佛祖,求佛祖保佑她有生之年能见到自己的那个小女儿,朕心里清楚,她哪里是在跟佛祖请愿,她分明是在跟朕请愿。”
姜堰跟赵显的母亲姜瑶是同父同母的胞兄胞妹关系,因此极为亲近,不然元庆帝也不可能费尽心思要把姜瑶接回燕都去,如今整个燕都城,大概也就只有姜瑶一个人,敢对元庆帝用这种方式提条件。
赵显听到这里,突然皱起了眉头。
“这么说来,去年姜无忌去临安求亲……”
元庆帝坦然点头:“除此之外,朕实在没有法子把灵儿接到燕都去,只能让无忌假借求亲的名义让她们母女团聚,很可惜,这个机会……”
这个机会,被赵显亲自拒绝了。
赵显抬眼看向元庆帝,此时,他心里所想的已经不再是那些陈年旧事,而是在想……
这位元庆皇帝,不远千里来见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
单纯为了叙一叙甥舅之情?
用屁股想都不可能。
第488章
遥观天下事
且不说这位元庆皇帝到底是不是自己的舅舅,即便他是,赵显也不可能把他视为亲人。
毕竟他们两个人都是各自国家的执掌者,能够坐在这里面对面的说话,已经是极为难得之事,在一国吃掉另一国之前,他们两个是绝不可能互信的。
故人讲究“天地君亲师”,君臣之间都还要大过父子,更别说两个国家了。
此时此刻,他们两个人的身后,都有千千万万个生民百姓,一举一动都不得不谨慎再谨慎。
元庆帝把当年的旧事说完之后,也就闭口不言,双手拢进宽大的紫色衣袖里,淡淡的看着赵显。
赵显沉默了片刻时间,然后开口说话:“若真如陛下所言,家母在燕都十分想念灵儿,晚辈过几天就派一些礼部官员去燕都,把母亲接回临安来。”
元庆帝淡淡的瞥了一眼赵显,微笑道:“怎么?到现在还是不肯认朕这个舅舅?”
赵显也报以微笑:“不是不肯认,只是赵宗显身在其位,不敢认而已。”
“你想多了。”
元庆帝摇头笑道:“你虽然有一半姜家的血脉,但是怎么说毕竟是南人,咱们立场不同,朕不会幼稚到用这个舅父的身份去约束你什么。”
“来,叫一声舅舅听一听。”
赵显仍旧面目表情:“在这件事未查实之前,晚辈还是称呼陛下为好。”
元庆帝不轻不重的看了一眼赵显,微笑道:“这样来看,你这谨小慎微的脾气,倒是有了几分你父王的样子。”
赵显微微一笑,轻声说道:“陛下,如你所言,你我立场不同,不用费这些别的心思,如果有什么事情,直接说出来就是了,本王能办到的事情,自然不会只有拒绝。”
元庆帝摇了摇头,从矮桌上起身,走到了这间静室的窗户旁边,扯开窗户之后,略显寒冷的冬风吹了进来,让这间原本温暖如春的静室,立刻就变冷了下来。
姜堰站在窗户边上,凭窗眺望,只见远处一轮江月倒映在长江之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而江面上另外一艘南启船只,死死地跟在自己这艘船的侧翼,几乎是寸步不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7/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