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校对)第5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9/655

第727章
初战
想在朝堂上厮混,没有一点心眼是不可能活下来的,林青跟王霜在赵显面前,都是一副赤诚的模样,但是私下里怎么可能没有私心,王霜在临安城里的势头,是要比林青低上一些的,因此他自然要想办法保全自己的嫡系,不过王霜固然有私心,但是也很有分寸,他很清楚自己决不能因为私心,影响到赵显的布局,不然不管自己有多少嫡系,都会烟消云散。
这就是游戏规则。
谢康高明玉等文官,在朝堂上的资本是门生故吏,是一群群党羽,而王霜跟林青这类武将,是不能也不敢有党羽的,因此他们麾下的兵马就成了他们的政治资本,尤其是王霜,他被肃王妃项樱早早的逼着站了队,给肃王府小世子赵延宋做了干爹,这个干爹可不是叫一句这么简单,以后王霜是要给小世子保驾护航的。
因此,他也要给自己保存一份力量。
这场伐齐之战打是肯定要打的,但是右营禁军肯定要尽可能少死一些,现在的这些临安右营禁军,可是王霜花了五六年心血,悉心调教出来的精锐嫡系。
赵希微微皱眉,低声道:“师父,如今是国战,您在这个时候还想着留力,不会觉着……”
“是国战不假。”
王霜淡然道:“可是国战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北齐打到我大启国境来了,为师当带着麾下将士慨然赴死,但是现在是我大启占了主动。”
说着话,王霜把手指指向了淮河对岸的那支北齐淮军,不屑一笑:“就那些齐人,根本不可能拦住我们太久,如果不是担忧北齐的大部兵力,为师早就打过淮河去了。”
说到这里,这位大启淮安侯声音平淡:“五六年前,我大启仅仅十万人,就打空了北齐二十多万人,一举拿回江淮,如今我大齐淮南军加禁军在一起,足有二十多万人,火器装备更胜从前,这一战北齐除非用人命来填否则我大齐打到燕都城下,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段话听起来虽然狂傲无比,但是从王霜嘴里说出来,居然给人有一种理所当然的高珞。
便如王霜所说,现在的启国比起五年前的启国更加强盛,而北齐失了江北,这五年来虽然下了大功夫弄出了不少雷震子,但是双方实力对比下来,已经是启国占了上风,更不要说北齐还有整整十几万兵马,被西楚拖在凉州,如果这种情况下,伐齐还不能取胜,那么王霜跟秦干戚都一头撞死在肃王府门口算了。
其实早在之前齐楚在凉州大战的时候,王霜便可以着手进攻,只是那个时候赵显太贪,想要等北齐增兵凉州再行进攻,后来就等到了项少阳作乱,到头来北齐仍旧没有增兵凉州,也就是说这块硬骨头,还是要下嘴硬来。
说完这句话,王霜又看了一眼河对岸的北齐淮军旗帜,嘴角露出了一个淡淡的微笑,然后他负手转身,朝着淮南军大营走去。
“赵希,你现在就动身回一趟临安告诉王爷,就说右营禁军可以动身了。”
赵希深吸了几口气,然后深深地看了一眼王霜,闷声道:“师父就不怕我把这段话告诉王爷么?”
王霜停下脚步,声音平静:“知道你忠心,可是这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王爷他何等聪明,这些弯弯绕绕你不说他也猜的出来。”
说到这里,王霜顿了顿,然后继续说道:“不过为师建议你还是跟王爷说一说,这样你还能从肃王府那里得到一些好处,以后你成了大器,也不算埋没了咱们这一脉传承。”
这句话王霜说的极为真诚,半点没有反讽的意思。
赵希弯身抱拳:“弟子这就回临安城去。”
一身白衣的王霜闻言伸了个懒腰。
“快去快回。”
…………
赵希离开淮南军没有多久,整个淮南军就快速行动了起来,开始做起了战前准备,秦干戚在淮南军中经营了十多年,自然对这支军队如指臂使,指挥起来比王霜还要顺手不少,这也是王霜为什么对第一战完全放手不管的原因之一。
淮南军这边的异动,第一时间惊扰到了河对岸的北齐淮军,北齐的淮军大将第一时间上报燕都朝廷,然后派斥候严密监控大启淮南军的一举一动。
淮河河面上,一艘艘南启制造的大船屹立,相比来说,淮河的江面远没有长江宽阔,因此渡江的速度也要快上许多,现在的淮南军,已经做好了一切渡江的准备。
北齐淮军现如今的主将姓姜名林,四十多岁的年纪,身材削瘦,此人乃是北齐的一个旁支宗室,之前是在齐国的北疆边军之中任职,最近两三年才被调到淮军之中任主将,也算是一个精明干练之人,听到属下报信之后,姜林第一时间赶到了淮河边上,第一眼就看到了对岸正在集结的船只。
看着态势,对面那些南人,分明是要渡江!
这几年时间,对面的淮南军一直很老实,所以姜林也就没有太过放在心上,这一下大变骤起,姜林一时之间也有些慌了神,不过还好他熟读兵书,见对面要渡河,便下意识的下令道:“看来南人是要渡河,传本将命令,淮军整体战备,再调拨一万弓弩手来,等敌军半渡之时,射箭进攻!”
“半渡而击”,是古代军事上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大致意思就是等敌人半数渡河的时候再开始进攻,这样敌人首尾不能兼顾,自然就会阵脚大乱,大败特败。
这本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放到古代任何渡江渡河的战役里,都可以生搬硬套进去,绝不会出错,可是姜林没有想明白,对面的那些“南人”,已经脱离了古代作战的故有经验。
所以,当他把一万弓弩手集结在淮河岸边,等待着对面的淮南军渡河的时候,河对岸的黑脸将军秦干戚,手持着一个军器监出产的“望远镜”,把这一切看的清清楚楚。
这个黑脸汉子,嘴角露出了一个狰狞的笑容。
“传令,开炮!”
淮河的河面远没有长江那么宽,最窄的地方不过一两里而已,而秦干戚集结船只的地方,刚好选在了淮河最窄的地方,而这个距离,正好在军器监出产的新版火炮射程之内。
这个距离,对面的弓弩手,却只能干瞪眼。
一时之间,万炮齐鸣。
懒洋洋坐在淮南军军营里的王霜,眯着眼睛看向淮河边上的隆隆火光,轻声自言自语。
“这些齐人,还是不长记性啊。”
第728章
道理在火炮里
据记载,明末的红夷大炮,射程可以到达四五里乃至七八里左右,而且用的也是启国这种实心弹,重量轻则七八十斤,最重可达万斤,可以安放在木轮车上在战场上肆意奔驰。
而军器监出产的肃武炮,最初是用铁制,炮管沉重无比,重达数千斤,以至于江北之战的时候,不管是林青还是王霜,都只能够用它来守城,而不能用它来进攻,如今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军器监在赵显的督促下,已经将肃武炮改良了多次,现在的肃武炮,是军器监出产的第三版,统一制式,重量大约在一千斤左右,底座是木制然后又两个工部巧匠制出来的木轮承载,比起初代肃武炮不管是精度还是重量,都改良了不知道多少。
如今的肃武炮,军中壮硕一些的汉子,一个人就可以推的飞快,而且射程也改进了不少,虽然没有到达红夷大炮那种恐怖的射程,但是从淮河这边打到那一边,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为了第一波进攻万无一失,这一次开炮的炮手,都是上一次江北之战中万无一失的老炮手,要知道炮手这个“兵种”,在启国已经出现六年时间了,这些老炮手本都是第一批接触火炮的人,也是军中新一代炮手的教师,几年时间就一直在跟这些火炮打交道,准度精度自然不必多说,这一轮火炮下来,数十颗跑到尽数落在北齐弓弩手的人堆里,一时间轰隆之声大作,一颗颗实心炮弹如同熟透的葡萄砸落在地上一样,溅起了一地猩红的“汁液”。
姜林在北疆战场上,也算是个见过阵仗的猛将,跟北蛮也是正面厮杀过的,可他什么时候见过这种场面?这里距离河对岸,最少有两三里的距离,那些南人的火炮,居然可以直接落在己方的军阵里!
这还怎么打?
以前听说过南启火炮厉害,可是万万没想到会厉害成这个样子,这完全超出了姜林对于战事的认知,因此这位在北疆能征善战的能量,一时间居然愣在了原地,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直到一枚炮弹在他身前数米的地方落地,炮弹好巧不巧的砸在了姜林的一个亲卫身上,身为亲卫当场被砸成齑粉,身为亲卫关键时候是要给主将挡刀子的,因此往往都是身着铁甲,于是这个被跑到砸中的亲卫,一身铁制衣甲四下横飞,又伤到了身边不少同袍,其中一大片铁甲好巧不巧的砸在了姜林腹部,巨大的冲击力之下,这个猛将被砸的当场咳血,委顿在地上,附近的一众亲卫立刻围了上来,大声呼喊。
“将军!”
北齐阵营大乱。
好在北齐的军伍制度还算健全,姜林倒下之后,立刻有淮军的副将顶上,对着传令兵大声呼喝。
“传令,立刻分散阵型,全体后撤!”
这个副将的命令还算聪明,肃武炮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实心弹大范围杀伤能力不够,只要分散阵型,肃武炮就很难再建功,很可惜现在军中阵型大乱,隆隆炮声之下,传令兵的大声呼喝基本听不清楚,在急促的鸣金声下,那些弓弩手只能闭着眼睛朝后方跑去,那里还管的上阵型分散不分散。
于是,那些淮南军的老炮手,不慌不忙的调整炮口,开始了第二波的炮轰。
又有一大波北齐将士,死在了炮火之下,一直到这些齐军逃出肃武炮的射程之后,这些炮手才停止了继续点火,开始用冷水给炮管降温。
而此时,江面上的淮南军,仍旧在不慌不忙的渡江,对面的齐人,连看也不好看他们一眼。
这就是技术领先的结果,另一个世界晚清的时候,清军其实也有火炮,也有洋枪,可英国人只需要把战船停在海上,就可以轰到广州城,清军根本无力还手,这就是技术碾压之下的战争。
王霜这个人虽然有傲骨,但是绝对没有傲气,他之所以在战前就断定此战必胜,就是因为他去过很多次军器监,也亲自点过很多次火炮,他很清楚这种东西能在战场上,发挥怎样惊天动地的威力。
如果是五年前江北之战的时候,那种初代肃武炮还不足以扭转战局,那么如今的这些新式肃武炮,已经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
齐人退去之后,淮南军也没有追击的意思,只是继续不慌不忙的开始渡河,淮南军上下,有整整十万人,想要尽数渡河,还要把锱重火炮等等,都运送过去,至少需要三天的时间,不过可以预见的是,经过这场炮战,在这三天时间里,没有一个人齐人敢出现在淮南军的火炮射程之下了。
打赢了这一场毫无技术含量的战争之后,秦干戚在淮河边上找到了一身白袍的王霜,摇头感慨:“大将军,现如今末将才真正理解了王爷说过的那句话。”
王霜微微一笑:“哪句话?”
秦干戚面色严肃:“天下的道理,都在火炮射程之内。”
王霜哈哈一笑,拍了拍秦干戚的肩膀。
“秦将军,王爷这话可不是这么理解的。”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赵显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底下的道理,只有在你手够得着的地方,才能够说的通。
“末将知道。”
秦干戚低头道:“八年前江宁之战的时候,末将便跟在王爷身后,从雷震子,再到神臂弩,再到肃武炮,一件东西比一件东西神奇,又一件比一件厉害,王爷真是天人也。”
王霜也眯着眼睛,看向淮河上正在有条不紊渡河的淮军将士,低声道:“本将也觉得,王爷他是上天派下来,终结这个持续了百余年的乱世的。”
到现在为止,从前朝的大周到天下三分,已经过去百多年时间了,这百多年里三国之间互相挞伐不断,几乎每隔几年就要兴兵动武,战争就是烧钱,一旦打起来就不止是劳民伤财这么简单,因此这一百多年以来,天下间的子民,过的都不是很好。
哪怕以富庶闻名天下的南启,能够吃饱饭的老百姓,也不会超过六成,至于北齐跟西楚,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加难熬,能够保存一条性命,就已经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说到这里,王霜轻声说道:“这一轮火炮之后,北齐淮军应该就不会再和我军硬碰硬的来了,最起码不会像这次一样,主动走进肃武炮的射程之内了,这火炮虽然厉害,但是颇为笨重,不好追人。秦将军准备下一步该如何动作?”
秦干戚低下头,呵呵一笑:“总有些东西,北齐是不得不守的,只要咱们一路打到燕都去,那些齐人就会主动进入咱们的火炮射程之内。”
第729章
姐弟俩的应对
这一战,淮军将士连启国将士的面都没有见过,就伤亡了五千人以上,这五千人当中,有一半是死在火炮之下,另一半是他们在逃窜的时候,互相踩踏而死。
不仅如此,淮军主将姜林,被一片甲叶砸伤了胸腹,一直咳血不止,基本无法处理军务,淮军的几个副将在一起商议了一番,也不敢在固守淮河,而是一边带着淮军朝北边后撤,另一边飞速往燕都报信。
北齐明镜寺在淮军里头也有耳目,还不等淮军的信使到燕都城,明镜寺的一个掌镜就已经把消息传到了燕都,太康帝姬姜璇作为明镜寺的寺主,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这位帝姬面无表情,从自己的帝姬府里走了出来,朝着燕都的皇宫走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9/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