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庶子(校对)第1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923

  蓟门关,就是大晋北边的第一雄关,也是北边外族南下的第一座关口,大晋的镇北军帅帐,就是在蓟门关的关城。
  经过一两个月的奔波,老校尉王钟还有沐英等本来皮肤就黢黑的人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李信倒是被晒黑了不少,整个人变成了小麦色,看起来成熟了一些,不再像是一个不靠谱的少年人。
  这一个多月时间,王钟不止教李信练拳,还教了他一些如何选择扎营位置,自己整兵列队的基础,一个多月下来,曾经啥也不懂的愣头青,变成了一个合格的武官。
  最起码他可以把手底下这四百号人指挥的你明明白白了。
  蓟门关远远在望。
  老校尉王钟站在最前面的一辆大车上,遥目看向高大的蓟门关,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李信骑在乌云马上,与大车并肩而行,瞥眼看到了难得多愁善感的老校尉,开口笑道:“王师父您不是南方人么,怎么跟着蓟门关有渊源?”
  王钟不咸不淡的回头瞥了一眼李信,沉声道:“当初叶帅带着我们从京城一路北上,打了整整八年才平灭了北周,最后就是打到了蓟门关附近,叶帅说就打到这里,于是咱们便不再继续向北。”
  说到这里,王钟有些黯然:“也是在那个时候,叶帅被召回京城,老子跟兄弟们也意兴阑珊,跟着叶帅回了京,后来朝廷给老子安排到了这劳什子羽林卫里,一转眼便三十多年了……”
  王钟口中的叶帅,就是陈国公叶晟。
  李信原先只知道这个老校尉是从军中退下来的,至于哪一个军就不太清楚了,现在听到他自己开口说出来,心中又多了几分敬佩之心。
  王钟今年也不到六十岁,也就是说当年他跟随叶晟从军中退下来的时候,不会超过三十岁,这正是一个军汉最巅峰的年纪!
  要知道王钟刚进入羽林卫的时候,就是校尉,只是他不会做人,三十年来未有寸进,一退下来就被分到羽林卫里做校尉,可见他在当时的征北军中也不是什么无名小卒,如果王钟愿意留在军中,这会儿做将军了也说不定。
  可是,就因为叶晟被召回京,王钟这批人也心灰意冷,干脆跟着叶晟一起回京,在羽林卫混了一份闲差。
  王钟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蓟门关,微微仰着头,开口道:“这座蓟门关,就是当年北周的北面门户,被叶帅带着我们一战而下,从此成为了我大晋的门户!”
  李信眯着眼睛笑了笑:“王师父,现如今这征北军的主将,是叶国公的长子叶鸣,你认得么?”
  王钟摇了摇头:“叶大爷出京是十几年前的事,那时候老子已经在京城里做事了,没有机会认识叶大爷。”
  这个老校尉有些神往的说道:“不过叶帅的儿子,无论如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得,这是一个叶晟的脑残粉……
  李信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说起来我跟叶国公倒有一面之缘,这一次等咱们回了京城,我带王师父去见见叶国公。”
  王钟先是神色激动了一下,然后深呼吸了一口气,摇头道:“听说叶帅这些年处境不是很好,最近几年门都不出了,我们这些老部下还是不要去见他了,免得给他老人家添麻烦。”
  两个人说话的功夫,他们已经到了蓟门关附近,几个衣甲铮然的边军,上下打量了一眼李信一群人,开口道:“你们是哪里来的?”
  李信坐在乌云马上,朗声道:“羽林卫校尉李信,王钟,奉圣天子之命押解军资,送到镇北军中来!”
  这个小卒有些怀疑,立刻报了上去,不多时一个队正模样的年轻人跑了过来,先是看了李信一眼,然后开口问道:“军资向来让兵部护送,哪有禁卫护送军资的道理?”
  李信沉声道:“这批东西有些特别,故此圣天子用亲军押送。”
  “可有文书?”
  “有。”
  李信从袖子里取出有兵部堪核的文书,还有盖了尚书台大印的文书,递了上去。
  这两样东西,缺一不可,如果程序出了错,这些边军可能下一刻就会乱箭射杀了李信等人。
  过了小半个时辰之后,这些边军终于确认了朝廷的文书,让开了一条路,放了李信他们进去。
  李信翻身下马,吩咐手底下的羽林卫原地等候,他自己带着沐英还有王钟两个人,迈步走进了位于蓟门关的镇北军帅帐。
  
第一百九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
  蓟门关附近有一个小镇,依着蓟门关而建,算是一个军镇,名叫北川镇,镇北军的大营就在这小镇附近,因为不在战时,所以主将叶鸣并没有住在大营的帐篷里,而是住在北川镇的一个小院子里,李信跟随这个边军左绕右绕有了小半个时辰之后,才走到了这叫院子门口。
  院子的条件并不是很好,最起码跟京城的那个陈国公府肯定是没有办法比的,最多也就是跟李信的那个院子差不多水平,不过这种档次的院子,在这里已经十分难得了。
  领着李信过来的边军对着门前守卫的两个亲兵低头道:“通报叶将军,京城的使者来了。”
  并不是每一个朝廷的使者,都可以叫做钦差,钦差是办皇差,代天子巡狩,而李信显然还没有这个资格,他只有朝廷两个衙门的文书,只能算是朝廷的使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信要去拜见这位镇北军主将,而不是叶鸣出来迎他。
  又过了一会儿时间,院子的门被打开,一个五十岁左右,满脸胡茬有些不修边幅的老将军,从院子里迈步走了出来。
  正是陈国公叶晟的长子,镇北军主将叶鸣。
  叶鸣出来之后,先是打量了面前这个少年人一眼,然后呵呵笑道:“你就是李信?”
  李信有些奇怪的看了叶鸣一眼,不明白这个边军主角是如何知道自己姓名的,不过该有的礼节还是不能少的,他对着叶鸣低头抱拳道:“羽林卫李信,见过叶大将军。”
  老校尉有些激动,抱拳道:“征北军老卒,见过叶大爷——”
  镇北军的前身,就是叶晟率领的征北军,不过打下北周之后,便改了名字。
  叶鸣有些吃惊的看了王霜一眼,开口道:“这位是……?”
  王钟嘴笨,不怎么会说话,李信开口笑道:“大将军,这位是我们羽林卫的校尉,当年是跟随叶国公北征的老卒,后来叶国公回了京城,他也就跟着回了京,一直在羽林卫里任事,因此见到大将军,有些激动。”
  叶鸣也闻言,上前拍了拍王钟的肩膀,笑道:“原来是父亲的旧部,按年份算,还是叶某的前辈,走,进去说话。”
  他把李信两个人引进了自己的院子里,三个人各自落座,奉茶之后,叶鸣抬头看了李信一眼,开口道:“一直听说李校尉年轻,不曾想这么年轻。”
  李信有些好奇的问道:“大将军,李信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您一个边关大将,是如何听说我的?”
  叶鸣开口笑道:“李校尉有所不知,在你们赶到之前,陛下的密信就送到了我手里,因此大概对李校尉有了一些了解。”
  说到这里,叶大将军的脸色严肃起来:“李校尉,你送过来的那种烈酒,真的可以祛避外邪?”
  北边这么多年,其实并不太平。
  三十多年前,北周被踏破京城,但是在这之前,北周的皇族带上北周的残兵出逃蓟门关外,北周的皇族乃是宇文氏,本就是鲜卑血统,在关外也能够混的开,三十多年过去了,残周在北边又成了一个新的部族,经常与其他北边的部族犯边。
  因此蓟门关附近常有战事,也常有人员受伤,镇北军每年不知道多少人死于炎症和破伤风,也就是所谓的“外邪入体”,如果这种烈酒当真可以祛避外邪,那么一年至少可以搭救上千条性命!
  李信点了点头,面色自信:“大将军,只要用这种烈酒清洗伤口之后再包扎,感染……感染外邪的几率就会小上很多,不说别的,至少致死率下降一半以上!”
  送到军中的酒,大概都在七十度以上,医用酒精大概是七十五度,这种程度的烈酒用来消毒,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不过李信不是医学生,对于这种东西,他心里只有一个概念,也不敢确切答复。
  叶鸣面色严肃起来,起身对着李信弯了弯身:“若能救活一半伤员都性命,李校尉就是我镇北军的大恩人!”
  三个人坐在屋子里又说了会烈酒的事情,李信从怀里取出一个木盒子,递在叶鸣身前:“大将军,这是陛下让我给你带来的千里镜,可以远视数里,先人一步发现敌情。”
  老实说,这种望远镜在不能大规模配发给斥候的情况下,其实用处不大,因为这个时代两军作战,斥候都是铺洒出去十里乃至于几十里的,这些斥候就是主将的眼睛,他们远远要比千里镜看的远。
  那些老斥候,如果碰到骑兵,趴在地上听一听声音,就可以听出来对方大概有多少人。
  要是这东西能够大规模配给前线的斥候,自然可以大量提升斥候的能力,但是如果只配给主将,那么用处只能是对方进攻的时候,站在高处看一下对面的军阵了。
  尽管如此,叶鸣见识了这个千里镜的妙用之后,还是很高兴的,毕竟有了这东西,守关的时候他就可以站在高楼上看清敌人的布置,从容应对。
  简单跟叶鸣说了一下千里镜的用法之后,叶大将军顿时就爱不释手,拿着这个千里镜四处观望。
  好一会儿之后,叶鸣才把千里镜收回了木盒子里,对着李信笑道:“前几天收到陛下的密信,本将心里多少还有些不服,现在见识到了李校尉本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说着,他转头看向王钟,呵呵一笑:“老兄弟能否回避一下,我与李校尉有些话说。”
  王钟立刻站了起来,对着叶鸣弯了弯身子,退出了正堂。
  李信有些好奇的看向这位大将军,开口笑道:“大将军有什么事,这么严肃?”
  叶鸣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李校尉可知陛下为什么派你过来?”
  李信愕然道:“难道不是为了给大将军送东西?”
  “这两样东西,都算是军资,兵部送来就是了,哪里需要天子禁卫跑这么远,陛下还指名了你亲自送过来,李校尉就没有细细想过其中的深意?”
  李信微微摇头:“不曾想过。”
  叶鸣眯着眼睛,呵呵笑道:“本将先前说过,李校尉到蓟门关之前,陛下先一步送来了一封密信。”
  叶鸣说话有些云里雾里的,李信还是没有太听清楚。
  叶鸣坐在主位上,低头喝了口茶。
  “陛下在密信里,让我给李校尉安排一些军功。”
  叶大将军神色平静,淡然一笑。
  “据情报,三天之后,残周会派人进攻蓟门关西面六十里的一处烽戍,大约有六百人的样子,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功劳,李校尉有没有兴趣,刚好路过那个烽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9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