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庶子(校对)第6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4/923

  但是谢岱却没有进去,在未央宫门口等着,到了现在还在未央宫里的,恐怕最次也是六部侍郎那个级别的朝堂大佬,即便不是尚书台宰辅那种决策层,最少也是大晋朝堂的核心层了。
  李信可以心安理得的走进去,但是谢岱不行,不管他姓什么,此时的他都没有资格走进未央宫。
  进了未央宫之后,李信直接进了天子寝殿,此时寝殿的正堂,天子的灵柩已经摆放好,十三四岁的太子殿下跪在天子灵前,时不时往火盆撒几张纸钱,保证香火不绝。
  另一边,礼部的尚书侍郎,还有尚书台的门下侍中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太康天子的谥号,庙号,以及后续礼仪。
  天子灵柩附近,还有三四个小皇子跪在两侧,呜咽哭泣。
  李信进了寝殿之后,看了一眼天子的灵柩,微微叹了口气,迈步走上去,在天子灵前跪了下来,叩首三次。
  太子殿下抹了抹眼泪,叩首还礼。
  李信行礼之后,起身轻轻拍了拍太子还有些稚嫩的肩膀,然后朝着尚书台几位宰辅的位置走去。
  如今,天子的后事实际上是这些人在操办,很多事情都要跟他们沟通。
  太康朝的左仆射,早已经不是曾经的浩然公张渠了,而是被天子从礼部侍郎的位置上,直接提进尚书台的沈宽,也就是如今的尚书台首相。
  沈宽这个人,三十岁取中进士,四十岁成功从御史台进入礼部,太承德十八年的时候,四十五岁的他出任礼部侍郎,成为朝堂上最年轻的侍郎之一。
  当然了,一年以后从龙有功,被封为兵部侍郎的李信,不能被计算在其内。
  这种年轻的侍郎,都是大有前途的,太康天子即位之后,沈宽也是第一时间倒向了新君,成为了太康天子的亲信,其后平步青云,在五十岁的时候成功进入尚书台拜相,五十二岁任左仆射,到如今已经在这个位置是做了三年时间了。
  同为“天子亲信”的李信,与这位沈仆射接触的并不多,毕竟他算是武将,不好与文官过多接触,先前充其量也就是见过几次而已。
  李信走到这位沈仆射面前,微微拱手:“沈相,听闻陛下遗诏之中,提及了李某。”
  沈宽本来正在与其他宰相议事,闻言转头看向李信,连忙对李信抱拳行礼:“李侯爷终于到了,昨夜老夫派人寻李侯爷许久了。”
  他之所以对李信这么客气,是有原因的。
  尚书省名义上的最高长官尚书令因为权柄过重,所以一直空悬虚置,所以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就是左相与右相,论职权基本是国朝最盛,品级是从二品,这个品级在文官里已经是到顶了。
  剩下的一品二品,类似于太傅之类,都是退休之后的荣誉头衔。
  理论上来说,左相右相,就算是位极人臣了。
  但是李信算是例外,他基本上是朝廷里唯一一个“在职”的一品官。
  他有一个从一品的“太子太保”虚职,而且这个虚职等到太子继位之后,就会把“太子”两个字摘了,变成正儿八经正一品的太保。
  因此,在品级上李信是要超过这些宰辅的,如果按照规矩,这五个宰辅在他面前,都要自称“下官”。
  说完,长须飘飘的沈宽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文书,递到了李信手里。
  “陛下遗诏,昨夜我等宣读之后,已经封存了起来,不过遗诏留了备份,写在这份文书里,李侯爷请看。”
  李信微微点头,伸手接过这份文书。
  “有劳沈相。”
  
第一百九十二章
四大辅臣
  天子遗诏,也就是传位诏书,可以说是朝廷里最重要的文件了,这种文书宣读之后,就会密封起来,放进宫里的天禄阁之中封蜡保存,没有特殊情况,是绝不会取出来的。
  历代天子的传位诏书,都是封存在天禄阁之中。
  因此,李信所能看到的,也只能是这个被誊录下来的副本了。
  即便是誊录,也不是谁都有资格誊录,只有有资格看到遗诏的大臣,才有资格抄录下来。
  李信面无表情,接过文书之后,缓缓展开。
  传位诏书的格式一般来说都差不多,开局无非是“朕躬德薄,幸承大统”,然后在写在位期间如何战战兢兢,如何爱岗敬业,这两部分都是大同小异。
  最关键的是最后的部分。
  按照大晋的规矩,新君十六岁亲政,未满十六岁,可是要设置辅臣,暂掌政事的。
  李信看前面的内容,都是一扫而过,很快看到了最关键的部分。
  “皇长子姬延,德行深厚,深肖朕躬,着即皇帝位……”
  “然太子年幼,尚不能主政朝廷,择辅臣四人,以辅弼天子,周转民生。”
  看到这里,靖安侯爷的眼神微微变了变。
  辅臣的这个位置,代表着天大的权柄,太子今年十三岁,再有十来天过了年就是十四岁,也就是说辅臣最起码可以把持朝廷至少两年时间,在这两年时间里,四个辅臣只要意见一致,就可以代行王事!
  如果李信能够拿到这个位置,那么接下来两年,无论他想做什么,都不会有什么阻挡。
  法理上,就占了便宜。
  他朝下看去。
  “任尚书左仆射沈宽,中书令公羊舒……”
  “大都督府左都督姬林,御史大夫严守拙四人,为新君辅臣,望尔四人,能够襄助朝纲,兼济天下……”
  接下来,就是一段华丽而又生僻的骈文了。
  老实说,看到这四个人的名字里没有自己,李信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是并不吃惊。
  如果之前没有西南的事情,天子驾崩,他李信应该可以拿到一个辅臣的位置,但是先前已经有了矛盾,西南对朝廷行成了威胁,天子自然不可能再假皇权于李信,毕竟这与掷尖刀与贼人没有什么区别。
  而这四位辅臣,还是很有深意的。
  左相沈宽自然不必多说,如今是他在主政尚书台,朝廷政务大多都要经过他的手里,无论如何这个辅臣的位置绕不过他,至于中书令公羊舒,乃是承德朝就拜相的宰辅,四个辅臣的位置给他一个,也没有什么问题。
  另外两个就更简单了,大都督府左都督的位置,向来就是姬家人专属,前任左都督姬平,因为老迈不堪,没有办法继续掌握大都督府,因此大都督府的新任左都督,就落到了这位魏国公姬林的头上。
  大晋的异姓国公只陈国公府叶家一家,但是姬姓的国公,便不是如何稀罕了,毕竟向赵王还有齐王那种王爵,就算代代削爵,也要掉两代人才能掉到国公。
  而另一位御史大夫严守拙,也是承德朝旧臣了。
  他曾经任大理寺的大理寺卿,乃是朝廷的大九卿之一,本来大家都以为他的官运会止步在大理寺卿的位置上,但是这些年太康天子又把他调到了御史台,一路让他做到了监察御史的位置上。
  四个辅臣,尚书台的两个负责政务,御史台的一个负责监察官员,而负责调派兵力的大都督府,自然是负责军方,如此,一个近乎完美的权力制衡就这么完成了。
  太康天子留下来的这份遗诏,一定深思熟虑了很长很长时间。
  想到这里,李信继续往下看。
  一段漫长的骈文之后,一行字出现在了李信眼里。
  “国朝西南,有平南军逆贼未清,北疆,亦有残周余孽未平,朕辛苦十年,未能竟功……”
  “南北各有隐患,极易再起战事。”
  “若有战事,禁军左营将军,太子太保李信,禁军右营将军,忠勇侯侯敬德,可以参知军事……”
  看到这里,李信深深叹了口气。
  整个遗诏数百字,提到他的也就这么一句。
  所谓参知军事,就是一旦朝廷跟别的势力打起来了,他就不止是一个带兵的将军,而是可以进入尚书台,与这些辅臣宰辅们一起商量,究竟是打还是不打,到底要怎么打。
  而且他只是可以“参知”,也就是说只能跟这些人商量,并不能直接做决策。
  平常的时候,他连“参知”的权力也没有。
  即便如此,天子还是不放心李信,又把侯敬德也写在了圣旨里。
  其实侯敬德本来不应该出现在这份遗诏里,天子安排好的人其实是裴进裴大将军,不过裴进因为征西南大败,惹恼了天子,丢了禁军的差事,这个名字才落到了侯敬德头上。
  他是被硬“加”进来的。
  看到这里,李信合上文书,递还给了沈宽。
  “恭贺沈相,荣膺辅臣之位。”
  沈宽默默摇头,叹了口气:“李侯爷折煞老夫了,哪里来的什么恭贺可言?大行皇帝正值盛年,突然就这么去了,朝廷里天大的担子,压在了尚书台的头上,老夫本来就是平庸之辈,侥幸进了尚书台而已,也不知道能不能撑得过这两年,把江山交到太子殿下手里。”
  如今的太子殿下,还没有正式即位,也就还是太子,等三天之后,他就是正儿八经的皇帝了。
  李信回头看了一眼太子,微微低头:“如此,便不打扰沈相忙碌了,沈相有什么需要靖安侯府忙的地方,尽可以来侯府寻我。”
  沈宽拱手道:“李侯爷客气,有事一定麻烦李侯爷。”
  李信与他告辞之后,转身四下看了看,终于看到了萧正的影子,他迈步走到萧正旁边,沉声问道:“萧公公,可看到长公主在哪么?”
  萧正已经好几天没有睡觉了,这会儿他正在四下忙碌,听到了李信的话之后,他停下了手里的差事,连忙回头对李信躬身道:“回侯爷,殿下她上午还在未央宫,这会儿应该陪着太后娘娘去坤德宫歇息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4/9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