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庶子(校对)第8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3/923

  很快,辰时便到了,未央宫正门大开,殿中宦官高声唱道:“百官入殿。”
  李信走在最前面,文武百官都跟在他身后,迈步走进未央宫大殿。
  年幼的天子在大太监萧怀等人的簇拥下,进入了未央宫中,一身红衣的萧怀站在御座旁边,先是照常看了一眼文武百官,当看到李信的身影之后,这位在宫中做了十多年少监,好容易穿上红衣的大太监,狠狠打了个哆嗦。
  帝座上的天子,也看到了站在最前面的李信,他有些慌张的站了起来,想要开口说话,却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能又坐了下来。
  朝会很快开始,少年天子咳嗽了一声,直接开口问道:“太傅这些天一直在家休养身子,今日亲自上殿,不知道是……?”
  李信这才手捧朝笏,往前走了一步,对着天子微微躬身,开口道:“陛下,臣……有一事要上书。”
  他这话一出,未央宫里的文武百官包括天子在内,都有些疑惑不解。
  现在京城军政,尽在你李大将军手里,你有什么事情直接吩咐下来就是了,何苦要跑过来装这个逼呢?
  新天子愣了愣,然后连忙开口:“太傅但说就是,……朕无所不应。”
  李信对着天子微微躬身,然后从袖子里取出一份奏书,捧在手里,对着天子沉声道:“先师叶公,一生战功彪炳,为大晋立下无数功劳,今江北大地,尽是先师开辟,老人家于太康八年病故,但……至今,无有追封。”
  李大都督声音低沉:“臣以为,以先师功绩,至少应当追封郡王才是。”
  李信这番话,其实完全没有什么问题,以叶晟的功劳,不要说死后,生前就应当封王才对,但是大晋太祖有祖训,非姬氏不得称王,因此叶老头带着泼天的功劳,也只是一个陈国公而已。
  非但如此,因为这个祖训,国公的位置就到顶了,哪怕是在他死后,朝廷也没有给他追封爵位。
  这件事情,叶家后人心里一直有些不高兴,但是没有人敢违逆太祖祖训,也就没有人敢开口,李信身为叶晟唯一一个弟子,由他在朝廷上提出来,自然再合适不过了。
  这话一出,未央宫里落针可闻。
  明面上,李信是为叶国公讨要封号,但是这件事背地里另有意味。
  太祖皇帝圣训,非姬氏不得称王,如今你叶晟称王,开了这个先例,那接下来还会不会有陈晟称王,赵晟称王?
  你李长安,又会不会称王?!
  如果是在太康朝或者元昭朝,哪怕李信已经位极人臣,说出这番话也一定会被骂的狗血喷头,甚至会被文官们追着喷,但是如今……整个未央宫里没有一个人敢说话,落针可闻。
  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提一句“太祖祖训”。
  因为大家心里很清楚,惹恼了这位靖安侯府,不要说太祖祖训,就连太祖的牌位,都可能被直接给掀翻了!
  见没有人敢说话,李信微微皱眉,左右看了看,开口问道:“莫非诸位以为,先师的功绩,当不得一个宁陵郡王么?”
  “自然是当得的。”
  没有人说话,尚书右仆射赵嘉连忙站了出来,手捧朝笏,开口道:“叶老国公奋战八年,助我大晋一统天下,此乃不世之功,这等功绩,无论何等封赏都不为过。”
  这位年轻的宰辅回头看了一眼朝中的文武百官,笑着说道:“诸公说是也不是?”
  李信与赵嘉都发话了,朝中的这些官员自然明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立刻随之附和道:“赵相说的是,以叶国公之武勋,早就应该追封郡王,先前是朝廷失责,把这件事给忘了。”
  有些脸皮厚一点的,直接开口道:“一个郡王,未免委屈了叶公爷!”
  “叶老国公功绩彪炳史册,自然当得一个郡王。”
  大臣们都这么说了,本就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新天子,自然不会再有什么意见,年仅十二岁的天子,脆生生的开口道:“既然如此……就让礼部去办这件事罢。”
  一件公然悖逆太祖祖训的事情,就这样毫无阻碍的被办了下来。
  ……
  散朝之后,赵嘉跟在李信身后,走出了未央宫,开口笑道:“大都督这一招高明,一来可以试探朝中官员的态度,二来也可以让拉叶家下水,更可以为将来做下铺垫。”
  李信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赵嘉,然后微微摇头。
  “幼安兄想错了。”
  “今日这件事,我很早就想做了。”
  “叶师憋屈了半辈子,为人弟子,力所能及的时候自然要给他争一点回来,不管他能不能看得到,都是应该的。”
  “其他的事情,我没有去想。”
  
第一百九十章
延康元年
  李信为叶晟讨要王爵的举动,被京城绝大多数官员看在眼里,在有心人的解读之下,这个行为便变了味道,很多投机之人已经开始琢磨如何捣鼓一些祥瑞或者不祥出来,然后上书“劝进”了。
  劝进这个行当,乃是天底下最容易做的买卖,历史上只要有人想要当皇帝,第一个劝进的人即便没有被采纳,接下来也会官运亨通,当然了,以现在大晋朝廷的局势,一两年之内不会有蠢物跳出来劝进,不过他们的确已经开始捣鼓“天降预兆”。
  此时的李大都督,对于这些一无所知。
  从朝廷上回来之后,他便开始亲自准备年夜饭,这些年他一直四处奔波,很少能跟自己的家人们一起过年,如今好容易安稳下来一些了,老婆孩子都在身边,这个年节自然要过的隆重一些。
  年三十的一大早,这位大都督便开始在厨房里忙活,基本上他上辈子会做的菜式小吃,都被他做了出来,钟小小也起了个大早,帮着自己的兄长忙活。
  本来这些厨房里的事情,九公主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李信沾染的,但是李大都督执意要亲自下厨,九公主无奈之下,只能点头答应。
  李信的大女儿李姝,也跑到厨房里跟着忙活,这丫头一生下来,李家就已经发迹,基本上没有下过厨房,在厨房里倒腾了半个时辰,就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满脸狼狈。
  这丫头满不在乎的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黑灰,她跑到灶台下,看着正在烧火的钟小小,也搬了一把小凳子坐在钟小小身边,脆声道:“小姑姑你还会烧火呢?”
  她出生的时候是太康三年,那个时候钟小小已经跟了李信不少年头,不怎么下厨房了,等到李姝记事的时候,钟小小就基本没有自己做过饭,因此她也是第一次看到自家的小姑姑下厨房烧火。
  钟小小熟练的把柴火填进炉灶里,对着李姝温柔一笑:“姑姑三四岁的时候便会烧火了,烧了好些年呢。”
  说着,钟小小看了一眼正在厨房里忙活的李信,想起了当年那个在破庙里几乎被冻毙的少年人,轻声道:“当年你阿爹刚到京城的时候,便是我给他烧火,烧了差不多一年呢。”
  事到如今,李信当年在京城卖碳的事情,已经鲜为人知,就算知道的,也不会轻易提起,钟小小要顾全兄长的面子,从没有在别人面前提起李信当年窘迫的时候。
  这时候,正在腌制鸡腿的李信,听到了姑侄两个人的对话,放下了手边的活计,笑着说道:“那时候阿爹刚到京城,差点冻死在雪地里,要不是你小姑姑搭救,这会儿就不会有你们姐弟了。”
  “阿爹还在京城里卖过一段时间木炭呢,那时候就是你小姑姑给阿爹烧火。”
  李姝自然不会明白当年李信的处境如何险恶,听到了这番话之后,挠了挠头:“阿爹,碳是怎么烧出来的?”
  李信伸出手,帮她擦了擦脸上的黑灰,笑着说道:“你呀,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说完,李信扭头看向钟小小,轻声道:“小小,这边忙活的差不多了,你去一趟秦淮坊,把崔姐姐请到家里来,咱们吃一顿年夜饭。”
  这丫头跟着李信的时候,才五六岁年纪,那时候李信也不过十六岁而已,基本不懂得如何照顾小女孩,无奈之下只能经常托付给崔九娘照看,如果按时间来算,钟小小基本上就是崔九娘带大的。
  不仅如此,崔九娘还教她读书识字,算是她的老师。
  钟小小连忙起身,一边洗手一边说道:“我这就去请崔姐姐过来。”
  说着,李信微笑道:“还有你家那个赵将军,也赶紧叫来,说好来家里吃饭的,怎么到现在都还没有过来?”
  钟小小脸皮薄,听到李信调笑,脸色就有些发红,有些不好意思的低头道:“他……整天忙活着羽林卫的事情,经常半夜才回家,今天一大早就出门了,我与他提过这件事,他说下午再就过来。”
  “忙着羽林卫的差事?”
  李大厨师皱了皱眉头,闷哼道:“羽林卫有什么好忙活的?还要忙活到半夜才回来,你转告那小子,怠慢了我家妹子,他这个羽林中郎将干脆就不要干了。”
  这句话显然也是玩笑话,不过钟小小当了真,连忙摆手:“赵……赵放他很认真的在给大兄做事的……大兄……”
  李信哈哈一笑:“与你开玩笑的,快去请人过来罢,一会儿大家都该到齐了。”
  钟小小“诶”了一声,转身离开了厨房。
  李大都督擦了擦手,扭头又去钻研自己的“骨肉相连”去了,小阿涵站在自己老爹旁边,满脸好奇的看着李信忙来忙去。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阿爹你亲自下厨呢。”
  李信笑眯眯的扭头看了一眼自家大闺女。
  “你阿娘最好吃,当年要是没有这个手艺,可能就不会有你们姐弟了。”
  李大小姐这会儿也已经长成了少女,闻言立刻来了精神,拉着李信的衣袖,追问当年父母恋爱的故事,李信一边弄着吃食,一边笑呵呵的跟自己的大闺女讲故事。
  ……
  靖安侯府的这场年夜饭,请的人不少,但是也绝不算多。
  按照此时李信的身份,京城里三品以上的官员应该悉数到齐才是,但是事实上靖安侯府并没有大摆筵席,只是置办了一场家宴。
  家宴上的菜,李信自己动手弄了四五个。
  整个京城里,有资格吃到李信手艺的人并不多,主要是李家的家人,其中包括李朔还有李朔的妻儿,以及被九公主从宫里接过来的太皇太后,再加上沐英赵嘉,以及崔九娘还有钟小小一家人。
  本来叶家人应该到场的,但是叶璘叶茂都不在京城,李信给陈国公府以及宁陵侯府都去了帖子,但是不管是叶茂的儿子还是叶璘的儿子,因为家里的大人不在,都没有敢擅作主张前来赴宴。
  满打满算,也就是二十来个人而已。
  这一场家宴,没有太多政治因素,就像普通的老百姓一样,大年三十一家人聚在一起,简简单单的吃了一顿饭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3/9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