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天有48小时(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694

  因为在静止世界中,唯一能活动的人只有他,说他是无敌的也不为过,像札维尔查这样的怪物,沈熙熙和她的团队都束手无策,然而在静止的世界中张恒只用一把美工刀就轻松解决了这个威胁。
  同理,他对付另外六个玩家也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
  系统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保护其他玩家临时开放了一个过渡副本,把他扔了进去,因为过程非常匆忙以至于这个副本甚至都没有设置任何任务,不过张恒不知道副本本身是否像苏芬战争那样有什么危险,于是他问金发美女,“现在是什么时间?”
  “时间?唔,10点35分。”金发美女看了下手上的手表。
  “日期呢?”
  “2月12号。”
  “哪一年的?”
  “你在开玩笑吗?当然是1955年啊。”金发美女道,“嘿,我不知道你们麻省理工的学生是不是都喜欢用类似怪异的举动来出风头,但是我需要提醒你如果我们再迟到的话,你在刘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的实习会被取消的。”
第三十四章
异国的亲切感
  阿波罗计划训练营的副本时间是在1969年,如果金发美女没有说谎,那么他现在就是在阿波罗计划开始的十四年前。
  张恒没记错的话,这时候就连NASA都还没有组建,不过它的前身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倒是在1915年就成立了,实际上在跟随金发美女来到实验室,见过其他实习学生和实验室主管后张恒也终于搞明白了刘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是个什么地方。
  它是NACA下属的第三座实验室,原名叫飞机发动机研究实验室,成立之初是为了解决美国发动机制造上的落后情况,1939年二战爆发,欧洲的液冷发动机对比美国的空气冷却发动机在作战方面有速度和高度优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美国国家级发动机研究设施匮乏,于是推动国会1940年批准了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属机场附近建设发动机研究中心的提案。
  飞机发动机研究实验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1948年改名刘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用以纪念过世的NACA航空研究部主任乔治·W·刘易斯,但是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其实是格伦研究中心(1999年再次改名),是NASA的重要研究机构,专门从事航天发动机的研究。
  虽然这次的过渡副本是系统为了应对张恒搞出的bug强行开启的,但是并没有完全脱离阿波罗计划训练营的主副本,而是给了他一个麻省理工研究生的身份,把他丢到了十四年前的刘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不出意外的话等到时停结束后他还会回到阿波罗计划训练营的副本中。
  就结果而言这当然没有直接时停好,他可以在静止的世界里解决掉竞争对手,等于提前通关,但是从之前的提示音来看,因为并不能判定他是否作弊,系统在保护其他玩家的前提下也对他做出了一定的补偿。
  刘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是NACA下属的重要实验室,里面工作的人都是当时美国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NACA解散后并入NASA,这些专家的工作重点也转向航空科技,张恒虽然没法在这里直接学习到日后的航空知识,但是却可以提前补一补前置的物理学,工程学以及空气动力学知识。
  而且刘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就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属机场旁边,他虽然没法提前完成换个角度看地球的主线任务,但幸运的话他至少可以开着飞机在天上兜两圈,用于阿波罗计划训练的T-38教练机这时候还没有研发出来,但是前身T-33却是在50年代初就被引入飞行训练。
  张恒之前在跑道上看到的那架喷气式飞机不出意外的话就是T-33了。
  不过在此之前他必须先解决一个麻烦,系统给他的身份是麻省理工的研究生,而且很快张恒就知道了刘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为什么要招募一批研究生实习,因为NACA启动了一项高超音速研究发动机计划。
  ——X-15,直接采用火箭动力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6.72马赫,接近六倍音速,最高距地飞行高度107.8公里,直接冲出卡门线,进入太空,直到21世纪依旧是人类最快的有人驾驶飞机。
  1955年X-15的研发计划正式启动,刘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也参与其中,招募张恒他们这批麻省理工的研究生就是为了协助实验室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进行相关研究,但问题是张恒这个硕士是系统充话费送的,他希望能在实验室学到相关知识,但是一旦他曝露了自己没有任何基础,更大的可能是会被直接送回学校。
  而且即便情况往最好的方向发展,他依旧能留在实验室里,在科研任务这么繁重的情况下,又有谁会愿意为他从零开始补课呢。
  张恒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出对策,负责人力的金发美女已经开始将这批实习的研究生分配给实验室的工程师了,当然如果工程师有特别想要的人也可以直接点名,其中就有两个工程师应该是和其中一些研究生有过接触,直接挑走了自己要的人。
  不过绝大多数人只是将自己的需要告诉了金发美女,等着人力分配,而张恒没想到却在其中还看到了一个黄种人的面孔。
  要知道现在可不是后世,在五十年代的美国,尤其在顶尖科研机构中亚裔的人数并不多,更何况从对方的样子来看,还有很大可能是中国人。
  因此张恒试着用中文向对方问了一声好,后者的脸上露出一抹惊讶之色,显然也听懂了张恒的问话,不过张恒现在的相貌经过系统修正,欧美人的特征更明显,因此那名中国工程师有些意外。
  张恒不得不再次开口道,“您好,请问我能做您的助手吗?”
  “你是什么专业的?我在做叶轮机械流动理论方面的研究,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经济学,大二学生。”张恒惭愧,这种事情瞒是瞒不住的,与其到分配了任务后再说出,还不如现在再坦白。
  “……”对方明显也被这回答给镇住了,好久说不出话来,拿不准这是不是什么美式幽默,又或者什么隐形歧视,毕竟他在美国求学这么多年也不是没受过歧视。
  “抱歉,我因为一些原因需要留在实验室里,而且如果可能的话我还希望能学到一些工程学知识,您要是实在觉得麻烦的话我也可以去其他人那里碰碰运气。”
  因为以上的对话是用中文进行的,除了两人外其他人听不懂,因此张恒并不担心别另外的人听去,他也并不是太担心对方会将他的底细告诉其他人,因为华裔在国外基本上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不过如果对方拒绝他,那他想要在实验室一直摸鱼倒是不太容易。
  好在不知是否因为张恒那一口流利的中文打动了对方,让对方在遥远的异国感受到了一股亲切感,犹豫了片刻后男人重新开口道,只有简单的一个字,“好。”
  之后他走到金发美女那里,要了张恒,再加上另外一个被分配过来的麻省理工女学生,这就是他的两个助手了。
  等事情告一段落,回到实验室里他对张恒伸出一只手来,“我好像还没有自我介绍过,吴仲华,中国人。”
  “张恒。”张恒也报出了自己的真名,顿了顿,随后补充道,“中国人。”
  注:吴仲华,中国航空界的钱学森,麻省理工博士毕业,曾在刘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工作过,创立了国际公认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和那个年代很多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放弃了国外高薪,之后带着妻子借旅行的名义从欧洲辗转回国,夫妇两人都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不过现实世界的这个时间节点他实际上已经回国了,还是写到他,除了剧情需要外也有我一点私心,希望更多人能知道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吧。另外,过渡剧本不是重点,很快就结束,重点还在阿波罗计划。
第三十五章
喝一杯吧
  在刘易斯飞行动力实验室的生活大概是张恒在副本中最单纯的一段日子,实验室里的人除了金发美女这个人力兼行政和天天往国会跑扯皮预算的主管吉姆外,都是最纯粹和狂热的科研工作者,彼此间没有太多勾心斗角,再加上过渡剧本中没有主线任务,也没有生存的威胁,所以张恒的日子过的也很简单。
  每天跟着吴仲华学习工程学知识,除此之外就是用实习的工资请机场飞行员去附近的酒吧夜总会嗨皮,张恒在第二个月就成功坐上了飞机,在第四个月的时候则顺利摸上了T-33,作为乘客感受了一次亚音速飞行,这么下去距离他独自驾驶飞机上天也不远了。
  不过吴仲华却在这时候跟NACA提出了辞职请求,对外宣称更喜欢学校的生活环境,下一站准备去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大学担任教授,这件事情甚至惊动了NACA的主席格伦南,挽留未果后实验室的众人给吴仲华开了个小型的欢送会。
  张恒没有参加欢送会,只是在吴仲华夫妇离开的时候开着借来的雪佛兰将他们送到了车站。
  他是少数几个猜到吴仲华真实意图的人,虽然吴仲华留在实验室里对他更有利,而且严格来说这也只是一场游戏,但是无论身处何方,在什么时空,经历多少次轮回,依旧有人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所以张恒没有劝吴仲华留下。
  更何况吴仲华已经帮了他很多了,现在的他虽然依旧比不上同批那些工程系毕业的正牌麻省理工研究生,但是毕竟过了四个多月,他已经开起了工程学的技能,对吴仲华在研究的部分也很熟悉了,类似收集数据,往现成的模型里填充这样的事情都没什么问题,就算换个人接手吴仲华的工作他也可以继续留在实验室摸鱼。
  ……
  目送载着吴仲华夫妇的火车远去,张恒并没有着急回到实验室,听说接手吴仲华工作的工程师是兰利实验室抽调的,对方在明天才能赶到,因此在这之前张恒和另外那个女助手都没什么事,等于是放假了,张恒开着借来的车在克利夫兰闲兜了一圈。
  他买了两张帕蒂佩姬的黑胶唱片,一只汉堡和墨西哥玉米饼,竟然还意外点亮了一个成就,拿到了三点积分,之后他在市公园中喂了鸽子,赶在日落前重新回到实验室,结果他刚下车,就被火急火燎赶来的金发美女给拉住了。
  “太好了,实验室新招募了一个试飞员,他已经到了,就坐在一楼的走廊里,但是国会那边有突发状况,我现在要和吉姆先生赶过去,所以只能拜托你先带他参观一下机场和实验室了。”
  她的语速很快,同时一边说着一边还把手里的一大摞文件也塞进了张恒的怀里,“还有,这些东西也麻烦帮我交给玛吉博士吧。”
  她说话的时候,远处的黑色捷豹XK120一直在不断的按喇叭催促。
  金发美女送给张恒一个飞吻,“后天回来我会请你和咖啡,就这么说定了。”之后不等张恒回答就拉着裙摆,踩着高跟鞋噔噔噔的跑上车去。
  张恒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实验室的接待员,抱着那堆东西来到了走廊上,那里果然已经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等待了。
  他的年龄看起来不大,只有二十岁出头的样子,不过不同于这个年纪的其他年轻人,他的身上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安静,就像始终在思考着什么,与此同时他的举手投足间也在展露着军人的气质。
  对于最后一点张恒倒是并不太意外,实验室招募的试飞员很多都是军方出身。
  看到张恒走来,他表现的很有礼貌,从位置上站了起来。
  “你好,我是大卫,实验室的实习生,你就是新来的试飞员吧,简让我带你先参观一下以后的工作地点。”
  “谢谢。”男人道,同时伸出手来,“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前海军飞行员。”
  他的声音沉稳,坚定。
  张恒和对方相握的手停顿了一下。
  “怎么了?”
  “没什么,很高兴认识你,阿姆斯特朗先生。”张恒道。
  “我也是。”
  “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先把这些文件送到玛吉博士那里去,之后再开始我们的参观。”
  阿姆斯特朗点了点头。
  张恒没想到会在1955年提前遇到日后的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说起来他的人生履历中的确有一段在NACA下属的实验室做试飞员的工作,这时候的宇航员先生看起来格外的年轻,按照时间计算,他现在应该还只有25岁,结束了海军服役后重新回到校园中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教育,但还没有取得航空工程学的硕士学位。
  后世他在登月成功后一直表现的非常低调,在大学教书,过着隐居一样的生活,几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也没有写过自传,很多人不知道阿姆斯特朗并没有在月球上给自己照过照片,那张广为流传的登月照实际上是他的队友巴兹·奥尔德林的,我们现在只能从他头盔的反光里勉强看到阿姆斯特朗的影子,还有那张著名的登月脚印,同样也来自巴兹·奥尔德林。
  和他那位爱出风头的队友不同,阿姆斯特朗是一个非常谦逊低调的人,尤其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大概只有和他接触过的人才知道。
  不过张恒更感兴趣的是阿姆斯特朗的飞机驾驶技术,据说他在16岁的时候就拿到了机师牌,还在他拿到驾照之前,在加入NASA前曾驾驶过200多种不同型号的飞机,这也是为什么NASA会选择他成为宇航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是张恒尚不清楚,1955年的这次相遇是否会影响到14年后的另一个副本。
  在把手里的文件送给玛吉博士后,张恒重新回到了阿姆斯特朗面前,“所以,你是刚来到克利夫兰的吗?”
  “是啊,我向爱德华空军基地的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递交了申请,不过那边暂时没有名额,于是我就被安排到了这里。”阿姆斯特朗道。
  “既然这样,那参观结束后我们去喝一杯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6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