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战之鹰击长空(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165

  “怎么了?”罗恩问。
  “我就是觉得那个人有点阴森森的,好像个幽灵。”
  “我一点都没觉得呀。哦,我听说,爱丁堡最容易遇到幽灵的地方其实不在这里……”
  ……
  一转眼,已经是华灯初上的时分了,罗恩拉着娜佳从一条被封闭着的小巷里钻了出来。娜佳脸色苍白,胸口急剧的起伏着。
  “怎么样?这次刺激了吧?”
  “是有点吓人!……”娜佳喘着气说,“刚才我真的听到哭声了,罗恩你听到没有?”
  “没有呀,我只听到了风声而已。”
  “就在那风声里面,真的夹着有哭声。”娜佳说,“好像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的声音,那哭声一会儿远,一会儿近,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而且,我还感觉到她用手摸我的裙子,还在我小腿上掐了一下。”
  “小女孩的哭声?”罗恩想起有关这条叫做玛丽·金小巷的巷道的一个传说了。据说当年有一个叫安妮的小女孩,因为被怀疑染病而被狠心的父母抛弃在这条巷道中。这个小女孩就在巷道里走来走去,到处找她的父母,直到死在里面。传说她死后成了幽灵,最喜欢用手拉人家的裙子。想到这里,罗恩倒是有点紧张起来了。
  “你没事吧?”罗恩焦急的问。
  “我的腿很疼,越来越疼了。”娜佳邹起眉毛,蜷起了右腿。
  “我看看!”罗恩也顾不得什么礼节了,一把把娜佳抱了起来,放在几步外的路灯旁的长椅上,然后借着路灯光看了看娜佳的小腿。
  “什么痕迹也没有呀。”罗恩说,“要不我抱你到医院去看看?”
  娜佳突然笑了起来,笑的花枝乱颤,眼泪都要出来了。
  “傻瓜,骗你的呢!玛丽·金小巷里的安妮的故事,我以前在书里面看到过。”
  “你!你这个家伙!”罗恩恶狠狠地说,“我真要好好的教训教训你!”
  “那你打算怎么处置我?”娜佳的微笑里带着黑天鹅式的娇媚。
  ……
“美国第一集团军群的存在,对我们的压力很大。我相信,美军可能先以十余万兵力,在法国加莱以外的某处——我个人认为会是诺曼底——发起一次牵制性的佯攻,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并将我们的主要力量,尤其是我们的装甲部队吸引住。然后第一集团军的主力就会直扑加莱。一旦敌人登陆成功,就会直插加莱港,以夺取港口。由于兵力不足,加莱港的失守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当然会对加莱港进行了破坏。可是,敌人的工程能力相当的出色,他们很快就能恢复加莱港的吞吐能力。然后,美军第一集团军群的一百多万军队就会从多佛上船,迅速的在加莱上岸。然后沿着**公路,将我军切割开来。那样的话,元首,我们可能就会在西线遭遇到一场大失败。为了避免这种可怕的情景,我们必须将这两个SS装甲师留在靠后一点的位置上。这样,一旦敌军真的发起了这样的攻击,我们手中就有了能给他们迎头一击的战略预备队。
  至于如果敌军因为我们在加莱有所防备,而将第一集团军群的部队用于诺曼底方向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诺曼底滩头附近缺乏深水港口。重型装备,尤其是装甲部队将很难迅速登陆。如果敌军将大部队投入,他们的登陆效率会非常的低。我们可以先允许一部分敌军登上来,等他的规模大到不可能是佯攻,而重武器有没有完全登上来的时候,抓住这个时间窗口,用配置在二线的战略预备队的装甲力量,以一次迅猛的攻击消灭掉那些已经登上来的轻步兵。这个计划中,最大的问题是我军装甲部队在敌人空袭下的作战能力。对此,我询问过帝国元帅戈林,他向我保证,德国空军的决死出击能够在关键的时间里给我们以支持。另外,装甲部队的调动也完全可以主要在夜间进行,从而避开敌人的空中优势。我相信,一旦我们给美英带来这样的打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就都不需要担心西线的问题了。”
  希特勒手里拿着的这份文件这是德国西线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给给他的电文。而在他的桌子上,还有一份观点于此完全相反的文件。不用说,那份文件的作者是隆美尔元帅。
  但就希特勒本人的心理而言,他更倾向于相信隆美尔元帅。隆美尔和那些贵族军官们不一样,他不会胡乱的欺骗自己,不会当面朝着自己喊“元首英明”,而一转过背去就说自己是个军盲,只会捣乱。但是龙德斯泰特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关于加莱的炮台,雷德尔是怎么说的?盟军硬攻能攻破炮台的防御吗?”希特勒问。自从上次破获试图破坏炮台的间谍案之后,希特勒对加莱的炮台就格外的关注。
  “元首,雷德尔元帅认为,如果不惜一切代价的话,盟军是可以攻破加莱炮台的。”一个侍从官回答说。
  “给我拿份地图过来!”希特勒说。自从莫斯科战役之后。希特勒就越来越喜欢自己看地图了。
  侍从官在希特勒宽大的办公桌上铺开了一张大比例的地图。希特勒戴上眼镜,认真的查看着。
“这个美国陆军第一集团军群驻扎在哪里?”希特勒问。
  “元首,按我们现在掌握的情报,他们是这样部署的……”侍从官赶忙回答说。
“敌人的物质力量的确强大,我们只有依靠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才有胜利的可能,这正是日耳曼人的长处。恩……对美军第一集团军群的情报工作还要加强。我记得当年为了准备海狮计划,我们在英格兰埋下了不少谍报人员。通知希姆莱,制定一个计划,唤醒他们,让他们集中力量打探与第一集团军群相关的情报。恩,这个计划就叫做‘幽灵’好了。”
第二百零一章
第21联队的军舰
  希特勒对希姆莱控制的情报系统寄予了厚望,但事实上,德国人的情报系统到这个时候早就残破不堪了。相比根基深厚的英国情报系统,财大气粗的美国情报系统,以及秉持着有错抓,没错放的原则的,在几十年的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苏联情报系统相比,他们越来越力不从心。
  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更要命的原因是,经过了几年的战争,纳粹的理想,或者说法西斯的理想已经破灭了。搞情报工作,是最需要自我牺牲精神的。千万别以为干这个就像邦德片里那样,美女跑车轮流换的。这个行当,就像某教主在某本烂尾书里说的那样,压力大,规矩重,牺牲大。必要时很可能为了某个目的就被毫不留情的牺牲掉。就像那位成功的给“林德曼”炮台的火炮驱动电机换了保险丝的那个“丽莎”,此人的表现不可谓不卓越,但是她的上级,却会为了达成欺敌的目的而毫不犹豫的将她出卖给德国人,然后再将奉命出卖她的人作为“叛徒”干掉,好进一步取信于德国人。入了这个行当,就等于进入了鬼域。
  而这个行当,偏偏又要求其参与者的高能力。而拥有这样的能力的人,若是从私心出发,又何必从事这样的行当?有这样的能力,干什么最后的结果不比干特工强?就像TG和KMT之争中的郭汝槐,他出身于黄埔军校,很受常凯申器重,加之能力出众,官至KMT国防部中将作战厅长。他所提供的情报,在TG击败KMT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然而等到解放后,他所得到的待遇也不过是到南京军事学院去担任教员而已。所以历来顶尖的特工,大多都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英国人和美国人有“捍卫自由”的旗帜,可以用来吸引那些理想主义者为之奋斗;苏联人有“共产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旗帜,也可以鼓舞一大批理想主义者,甚至包括一批德国的理想主义者。比如著名的红色谍王佐尔格,就是个德国人。至于活跃在德国内部的“红色合唱团”则更是如此。
  一开始的时候,纳粹也有一面书写着“民族和秩序”的大旗,他们也曾经使很多人为之着迷。但随着战争的延续,纳粹,以及法西斯有关“高等人种”,“有秩序的生活”的宣传被事实打了个粉碎。与之一起粉碎的还有德国的谍报能力。三十年代的时候,纳粹甚至在美国也有一大帮子的支持者,但现在,当年那些受纳粹影响的小伙子们现在都在全心全意的打算去踢希特勒的屁股了。
纳粹在英国发展的一些“间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他们发现自己被纳粹宣传欺骗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早就满怀愤怒的开始了和军情六处的合作。他们也就成了所谓的双面间谍。现在,为了得到有关“美国第一集团军群”的情报,德国人向这些人发出了指令,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德国的情报系统开始陆陆续续地接收到一些英国人精心准备的情报,这些情报大多零散,很多情报之间还存在相互矛盾之处。但这正是这类情报必然出现的情况。经过德国情报机构的努力工作,“美国第一集团军群”的状况渐渐被拼凑了出来。这只军队的强大让所有的德军将领都深感压力。
  就在德国人为了子虚乌有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群”而倍感压力的时候,盟军的准备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第21攻击机联队对滩头的攻击效率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现在,两个中队的Pa-38已经能够稳定地将炮弹落地到投下炸弹的时间压缩到4分钟左右了,而且攻击的精度也有了一定的保证,至少,炸弹落入自己人的队列中的情况已经不太可能发生了。
  不但第21攻击机联队的准备在稳步的进行中,其他部门的工作也都在顺利的推进。
  在一切作战中,登陆作战几乎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它要考虑的因素最多,什么潮汐啦,什么气象啦,什么登陆次序啦,什么补给方式啦,都需要认真的准备。由于地形和水文的限制,适合登陆的地点是相当有限的,所以不要妄想能找到所谓“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段”。当你登上滩头时,肯定会遭到躲在坚固的工时里的敌人的猛烈地攻击。而更要命的是,你第一轮登上去的肯定都是没有重武器的轻步兵。
  另外,后勤补给也是个大麻烦,在美国以前的登陆作战中,就发生过装有某种物资的船只沉没,导致整支部队某些重要物资缺乏的困境。于是美国人总结出了各种物资分散装船,确保每条靠岸的船上都有各种必需的物资的做法。但这种做法,毫无疑问也增加了后勤工作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
  水文也是一大难题。诺曼底的某些海滩里本来就有暗礁,德国人还用水泥墩子做了一大堆的人工暗礁。这些东西都将严重威胁登陆舰队的安全。为了对付这些玩意儿,盟军动用大量的潜水员,在夜间乘坐潜艇接近敌方海岸,通过摸排的方式,基本摸清了暗礁和人工暗礁的设置状况。并在一些关键的礁石上安置了炸弹。
  大量登陆专用的装备被制造了出来,并送到了英国。第21攻击机联队也接收了一件出乎他们意外的新装备——对地攻击指挥船。
  这是一条三千多吨的船,它的前身是一条私人游轮。战争开始后,它的主人将这条船捐献给了英国皇家海军。在敦刻尔克的撤退中,这条航速高达30节的游轮,救回了不少的士兵。此后,这条船还一度被改装成驱逐舰用于反潜。然而,这条船并不适合在太高的海况下作业,原本的民船底子也难以承担高强度的反潜作战任务。而该做运输船用的话,这条船的维护费用又高的离谱,结果,缓过了劲的皇家海军很快就把它丢到了预备役。
  而在对滩头进行攻击的演练中,第21攻击机联队在指挥上确暴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无线电通信的问题。21攻击机联队的攻击机接收到的无线电指令都是这么来的。先是呆在巡洋舰上的引导员发出炮击结束的信号,然后再由空战指挥中心发出攻击指令。考虑到巡洋舰上复杂的电磁环境,加上海军本身自己有大量的无线电通讯任务,攻击信号的发出有时会出现明显的延宕。
  而一旦士兵们登上海滩,目标指引就要交给呆在登陆部队里的引导员的步话机了。但是步话机并不能直接和战机联系,这同样需要一个中介。那些正忙于对岸火力支援的巡洋舰难以承担起这个任务。所以,第21攻击机联队迫切的需要一个靠近战场的指挥中心。
  一开始,罗恩只想在美军的军舰中找一条驱逐舰来用用的。可后来,不知道是谁,突然想起了英国佬的这条船。仔细想一下,这条船的吨位比驱逐舰大,又不用装武器,空间大,特别适合改成一条专用的指挥船。于是,一个全新的舰种就出现了。
第二百零二章
D日
  这条船被划给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时候已经是4月份了,改装、测试又花了近一个月。交给第21攻击机联队的时候已经是5月初了。在改造中,美国人几乎把一整个的空战指挥中心都搬到了船上。远远望去,整条船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各种天线,就像是长满各种灌木的岛礁。为了避免这些电子设备相互干扰,各种设备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尽可能的拉大。这样一来,原本的舱室结构也被改得一塌糊涂,原来的那个被罗恩看上了,可以作为作战室使用的大会客厅都被侵占了一半。好在,这侵占的一半只是上面的一半——这个会客厅的内高有近4.5米,上面的一半就被隔了出去安放各种设备。下面的一半,就成了作战室。仅仅从面积而言,这个作战指挥室的面积并不小。但就内空高度而言,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了。
  这个作战指挥室的内空高度仅有两米,这样的高度虽然不至于让大家在里面必须低头认罪,但却也让那些负责拿推杆和指示棒的参谋人员极不习惯。当他们习惯性的抬起手里的指示棒的时候,指示棒就会一头扎在天花板上,然后在反作用力的影响下,一下子砸在沙盘或者地图上,把上面的各种标记扫了个乱七八糟。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样低的内空,会给处在其中的人员造成一种压抑感,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效率。解决的办法也很有创意,美国佬在天花板上利用透视法则,画出了一段并不存在的内空。这使得压抑感大为降低,不过这种做法也大大提高了参谋人员用手里的指示棒敲打天花板的几率。
  不过总的来说,除了这个弱点之外,这条船还是很让人满意的。尤其是那个宽大的露天甲板,更是得到了不少的军官们喜爱。当然更重要的是指挥效率的提高,在这里,指挥官们可以在更近的距离上直接指挥战斗,他们甚至可以直接给每一架挂有特种燃料空气炸弹的战斗机发出指令。
  这使得指挥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当然,必要的适应性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
  ……
  时间飞逝,一转眼,五月份就只剩下最后几天了,登陆迫在眉睫了。要知道如果错过了6月份,此后几个月的天气就会越来越糟糕,以至于登陆作战什么的就几乎是完全没有可能了。登陆作战对气候有着严苛的要求:为了确保登陆艇的安全登陆,海上风速不应该超过每小时13-18英里;为了增加攻击战舰火力的准确性,能见度不应该低于3英里:为了防止伞兵在降落过程中过于分散,陆地风时速要小于每小时20英里;在进攻的前几天里,英吉利海峡不能有地面雾。
  然而,盟军却遭遇到了近40年或50年以来最坏的天气。英国皇家空军上校,首席气象学家斯塔格(1900-1975)指出,“一连串的三个低压带正慢慢地从苏格兰穿过大西洋,向纽芬兰岛移动”。他预测这将导致直到6月7日英吉利海峡都会有强风出现,而且伴有覆盖率达100%,低度为500到1000英尺的云层。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无论是海上炮轰还是空中袭击都无法进行。
  这种天气状况让盟军司令部里的指挥官们几乎愁白了头。而对于德军那边,这就实在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消息了。德军在此前进行了数不清有多少次的抗登陆的图上模拟,但是,无论龙不败还是隆不在,他们用尽了一切的办法,都无法阻止盟军登上欧洲大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构思精巧的作战计划都起不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它们所能起到的作用,至多不过是让敌人的伤亡增加一点或者让自己的损失减少一点罢了。而即使是这两个战术性的目标,德军都无法同时达成。
  而此时的恶劣天气却大大地帮了德军的忙,盟军再强,也不能和大自然的威力对抗。只要拖过了这一段危险的时间,从历年来的天气记录来看,六月后适合登陆的天气就越来越少了。而考虑到一场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所需要的时间,这一年也就基本安全了。因为战斗一旦到了拖到了九月,任何登陆行动都不可能了。所以,在德国人看来,盟军已经要错过登陆窗口时间了。再过一段时间,德国人甚至可以将部署在西线的大部分部队调动到东线去和俄国人作战了。
  5月30日西线总司令伦斯德向希特勒报告说,由于天气不合适,没有迹象表明进攻“迫在眉睫”。6月4日,德军在巴黎的空军气象站认为气候恶劣,盟军半月内不会有行动。在得到了这个天气预报之后,隆美尔元帅多少天来第一次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就赶回德国去给他太太过生日去了。
  但是,天气预报这个东西,直到21世纪,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正确,更何况是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在那个时候,做天气预报,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多年积累下来的气象资料。但这个东西,在德国偏偏就是一个大弱项。德国人根本就没有英吉利海峡的气象资料的积累。击败法国之后,德国人从法国人那里得到了一些资料,但这些资料并不完备。此后,德国人自己也积累了一些记录数据。但是他们手中的资料和英国人手里的相比,那差距甚至比德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差距都大。隆美尔元帅的这次回国,最终坐实了他“隆不在”的名声。
  就在德国人作出此后连续半个月都是恶劣天气的预报前的一天,6月3日傍晚,这正是海峡上空乌云笼罩,风势转猛的时候。盟军气象学家却做出了这样的预报:正在接近英吉利海峡的冷锋气旋后面还有新的气旋,6月5日无法登陆,6日处于第一条冷锋已过,新的冷锋还没到达的间隙中,海峡上可能出现适合登陆的新的冷锋还没到达的间隙中,海峡上可能出现适合登陆的天气。
  就在德国人都放松了警惕的时候,D日悄悄地到来了。6月4日夜,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得到了当时欧美最有名的气象学家罗斯比(瑞典人)从美国传来的天气预报:6月5日有风暴通过海峡,6日有适宜登陆的天气。艾森豪威尔又从气象联合小组得到6月6日的天气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理想,但对空运部队降落、空军轰炸以及海军观测都有利,而且还使登陆后第一个夜晚,盟军在海滩上受到敌机轰炸的可能大大减少了。在得到这样可靠、且满足登陆的最低气象要求的天气预报后,艾森豪威尔在6月5日晨光天气讨论会后,就下决心D日定为6月6日,不再变动。这个命令于四时三刻正式发出。
  6月5日23点——6月6日1点,第一批部队开始出发了。这一批部队包括英国第一空降师,美国第82和第101空降师。这一晚的月亮升起来得很晚,午夜时分,月亮才刚刚升起来。无数的运输机,就在这初升的月亮微红色的光亮中开始越过海峡。而此时,罗恩也已经在他的指挥舰里待命很久了。
  就在运输机群从罗恩的头顶飞过,朝着海峡对面飞去的时候,舰队也接到了出击的命令。一条条的战舰开始给锅炉生火,然后拉起锚链,解开缆绳。接着它们一条接着一条离开了普兹茅斯港,迎着那微红的月亮,朝着诺曼底方向驶去。初升的月亮投下的微红的月光,在英吉利海峡的波浪上跳跃着,将这一片海面抹上了一层暗淡的红色。
  “月光中带着血色,这预示着会有一个流血的黎明。”站在前甲板上,罗恩悠悠的说,“斯科特,你觉得我这个预言如何?有没有巫师的味道。”
  “一点都不好,将军。我们正出发去进行一场如此规模的战役,哪怕是傻瓜都知道,明天会血流成河的。将军您在做出其他的一些判断的时候,比刚才像巫师多了。”他的副官却不肯凑这个趣,反而反驳起他来了。
  “斯科特,你真是没情趣。”罗恩笑着摇了摇头。
  ……
  6月6日2点,普斯茅斯,鸦巢机场。
  48架Pa-38攻击机已经从机库里被拉了出来。地勤人员们正在忙着给它们挂弹,加油,做起飞前的例行检查。每一架Pa-38的机腹下面都挂上了一枚1.5吨重的燃料空气炸弹,它们将是砸开敌方海岸堡垒这些坚硬的胡桃的胡桃夹子。
  4点钟,所有的飞行员都已经起床并且开始在餐厅吃早餐了。此时舰队已经在海峡上航行了好几个小时了。
  4点40分,飞行员们开始登上飞机,准备起飞。
  4点50分,月亮已经升到了中天,东方的天空也微微的有点泛白了。这时候,飞行员们接到了出击的指令。波茵顿松开了P-81战斗机的刹车,第一个滑向跑道。在他身后,一架又一架飞机的螺旋桨开始旋转。
  ……
  5点30分,攻击机集群赶上了正在航行的登陆舰编队,几分钟后,他们又赶上了在更前方的负责提供炮火支援的炮击编队,而此时,天开始亮了,同时原本晴朗的天空中又布满了乌云,甚至下起了雨。但罗恩站在指挥舰的舰桥上还是可以隐约地看到诺曼底的海岸线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1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