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狐(校对)第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278

  巴士底狱守备队一共有八十二人,七月初,又有三十二名瑞士雇佣军被调入巴士底狱,以加强防御。但仅仅从守卫者的人数来说,这里是不能和蒙马特尔高地相比的。而且因为缺乏维护,如今巴士底狱旁边的壕沟已经干涸了。这就使得这座过去的堡垒的防御能力进一步下降了。这就让那些民兵们更觉得自己应该能打下这座堡垒。
  所以,第二天一早,人数众多(到底有多少人没人知道),组织混乱的武装民众开始向着巴士底狱逼近。这个事情自然也让夏尔整顿街区的国民自卫军的打算不得不推迟了。
  巴士底狱被数以万计的武装的巴黎市民团团围住了,但是这些只有步枪的武装市民其实对巴士底狱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这座堡垒城墙太高,而周围的壕沟,虽然没有水了,但还是太宽太深,想要爬过去也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把守巴士底狱的指挥官德·洛内却不这么认为。因为看起来高大坚固,坚不可摧的巴士底狱毕竟只是一座十四世纪的堡垒。它的很多设计和理念,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甚至可以这么说:“大人,时代变了。”
  巴士底狱高耸的城墙,在十四世纪的环境下,几乎是不可征服的。但是这种高耸的垂直的城墙,在如今却已经成为了明显的弱点。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战役已经证明,高大而垂直的城墙,在火炮的攻击下非常容易发生大规模的崩塌。所以此后的堡垒的城墙逐渐变得低矮而厚实,城墙的墙面也变得越来越向内倾斜。这样就可以避免墙体在炮弹的射击下大面积崩塌。但是这些改进在巴士底狱身上是看不到的。
  巴士底狱的城墙太高,高达30米,完全垂直,厚度却只有3米。这样的城墙,是经受不住大炮的轰击的。而且因为改为监狱之后,不再有清理射界的要求,所以各种建筑物也都建到了巴士底狱的附近,这使得巴士底狱上的守卫者的视线受到了不少遮挡。
  所以德·洛内对于能不能守住这座古老的要塞,是一点把握都没有的。
  所以当市民们开始逼近巴士底的时候,德·洛内禁止士兵们向逼近的市民开枪,并且向他们提出和谈的要求。
  市民们乱哄哄的花了不少时间才选出了一批代表,进入巴士底狱去和守军谈判。然而就在谈判过程中,因为沟通不畅,再加上谈判消耗了太多的时间,一个新的谣言开始在市民中传播。
  这个谣言宣称,进入巴士底狱的代表们已经被“暴君的走狗”们用残暴而不知怜悯的方式杀光了。这个谣言立刻就让围在外面的数万“武装暴民”愤怒不已。于是人群开始向着巴士底狱逼近,大家都叫喊着:
  “打下巴士底,杀光那些坏东西!”
  “杀光他们!杀光他们!”
  “冲上去!冲上去!”
  有人带头唱起了《奴隶战歌》,刚开始是一两个人唱,接着更多的人唱了起来,这歌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奔腾的河流,向着巴士底狱冲了过去。数以万计的民兵,手里拿着步枪,一边高唱着“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一边向着巴士底狱逼近。一些动作快的民兵,甚至已经越过了已经干涸了的壕沟,爬到了吊桥边,抡起斧头,试图砍断挂着吊桥的铁链。
  一个瑞士卫兵在慌乱之下,朝着那个高举着斧头的民兵开了一枪。于是一切的和平谈判就都不存在了,民兵们立刻开枪还击,大家便噼噼啪啪地打成一团。
  不过战斗的情况对民兵们却不太有利,巴士底狱的前身毕竟是一座堡垒,哪怕它只是一座十四世纪的堡垒,但依旧能给防御者带来更多的优势。在步枪的对射中,得到堡垒掩护,居高临下的守卫们,轻轻松松地就打倒了不少的民兵,而那些缺乏训练的民兵,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连有效的瞄准都不会,很多人甚至在此之前从来没碰过枪支,连瞄准都不会(不过话说回来,滑膛枪能不能命中,很多时候并不完全看瞄准。),他们开枪之后,能不能命中目标,基本上要靠信仰。所以他们乱哄哄的开枪,噼噼啪啪的枪声响成了一片,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是结果嘛,基本上没能命中任何目标。(在原本的历史上,直到巴士底狱投降,守军中也只有一人轻伤。)但是防御一方的火力却有效得多,很快就打倒了数十名民兵,其余的民兵也都被压制住了,如果不是因为巴士底狱附近有很多的建筑能够给他们提供掩护,他们遭受的损失肯定还会更大。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交战进入到了焦灼状态。德·洛内指挥官不止一次的挂出旗帜,希望能和外面的围攻者停战谈判,但是他的这一表示却被外面的围攻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们认为,德·洛内的做法,只是在欺骗大家,在他手下的人向着人民开枪之后,他就已经没有投降的资格了!
  但是不接受谈判是一码事,能不能打进去又是一码事,民兵们用了各种手段,包括一些异想天开的手段。比如有人提出,可以用燃烧的油毡布来引起火灾,甚至是烧毁守军的大炮。然而,等把油毡布点燃了,他们才发现,他们没办法让这着了火的油毡布越过三十米高的城墙。
  当然也有人想到了大炮,民兵们手中的确是有大炮。但是他们缺乏炮手,所以在安全距离上的几次炮击都非常不成功。虽然在理论上,巴士底狱是一个庞大的目标,对着它开火,要打歪并不容易,但是这些从没有使用过大炮的民兵炮手们,还是成功的让他们的炮弹避开了眼前的那个巨大的目标。他们开了好几炮,但是就连一炮都能有能命中巴士底狱的城墙。
第四十九章,大时代到来了
  民兵们手中的火药不多,不可能这样的浪费下去。不过他们这边,热血的生命却非常多,浪费一点不算什么。于是他们决定,冒着守军的子弹,将大炮推到距离巴士底狱足够近,近到想要让炮弹打飞都需要就像中国男足的前锋在对方球门线上面对对方球门成功地大脚解围那样的超一流的技巧的地步,然后再开火,轰塌这座“暴政的堡垒”。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但是现实却总是很骨感。大炮才向前推了两步,就引起了守军的注意。守军中有一些是瑞士的山地人。他们除了装备着普通的步枪之外,还带着他们平时打猎用的线膛猎枪。
  事实上,线膛枪在欧洲出现得相当早,线膛枪射击精度高的优点也广为人知,但是因为线膛枪的射速太慢,所以在军队中却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排队枪毙时代,第一轮齐射之后,士兵们面前就都是浓浓的战场迷雾了,这时候,他们要么冲上去拼刺刀,要么赶紧装上子弹再进行一轮概率射击。在第一种情况下,用不上太远的射程;在第二种情况下,射速比精度更重要)
  所以这类武器,一般只在那些对精度要求高,却对射速没有太高要求的地方——比如打猎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因而,这个时代的军用步枪,基本都是滑膛枪,倒是高档点的猎枪,往往是线膛枪。
  瑞士到处都是森林和山地,所以线膛枪在瑞士人那里倒是很常见。瑞士的雇佣军往往会自备武器,所以瑞士雇佣军倒是经常会装备有线膛猎枪。
  几个拿着线膛猎枪的瑞士兵立刻就朝着那些费力地推动大炮的民兵开火了。要说这个时代的瑞士雇佣军的军事素质还真不错。他们的射击相当有效,一下子就又打倒了三四个民兵。只是这个时代的线膛枪装填实在是太慢。比起普通的滑膛枪,它们的射速还要慢很多。所以趁着那些瑞士人装子弹的时间,那些民兵们又将大炮向前推了一段。然后,枪又响了,又有好几个人被打倒在地。
  民兵们表现出了真正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他们就在瑞士人的射击下摆好了大炮,装好了火药和炮弹。在经过训练的炮兵的操作下,大炮的射击速度其实要比线膛枪要高不少;如果是在训练有素的英国皇家海军的那些牲口手里,它们的射击速度甚至可能比滑膛枪都快。
  然而,如今控制大炮的,却是从来没有玩过一次大炮的巴黎民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此之前,一辈子都没有摸过一次大炮。所以他们装填大炮的速度自然非常慢,慢到对面的线膛枪在他们装一发炮弹的这段时间里,都打出三轮,打死了十多个人。他们才算是完成了装填。
  然后,这门炮便在朝着巴士底狱开火的时候炸膛了——为了能一炮轰倒城墙,他们往炮管里塞入了双份的火药。
  “我们需要真正的炮兵,真正的炮兵!”民兵那边,传来了一片呼喊,“你们中,有谁以前当过炮兵的?请站出来!法兰西需要你们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并没有人站出来。在围攻巴士底狱的上万人的民兵中,并没有当过炮兵的人。
  局势又僵持了起来,民兵们依旧靠着房屋的掩护,朝着巴士底狱胡乱放枪,巴士底狱那边的卫兵倒是更沉着一些,他们很少还击,但是还击的效果却很不错。在对射中,被打中的都是民兵,守军那边直到现在都几乎是毫发无伤。
  ……
  约瑟夫所在街区的国民自卫军并没有参加对巴士底狱的围攻,而是加强了戒备,而国民自卫军的几位领导却都在密切的关注着战斗的进展。
  “巴士底狱其实不难攻克。关键是民兵们缺乏合格的炮兵。只要有几枚炮弹准确的击中城墙底部的同一个位置,就可能导致城墙崩塌。一旦没有了城墙的保护,一百来个守军,又能干什么?可惜的是民兵们没有好炮手。”一个胖胖的店老板摸样的人说道。
  “民兵当中当然有好炮手,不过并不在那群群氓当中。”夏尔说道。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是“第三等级”,但事实上,这个街区的人,包括夏尔在内,都毫不掩饰对如今正在围攻巴士底狱的民兵的鄙视。
  约瑟夫知道夏尔的意思,民兵中的确有好炮手。那些炮手几天前还是法国王家军队的成员,在这两天里突然因为各种事情被开除了出来,然后立刻就加入了民兵。但是他们虽然也是民兵,(就像夏尔他们也是第三等级一样)却不是那些正在围攻巴士底狱的民兵——他们是更有组织的国民自卫军。
  约瑟夫还知道,这些炮手其实是服从于谁的。那位在军队中颇有影响的大人物,控制着这些真正有战斗力的“国民自卫军”,在历史上,当进攻巴士底狱的行动进入僵局的时候,就是他的人,拖着一门大炮到达现场,然后用连续而精准的炮击迫使守军投降。也正是因为这决定性的举动,这位大人物得以成为巴黎国民自卫军的总司令,并一度成为革命初期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这个大人物就是拉法耶特侯爵。
  “不过这一次,拉法耶特侯爵还能不能如愿以偿,却不一定了。因为即使没有他的支持,奥尔良公爵也有其他的办法。”约瑟夫想道。
  奥尔良公爵和拉法耶特侯爵都是支持君主立宪制的大贵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盟友。奥尔良公爵是王族,他所希望的君主立宪中的那位君主的合适人选是他自己;但是拉法耶特侯爵心中的合适人选却并不是他。也许拉法耶特侯爵并不是特别的欣赏那个锁匠(路易十六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制作各种高难度的锁具),但对他来说,任何一个王族成员都比奥尔良公爵更适合带上法国的王冠。因为奥尔良公爵如果当上了国王,凭着他的力量和影响,他就绝不会甘心成为一个橡皮图章。
  因此,拉法耶特侯爵一直将奥尔良公爵视为“民主最大的威胁”。在原本的历史上,拉法耶特侯爵在掌权之后,立刻就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将奥尔良公爵扔到英国去了。
  不过现在,和历史上不同,奥尔良公爵手中虽然没有炮兵,但是却有他在原本的历史上所没有的东西——烈性炸药。
  在约瑟夫的帮助下,拉瓦锡利用硅藻土混合硝化甘油,获得了一种相对安全的炸药。(当然,和后世的那些高钝感,用枪打上去都打不炸的玩意儿还是没法比的。)有了这东西,就能造出对付各种工事最为简单暴力的武器——炸药包。
  这个时代的枪支的射速很有限,而巴士底狱的防御一方人数也相当有限,仅仅依靠这样的火力,是不足以阻止民兵逼近巴士底狱的城墙的。只不过,一般的只有火枪的民兵,即使冲到了城墙下面,也拿这堵30米高,3米厚的城墙没什么办法,但是奥尔良公爵的人可不一样,他们有足以一下子摧毁这堵墙的致命武器——炸药包。
  这个时候,一队国民自卫军拖着一门大炮从约瑟夫所在的街区的街垒前经过。从这队国民革命军非常整齐的装备,非常整齐的步伐,以及拖着那门大炮的几匹吃得很饱的马,都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绝不是那些真正的,群氓一般的民兵能比的。
  “拉法耶特侯爵已经开始行动了呀。”约瑟夫想,“奥尔良公爵的人应该要采取行动了吧。”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震得周围的窗户玻璃都跟着哗哗哗的响了起来。
  “这是哪里的火药库爆炸了吗?”有人惊慌的问。
  “好像是巴士底狱那边,难道他们真的把火药都炸了?”夏尔皱起了眉头。
  传说在巴士底狱中,有数十万磅的火药。这当然是谣言,巴士底狱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火药。但是在早些时候,巴士底狱的典狱长德·洛内在向围攻巴士底的民兵求和的时候,就曾经以点燃数十万磅的火药,和大家同归于尽相威胁。所以现在大家都相信,巴士底狱中存有大量的火药。
  “应该不是。”约瑟夫朝着东边望了望,然后摇摇头道,“如果是火药库爆炸了,现在我们应该能看到大股的浓烟,如今我们看到的烟雾不够大。”
  这个时代的火药都是黑火药,在爆炸后都会产生大量的浓烟。因此,这爆炸的肯定不是火药库。
  “爆炸后没有多少浓烟,但却能让距离这么远的屋子都跟着震动起来了,这一定是奥尔良公爵的人用上了烈性炸药。看来,拉法耶特侯爵的队伍去晚了呀。话说这震动这么大,他们到底在炸药包里面包了多少炸药呀?”约瑟夫这样想道。
第五十章,乌龙
  德·洛内趴在地上,脑袋嗡嗡直响,他想要站起来,但是浑身发软,使不上力气。他想要叫旁边的人帮帮忙,但是旁边的那些人也都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而且,他自己都听不到自己喊叫的声音。
  “完蛋了,一定是火药库爆炸了。”德·洛内这样想。
  巴士底狱中的火药库中当然没有能够炸毁整个巴士底狱的数十万磅火药,实际上那里的火药总数还不到一万磅。不过要是这一万磅火药真的炸了,那也是相当要命的。
  “该死的,也不知道城墙倒了没有。”德·洛内想。
  过了不知道多久,德·洛内总算是恢复了一点力气,他扶着桌子,勉强地爬了起来,踉踉跄跄地来到了城墙上。
  城墙上出现了一道长长的裂纹,宽得可以放得进一个拳头。城墙上的守军大多都还倒在地上,只有一两个人用手扶着垛墙,正在努力的爬起来。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德·洛内大声地问道。
  没有人回答他,就连一个已经站起身了的士兵,也只是用迷惑的眼神望着他,似乎完全不明白他在说什么。
  德·洛内明白,这一定是因为他根本就听不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刚才的爆炸破坏了他的听力。事实上,德·洛内自己都听不清自己说了些什么。
  德·洛内跌跌撞撞地走到垛墙边,向下面望了望。
  在距离壕沟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坑,还有硝烟从这个坑中慢慢的升起。在这个坑周围三四十米的范围内,所有的房屋都被推倒了。在更远一些的地方,街道上,甚至还没有倒塌的建筑的屋顶上,都倒满了人。
  “这……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有一颗陨石掉在这里了?”德·洛内的脑子里甚至一下子冒出了这样奇怪的念头。
  这当然不是一颗陨石造成的,而是一个大号炸药包和一颗子弹的激情碰撞的结果。
  就在刚才,有人赶来了一辆马车,车上装着据说是用来开矿的“新型炸药”。
  “我们是奥尔良公爵的人,这是我们用来采矿的炸药。我们把炸药包好了,插好了导火索。只要有一个勇士,一个真正的,像埃诺玛依(《斯巴达克斯》剧中人物,最后在十字架上唱响‘奴隶战歌’的那位。)那样的勇士,冒着暴君的子弹,将这东西送到城墙下面点燃,就可以一家伙把一整段城墙都炸到天上去。”赶马车来的那个人大声道。
  “这些东西能炸毁城墙?”一个人不太相信地问道。
  “只要炸药够多,就是一座山,都可以炸垮。”那个赶马车的人回答道。
  这时候,一个大块头走了过来,一边喊着“我来,我来”,一边伸手从马车上拿起一个炸药包。
  “这么轻?”这个大块头撇了撇嘴,“这里面才多一点火药,这能干啥呀?”
  “我们这里面是炸药,威力比火药大多了。而且也不轻了,里面足足有十二磅炸药!”赶马车的说。
  “不要小气,多加点。”那个大块头说,“说不定要牺牲好几个人才能把一个这东西送过去。要是威力不够,放一个过去不够,那不是还要牺牲更多的人吗?所以,威力越大越好,装的炸药越多越好。我说咱们干脆把这几个东西里面的东西汇到一起,一次把整个的巴士底狱都送上天去,你们说好不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2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