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狐(校对)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278

  不过乔森少校觉得,自己其实也并不需要去和法国人的战舰硬拼。
  “他们的码头还没有完成,所以大炮一定还在那些运输船上。摧毁那些运输船,就能摧毁那些大炮。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乔森少校这样想着。
  不过其他的几条可能的运输船在什么地方呢?如今海面上有两条船正在熊熊燃烧,有了这两个火把,似乎在理论上,应该有助于乔森少校找到目标。但是在事实上,因为火光的刺激,使得人的瞳孔缩小,结果,那些原本就很暗的地方,甚至感觉变得更暗了。
  不过,那些运输船所在的位置还是有迹可循的。
  受到了“大西洋运输者”的启发,法国人的三条战舰也都打开了探照灯。并用这些探照灯在海上乱晃。但是这些探照灯在乱晃的时候明显的避开了一些角度。很显然,他们知道那里有什么东西不能暴露,所以,毫无疑问,那些船,就在那些光柱故意绕过,不去照亮的地方。
  乔森小心地控制着战船,躲过探照灯的光柱。向着探照灯故意避开的地方绕了过去。果然很快就发现了一条船。
  “奇迹号”悄悄地靠了过去,这时候那条船的探照灯却突然亮了,光束一下子就罩住了“奇迹号”。强烈的灯光,照得“奇迹号”上的水兵们几乎都睁不开眼睛。也就在与此同时,对面的船上响起了一片枪声。
  为了追求高命中率,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创甚至消灭对手,“奇迹号”和目标船只之间的距离靠的很近,甚至都不到五十米。这个距离已经在步枪能够准确的射击的距离上了。这一轮步枪射击,顿时就打倒了十多个在甲板上忙碌的水手。
  不过英国人也立刻还以颜色,二十门大炮在这样近的距离上打了一个齐射。在这样近的距离上,二十发炮弹命中了十八发,命中率高得就像是在近距离执行枪决。
  不过即便如此,实心炮弹对于船上的人员或许有不错的杀伤力,但是对于船只本身的杀伤力却是非常有限的。仅仅靠实心炮弹,就击沉敌舰的战例是非常少的。除非能直接命中对手的火药库,要不然,哪怕将炮弹打光了,而且每一枚炮弹都打中了,也不可能将敌舰击沉。
  所以,在风帆时代,炮击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多的杀伤对方军舰上的人员,然后再通过接舷战来夺取敌舰。但是现在,夺取敌船,在时间是不可能的。法国人的军舰已经在生火了,再有最多大半个小时,法国军舰就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动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夺取敌船的行动,完全就是不可能。所以,英军只得采取另一种做法,那就是以“炽热弹”为主要攻击武器,希望能靠着“炽热弹”来引起火灾,通过火灾来摧毁敌船。
  所谓的“炽热弹”其实就是将实心铁炮弹放在火炉里面烧红,然后再用大炮射出去。这些烧红了的铁球打倒对方的船上,就很可能引起火灾。
  当然这种原始的燃烧弹,相比法国人以及英国人自己的新式军舰使用的半穿甲燃烧弹,在性能上差得不是一点两点。这种炮弹引起火灾的效率远远低于那些新式的燃烧弹。只要对手的运输船上的损管人员的缺口不是特别大,这种炮弹造成的火灾,并不是很难控制。
  另一方面,这种炮弹在发射前要先加热,这需要时间。炉子的数量也限制了单位时间内能够发射出去的“炽热弹”的数量。而且在装填的时候也很麻烦,又会降低射速。但是在如今的局面下,这依旧是最可行的方案。
  当然,大炮不能等着炉子慢慢烧炮弹,所以,英国人总是每轮齐射中,夹上几枚“炽热弹”,希望能靠它点燃对面的运输船。
  近距离的连续的炮击,哪怕用的是实心炮弹这样的落后玩意儿,但是给船上的人员造成的杀伤还是很大的。如果不是船上的步兵早就上了岸,伤亡人数恐怕还要更大。
  因为大量的人员伤亡,这条叫做“牧羊犬”号的客货混装船上的损管能力迅速的下降了。船上好几处地方都开始冒烟了。如果能继续再攻击一段时间,这条船上的火势多半就控制不住了。
  但是瞭望哨发来了警告,他们发现那边的三条法军巡洋舰的烟囱,都开始冒出火星了——这个时代的蒸汽船的烟囱,在晚上看来就是冒火星的。如今看到这些火星了,说明那几条法国战舰很快就要恢复动力了。如果继续攻击,等到法国人的军舰恢复了动力,那就跑不掉了。
  乔森少校盘算了一下今天晚上的战果。他的舰队在面对无论是数量,还是技术水平都明显高于自己的法国舰队的时候,损失了一条风帆巡防舰;摧毁了一条蒸汽运输船,重创了一条蒸汽运输船(这条船已经烧起来了,只是火灾能不能扑灭还不好说。不过乔森少校觉得,即使能扑灭,这条船多半也不行了),另外还可能重创了一条法国巡洋舰。作为一个只有两条老式风帆巡防舰的舰队,取得这样的战果,几乎已经是奇迹了。而这样的战果,也一定会让他成为英国的英雄。不过要想能享受到英雄的好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他必须能在今晚全身而退。
  “停止攻击,满帆,我们撤退。”想清楚了这一点之后,乔森少校立刻就下达了撤退的指令。
  要说,乔森少校的指令下达得稍微早了一点,从后来这一战的经历者的回忆来看,他实际上还有时间再打两轮齐射。但是,在黑暗而混乱的战场上,乔森少校不可能做出那样精准的指挥。所以说,乔森少校在撤退的时机上掌握的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奇迹号”缓缓地远离战场,隐入了暗夜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那条法国运输船上的探照灯一直照着她,法国人的三条巡洋舰也从远距离向她开炮,不过因为距离太远,而且射击角度受到限制,他们发射的所有的炮弹都没有命中目标。
  而这个时候,时间也到了半夜时分,月亮落了下去,海面上越发的黑暗,“奇迹号”很快就消失在黑暗之中。
  菲利普·特雷维尔和莱昂·贝尔蒂埃两个人都在岸上目睹了这场海战。英国人的狡猾和果决给他们留下了相当深的印象。后来菲利普再教育自己家的晚辈的时候,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这个夜晚。他告诉他们:“优势占据了优势的时候,越要谨慎小心。”
  等到天亮之后,法国人盘点了一下损失。这一晚之后,他们和尼德兰人的联合舰队,可以改名为法兰西南非分舰队了。因为唯一的一条挂着尼德兰国旗的船只被焚毁了。不过考虑到和尼德兰的友谊,法兰西南非分舰队将另一只运输船(就是被重创了的那一条)转借给了尼德兰人,嗯,所以,舰队还可以继续叫联合舰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随着尼德兰人的运输船被焚毁沉没,尼德兰人找不出一面可以挂在运输船桅杆上的大号尼德兰国旗了。不过这事情简单,法国人将自己的备用国旗送给了他们,然后让他们修改了一下,就变成尼德兰国旗了。
  总的来说,法军在遭到英国人的卑鄙无耻的偷袭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地加以反击,不但击退了敌人,还击沉了一条英国军舰。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获得这样的战果,而其仅仅付出了一条运输船的代价,更重要的是,这条船上还一个人都没死!法国人便也觉得,这一战是自己胜利了。
  所以在这个晚上,法国海军和英国海军达成了双赢。
  不过要说物资和人员损失那就真的不小了,这一战中,联军战死了一百二十人,受伤的人数更是高达两百一十九人。其中还有不少重伤。虽然这些重伤员普遍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抢救一下,但是考虑到南非这地方的条件,他们多半是没救了的。
第五百二十六章,好总督
  除了人员上的损失,物资上的损失同样巨大,因为尼德兰派出的士兵少,所以他们的那条船上装的东西最多。沉没的这条船上,有大量的煤炭,还有火药、药品,以及好几门大炮。
  好在剩下的两条运输船上也有这些东西。本来依照“欧罗巴航运联盟”的想法,每条船上专门只装一种货物,这样无论是装船还是卸货都更方便。但是法国海军却规定,每条运输船上都要均衡地装载物资,以确保一旦有船只毁于海难,整个军队不至于因为缺乏某种物资而陷于瘫痪。
  另外,被重创的那条运输船上的物资损失也不少。不过因为暂时无法卸货,所以具体的清点也没法进行,不过考虑到大炮什么的比较结实,应该不会损坏得太严重。
  经过了这一战之后,联合舰队重新制定了安全策略,首先在海湾的入口,设置了瞭望哨,增强预警能力。同时规定三条殖民地巡洋舰每天晚上必须有一条生火待命。
  损失了一条运输船,煤炭本身就紧张了。而另一条受了重创的运输船上面的煤炭的损失情况,也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也有人提出,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将来舰队缺乏燃煤,回不了欧洲。
  对此,菲利普·特雷维尔先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和开普敦,以及法国和尼德兰的友谊相比,这几条军舰的价值微不足道。所以只要能打赢这一战,这几条军舰能不能回欧洲并不重要。再说,将来开普敦光复了,法国还要为欧洲打通通往印度的航道。到那个时候,也许我们在开普敦的东边也会建造一处港口,和开普敦的尼德兰盟友守望相助。那这几条船就更不需要回去了。是在一定要回去,也可以让国内再派一条运煤船来嘛。”
  于是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不过此后英国人的军舰也在也没来过这里了。
  大部分的法国士兵也离开了海湾,码头也渐渐的搭建了起来。大概二十多天之后,码头终于搭建好了,各种物资以及至关重要的大炮开始从船上被卸了下来。南部非洲的军事局面便完全被改变了。
  不过在这个时候,法国人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太在开普敦了,法军来了一个营,但是真正跟着尼德兰民兵们一起去了开普敦附近的却只有两个连——当然他们带上了还剩下的所有的四门大炮。至于剩下的一个连,却往几位地理学家和港口建设专家一起往东方去了。据他们的说法是法国需要在更靠东一点的地方寻找一个适合建造港口的海湾。
  不过尼德兰民兵那边并不缺步兵,所以法国人调一个连去搞地理考察,巴贝尔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别的不说,在开普敦东边有一个法国殖民地,也能减少一些祖鲁黑叔叔带来的麻烦。
  这个时代的开普敦殖民地的范围还远远没有后来的南非那么大,整个控制范围也不过就是开普敦周围的一百来公里而已,真正的核心区域就是开普敦附近的那处河谷区域。而这个时候的尼德兰移民,对于更东边的高地地区,其实并不是很在乎,也还没有表现出向那边扩张的意愿。在原本的历史上,如果不是因为英国人的各种政策弄得他们不得不离开开普敦附近的河谷地区的话,他们其实并没有多少前往东部高地的意愿。
  只是作为营长的莱昂·贝尔蒂埃居然决定亲自带着探险连队,而将主力全都交给菲利普来掌管,这却是有些出乎大家的预料。
  莱昂也给了菲利普一个解释。他告诉菲利普,在探险队当中,有一个人是“某个大人物”的弟子,正在进行一个可能获得“普罗米修斯奖”的研究项目。具体的情况他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必须保护这位学者的安全。
  菲利普自然知道“某个大人物”是谁,能成为他的弟子的,那也肯定是大人物,至于他的弟子来这里干什么,菲利普知道,不该问的事情不要问。
  于是菲利普便带着两个连以及四门大炮,和巴贝尔的民兵一起前往开普敦,而莱昂带着那个连,护送着二十多位“专家”,往东边去了。
  当大炮到达了开普敦的城下之后,整个的战局便完全改变了。
  这四门炮都是后装线膛钢炮,在有效射程和精度上远远的超过了开普敦的堡垒上的那些看起来要大得多的铁炮。
  一般来说,堡垒上的大炮因为对射界内的目标都进行过校射,所以精度是要超过外面的攻城炮的。不过这个一般,是建立在双方的性能差别不大的基础上的。但是开普敦堡垒上的那些铁炮,在性能上和法军的后装线膛钢炮差距太大,以至于完全处在了只能挨打不能还手的地步。
  而后装线膛炮虽然看起来小小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全新的发射药,以及更高的膛压,所以在威力上甚至也远远超过了那些看起来要比他们大得多的老式大炮,包括炮口动能都是如此。
  当然更可怕的是这东西的精度实在是高的可怕,以至于它甚至都可以在英国人的铁炮的实心炮弹的有效射程之外,用穿甲弹直接命中英国人的炮位。
  当然,百发百中是做不到的,但是五六发击中一发还是很有可能的。当然,英国人的大炮够多,慢慢地敲,也还要敲好一阵子。但是谁都看得出来,开普敦很难守住了。
  不过英国人还是抱着一线希望的,那就是希望英国海军能够在战斗中获得优势,然后派出援兵——他们还不知道北大西洋海战的结果呢。
  当然城外的法国人用宣传弹向他们宣传了法国海军在北大西洋海战中的决定性胜利,不过城里面的英国人并不太相信。
  而且英国也知道,法国人的大炮,用的发射药和炮弹都是特制的,在南非是根本不可能得到补给的,所以他们还希望,法国人那边会出现炮弹数量不足的问题。
  为了引诱法国人浪费炮弹,英国人甚至还在城内征用了居民家里的木头柱子。他们给木头柱子涂上黑色的油漆,冒充大炮,以吸引法国人的火力。
  一开始这一招还真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件事情还是走漏了风声。法国人很快就不再上当了,他们如今总是让尼德兰民兵拿着爆破筒佯攻,只有在看到堡垒上的火炮开火之后,才对开火的炮位进行炮击了。
  英国人怀疑是还在城内的尼德兰人给城外的人通风报信了。因此有人提出要将城内所有的尼德兰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杀光起来。但是总督大人在考虑了如今的局势之后,否决了这一提议,只是将这些人严密地看管了起来。而且总督大人还和一名颇有点影响的尼德兰人在私下里说了些什么。
  很多英国人都在传,说总督其实想要和城外的家伙谈判,为大家赢得一个好一些的投降条件。这当然是谣言,但是在传这个谣言的时候,大家都会加上一句:“总督大人真是个深谋远虑的好人。”
第五百二十七章,谈判
  就像城里面的很多人希望的那样,普瑞玛总督这时候的确在和城外的法国人以及尼德兰人进行谈判。以拖延时间,或者是寻求一个“能保证开普敦的英国人的生命、财产以及人身尊严不受侵害的”投降方案。
  说拖延时间是因为就在萨尔达尼亚海湾夜战之后,普瑞玛总督就意识到,制海权的丧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且他了解到对方还有运输船存活。在那时候,普瑞玛总督就判断这一战的前景并不太好。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为开普敦城中的英国人找退路了。
  萨尔达尼亚海湾夜战之后,普瑞玛总督立刻就给刚刚急速战斗归来的“奇迹号”巡防舰下达了新的命令——立刻去印度,和印度方面的取得联系,让印度那边派出人员和船只前来支援,或者是前来撤侨。
  理论上来说,欧洲那边发生了大战,印度殖民地那边到时可能比这边更早一点得到消息,那些别有用心的家伙,说不定就会趁机捣乱。所以这个时候,按理说,东印度公司那边应该是需要可靠的,好用的移民的。而东印度公司也有足够的运力,来将开普敦这里的英国人,连同他们的财产运走。
  但是考虑到距离太远,从这里将求救的消息送过去,至少要一个多月,然后东印度公司那边的船过来,又要一个多月。如果再考虑到东印度公司的反应时间,那就真的太可怕了。
  普瑞玛总督知道,东印度公司虽然是个公司,但是要论搞官僚主义之类的玩意儿,几乎一点都不比英国政府差。而且他们受印度人的影响,在很多地方都有点印度化了。嗯,约瑟夫·波拿巴说过:“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凝视着你。”
  这句话放在东印度公司的那帮子家伙们身上,那就是:如果你总是在和那些没有时间观念的印度人打交道,你也会变成没有时间观念的东印度公司的人。
  打个比方说,当一个东印度公司的家伙告诉你,他立刻就能到你这里,他已经走到你家门口,准备敲门了,那么一般来说,你还来得及点上一支哈瓦那雪茄,美美的享受一阵子,然后,你就能听到敲门声了;要是他告诉你,十分钟之后,他就会出现在你面前,嗯,你就可以放心地洗个澡,然后带上女伴一起出门,去看一场莎士比亚的戏剧,然后再回来,再稍微等等,他应该就会到了;如果他告诉你,最多一个小时就能到,那么,你就可以洗洗睡了,至少今天,他都不会来打扰你了。至于明天,嗯,明天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
  所以,求救的公文,落在东印度公司的那帮子大爷们手里了,然后让他们花几天时间讨论一下,那就真的像是某只猴子到李天王那里讨论李天王女儿强抢良家男子的责任问题,然后太白金星提醒他的那句话了:“大圣,您要知道,公文这个东西在我们这里跑一天,世界上说不定就过了一年了……这件事,您真的想要公了?”然后猴子立刻就选择了私了,公了等不起呀!
  所以,普瑞玛总督必须做两手准备。第一手是准备转移到印度去。如果东印度公司的那些家伙能知道个轻重缓急,及时地将船只派来了,就撤退到印度去。但是万一,万一公文什么的在东印度公司那边多讨论了几天——嗯,是东印度公司时间的几天——那他就必须准备真的向法国人投降了。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必须通过谈判来拖延时间。
  既然要拖延时间,那自然有一些拖延时间的诀窍。而其中最重要的诀窍么,就是死抠细节。
  “先是对对方的谈判资格进行质疑,要求他们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拖一段时间,然后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挑刺,反正就是不断地利用细节,不断地制造细节问题,回避实质问题就行了。总之呢,分寸要把握好,既要拖延时间,又不能让法国人和尼德兰人觉得我们完全没有谈判的诚意,嗯……你明白吗?”普瑞玛总督对准备出城去和法国人,以及尼德兰人谈判的代表博纳说道。
  “总督大人,我不太拿得准这个分寸。”博纳实话实说得回答道。
  “啊,博纳,从不懂装懂,这真是你最好的品质。”普瑞玛总督道,“我们可以强调必须有非常可靠的方式,保证城内的英国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比如说,法兰西第一执政拿破仑阁下亲自签署的文书。而且要求他们允许我们携带财物和武器离开。总之,就是摆出一副我们知道打下去我们打不过,但我们信不过你们,我们就想要保住钱和命的样子。
  他们其实也有困难,他们的火炮,能够摧毁我们的大炮,但是他们光靠大炮,就摧毁我们的堡垒却是不可能的——他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炮弹。当然,没有了大炮,他们靠着线膛枪,还有爆破装置,还是能冲进来的。但是棱堡毕竟是棱堡,要冲进来,不死人是不可能的,而且死起来人来,不是一个两个。因此,他们也有谈的必要。
  此外,这里毕竟是一个边缘战场,胜负不是在这里决定的,无论是我们,还是他们其实都可以拖延。如果像他们说的那样在欧洲战场上,他们胜利了,我们这里迟早是他们的。如果在欧洲战场上我们赢了,那哪怕他们攻克了开普敦,最终开普敦也会是我们的。所以,他们为什么要为了早几天攻入堡垒死人呢?嗯,另外,你可以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非常急着进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2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