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1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250

  为了打动那些握有发言权的土耳其权贵,张海诺搬出了初到巴西时惯用的手段,那就是在拜访的过程中投其所好、施以重礼。虽说随着共和国的建立,土耳其军政界已经一扫奥斯曼帝国末期那种糜烂的风气,但这些官员远不是完美的革命者,他们依然有人性无法割除的贪念和欲望。在钞票和金玉宝石面前,越来越多的高级官员许诺支持德国的这次求购行动;对于土耳其军方的几位元老级人物,张海诺则使出了另一种“贿赂”方式,即答应他们逐步转让能够让土耳其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的武器和技术。对于这些一心扑在军队建设上的功勋人物,最新型的BF-109型战斗机、强悍的IV型坦克以及在建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显然是充满诱惑力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均比他们的“亚沃士”号更实惠和贴近土耳其军队的战略位置!
  两周之后,以张海诺为首的德国军事代表团与土耳其政府代表在伊斯坦布尔展开第二次会谈。时值德军在南线白俄罗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传来,土耳其国内传统的亲德反俄群体也在蠢蠢欲动,严守持重谨慎、小心押宝外交政策的土耳其政府所受到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加之一部分高层官员立场的变化,双方的谈判虽没有达到德国人所期盼的目标,但土耳其当局的松口无疑是一次极为关键的“破冰”。
  就在德土双方举行第二轮会谈期间,从战争爆发起就密切关注土耳其局势的英国人也有所反应了。事实上,几个月前的伊拉克之变就已经让英国政府大大加强了对西亚北非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和不稳定地区的关注和防范,在他们看来,曾在上一场战争加入同盟国阵线的土耳其无疑是一个颇具实力的“不稳定因素”。为此,他们在继续向土耳其派遣谍报人员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腐化”土耳其官员资金投入,以期像稳住西班牙人一样让土耳其政府保持置身事外。
  从一开始,张海诺就不认为德土会谈这样重要的事件不可能处于绝对保密状态,为此他也跟阿道夫·希特勒打好了预防针。到了8月30日,丘吉尔果然在一次公开的发言中提醒各中立国家,根据1907年10月18日签署的海牙第十三公约,中立国以任何方式将军舰、弹药或任何作战物资,直接或间接供给交战国都是被严格禁止的!
  丘吉尔还提醒说,一旦某个中立国作出违反条约的举动,该国在战争中的各种权利——包括领海、船只航行、海外资产和公民的安全等在内,都将失去原本享有的保障!
  英国首相口中的“某些国家”,显然是有针对性的,而仅仅过了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在华盛顿发表公开讲话,他提及英国首相前日的讲话,并表示了支持:“美国将无法保证那些违反国际公约的国家在战争中的中立地位,他们在美国的资产、航行在美国领海内的船只以及在美国驻留的人员,都可能被视为危险因素而遭到隔离或是驱逐!”
  这时候,美国人可能已经忘记了他们的《租借法案》,忘记了他们以中立国身份向英国输出大批战斗舰艇的事实,但人们也坦然接受了这个矛盾的怪现象——所谓的国际法,原本就不是用来约束强者的。
  消息很快传到土耳其,凯末尔的继任者们显然对西方两强的强硬态度感到忧虑,英国虽然在德国的压制下自顾不暇,可美国强大的工业经济和国际影响力摆在那里,土耳其人不得不好好考虑一下自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主动召来德国代表团,希望德国能够把尊重土耳其中立地位作为开展一切合作的前提。
  对于已经有些失了方寸的土耳其人,张海诺也适时的表现出了德国的强硬态度。在回顾了德土两国长期的友好关系之后,他提醒对方,一旦德国顺利击败苏俄、迫使英国祈和,欧洲、北非和西亚国家都将唯德国马首是瞻,到时候德国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一个关键时候不愿提供帮助的国家过上好日子的——反过来说,德国将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土耳其开展经济社会建设,并确保土耳其在黑海以及高加索地区的绝对权利!
  至少在目前形势的表象下,德国击败俄国、逼和英国只是时间问题,土耳其人对此同样深信不疑。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优势,张海诺不惜使出政治家最卑劣的手腕,告诉土耳其人美国只想在这场战争中尽可能的谋利,而不会为一个没落中的夕阳帝国与横扫欧洲的强大国家为敌。
  最后的关头,张海诺将一份经过技术处理的伪造文件摆在土耳其人面前,在那份由德皇代表和奥斯曼帝国代表签署的协议中,双方言明德国将“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交予土耳其政府,土耳其政府则有义务在德国需要的时候将两艘战舰交还。如今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已经取代了奥斯曼帝国统治这个国家,但他们有义务继续履行两国之间关于“戈本”号的约定。
第17章
固执的上将
  初夏的法国,看上去似乎一片宁静,苏联战场的烽火、大西洋上的怒涛以及地中海域的暗流,也都和这里没有任何的瓜葛。然而,这终究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人,能够完完全全的置身事外,法国人的平静,不过是一支埋头沙土中的鸵鸟。对于凶狠的猎手而言,在必要的时候,鸵鸟肉也可以成为一顿美餐。
  在北部,偶尔呼啸而过的军车和抓捕地下抵抗者的零星枪声,提醒纳粹统治下的法国人,危险时刻潜伏在自己身边。在自由法国的号召下,许许多多的法国青年投身地下抵抗组织,他们装备缺乏,面临着强大而残暴的敌人,却凭借对自由的向往和不屈的精神继续他们的战斗,但英美在道义上的支持一时间让他们难以看到希望。
  在南部,暴力的场面虽然难得一见,气氛却像坟墓一样死气沉沉。苟延残喘的法国维希政府,在贝当和赖戈尔的领导下严格遵守着停战条约的每一项条款:控制军队规模、停止先进兵器研发、削减军事开支、解散任何的非政府武装,连同他们庞大到和目前的德国海军规模相当的舰队,也一动不动的封存在土伦的港口之内——卸掉了重要武装、抽调了燃料,并长期处于一个由德国和意大利专业军官组成的观察小组监督。
  8月的最后一周,一队德国小轿车穿过德法停战线,沿着公路一直开到了法国南部政府所在地——维希市。对于德国代表团的到来,法国官员恭谨有佳却又显得十分忐忑,这南部政府控制下的土地只有原来国土的五分之二,却也是法国较为富庶的地区,尤其是农、林业资源。不过,法国人就算勤劳,也无法一次又一次的满足德国人贪婪的胃口——法国政府每天必须向驻扎在法国的德军缴纳4万法郎的占领费,一年合计就是近1500万法郎,此外还要支付所谓的“战争损坏清除工作费”等各种名头的费用,而在盟军以及德意的“联合”海上封锁下,他们的工业产品、粮食和木材只能低价“卖给”德国人,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德国人用来支付货款的钱,正是从法国政府那里收来的占领费,结果等于是法国的工业机器在白白给德国人制造产品!
  这一次,出乎贝当、赖戈尔以及其他法国官员们意料的是,德国代表团并不是为了索取而来,他们给维希法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由于法国在过去一年里的良好表现,加之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德国政府决定提前免除法国的一部分战争负担。除了费用的减免之外,德国还将以每月5万人的速度无条件释放关押在德军战俘营和劳动营中的法国军人;法国获准在德国的监督与协助下重新建立空军;海军获准重新进行武装,并有限度的协助轴心国维持地中海北部海域的船只安全。
  从天而降的馅饼,让贝当元帅喜出望外,这位致力于保证“法国主权完整”的一战老英雄,现在终于可以为自己被万千法国人唾骂的“卖国行为”正名了——贝当一直认为,假若当初接受英国政府的建议与之合作,法国将在实质上沦为英国的一个二等殖民国、一个缺乏主权的海外行省,与德国人的合作则可以避免这种民族的屈辱。现如今,按照德国人所承诺的,法国已经提前步入了复苏的轨道!
  法国官员立即将来访的德国代表们奉为天神,以最高规格的礼遇接待不说,还极尽所能的献上恭维、赞美和谄媚。末了,他们不忘小心翼翼的询问德国政府所希望提出的交换条件,看来,这些早已丧失了与对抗强敌之勇气、卑躬屈膝的人也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个道理。不过,当听到德国官方代表以确定的口吻告知他们,德国政府唯一的要求便是“法国不得以任何形式与英美合作,并尽力协助德国打赢这场战争”时,一个个都如释重负。对于如今这些法国当权者,英国在西线战事最艰苦的时候不愿以全部战斗机部队支持已经算不上什么了,米尔斯克比尔之战才是整个法兰西民族永远的痛——在那场发生在旧盟友之间的战斗中,法国旧式战列舰“布列塔尼”号被击沉,人员损失惨重,战列舰“普罗旺斯”号和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号被重创,仅有“斯特拉斯堡”号成功逃脱,战斗之残酷,就连总部设在英国的“自由法国”也对英国海军愤怒不已,何况是已经决定退出战争的法国维希政府与平民!
  尽管德国人的提议无比诱人,贝当元帅和他的总理赖戈尔并没有立即作出答复,而是把政府和军队的主要官员召集在一起进行严肃的商讨。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这些实际掌控法国剩余全力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但较为一致的意见,是法国应当谨慎而充分的利用这次机会恢复实力,而最终的目标则是从德军的部分占领状态下脱离出来,进而获得真正的主权和自由。
  在如今的法国维希政府,除了贝当与赖戈尔之外,还有一个人有着足以影响全局的发言权,那便是法国海军的功勋人物——达尔朗。毫无疑问,这位海军上将如今是个十足的维希分子,但在法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中,他扮演的角色却堪比德国的提尔皮茨、英国的费希尔。在1928至1938年这十年期间,他对法国海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新型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级和开战时世界最新型、最强大的无畏舰黎塞留级先后动工兴建了,开战时世界上综合性能仅次于德国希佩尔海军上将级的阿尔及利亚级重巡洋舰则作为了法国海军巡洋舰队的主力。至1939年9月,法国海军实力排名世界第4,而且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海军之一。
  仅仅在武器装备上的改革还不至于让法国海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达尔郎同时在条令、技术装备、官兵待遇、指挥官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难以磨灭的建树,法国海军在他十年的专门管理下,其效能之好,胜过法国大革命以来的任何时期。因此,法国海军每一艘战舰、每一名水手都绝对忠诚于他并非偶然。
  可惜的是,达尔朗亲手打造的高卢海军还没有能够展示自身实力,就被陆军的迅速溃败无情的扼杀在梦幻之中,强大的战舰甚至没能向多年来的假想敌开上一炮。但也正是这支舰队的完整性,让法国得以保存最后的领地——精明的希特勒,深知将法国舰队逼入对手怀中的严重后果,便假意宽容的接受了法国提出的停战建议,且在陆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给予法国人相对优厚的停战条件。
  自从法国舰队被解除武装“羁押”在本土的土伦、北非的阿尔及尔等港口之后,达尔朗便换了一副颓废的神情,他不再像往日那样醉心于海军装备、训练以及战术,而是跟着法国海军的将士们一起在军舰甲板上晒晒太阳、扯扯闲天。在政府讨论精简改革、安置流民等政策的会议上,他甚至可以听着人们的争吵酣然入睡,对于维希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亦没有任何的兴趣。即便如此,在涉及海军的问题上,达尔朗仍旧是维希政府独一无二的权威。
  在其他人热烈讨论德国政府提议的时候,达尔朗一声不吭的坐在他的位置上,可是没有他的认可,贝当和赖戈尔都无法拍板决定这样重要的国事。在人们的耐心即将耗尽的时候,这位失意的法国海军上将开口了:“即便光荣不再,法国舰队也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战争工具!我和我的官兵宁愿继续困守港口,也绝不会与桅杆上悬挂敌人战斗旗帜的舰艇并肩航行,更不会协助他们与英国海军战斗!我们与英国人之间的恩怨,应当由我们自己解决!”
  一番原本应当是慷慨激昂的言语,却以一种深沉无力的语调说出来,但即便如此,在场的法国官员们还是一个个目瞪口呆,甚至包括比他资历还老的贝当元帅,也对海军上将这样的观点感到明显的失望。
  似乎是为了缓和气氛,戴着厚底眼镜的赖戈尔站出来说道:“我想……我们可以和德国代表重新商量一下,除了涉及舰队的问题,其他统统可以接受。现在……将军,您真的已经为海军的前途做好决定了?要知道,这可是海军重新武装的一个机会……”
  可达尔朗干脆闭上了眼睛,当做是什么也没有听到。
  赖戈尔瞅了瞅贝当,又无可奈何的坐下了。
  第二天,以贝当为首的法国维希政府便对德国政府的提议作出了正式回复。与会的德国代表好意提醒法国人,辜负德国元首的好意可能会遭到可怕的惩罚,但赖戈尔明确表示,整个法国只有达尔朗一个人能够调动海军舰艇,任何过压的措施都可能导致法国舰队失去控制。
第18章
关键棋子
  沉沉夜幕下的地中海,微风徐徐、波澜不惊,8月盛夏,白天的最高气温也有三十好几度,但早晚都是非常凉爽的。在这样的夜晚,不论是土伦的原有居民,还是驻扎在那里的数万法军官兵,大都早早的进入了香甜的梦乡。根据德法停战协定,港口的防务由法国陆海军负责,近两万名法军官兵以军港周边的一系列要塞和炮台为依托,构筑了能够同时抵御海上和陆上进攻的坚固方向,但整个港口的防务尤其是每一艘舰艇的情况都在德意军事代表的严密监视之下。此外,未经德意法三国军官组成的协调小组批准,任何法国舰艇——哪怕是一艘十吨的巡逻艇,也不能开出土伦港。
  此时在海面外围拱卫法国南部第一大军港的,就只剩下德法停战协定签订前陆续部下的数千枚锚雷和沉底雷了,这些威力可观的水雷理论上可以阻挡外来舰艇进入,但不要忘了还有水雷布防图这样一个技术节点,若是有心者具备足够的决心,还可以通过潜水员“摸”出一条安全的航道。
  距离港口航道8、9海里处,扑通扑通的入水声显然比成年人跃入水中的动静更大许多,一个个圆滚滚、黑乎乎而且长着触角的大家伙,正不断从几艘体形修长的舰艇上滚落下来。那些戴着深色钢盔的水兵们,一面小心翼翼的布放水雷,一面还要密切关注着港口方向的动静。法国人在港口部署了几盏大功率的探照灯,但他们似乎只对近岸位置的海面感兴趣,事实上,要用探照灯巡视较远处的海面也是效率低下的,雷达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警戒装备,但对于内有外困中的法国来说,研发或是从其他国家获取雷达都是不现实的——在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同时,维希法国的现有装备正在以无可避免的速度落后与交战各国,唯有他们那支成型于30年代中后期的舰队,还对交战双方保持着巨大的吸引力……
  地中海的另一端,扼黑海与外界唯一海上通道的达达尼尔海峡,气候亦是无比的凉爽,不过在与伊斯坦布尔隔海相望的伊兹米特港,无心睡眠的人却还很多。在德土两国达成秘密协定之后,首批30名技术军官、150名专业船工以及他们的设备便以最快的速度经由穿越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铁路线运抵伊斯坦布尔,再换船运到110公里之外的伊兹米特港,这些专业人员连夜对依然悬挂着土耳其海军战旗的“亚沃士”号进行全面深入的检修,结果与先前技术军官们的判断基本一致:尽管舰龄已经达到30年,但看得出来,这艘战列巡洋舰在土耳其官兵的养护下整体状况良好,只有一部分设备因为缺乏原配零部件而无法正常运转。这让原本还对土耳其军人素质抱怀疑态度的人乖乖闭上了嘴巴——其实在上一场战争中,前来提供技战术和装备援助的德国军官团,就对这些文化水平不高但颇为敬业的土耳其军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不过,尽管“亚沃士”号看起来随时可以出航作战,但张海诺在征求了随行的德国海军技术官员意见之后,还是决定在伊兹米特港对它进行为期三个星期的短期改装,工程包括加装德国海军最新式的雷达探测系统、整修包括锅炉和蒸汽轮机在内的整个动力系统。至于舰上目前的武器系统——11英寸主炮和5.9英寸副炮性能虽然有些落后,但改动起来是一项耗时很长的大工程,张海诺决定暂时不动,防空系统是土耳其海军1937年重新配置的,远程高炮使用旧帝国海军的88毫米炮,中近程高射炮全部采用瑞典生产的40毫米博福斯M32单管高炮,其性能相当优秀,不仅欧洲各国争相订购,还成为英联邦国家舰艇的制式装备,就连德国也利用原奥地利、挪威以及匈牙利获得制造许可的工厂大量生产并装备舰艇。
  三天之后,又一辆专列载着1200余名德军官兵开抵土耳其,其中有200多名从各主力舰队抽调的现役官兵和近1000名预备舰员,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43名曾在“戈本”号上服役的德国海军官兵——为了尽快掌控“亚沃士”号并形成可靠战斗力,张海诺在方案获得元首批准后就已经开始在德国范围内秘密找寻这艘战列巡洋舰的旧舰员。
  在1918年德国战败之前,共有1300多名德军官兵在威廉·祖雄海军上将的带领下服役于这艘战列巡洋舰,如今老一辈的将领大都已经西去,当年的热血青年也都步入了中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战争结束后的海军大裁减离开了德国海军,其后漫长的二十年间还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离开,留下来的如今则在海军中担任各个级别的职务,军衔最高的甚至已经成为海军少将。
  至今仍在海军的人员显然是最容易找到的,可若把这些军官们统统抽调出来,谁来填补他们留下的空缺又成了一个大问题。因此,张海诺这次采取的策略是尽量不从海军战斗一线和重要部门抽人、尽量不选年纪超过56岁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经过这么一番筛选,留给张海诺的可用之人就不是很多了。好在“亚沃士”号终究是一艘由德国本土船厂建造的战舰,主要构造和设备性能大部分都是德国海军官兵们所熟知的,更何况如今的德国海军是以德皇时代遗留的舰艇技术为基础打造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完成的,有些则不然。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将一群算不上经验丰富的海军官兵磨合成为一艘大型舰艇的血肉灵魂是一件任何人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张海诺也不例外。对此,这位帝国海军元帅深有自知之明,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让“亚沃士”号——也就是即将回归德国海军中战斗序列的“戈本”号,在海面上和英国的战舰来上一场硬碰硬的战斗。他的期望算不上高,但这群德军官兵至少得利将这艘战列巡洋舰开动起来并能够正常航行,因为在此之前土耳其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土耳其海军不会派一名官兵协助德国人操纵“亚沃士”号,更不会提供护航舰艇,一切都得靠德国人自己!
  炎炎夏日下,舰艇整修工作热火朝天的进行着,土耳其军官和舰员并没有立即撤走,而是像当初德国人向他们转交这艘战舰一样,手把手的向前来接收的德国舰员们传授设备操控方面的技能——为此,德国驻土耳其使馆还特意找来二十多个可靠的、能够讲土耳其语的德国人充当临时翻译。此外,土耳其海军还派出为数超过3000人的警戒部队在“亚沃士”号停泊的码头附近设立完整的警戒线,以防破坏者潜入安全区域。
  与此同时,从德国本土开来的专列也源源不断的抵达土耳其,运来更多的维修人员、后备舰员以及相应的设备。对于目前的德国海军而言,人员和资金并不缺乏,困难的是寻找与“戈本”号这样一艘老舰相适应的零部件。随着越来越多与这艘战列巡洋舰关联的人员——当年参与设计建造的工程师、造船工人以及旧舰员被找到并送到伊兹米特港,一切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此期间,20架几乎崭新的BF-109E型战斗机以分装的方式运抵土耳其并被重新组装起来,随之抵达的还有一批技术人员和飞行教官,10辆几天前刚刚出厂的IV型坦克不是被运往战事激烈的苏联前线,而是不远千里送到土耳其人手中,并很快喷涂上了土耳其陆军的标志,价值2000万帝国马克的工业物资也在不断运达途中,德国后勤部门的高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土耳其政府的忧虑,尽管英美在获知有关“亚沃士”号异动的消息后想方设法的给土耳其人制造压力,但土耳其政府使出了国际外交上最常用也最让对方无奈的“拖”字诀。
  又急又恼的英国人,不断调动调兵遣将试图弄清楚那艘停泊在伊兹米特港的土耳其战列巡洋舰的具体情况,由于派驻土耳其的谍报人员只能从外围弄到一些粗略的、方向性的情报,他们甚至考虑用潜艇和舰载机进行侦察、破坏,然而伊兹米特港的地理位置实在过于保险,任何外部的攻击都必须穿过大片的土耳其领土,抑或是穿过著名的达达尼尔海峡和玛尔玛拉海,至于俄国人,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心情和能力再去考虑土耳其方面的问题了——在德军南方集群的猛烈攻击下,整个乌克兰连同黑海沿海区域都有落入纳粹铁蹄的危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北非基地出发的德国侦察机,发现以亚历山大港为基地的英国舰艇活动频繁。尽管德国大型舰艇的活跃使得大西洋局势愈发的严峻,但英国政府仍然顶住重压在地中海保留了一批颇有战斗力的舰艇。随着战列舰“罗德尼”号、航空母舰“光荣”号以及若干巡洋舰和驱逐舰相继离开亚历山大港,英国人酝酿一次大行动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第19章
封锁·封锁
  在获悉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异动之后,张海诺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同时,他也清醒的看到土耳其高层仍处于一种不安的摇摆之中。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处境,他决定通过德国最高统帅部向意大利方面施加了压力。德国元首的目光虽然整天放在东线,但对地中海的战局却也没有忽略,几天之后,意大利方面就传来了好消息:意大利主力舰队终于动身前往西西里海域,从海上封锁马耳他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短短两天,第一批意军布雷舰艇便在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掩护下布下了600枚水雷,用于阻击从直布罗陀和亚历山大方向支援马耳他的英军舰艇。
  好消息一来就是一双,马耳他计划中参与进攻的德军部队尽管分别隶属于海陆空三军和武装党卫军,但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统筹安排下,显然具备被意大利军队更高的效率。当意大利军队还为筹集登陆舰艇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德军新组建的海军第1战斗师、党卫军第7武装山地师以及国防军第5山地师一部、空军第1伞兵师一部人员装备均已抵达西西里,并在代理指挥官、新晋升的德国山地步兵上将乔里尤斯·林格尔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训练。
  张海诺之所以选择这位国防军山地步兵上将当他的战役副指挥,最主要还是看重他在挪威战役和克里特岛之战中表现出的指挥能力以及通过这一系列作战建立起来的卓越声望。至于这位上将所率领的山地步兵,则多半是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从原奥地利山地部队中接收整编过来的,山地作战的经验十分丰富,跨海登陆作战对这支以奥地利人和巴伐利亚人为主的部队来说也不陌生——他们中的大部分至少参加了挪威战役与克里特岛之战中的一场。
  现在,登陆部队大部分已经在克里特岛集结完毕,就等意大利海军登陆和护航舰艇到位了,而在此期间,德意空军将继续通过高强度的轰炸破坏马耳他岛上的英军防御,并竭力阻击英军舰艇增援这座孤岛的行动。
  1941年9月1日,战争爆发两周年纪念日。
  对于这样一个颇有纪念价值的日子,交战双方都不失时机的打起了心理战。东线战事正酣,而在轴心国范围之内,各地的大型庆祝活动也是热火朝天,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还应德国元首的邀请前往柏林,一同参加了在勃兰登堡门举行的大规模游行集会,并检阅了即将开赴前线的德军武装部队。获知这一消息,英国皇家空军派出大批轰炸机试图“搅局”,但无奈德国空军在西欧和本土布置了强大的警戒防御力量,加之整个雷达防空体系也日趋完善,英国轰炸机群一越过海峡就遭到了极为猛烈的阻击,损失惨重不说,更没能对柏林造成丝毫的威胁——这也进一步让英军指挥官们意识到,即便在德军将重心转向东线的情况下,昼间对德轰炸也仍是不现实的!
  不过,在北海,几架隶属于英国海岸卫戍部队的轰炸机还是在一次较为成功的空袭中炸沉了德国驱逐舰Z5“保罗·加克比”号,当时这艘稍显老旧的德国驱逐舰正带领四艘鱼雷艇在荷兰附近海域执行巡逻任务。英国BBC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播报了“在荷兰海域击沉一艘大型德国舰艇”的新闻,一时间引得盟军势力大声呼好。戈培尔主掌的德国宣传机器也不示弱,他们针对海外的广播重点在英伦三岛、北美以及北非散布了“德国海军成功拦截并消灭了一支英国大型船队,英国的大西洋航线已经面临崩溃”的消息。事实上,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在这一天并没有像英军高层推测的那样“现身”并攻击英国船队,只有三艘U艇在清晨大胆的袭击了一支即将进入英国本土海域的小型船队,尽管英国皇家空军不久后赶来驱走了这些潜艇,但德国艇长们还是抓住对手的大意击沉英国货船两艘、击伤一艘,只有一艘U艇在英军的反击中受了伤,但最终还是成功逃离了对方的围追。
  宣传战总是虚虚实实、尔虞我诈的,但在正面战场上,牢牢把握重心才是进一步展开行动的关键所在。大批英美战斗舰艇在大西洋海域卯足了劲想要捉条大鱼的时候,可几艘德国主力舰却偏偏隐匿于英军侦察机无法探知的远海区域,让英美护航舰艇和船队始终提心吊胆。至于从亚历山大港和直布罗陀出航的英国舰艇,则甘冒被德意空军攻击的危险对形势岌岌可危的马耳他岛进行火线增援——眼下谁都看得出来,这座岛屿在地中海局势中扮演着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
  夜已深,海面上不再有斯图卡呼啸而来的刺耳声音传来,但英国水兵们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这支以轻巡洋舰“波拿文都”号为指挥舰、拥有两艘驱逐舰和五艘运输船的快速船队,三天前从亚历山大港出发,一路上几次遭到德意空军的轰炸,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就发生在天黑之前,40多架德意战机在马耳他以东百余海里处对这支船队发动了猛烈攻击,运输船“槲寄生”号遭到重创,水手们最终被迫弃船,驱逐舰“急火”号和另外两艘运输船都不同程度的受损,到了夜幕降临时,两艘意大利驱逐舰又带着一队鱼雷艇出现在舰队右侧。“波拿文都”号虽然是一艘防空巡洋舰,但火力至少比意大利驱逐舰强大许多,一场激烈有余的炮战,双方都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在先前几场海战中吃了大亏的意大利海军指挥官们,现在都变得异常谨慎起来,他们的鱼雷艇远远施放鱼雷后便掉头撤退了,也就不用说击沉对方或者被对方击沉了!
  眼看着距离马耳他港越来越近,英军官兵们的心情越发的忐忑,马耳他已经被德意空军夷为平地的传闻在埃及广泛流传,但最让他们担心的,则是关于马耳他已经被数以千计的水雷封锁的消息——如果这个传闻属实的话,那意味着他们正向着最可怕的海上陷阱前行。
  不过,这支船队的指挥官、英勇善战的皇家海军中校罗斯·范纳博尔却丝毫没有退却的想法,而他也比自己的下属们更加清楚马耳他岛上的实际情况——如果不尽快将各种作战装备和物资运送上岛,那么岛上驻军便有可能在德意军队进攻之前陷入崩溃境地!
  船队继续前行,不久之后,了望哨传来报告:“望见马耳他港外的灯塔!”
  这意味着再有个把小时船队就能进入港口了,范纳博尔中校还在盘算着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卸下船队运载的8000吨货物,可就在这个时候,一声惊天巨响从近处传来,他扭头望去,一股高大的白色水雾正从领头的驱逐舰“罗马月神”号舰首位置腾起!
  鱼雷还是水雷?
  范纳博尔中校陷入了一个许多英国舰长都会碰到的问题,不同的情形,理当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果遭到潜艇攻击,那么其他舰船应该变向前行,如果碰上了水雷阵,还么减速慢行是较为安全的办法。
  水雷或是鱼雷,对于一艘不足两千吨的驱逐舰都是致命的,何况它的爆炸位置还是那样靠近舰首弹药库,仅仅几十秒之后,那艘倒霉的驱逐舰内又发生了猛烈的殉爆,巨大的火球将大片海面映得通亮!中校忍着巨大的悲伤,借助这一光线观察了附近海面,黑夜里潜艇的潜望镜是难以观测到的,但至少可以确定附近没有活动的鱼雷艇!
  这样的爆炸会不会引来驻扎在西西里的意大利舰队还不得而知,但摆在范纳博尔中校面前的难题便接踵而至,船队仅剩的驱逐舰“急火”号主动要求前去救援落水者——在更多的水兵得以逃生之前,那艘驱逐舰便在一连串的爆炸中迅速沉没了。尽管幸存者的人数可能不多,但其中少不了身受重伤的,他们每在海里多呆一分钟便少一分生还的希望。
  中校还没来得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作出一个妥善的选择,运输船“马尔”号突然发生爆炸,高大的柱状水雾和“罗马月神”号先前的情景如出一辙,然而让英国人颇为无奈的是,仅凭这样的状况还是无法判断袭击者是一艘潜艇还是潜伏的水雷!可是,如果范纳博尔中校再不作出调整,他将眼睁睁看着仅有的几艘船沉没在这距离马耳他岛咫尺之遥的冰冷海水中!
  范纳博尔看了看表,距离天亮还有三、四个小时,带着无比沉重的表情,他下达了全体转向、原路撤退的命令,同时让通讯官以密电告知马耳他驻军,自己的船队在港口以东遭到伏击,天亮后再伺机入港,请驻马耳他的海空军部队配合。
  然而,德意航空部队统治马耳他空域并不仅仅是德国人散布的流言,岛上少得可怜的英军战斗机根本无力抵抗他们的轰炸,更不用说为己方船队提供护航了。
第20章
空潜战
  战争爆发纪念日刚过,在因为触雷和遭到德意战机的袭击而损失4艘舰艇后,英国海军成功将2000多吨紧缺物资送上马耳他。此外,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和“光荣”号还紧急运来了24架飓风式舰载战斗机和18架管鼻藿。
  尽管这批增援有如“雪中送炭”,但驻扎在马耳他的英军各方面力量都和盘踞西西里岛的德意军队实力相差悬殊。驻扎在马耳他的英军将士不得不每天与前来轰炸的德意机群作战,到了晚上,他们还要加紧抢修被炸得千疮百孔的机场跑道,好让那些从直布罗陀或者埃及飞来的军用运输机、民航机连夜降落,当然,如今民航飞机都是运来补给品、运走伤员,而往往当它们正在装卸的时候,周围还时不时有德军的炸弹落下!
  条件是无比艰苦的,但英国军人依然恪守着自己的职责。在积极增援马耳他、破坏意大利海军封锁的同时,他们还在小心提防着另一个潜在的威胁,那便是至今仍然拥有一定战斗力的前德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
  正午刚过,克里特岛以北的海面上阳光明媚、凉风阵阵,不过在海面之下,有一群人却个个汗流浃背。某个设备的故障,使得这艘潜航于二十多米深处的潜艇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中,狭小的空间并没有因为周围冰凉的海面而处于较低的温度,恰相反,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这里正变得越来越危险了!
  “上浮至潜望镜深度!”身穿白色制服的艇长,留着粗旷的络腮胡子,乍看就像是那些在大西洋杀人无数的德国艇长,但他绣着金色穗纹的领章与袖章,却显示其截然相反的身份。
  在通过潜望镜确定了海面上没有敌方舰艇后,指挥官便下令潜艇上浮,并让艇员们抓紧时间抢修设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