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250

  出动地面侦察部队过于冒险且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至于侦察机,在这种恶劣天气下即便能够起飞,能否顺利找到目标也是个巨大的疑问。更何况,张海诺之前在舰上转了转,看到4架Ar-196水上侦察机的发动机壳上都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它们的螺旋桨、机翼上也都挂了水晶般的冰棱,以这样的状态去进行空中侦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正是出于天气的原因,自从德国北方舰队进入莫托夫斯基湾以来,还没有见到过哪怕一架俄国飞机!
  这个时候,张海诺隐约想起来数十年后的反导导弹,高速计算机能够根据来袭导弹的轨迹计算出拦截是时间,若是现在有那样一部计算机,推算出敌方火炮的精确位置就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了。
  梅克上校的话才说完没多久,那种令人厌恶的尖啸声音又来了,刚开始的时候,军官们还是有些紧张的,但将近两个小时下来,落下的炮弹已经超过五十发,却还没有一颗掉在“提尔皮茨”号舰舷十米之内的,倒是岸上的德军官兵中已有二十多人在炮击中阵亡或是受伤,从货船上运送装备上岸的进程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长长的呼啸声之后,大口径的炮弹一头扎进海里,然后在引信的作用下于发生爆炸,这种爆炸发出的声音和炮弹落在陆地上是截然不同的——音量尽管很高,听上去却像是从空中传来的闷雷。
  张海诺正怀念着由“斯图卡”统治天空的岁月,海岸方向又传来了滚滚“雷声”。这种声音出现得虽然有些突然,却又在德军指挥官们的预料之中。果不其然,只过了两分钟,梅克上校就从通讯电话那边回来了,“俄军又开始炮击我们的阵地了,根据观测和推算,他们的炮兵依然部署在距离海岸大约7公里的阵地上,加起来估计有4个营的普通野战炮和2个营的重型野战榴弹炮!地面部队请求我们提供炮火压制!”
  “好,立即通知各舰……”张海诺正欲下达命令,突然想起来在释放烟幕的情况下,各舰之间基本上是无法通过信号旗或者信号灯进行联络了。可是如果舰队不提供火力支援,以岸上的几千步兵加上还只能发挥小部分战斗力的“丘吉尔”II型步兵坦克,想要顶住苏军的猛烈进攻恐怕有很大的难度。
  稍稍的犹豫之后,张海诺转了询问的口吻:“我们的弹药还能维持多久的炮击?”
  梅克上校看了看就站在一边的林格将军,根本不用翻查记录本便答道:“全舰主炮剩余炮弹328发,全部是穿甲弹,可供41次齐射;150毫米副炮剩余炮弹1224发,全速射击的话,不到半个小时就能消耗完;105毫米高平炮和37毫米高炮的炮弹仍有3万余发!”
  隆隆的炮声让张海诺有点心烦意乱,他想了想,“用小功率无线电通讯器通知各舰射击参数,并要求各舰视本舰弹药存量选用适当的射速攻击。冯·林格将军,你觉得呢?”
  舰长瞅着舷窗朝外瞟了一眼,很自然,他根本看不清十米之外的海面,略略的思索之后,他直言道:“元帅,这样含糊的命令很可能让各舰指挥官为难,他们很难通过自己的判断把握战争的形势。我个人觉得,要么让他们以某个慢速频率保持射击,并随时根据旗舰的指令调整参数;要么,就让各舰以较快的射速进行间隔性的射击,比如连续进行5次快速射击,然后等待岸上观测员的报告进行调整!”
  张海诺想了想,觉得自己刚才的想法是有些欠妥,而林格提出的第二个建议则更加适合眼前的局面,于是向舰队参谋长下令道:“那么,就命令各舰每次只连发5炮,我们每隔5分钟通报修正后的射击参数!还有……除了旗舰,各舰仍需保持无线电静默!”
  “是!”梅克上校随即执行命令去了。
  大口径舰炮相对于口径相近的野战炮,最大的特点就是射程远、射速高——在扬弹机的辅助下,熟练的炮手们能够以每分钟几发的速度进行持续射击,而且大型战舰也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射击平台。在距离海岸约有4、5海里处徘徊的“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可以非常轻松的用它们的主炮对视线之外的俄军炮兵阵地进行远程轰击,就算是装备有Tbts-KC/36型150毫米舰炮的Z级驱逐舰,也能够将40千克重的炮弹打到20多公里外的地方。
  在俄军发起大规模炮击后不到10分钟,和先前两天的情形一样,德国北方舰队大小十余艘舰艇从莫托夫斯基湾开火了,成排的炮弹以惊人的声势发射出去,一阵接着一阵,那些150毫米舰炮的射速简直可以和手动步枪的射速相媲美!
  海面上的舰艇一有响动,隔着海湾的苏军岸炮部队也按捺不住寂寞了。虽然炮弹依然偏得没谱,但好歹能从声势上相抗衡。5轮炮击之后,德军各舰依照命令停止了射击,位于西岸的苏军岸炮部队却像是完全不用考虑弹药问题似的,这一点倒是很令德国人羡慕,即便是白天进入海湾、夜晚前往外海巡弋的“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舍尔海军上将”号,由于在最初清理苏军岸炮的战斗中就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炮弹,加上前后两天为阻击苏军进攻而进行的炮击,此时舰上的弹药存量也已经告急了,更何况是一直滞留在近岸处并多次为岸上的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提尔皮茨”号!
  苏俄军队的炮火准备就像着北方的风雪一样没个停,看来持续的暴风雪天气并没有阻碍苏军向前线运送弹药,火炮的数量似乎也没有因为先前两次战斗的损失而出现严重减少,完整的铁路线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都无法出动的情况下,德军在固守滩头阵地之后已经没有办法再对纵深区域的苏军铁路进行破坏了。
  15英寸舰炮没有投入作战,德国舰队断断续续的压制性炮击效果似乎也减弱了许多,面积相当有限的德军阵地因此而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看着那不断为爆炸的火光和浓烟所笼罩的山丘,人们真要担心那数千德军官兵的性命了。那已经挖到一人多深的堑壕虽然能让藏身其中的大多数人免于遭到弹片的直接侵袭,但近距离的猛烈爆炸所造成的冲击却可以直接将附近的人震伤震死。
  整整60分钟之后,苏军的炮击终于停止,幸而躲过炮击的德军官兵们陆续从藏身的堑壕和掩体中钻了出来,他们架好机枪、准备弹药,接下来,就该是让俄国人流血的时候了。
第37章
英雄汇聚
  1914年,在西线的一场战役中,装备大量马克沁机枪的德军曾在一天之内射杀5万余名英法士兵,令世人为之震惊。27载岁月已逝,在另一场更加现代化的战争中,许多武器都已更新换代,但一些老式的机枪仍在几个主要交战国服役,它们与更加便捷、高效的后辈一道,继续在各条战线上扮演着步兵杀手的角色。
  寒冷的北方,风使劲的刮,雪没完没了的下,户外的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15度,以往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只窝在暖和的房子里而不出门干活,但战争改变了一切。超过8000名苏军步兵,裹着厚厚的冬装,端着插有刺刀的步枪,笨拙而费力的快步向前。2000米的距离,在平时不过是十来分钟的事情,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他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以及承担更大的风险!
  30余辆轻型坦克,以其轻盈的身姿在雪地上飞速前进,炮塔上的小口径火炮时而喷射出明晃晃的火焰,机枪也在不断的往外吐着火舌。俄国人这次面对的敌手,不仅数量处于绝对的劣势,还被疲倦的身躯和失望的情绪所拖累,许多人甚至是带伤上阵,在形势岌岌可危的时候,他们似乎只是在依靠最后的意志坚持战斗。
  俄国人的胜利,看起来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优势不总能顺利转化为胜利,不论是一场比赛,还是一场战斗。在烈烈的风中,德军各种型号的机枪拼命嘶吼着,每分钟都在将数量惊人的子弹射向冲锋中的苏军步兵,而从“提尔皮茨”号上卸下来的MG-C/38型四联装20毫米机关炮以及SK-C/30型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也在玩命的朝俄国人开火——德国人设计用来防空的高射速兵器,似乎总是能够在地面作战中发挥出意外的效果!
  在很多时候,苏俄军人的顽强不逊于德军士兵,同伴的倒下更加刺激了性格彪悍的斯拉夫人,在“乌拉……乌拉……”的狂吼中,他们不断迫近德军阵地,而再跑上一个山丘,就能跟德国人来一场肉搏战了!
  突然间,一阵隆隆的发动机声从山丘后面传来,紧接着,跑在最前面的苏俄士兵惊讶的看到一辆辆具有典型英式风格的坦克出现在德军阵地上,但它们并没有站在和德国人敌对的立场上,而是最终停下来将炮口对准了即将夺取胜利一方。
  轰……轰……
  二十多辆“丘吉尔”II型步兵坦克争先恐后的开火了,虽然炮弹并没有落在最能够发挥威力的地方,但雪地上不断腾起火焰与烟柱的同时,苏军步兵们的信心也受到了极大的动摇——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自己还要用手中的步枪和手榴弹与敌人的坦克战斗。不过,德国人连肉搏的机会也没有留给他们,坦克炮开火之后,炮塔上的并列机枪也“哒哒哒”的吼叫起来,德军阵地上的火力顿时凶猛异常!
  40分钟的激战下来,苏军撤退了,德军阵地前再一次铺满了俄国人的尸体,粗略估计,阵亡者逾3000人……
  随着投入进攻的两个苏军师遭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莫托夫斯基湾东岸终于又恢复了平静,不过他们也并非没有收获,两门356毫米口径的铁道炮在持续的炮击中,给德军舰艇和登陆部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慑,而且在最后的关头,一枚近失弹还令原本已经恢复了活动能力的“提尔皮茨”号旧伤复发——当然,俄国人对这一情况却并不知晓!
  为了保持整体平衡,林格只好让舰员们往未受损的左舷舱室注水,近5万吨的庞然大物,又一次稳稳当当的坐沉近岸。
  20分钟后,天彻底黑了下来,若不是这意外的打击,“提尔皮茨”号这时候已经可以凭借自身的动力在海面上自由自在的活动了!
  沮丧的气氛笼罩在北方舰队旗舰上,作为这支舰队的实际指挥者,张海诺对于“提尔皮茨”号的连续受挫自然是难逃其咎的,不过怨天尤人于事无补,他很快冷静下来考虑战局的下一步发展,而就在天黑后不久,舰队参谋长梅克上校前来报告说,一支由4艘潜艇组成的小编队刚刚驶入莫托夫斯基湾——德国海军司令部之前就已经发来的电报,他们在元首许可的范围内抽调了尽可能多的潜艇部队北上增援,按照航程计算,这些潜艇也应该在近日抵达。
  “北方女王”行动最初的脚本中,一共有30艘潜艇用于配合主力舰队行动,但数日来除了先前立下奇功的U-197号之外,在摩尔曼斯克周围200海里的水域内,并无一艘德国潜艇活动!
  半个小时之后,张海诺带着军官们在“提尔皮茨”号的左侧舷梯旁亲自迎接顶着风雪远道而来的艇长们。
  “尊敬的帝国海军元帅,您好!海军第1潜艇支队第5分队指挥官、U-151号艇长斯蒂芬·本德少校奉命前来报到!”领头的一位,个子只有1米7左右,这在德国成年男性中算是矮的了。不过,潜艇部队虽然是高风险的兵种,但收获和晋升的机会也比其他部队更多一些,这位海军少校看上去也就27、8岁,在这个年龄,张海诺还是个被列为“战争失踪人员”的海军尉官。
  相互敬礼之后,张海诺和他握了手,“好,很好!本德少校,很高兴看到你们的潜艇,也希望你和你的军官们都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当然,尊敬的元帅!”少校毫不犹豫的答道,紧接着,他向张海诺介绍自己右手边的艇长,这位军官年纪也在28岁左右,肤色白得几乎跟雪一样,和绝大部分潜艇指挥官一样,他的眼神也是非常沉稳和坚定的。
  “这位是U-205号艇长安德雷斯·沃纳尔上尉!到目前为止,沃纳尔上尉已经取得了6.6万吨的战绩,击沉的船只数量达到42艘!”
  “惊人!”张海诺非常礼貌的说道,这和当年自己的战绩无法相比,但考虑到第1潜艇支队主要以北海和波罗的海为活动区域,能够遇见并攻击的多是一些小型船只,而且还要时常和敌人的巡逻飞机打交道,能够取得这样的战绩已经非常不错了!
  握手的时候,皮肤雪白的上尉一脸恭敬的说:“尊敬的帝国海军元帅,能够见到您本人真是太荣幸了!我和我的艇员们一直都很崇拜您!”
  “谢谢!”张海诺依然是一副礼貌的口吻,他紧接着说:“沃纳尔上尉,能给我介绍一下你的潜艇吗?”
  “当然!”上尉显得比较兴奋,“U-205号是一艘VIID型潜艇,水下排水量920吨,水面航行时的最高航速可达18节,水下能以7.8节的航速行驶,最大潜航距离80海里,潜深240米;鱼雷发射管艇艏装有4具、艇艉装有1具,备雷14枚,另装有1门105毫米口径的甲板炮以及37毫米、20毫米机关炮各一座;全艇编员54人,其中军官9人!”
  虽然离开潜艇部队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但张海诺对于目前德国海军各型号潜艇还是有较多了解的,毕竟这些技术有不少都是通过他以及设立在南美的造船机构保留和发展的,那些造船厂至今仍在秘密为德国海军建造舰艇,而且还为德国政府以贵金属兑换稀有矿石、天然橡胶等重要战略资源构建了一条水下航运线!
  作为中近程作战潜艇,VIID不论吨位、续航力还是自持天数都无法和那些远洋潜艇相比,但这种小潜艇的机动能力较为突出,而且在战斗中的攻击力一点都不弱!
  “元帅,这位是U-239号艇长艾利齐·施切米特上尉,他目前的战绩是4.3万吨,击沉舰船26艘,其中包括一艘排水量900吨的英国驱潜快艇!”
  本德少校接着介绍的这位军官,个子同样不高,黝黑的皮肤一看就是长年在海上生活过的,至于年纪,看起来应该是这4个人中最大的——但亦不超过40岁。
  握手之后,张海诺问:“施切米特上尉,你的艇员们在一起训练和战斗多长时间了?”
  “报告元帅,我的艇员从编组开始到现在已经有8个月了!”上尉似乎看出了张海诺的疑问,他主动表态道:“时间虽然不是太长,可我相信我和我的艇员们已经形成了足够的默契,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海上情况!这点请您放心!”
  “好,很好!”张海诺跟着本德少校转向最后一位艇长,这位个子和张海诺差不多高的军官,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那张纯真无邪的娃娃脸,只可惜他没有光洁的皮肤与湛蓝色的双眸,不然简直可以喝橱窗里最精致的洋娃娃媲美。
  “尼科·简森上尉,U-299号艇长,他是4个月前开始指挥这艘潜艇的,加上前一次出航的收获,他已经取得了2.6万吨的战绩,击沉船只的数量为17艘!”
  握手的时候,张海诺注意到他手上皮肤粗糙且有很多老茧,看来“娃娃脸”并不能抹杀他过往的经验与接受过的磨砺。
  “元帅,您不记得我了吧!”简森上尉主动说道,“战前我曾在‘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上服役,还跟随您去过西班牙!我是在去年春天才转入潜艇部队的!”
  “哦?”张海诺使劲的想了想,但那艘装甲舰加上见习军官通常都有上千名官兵,何况经常有人加入有人离开,尽管对方的长相很有特点,可惜他依然没能从脑海里找出半点印象。
第38章
“君子协定”
  距离苏军的最后一次进攻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天,除了每天三次各一个小时的远程炮击之外,苏军没有任何的举动。与此同时,在得到了来自瓦尔德港的增援之后,滩头阵地上的德军部队增加到了7000人,装备物资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尤其是一个75毫米榴弹炮营的运抵,使得登陆的德军部队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地面支援炮兵!
  不过,尽管运输船只能够不受阻碍的继续往来于瓦尔德港与莫托夫斯基湾之间,但瓦德尔港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空港”——自从战斗打响后,不断从瓦尔德运往莫托夫斯基湾的就是先期运抵的军队和物资,受暴风雪的影响,德国本土开来的运输船只大都被困在了挪威沿海港口,能够及时驶往瓦尔德港的,便只有那些适航性能较好的远洋船只!
  对于张海诺而言,这段时间情况总是好坏参半,苏军大口径列车炮的存在对于他的舰队而言始终是个威胁,所幸的是,俄国人无法对弹着点进行观测和指引,所以这种炮击仍然显得漫无目的,百余发炮弹下来,能够威胁到“提尔皮茨”号和“科隆”号的只有寥寥数颗,其中一枚炸穿了“科隆”号左舷的水线装甲,这对于已经搁浅的轻巡洋舰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却也让舰队指挥官们彻底放弃了挽救这艘战舰的打算——在尚算完好的上层建筑之下,是几乎可以用“千疮百孔”来形容的舰体,任损管人员如何努力,也根本无法在远离己方港口的地方完成修复!
  相比之下,“提尔皮茨”号的情况要好得多,利用这两天的时间,舰员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引下对几处问题最大的破损处进行了二次处理,这样便可确保战舰即便在恶劣天气下行驶也不至于严重漏水,只不过在返回港口进行彻底修理之前,这艘战列舰仍不适合进行一场激烈的海上对抗!
  好消息亦不是单独到来的,两天之内又有两个分队9艘潜艇赶来增援受困的德国北方舰队,这样一来,受张海诺直接指挥的潜艇便达到了15艘,其中有14艘为1000吨以下的中近程攻击潜艇,虽说航程只有远洋潜艇的一半,但实际上这些潜艇也被大量派往大西洋海域执行作战任务。唯独有1艘新式的VII-E排水量超过1200吨,这种潜艇原本设计用于向在大西洋海域作战的潜艇部队提供鱼雷和燃料补充,因而可以装载多达36枚鱼雷和大量的燃料,且由于采用了一般战斗潜艇的艇身,所以自身也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也正是这艘VII-E的到来,使得已经接近弹尽粮绝的功勋潜艇U-197号得以恢复作战能力。
  随着德国潜艇数量的增加,之前在莫托夫斯基湾嚣张一时的苏俄潜艇像是已经被消灭殆尽一般,但这时候德国指挥官们已经不敢掉以轻心了,Z级驱逐舰不分昼夜的在附近海域巡视,大型鱼雷艇则在重巡洋舰和装甲舰的掩护下悄悄在摩尔曼斯克通往莫托夫斯基湾的航路上布设了锚雷。
  1941年11月21日,英国,伦敦。
  初冬时节的伦敦依然十分潮湿,灰蒙蒙的天就像捂在城市上的厚被子,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沉重,而这一切显然都令习惯了北方气候的俄国人感到不习惯。
  “霍华德将军,看到伦敦的繁华与宁静,我不禁想起了几个月之前的莫斯科,那里同样是一座欣欣向荣的都市。可是,现在它每天都遭受着德国空军的轰炸与远程重炮的轰击,许多城区早已化为废墟,无数的军民在流血牺牲!唉……”
  黑色的轿车里,一个穿着深色西服、带着圆帽子的中年人,正看着车窗外干净整洁的街道和来来往往的行人而奇怪的唉声叹气。
  坐在旁边的,是位穿着英国陆军制服、满头白发的老将军,他颇为同情的说道:“特使先生,诚如您所说,英国的港口与城市所受到的直接威胁比1940年秋天时减小了许多,这也的确是苏联军队努力抗击德军入侵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女王、首相以及英国军民向苏联政府和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年人依然一脸深沉,但他还是礼貌的回应道:“谢谢您!”
  穿过繁华的街道,轿车最终在伦敦著名的唐宁街10号门前停了下来。
  白头将军最先下了车,中年人显然没有养尊处优的习惯,也自己下了车,但在走进大门之前,他特意仰头看了看天,天空虽然阴沉,但至少没有死神的黑色炸弹落下。
  “敬礼!”穿着黄色卡其布军服的卫兵举枪致礼,他恐怕并不知道从面前经过的这位以及他所代表的国家,在半年之前还是英国的一个心腹大患——当然,两个国家即便到了今天,所进行亦不过是出于各自利益的临时合作。
  穿过漫长而曲折的走廊之后,中年人被引到了一个布置典雅却不华贵的会议室,那里除了一个抽雪茄的胖子最引人注目之外,两位佩戴高级军衔的将领同样是吸引常人眼球的家伙。
  “这位就是斯大林先生派来的特使波诺马洛夫先生!”白头将军向里面的三个人介绍这位中年人,并且特意解释道:“波诺马洛夫先生捎来了斯大林先生的口信!”
  中年人摘下帽子,礼貌的朝在座三人欠了欠身,然后用一口尚算流利的英语说道:“我谨受斯大林同志嘱托,给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先生带来一个口信:我们已经困住了德国主力战列舰‘提尔皮茨’号及北方舰队主力,并愿意就此同我们的英国朋友展开合作!”
  此话一出,反映最大的当属穿着海军制服的那位英国将领,至于丘吉尔,却只是默不作声的抽着他的雪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气味,细细品味,似有满腔期待。
  丘吉尔嘴角微微动了动,略有些含糊的说道:“请坐吧,特使先生!”
  中年人也不客气,找了一个最近的位置坐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