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225

  领头的哨兵看到他军服上的血迹,和前面那些已经去见上帝的哨兵一样惊讶,他连忙快步向前,准备搀扶林恩。
  “您受伤了?天啊!这么多血!”
  “是啊,我觉得有些晕……”林恩左手撑在吉普车的后座,暗暗给了身旁的突击队员一个眼神,他们迅即各自下车,或不带长枪,或将其掩于身侧,其中一人还故作惊讶地用英语说:“啊,长官您这是肿么了?”
  美军哨兵们已经来到了吉普车旁,以突击队员们的身手,干掉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但关键在于军械库门口停着的卡车上还有其他美军士兵。在探照灯和炮火的共同作用下,这里的光亮度虽不同于白昼,但还是能够大致看到二三十米外的情景。
  林恩在领头哨兵的搀扶下缓缓倒地,他故意瞪直了眼睛,仿佛将不久于人世,这时候另外几名美军哨兵也一半好奇、一半关心地凑上前,他们跟突击队员们站在一起,等发现这些家伙军服样式及徽标配饰有些异样时,性命已经握在对方手里了。
  戏已经演足,林恩眼中突然闪出精光,左手扯着领头哨兵的衣领,右手抓紧匕首照着他的脖子重重一抹,然后将他紧搂在胸前,任他抽搐而发不出一个音节。周围的突击队员们也是照章抓药,围在一起像是橄榄球塞开场前的姿态,却已在眨眼间如跟杀鸡一般干掉了这些哨兵。这还不算,林恩当即用他的美语喊道:“快来帮忙啊,这些伙计需要帮助!”
  碍于基地周围的防空炮火,军械库门口的卡车和搬运士兵只有几个听到了求助,但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余人也大都跟了过来。林恩不慌不忙地躺在地上,转头看着那些美国士兵跑过这致命的十多米距离。在这个过程中,他从领头哨兵身上摸出手枪和备用弹匣,然后将其推开,跪地起身并从自己的枪套里拔出那支弹匣里仍有5发子弹的柯尔特M1911。
  杀戮的时刻又一次到来,在林恩的带领下,突击队员们尽显“吸血鬼”的冷酷本色,他们短短几秒之内就将好意前来救助的十几名美军士兵射杀,并用精准的点射将留在卡车那边的另外几名士兵也一并干掉。
  这一次虽然也还有炮声掩护,可林恩知道距离实在太近,军械库中的美军官兵想必已经有了察觉,普通步兵倒也不足为据,偏偏是那些坦克……
  事已至此,他毫无畏惧,一边给手枪换上弹匣,一边以德语低吼道:“留一人在外警戒,其余人跟我冲,务必毫不犹豫地进攻!吸血鬼无敌!”
  “吸血鬼无敌!”突击队员们低沉而坚定的应和说。
  想当初两手各持一支毛瑟驳壳枪,在东线、奥拉宁堡和柏林威风凛凛地与苏军作战,如今顺手的家什换成了美制“柯尔特”,林恩的战斗狂性仍旧被浓烈的血腥味激发出来。他带头冲到军械库大门前,却并不鲁莽的埋头进去,而是闪身下蹲、双手举枪,并用最快的速度审视战场:这仓库里灯光透亮、无所遮掩,两边堆积着如山的各种装备物资以及蒙着帆布的吉普车,中间一条宽敞但不足以容纳卡车穿行的过道,美军官兵们用轮式叉车(这玩意儿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在二战时已经较为普及了)将整箱的弹药物资往外面的卡车上运。此时仓库里大约有二三十人,大都是穿着制服、没有携带武器的美军人员,叉车无法搬运的坦克就安置于靠近军械库大门的位置,一共四辆,靠内的两辆还蒙着帆布,美军士兵“试着发动”的则是靠外的两辆。看外形,它们外观貌似二战战场上颇为常见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可炮塔偏小,车体轮廓也不够饱满,内行人一眼就能够看出,这是美国陆军40年代组建装甲部队的主力——M2轻型坦克。事实上,它不论速度、火力、防御都比M3次,综合性能差强人意,也只有在太平洋的岛屿上能够跟日本人的小豆坦克过过招,登陆欧洲战场根本不堪一击。它们对美国陆军的意义就如同I号坦克对于德国军队,主要是在人员训练、战术研究和经验积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又一次证明,林恩的直觉判断是较为准确的。听到门外的枪声,军械库内的美军官兵意识到了情况的不妙,然而除了一些军官佩带了手枪,其余士兵并没有把相对笨重的步枪或者冲锋枪挂在身上——军械库靠外的位置有两排武器柜,存储着已经开封只是暂时不用的枪械武器,士兵们就近冲向这些武器柜,另一些人则临时撬开弹药箱准备从中拿取子弹。见到林恩这样一个浑身是血的“美国军官”持枪冲了进来,他们顿时目瞪口呆,但紧跟着冲进军械库的人则让他们的惊讶转变成了惶恐:灯光下第一眼的感觉,是遭到了德军精锐的伞兵攻击!
  伞兵也好,特战突击队也罢,都是极其危险的对手。不过要论危险程度,最可怕的绝对的仍是那个血人般的“美国军官”,他那两支点45口径(11.43mm)的柯尔特手枪连连开火,瞬间就将两名还没来得及钻进坦克的美军士兵击倒,但这还只是开胃菜,他眼中像是只有坦克,全然不顾周围的美军士兵已经拿起武器或是正准备拿起武器,风一般冲向了靠左边那辆M2,动作敏捷的完全不像是受伤的样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来到坦克旁边,钻进坦克里面的美军士兵还在竭力转动炮塔,然而这些稍显古老的家伙实在不容易使唤,没等火炮或机枪开火,“血人”已经从没有关闭的驾驶舱口钻了进去,然后坦克里面就传出几声枪响。须臾,“血人”又从驾驶舱口探出脑袋和小半个身子,将那里作为他的射击掩体连连向附近那些手里拿了武器的美军士兵射击。在他的带领下,后面四个“德国伞兵”也展现出了以一当十的气魄和战斗力,他们手中的突击步枪顺畅地喷射出致命的火舌,才片刻的功夫就将武器柜那边的十余名美军士兵悉数干掉,虽然其中一人旋即被躲在角落里的美军军官射中,但其他人全然无惧枪弹可能引发的弹药爆炸,继续射杀军械库内残存的美军官兵。
第75章
生命如夏花
  由林恩这种不要命的指挥官带领,加上一群不要命的铁血战士追随,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进攻军械库的战斗即宣告结束,区区5个人干掉了27名美军官兵,且仅有一人受了弹伤……
  林恩从M2轻型坦克的驾驶舱里爬出来,快步走到那名受伤的突击队员身旁,这个不太走运的家伙腹部中弹,另一名突击队员正给他作止血处理。
  “嘿,伙计,你还好吧?”林恩关切的问道。
  战斗中难免有伤亡,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何况还是这种以少敌多的仗。然而站在情感的角度,谁又愿意将可亲的战友留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甚至不能安放一座墓碑?
  “情况有些糟糕!”这位突击队员强忍着伤痛苦笑道,“长官你们先走吧!我留在这里断后!”
  这样的大义让人既感慨又无奈——为什么这样的战士组成的军队仍是战争的失败者。林恩断然说道:“开玩笑,我林恩·加尔戈从不抛下任何一个兄弟!伙计,你包扎好伤口就扶他回吉普车上,其余人……分别安放炸药和导火索,我们要将这里炸掉!”
  都是经受过特战训练的夜战精英,突击队员们旋即按照林恩吩咐的行动起来。
  止血包扎,林恩帮不上什么忙,他起身走到过道中央,除了四辆坦克和一些吉普车、轻型步兵炮,这座军械库里存放的都是整箱整箱的物资——枪械、弹药、炸药,而且皆是美军的制式武器弹药,对于仍使用德制装备的突击队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他的目光最终还是落回到了靠外的两辆M2坦克上,之前美军官兵已在调试这些存放多时的“老家伙”。就战斗性能而言,这种轻型坦克根本登不上台面,然而此地并非欧洲战场,基地附近驻扎的美军部队,拥有坦克和重炮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想到这里,林恩重新钻进刚才那辆坦克,利用自己在“吸血鬼”突击队训练营学到的坦克架势技能,尝试着将它发动起来。
  咕隆咕隆……
  小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清脆地嘶鸣起来,美军坦克的早期研发对英国坦克借鉴不少,M2的驾驶系统跟林恩在突击队训练时接触的英军坦克相差无几。经过短暂的摸索,他还是较为顺利地驱使其移动起来,前进、右转、前进,林恩坐在打开舱盖的驾驶位置,看着军械库的大门一点点靠近,这像是一个简单的驾驶游戏,心里也确实有那么一点点自豪感。在无人喝彩的情况下,他将这辆年代并不久远但性能已经远远落后于主流的轻型坦克驶出军械库,在自己刚才开来的吉普车旁停下。先前那名突击队员已经将伤员搀扶过来,加上在外警戒的,已经有三人坐在了吉普车上。熄火离开坦克,林恩与他们简单交流了一下,对操炮比较有信心的那位跟着自己临时客串装甲兵,另一人负责驾驶吉普车并将伤员送回到医疗站那边。
  让自愿操炮的突击队员帮着自己将刚才击毙在坦克里面的美军士兵拖出去,林恩又亲自检查了这辆坦克的油料和弹药。看得出来,美国佬之前已经为它做好了战斗前的一切准备,油缸里灌满了新装的汽油,内舱弹药箱里也装好了37毫米炮弹和机枪子弹,而这也为自己省却了不少麻烦。
  不多会儿,突击队员们就地取材地在军械库里装好了引爆物,林恩最后来到门口看了看,仍是感慨美国佬的“奢侈”:区区两个营的守卫部队,用得着储备这足以应付一场战役的武器弹药么?
  可是转念一想,现代战争拼的不仅仅是军队的素质和意志,是否有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实力作为后盾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此时林恩又有些黯然,自己虽有抱负却未必有实现的机会。
  “点火,撤退!”他冷冷下令。
  点燃多根导火索之后,两名突击队员迅速离开军械库,林恩让他们一人上吉普车照顾伤员并应付途中可能的战斗,一人上坦克操纵机枪,自己亲自驾驶M2往医疗站的方向开去——考虑到技术人员们在工作生活中随时可能有个头晕目眩、手脚抽筋什么的,医疗站设在基地工作区和生活区之间。
  在并不足够熟悉其性能的情况下,林恩没办法将这辆美制轻型坦克开到58公里每小时的公路极速,但这比起驾驶吉普车来仍是相当爽快:可以不必理会铁丝网门的阻拦直接冲撞碾压,看到美军哨兵也不用再下来糊弄,直接用坦克上的机枪扫射清理,既省时又省力,唯一需要留意的就是那些占领制高点并实施战斗封锁的己方人员。
  走出没多远,惊天动地的轰响声从后方传来,其声势比原子弹试爆的那一刻还要磅礴,巨大的爆炸声瞬间压过了外围仍旧吵杂的防空炮声。坐在驾驶舱里,林恩虽不能回头观望军械库爆炸的壮丽场景,但陡然变亮的视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场爆炸的激烈程度。
  前方天际,闪着银光的“不明飞行物”仍能够看见,只是看它飞行的方向,应该很快就要离开美军防空部队的视线了,也不知它是否还有充足的燃料再多转几分钟。时间紧迫,林恩选择最直接的路径埋头猛冲,几分钟的功夫,这对“轻型坦克领头、吉普车殿后”的新奇组合就顺利驶抵了突击队员占领下的医疗站,满地的尸体犹在,周围也有隐隐约约的枪声传来。林恩将坦克正面朝向基地大门,倒退着将它停在建筑旁边的阴暗角落里,让两名突击队员留在坦克上操纵火炮和机枪,以应付发现异常后随时可能投入反扑的外围美军部队。在这之后,他迅速扯下美军的军帽和沾满了鲜血的美军制服,帮着突击队员们将受伤的同伴抬下吉普车,拿了这名暂时失去战斗力的突击队员的钢盔和突击步枪,光膀子穿背心,扣上钢盔,开着吉普车就往基地生活区域冲去。
  经过这十几分钟的清理搜捕,沿途已有不少突击队员押着年纪较大的技术人员和他们的惊恐沮丧的家眷往医疗站走,林恩不断停车辨认,这里面有些虽然是高级技术人员,却不在原子弹项目的核心部门,有些则只是行政后勤方面的管理人员,对于这些缺乏价值的目标,林恩所作的只有一个动作:朝突击队员们摇头。当他驱车离开时,后面就会传来连串的枪声,这虽然残酷至极,但冒着极大风险的突击行动是不容有任何仁慈和犹豫的。
  跟捕鱼一样,大网一撒,只要放对了位置,总能捞到那么几条有价值的鱼。很快的,林恩看到一名突击队员押着FR博士,也即是顶尖的德国犹太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原子弹试验项目的量子学专家。在林恩的判断中,此人的作用和意义在“曼哈顿工程”中可以排入前十。
  “嘿,FR博士!”林恩目光迥然地盯着这位穿着睡衣、灰头土脸的犹太人。因为德国恶劣的政治氛围,他在30年代中期就迁居美国,一直在大学任教,直至加入奥本海默领导的核计划。因为有着“相同的出身”,林恩的伪装身份又是分子物理方面的辅助研究员,在这近八个星期的时间里和他有过几次简单的交谈,甚至还坐在一张桌子上共进过晚餐。乍一开始,弗兰克博士并没有认出来,但等林恩摘下钢盔,在探照灯和炮火光亮的映照下一展笑容时,博士就像是看到了地狱来的恶魔一般。
  “这位是美国原子弹项目的核心专家,也是伟大的德国科学家!”林恩对押送博士的突击队员说,“一定要尽力照顾好!”
  突击队员用标准的德语铿锵有力地答道:“是,遵命!”
  面对林恩的目光,弗兰克博士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一言不发。
  林恩继续驱车向前,很快在奥本海默的住处找到了布拉兹少校。很显然,他已经从突击队员口中得知了这条大鱼的捕获。
  “奥本海默博士?我以为您已经飞去华盛顿了!”
  下车之后,林恩惊讶地说道。
  看着林恩,一脸沮丧的奥本海默更是惊讶。
  林恩一手拎着突击步枪,一手摊开:“抱歉,我利用了您的好心!”
  情况已经如此明显,根本无需解释什么,奥本海默恶狠狠地说:“你们这些纳粹一定会受到惩罚的,一定会的!”
  这样的话林恩在荧幕上听得多了,只是当有人当面咒骂自己时,心里不免有些沮丧和刺痛感,他桀骜地说:“我们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邪恶,事实上,我们只是战士,效忠德意志的战士,只履行战士的责任!”
  “哼!侩子手!屠夫!”奥本海默继续骂道。
  林恩无奈地转向布拉兹:“这是原子弹项目的一号人物,抓到他,我们此行已经了无遗憾了!”
  布拉兹点点头,当即命令突击队员们将奥本海默押回到医疗站那边去。他正想和林恩说些什么,外面的炮声停息了。
  此时距离突击队乘坐卡车进入基地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分钟,林恩虽然还不确定帝国的“不明飞行物”具体性能如何,但他觉得世间没有无敌的武器,它长时间在附近空域徘徊也是冒了一定风险的,面对数量庞大、火力凶猛的美军高炮群还牵制了这么长时间,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映亮夜空的探照灯仍在夜空中搜寻,抬头仰望,原本湛蓝深邃的天幕布满了灰色的烟团,不明飞行物早已不见了踪影。
  就在这时候,布拉兹转身朝着“不明飞行物”离开的方向,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举手礼,脸上的严峻表情后面带着深深的忧伤。
  “怎么了?”林恩很是奇怪。
  “你不知道吧!”布拉兹放下手缓慢而沉重地说道,“一个多月前,我们的圆盘飞行器技术获得了载人方面的突破,但由于飞行时伴随着旋转震动、强烈噪音和难以排除的电磁干扰,到目前为止,一名飞行员最多只能坚持两次飞行,一旦超过,生命就会像夏天的花朵一样迅速凋零,而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了……”
第76章
如果可以逆天
  圆盘……载人……两次极限……布拉兹言语中透露的这些内容,是林恩自从在“吸血鬼”突击队训练期间偶然一见碟形飞行器后思索许久也困扰许久的。“雅利安方舟计划”中,帝国高层放弃了核项目,放弃了火箭专家,为的就是这匪夷所思的飞行科技。
  对否,错否,谁能一断究竟?
  望着“不明飞行物”消失的方向,林恩百感交集。
  转过头,布拉兹又恢复了正常的神态,他不急不躁地说:
  “军械库的大爆炸必然引来外围美军部队的支援,加尔戈中尉,我们现在怎么撤离?”
  归纳起来,林恩的思路很简单:“趁乱离开”。
  突击队员们抓获的技术专家可以先不一一辨认,但试验基地工作区里储存的资料数量惊人,林恩必须得亲自过去指导突击队员们击破重重安全门和保险柜夺取。走之前,他请布拉兹即刻返回医疗站,让突击队员们将三辆卡车连同捕获的人员和己方伤员运到基地的最西端,同时让两到三名英语流利的突击队员换上美军制服,站在医疗站前的岔路口误导随后抵达的美军官兵前往军械库救火,另部署一些士兵以医疗站为火力点构筑阻击阵地,以防美军识破迷局直接进攻。
  “十五分钟后在基地西墙碰头,祝好运!”林恩格外郑重地向布拉兹屈肘举起右手,两人以当空掰手腕的姿势鼓气道别。
  驾着美军的威利斯吉普,林恩风驰电掣地冲到了基地试验区A区入口处。这个区的主体建筑位于地下,16级台阶,230步长的通道,这一条路林恩已经重复走过了86遍,今天应该会是最后一个来回。突击队员们一开始就冲进这个区域并控制了局势,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基地方面很少组织技术人员加夜班,但这几天准备着大转移,一些技术员还是连夜在这里整理资料,结果莫名其妙地成了已经投降的德军人员的俘虏。林恩进入后扫了一眼,除了两三名高级研究员,其余的都是普通工作人员。他没有理会这些瑟瑟发抖的可怜虫,霍一挥手,示意身边的突击队员跟上自己。通往机密资料区的通道平曰里都有铁门和门岗,未获授权的辅助研究员是不得入内的,这一次他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地迈入其中,这里提上躺着未曾抵抗就被击毙的警卫士兵,两名突击队员正在里面翻查资料,但这些深奥的东西对他们未免太过复杂。
  “这些都是没用的!”林恩用一句话结束了这两名同僚的苦恼,他径直都到靠内的铁门前,“炸开它!”
  应该是在东线战场上形成的习惯,“吸血鬼”突击队员们每次投入战斗除了枪械和尽可能充足的弹药,还会配备TNT炸药和雷管——多一两组也没多少额外的负累,很多情况下都能够用上,这一次也不例外。按照林恩的指令,突击队员们将两组炸药拼凑起来放在铁门处,点燃导火索后迅速退出的这个房间。
  估算着一贯的延时,林恩不慌不忙地以指塞耳。轰一声巨响使得整个地下设施都发生了摇晃,烟雾还在弥漫,尘屑充斥在空气中,他沉稳自若地迈步向前,转身进入房间并径直来到门前,铁门连同门框整个被炸开,里面还有一条通道,却不像是后世电影大片安装有红外线、激光之类的精密防御。林恩戴着夏天时颇为闷热的钢盔,汗流浃背地拎着MP44突击步枪走进通道,里面的房间没有开灯,凭着唯一一次进入这里的记忆,林恩打开了照明开关,除了大大小小的保险柜、办公桌椅,角落里还有个两个倒霉蛋抱头蜷缩着。
  “站起来!”林恩冷厉地喝道。
  两人畏畏缩缩地举着手站起来,左边那个年纪大一些,头发胡子花白,右边那个是个模样普通的秃顶中年人。在洛斯阿莫斯基地,工作人员通常只佩戴写有代号的胸牌,外人若是单纯凭长相气质判断,难免会将普通人看成专家、将专家看成普通人。林恩对年纪大的那个不屑一顾,反而盯着中年人看了几秒,旋即大笑:“FM博士,久仰了!”
  两人之前在基地工作区虽也有过几面之缘,但从来都是匆匆一瞥,连对话聊天的机会都未曾有过。中年人自是认不出林恩,听到对方喊出了自己的名字,他还很是疑惑地端详这位装束奇怪的年轻人。
  恩里克·费米不认识自己,林恩对他可是早有耳闻,这位物理学界的天才21岁就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25岁发现了重要的粒子定律,他是意大利人,战争爆发前差点在意大利制造出第一座试验核反应堆,然而墨索里尼政斧对他的项目毫无兴趣。缺乏资金支持,费米只好转而向美国海军,但美国海军对这个听起来和军事没什么关联的项目也置之不理。费米随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爱因斯坦等人的游说使得美国政斧认识到了原子弹项目的重要性,而费米也终于在1941年主持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弹反应堆,实现了自持式链式反应,为制造原子弹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在来基地的路上,林恩料到此行有机会捕获弗兰克博士等几位预定稍后几曰离开的顶级专家,却没有料到奥本海默的行程意外延迟了,更没有想到平常大多数时间并不在基地的费米博士今天也“大驾光临”,想来是整理一些关键资料准备直接带走的。人算不如天算,有了奥本海默、费米和弗兰克这三人,不敢说通往核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至少拿到了其中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
  “放心吧,意大利是我们一贯的朋友,我们绝不会对您有任何伤害。现在,请打开保险柜,我只要K1和K2里面的东西!”
  听到林恩说出这话,费米用极度惊愕的神情看着林恩,但他也许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曾在这座至关重要的基地里见过这么一号不起眼的人物。这时候,他身旁的那位高级研究员,面色苍白、目光低垂,右手紧攥着藏在身侧。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这又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家伙。
  林恩唰啦一下拉枪上膛,恶狠狠地恐吓道:“我的耐心不太好,脾气更差,在战场上杀过许多人,不介意进入地狱的包袱上再多那么一两个……快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