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225

  ※※※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在树林里呆了一整天,林恩不断地搓手跺脚,可还是觉得自己几乎要被冻成冰坨了。策马游弋的领队军官赶在夜幕降临前回到这片不起眼的树林,他带来了温热的食物——这在众人看来不亚于一个小小的奇迹。狼吞虎咽地吃完,领队又告知他们:苏军果断加强了边界线上的警戒,能够通行的每一处区域都布设了24小时岗哨。要想从这一带穿过边界进入芬兰,要么冒险走布设有地雷或是需要攀爬峭壁的地带,要么跟苏军边防部队来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
  虽然有人觉得这样的天气地雷可能会被冻住而失效,可多数人都默默地选择了顺从——顺从领队和林恩共同的抉择。
  “听好了,你们现在是即将前往芬兰潜伏的苏联间谍,而我们的任务是将你们护送到边境那边,至于理由什么的,你们不必解释,由我来应付就行了。若能够顺利穿过边境最好,若是没能逃过哨卡的盘查,到哨卡前面时所有人尽量不要说话和做小动作,不排除与苏军交火的可能!”快到边境线时,领队偏过头用德语小声对林恩说道,“最好把你们自己都当成哑巴!”
  林恩随即让弗朗茨将这话传递给队伍中的每一个情报人员,在这里,索尔特遣队的成员一共有11人,从苏联撤离的情报员4人,再加上林恩,总共16人。
  有了马匹驮带行李重物,还能够轮换着骑乘休息,队伍的前进速度确实快了不少。临近午夜,前方的夜幕因为探照灯的光芒而染成了奇异的橘色。林恩远远的观察了一下,苏军的边境哨卡类似于防御体系中的机枪堡垒,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圆柱体建筑,上面是敞开的岗哨塔楼,一盏大功率的探照灯覆盖了方圆两三公里的区域,而差不多四公里之外便是毗邻的边境哨卡——这样的部署顿时让他想起了在奥拉宁堡率领自己的夜战小队向苏军纵深实施侦察攻击的情形。那一次行动惊险异常,而且随行的坦泽、特奇梅尔都是战斗力不堪入目的新兵蛋子,唯有沃夫鲁姆还算老道,一口流利的俄语骗过了苏军,也让他们抓住了一线生机,后来居然开着缴获喀秋莎火箭炮车返回到了己方防线。回想起来,那样的经历足以让自己的回忆录变成一部惊险小说。
第154章
战后之战
  透过笨重的苏制望远镜,林恩看到由己方领队亲率的5人小组骑着从苏军手中缴获的战马往苏军边境哨所去了,他们如此大摇大摆,苏军哨所那边的执勤哨兵早早发现他们,并以明亮的探照灯光作为迎接——见来者是在己方一侧活动,又都穿着己方的军服,那架势也毫无可疑之处,他们便没有太过为难。等骑手们靠近哨所时,很配合地将探照灯移开,以免过分强烈的光照影响了他们的视觉。
  看到两名苏军哨兵走出哨卡,领队他们也下马走到他们跟前,林恩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到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他在心里嘀咕着说:“碰上这群杀神,那些俄国人只能自认倒霉了!”
  没有枪声,没有异响,不多会儿,留在林恩身旁的一名特遣队员小声报告说:“长官,他们他信号了,哨所已经被我们控制。”
  林恩有些好奇地问:“你们来的时候也这么干吗?”
  这名特遣队元连忙摇头:“来的时候我们是悄悄溜过边界线的,那会儿苏军的警戒没有现在这么严密,很多小型哨所都是不常驻士兵的——天气太冷了,正常人哪里忍受得了!”
  这鬼天气还真是冷的够呛,里三层外三层的穿衣服,林恩仍觉得寒意刺骨,在室外哪敢趴在地上,全程都是小心翼翼的蹲着,还得提防屁股与地面接触,以免一不小心冻在地上了。
  正面的哨卡虽被控制,剩下的特遣队员和情报人员却不能够像前面的同伴那样招摇过市,毕竟几公里之外还有苏军哨所,若是借着探照灯的光照发现这靠近边境的原野中出现了整队的人马,难保他们不会受到好奇心和责任心的驱使而挂电话联络正面哨卡,接下来便有可能被他们撞破实情。因此,林恩他们这些没有骑马的人是以一个接着一个的方式猫腰前行。一言不发地徒步走过这两公里多的田野算不得有多么艰难,半小时之后,所有人都顺利抵达了哨卡。
  林恩走进去一看,驻守哨卡的一小队苏军士兵果然无一例外被干掉了,大多数遭到了割喉这样极端暴力的攻击。这天寒地冻,血腥味并没有弥漫开来,但地上和墙上那些暗红色的斑驳看起来依然是触目惊心的。
  “长官,我让两名队员骑马护送您先走,这里被我们屠了,苏联人用不了太久就会发现,以他们的性格……是极有可能越境追击的!”领队军官不留商量余地的说。
  骑马偏偏是林恩最不擅长的事情之一,但必须承认,领队所言极为有理。想着自己的宏图大业,想着娇媚可人的黛娜,想着自己那未出生的孩子,他接受了领队军官让自己先走的安排,但坚持不骑马,而是将全部五匹军马留给坚守哨卡的特遣队员,等到撤退的时候他们也好加快速度。
  “那我们可以坚守5个小时。”领队军官毫无笑容,以至于林恩很难揣摩他这算是开玩笑还是一板一眼地进行计算。
  临行前,林恩格外细致地询问了这位冷血汉子的计划。
  “现在是凌晨1点10分,我带四名队员在这里守到6点,届时撤退距离天亮也还有两个多小时。你们尽管向前赶路,距离边界越远越好,天亮之后若是风雪不大,苏军会出动飞机进行搜寻,到时候就得走林间山路了,速度会慢很多,但最好不要停下。”领队看来早已点好了人员,跟他摸进哨卡的四名特遣队员这会儿正在检查和摆弄枪械——苏军哨卡配备轻机枪一挺、冲锋枪四支、步枪两支还有若干手榴弹和弹药,只要对方不上火炮,依托哨卡的主体建筑还能够顶上一阵子。当然了,运气好的话,在这三个小时里苏军可能根本没有发现异常。
  “希望我们很快会再见!”林恩主动摘下手套伸出右手。
  领队那只杀人无数的右手出奇的暖和,相比之下,倒是林恩显得不够耐寒。
  哨卡毗邻边境界桩和铁丝网,一名特遣队员已经用苏军的工兵钳将铁丝网剪开,林恩走过边界,站在芬兰的国土上回头朝领队招了招手,那凶悍的家伙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这在旁人看来酷劲十足,也让林恩发自内心的羡慕和钦佩。
  前方的路途仍是那样的漫长而艰辛,只是当战友们坚定地留在后面殿后,人们走路也更觉得有劲头。就这样走了2个多小时,当林恩再回头时,已经完全看不见哨卡的影子了,只能从染色的天幕看出哨卡的探照灯仍在正常工作。
  1946年2月25日凌晨3点42分。苏芬边界的苏军哨卡上,索尔特遣队的领队军官面色冷峻地端着望远镜。暗沉的夜幕下,他看到远处隐约晃动着一溜儿黑影,那似乎是一队骑兵——在熟悉的土地上,5名骑兵失去音讯已经大半天时间了,他们的上级指挥部连夜派出部队进行搜寻,足以说明当前局势的特殊性。
  “俄国人似乎来得太快了!”站在探照灯后面的特遣队员悻悻然地嘀咕说,按说这样的夜晚是最容易掩盖杀戮行迹的,若是对方的神经放轻松一些,呜呼一夜也不足为奇。
  “他们人数并不多,看来最初并不是冲着我们来的,可能是巡找同伴至此,顺带沿着边境线巡查一番,去叫醒莫塞特他们,让他们做好战斗准备!”常常被下属们私下称为“死神”的领队军官平静的说道。
  队员顺着楼梯下去了,不到两分钟的功夫,另一名五大三粗的特遣队员上来了。
  “头儿,来了多少人?”
  领队答道:“不多,才十来个。”
  “如果他们鲁莽地过来,我们用微声手枪将他们全部干掉,并且控制住他们的马匹。要是多十匹马,我们抵达秘密营地的时间就可以大幅缩短。”“鲁莽”一词从这壮硕魁梧的家伙口中说出来,总让人觉得有些滑稽。
  “我们之前干掉了他们的同伴,现在,千万别低估他们的警惕性!但这些家伙都是骑兵,只有战刀和普通枪械,阻击他们应该没有问题!”
  在林恩带着其他人离开之后,领队军官便让手下人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加固了哨所,并将唯一的一挺机枪架设在了哨卡上。唯一可惜的是,这些特遣队员现在手里只有素质武器,如果是标准的第三帝国装备配置,尤其是对骑兵和步兵有着惊人杀伤力的MG-42轻型机枪,并且配备了适当的防冻液,那样的话就算来一百个苏联骑兵也是轻松草菅的!
  不多会儿,那队十余人的骑兵抵达北侧的哨卡,他们并没有直接进去,而是派了两人上前交涉,几分钟之后,他们沿着边境线驰骋而来,在距离这座哨卡还有百多米处便放慢了速度,仍由两骑单独前出,领头那人在哨卡前仰头问道:“一切正常否?”
  领队军官高声回答:“一切正常。”
  两名骑兵明里没有任何表示,他们当即策马翻身,看着他们离开时的那种仓促,领队军官突感不妙——刚刚极有可能是守卫边境的苏军士兵用于确定身份的暗号对答,自己随口回应,答中暗语的可能性有多少?
  果不其然,那两名骑兵与留在原处的同伴回合后迅疾转身,只见他们拿起冲锋枪朝天开火,枪声瞬间打破了这一夜的平静,这打破了1944年芬兰退出战争以来苏芬边境线上近两年的平静。
  “大家准备战斗!”
  领队军官向他的特遣队员们下达了命令,自己则从枪套里拔出苏军配发的纳甘左轮手枪。
  虽然只有十多人,但这些苏军骑兵仍勇敢地向哨卡发起冲锋。
  肩膀抵着“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硕壮的特遣队员嘟囔道:“这让我想起爷爷跟我讲的有关哥萨克骑兵的故事,他们勇猛、凶残而又莽撞。”
  “哥萨克骑兵是世界上最勇敢的战士之一,可惜他们早已被历史所淘汰了。”领队军官冷冷说道,眼前这些苏军骑兵跟哥萨克也许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之所以在这个时代还骑着骏马、挎着战刀,最主要还是因为漫长的苏芬边境崎岖多山,寒冬腊月的时候又积雪皑皑,普通车辆仅限于在一些路况相对较好的区域活动,马匹就不一样了,它们能够载着骑手们穿过密林,穿行于险山恶水之间,守护着苏维埃联盟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距离哨卡还有好几十米,苏军骑兵们的手枪和冲锋枪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响起,然而奔跑中的马匹实在不属于理想的射击平台,绝大多数子弹都只是徒劳地打在哨卡外墙上或是远远偏出,站在哨卡上的领队军官甚至没有刻意躲避,而他身旁那肌肉紧实的特遣队员也镇定自若地以手中的轻机枪进行瞄准。
  见苏军骑兵有分散包围哨卡的企图,领队军官从牙缝中挤出三个音节:“弗曳尔!”
  “捷格加廖夫”轻快地响起,看着一个个倒下的骑兵和战马,领队军官眼中略带惋惜,俄国人拥有广袤的土地,也拥有品质优良的战马,只可惜短短一会儿功夫,这些勇猛的苏联骑兵就大部分葬身于苏联兵工厂制造的轻机枪和冲锋枪的枪口之下,那些健壮的战马也多追随他们的主人而去。
  此时林恩等先行之人距离苏芬边界已有八九公里,听到后方隐约传来雨点般的声响,他心里猛然一颤。转身虽然没看见绚烂的烟花,却能够想象到哨卡那边正在发生的战斗,不禁在意念中感叹:难道最精锐的士兵只能在沙场上找到自己的归宿?
  “狡猾的俄国佬,这么快就发现了!”走在近处的特遣队员很是愤愤地宣泄情绪,看来在世界大战期间,他没少和苏军交手。俄罗斯这个民族的性格其实跟狡猾基本上挨不上边,但从1941年到1943年这段时间,他们在德军的凶猛攻势中承受了极为沉重的损失,一场又一场战斗让幸存者迅速成熟起来,他们领教了德国军队犀利的战术组合,也逐渐磨合出了自己的作战风格。变化之间,让德军官兵们渐渐感到无所适从,这才有了怨恨对方狡猾的恶感。
  “他们会不会被苏军缠上,这附近会不会有苏军坦克部队的驻地?”弗朗茨在身后颇为担心地说着。
  “这是最糟糕的状况。”林恩半转头回答,“但愿他们能够顺利脱身。”
  旁边这名特遣队员接着话说:“长官,其实您也不必太过担心,卡鲁尔长官经历过多次类似的险境,但俄国人没有一次能够困住他,这次肯定也不例外!”
  “他打苏联人应该特别有心得吧!”林恩一边走一边问。
  “当然了!如果苏联人是天使,他便是魔鬼;苏联人是湖泊,他便是岩浆;苏联人是大树,他便是狂风……总之,他生来就是苏联人的死敌。”特遣队员有些夸张地形容说。
  不多会儿,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就停止了。以领队军官和那四名特遣队员的能力,肯定不会这么轻易地被对方干掉,反过来的可能性则高达百分之九十九——林恩如此安抚自己的心绪,也有意加快步伐。大约十分钟后,他又听到了一阵“雨声”,这次更加稀疏,只是持续的时间稍长,前后延续了差不多有五分钟,然后世界又归于平静。
  一个小时后……
  “哼!又来一群送死的,看来这是第一批真正赶来消灭我们的苏军部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呢!”领队军官低声对自己的同伴说道,轻松干掉了从周围两处哨卡临时赶来的苏军徒步士兵,终于又迎来了第三批苏军部队。在苏联的领土上实施突袭破坏库而不被发现的可能性近乎为零,正因如此,索尔特遣队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乖乖!!这里少说也有两个排一百多名苏联骑兵吧!”五大三粗的特遣队员脸上没有一丝惊慌,之前的两个多小时,他们可不都在打盹。一群真正的战斗精英,是懂得如何利用手边资源对付敌人的。
  “莫塞特,让托伦准备好,等这些家伙到了适合的位置就引爆‘大菠萝’!”领头军官吩咐说。
  “好叻!”
  特遣队员抱着轻机枪来到通往下部的开口处,向以哨卡主体为阵地的三名特遣队员转达了长官的指示。
  很快,特遣队员们用肉眼就能清楚的看到苏军骑兵的身影,他们一人一马,有的挥舞着马刀,有的端着波波沙冲锋枪或者骑兵短枪。特遣队的战士们再次检查了一遍手边上的武器弹药,没有人希望在面对骑兵冲击的时候自己的武器出现故障,或者将时间无谓的花在补充弹药上。在1941年冬天,他们的许多同僚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吃够了苦头。
  “准备了……”领队军官低声喊着,手指紧扣在左轮手枪的扳机上,只等着前面的士兵引爆事先埋设好的路边炸弹。只可惜他们带入苏联的烈性炸药绝大多数都留给了斯大林和列宁格勒,若非如此,绝对可以在这里燃放出绚烂的大烟花。
  略显疲劳但是意气风发的苏军骑兵们根本没有注意到雪地里有个半圆状的雪堆,他们毫不减速的奔向哨卡。
  “来吧!来吧!最好都到妈妈旁边来!”哨卡里,一名卷发的年轻特遣队员沉浸在自己的语言世界中,那双淡绿色的眼眸紧盯着前方迅速逼近的苏军骑兵,等到最前面几人踏过了雪堆,他便猛的压下了引爆器的压杆。
  轰然一声巨响之后,就连哨卡里的人都感到一阵耳鸣。距离爆炸点很近的苏军骑兵自然是支离破碎甚至粉身碎骨,高爆炸药产生的巨大冲击还赋予了覆盖在炸药外面的石块、积冰巨大的动能,这些大小不一的硬物就像弹片一般向四周飞射,它们瞬间穿透附近苏军骑兵和战马的身体。人与马的身体上爆发出一团团血雾,石子在穿透一具躯体之后往往还拥有不小的能量,紧接着它们又有机会与其他躯体做一次亲密接触,直到停留在某个人或马的身体里,或者飞散到很远的地方才算结束。有些人几乎没有任何痛苦的死去,有些战马被石头穿透之后往往还躺在地上喘着粗气,它们看不到自己正在汩汩流血的身体,只有传遍全身的剧烈痛感。
  在炸药点被引爆之后,从哨卡里爆发出一阵炒豆子般的枪声。之前的剧烈爆炸显然大大干扰了苏军骑兵攻击的节奏,已经冲过爆炸区域的几名骑兵顿时遭到对手火力的猛烈阻击,而爆炸区域之后的骑兵们纷纷减缓或者停住了前进的脚步,硝烟渐渐散去的爆炸区域内则是二十多名骑兵的尸体或肢体,以及他们忠实坐骑的残躯。
  那些位于冲锋队列后部的苏军骑兵被爆炸和忽然而来的子弹打懵了,许多人居然策马在原地不住的打圈,结果自然是一一坠落马下,少数反应快一些骑兵则策马往回奔,或是下马趴在地上,使用自己的枪械勉强还击。
第155章
赌注
  至天明时分,林恩一行人已经在冰天雪地里跋涉了二十多公里,这对于飞机而言只是弹指一瞬间的行程,也没有超过一门远程火炮的有效射程,但恶劣的天气和艰难的路途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这群日耳曼战士的意志与躯体。好在,队伍里既没有伤号也没有老弱病残,他们个个都是从同龄人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经受过严格的专门训练和严酷的战争洗礼。大多数时候,他们默默前行,待到险峻之处才会相互协助,以团队的力量克服大自然的困阻。
  漫天风雪几近停止,位于队伍中后部的林恩自行走到一旁驻足歇息,几个月的温柔梦乡没有摧垮他的信念,可缺乏了系统训练,体能出现下滑的驱使是较为明显的,这一路虽然没有掉队,但特遣队员们可都背负着至少十几公斤的装备物资,弗朗茨也负重不少,唯独他基本上是轻装前行的。对于这种状况,林恩既有些惭愧,又有所警醒。庆幸的是,这副健壮躯体的生理年龄也才24岁,还未完全达到一个成年男性的正常巅峰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继续加强锻炼,辅以科学的调整,取得大幅突破不说,至少能够将原有的良好体能保持若干年。
  背着私人行囊的弗朗茨跟着在路旁落脚,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头观望。不知不觉中,那稀落的“雨声”从耳边消失已久,只是难以判断这是超出声音传播距离的缘故,还是殿后人员阻击的告结。整夜飘雪,此时视线中一片白芒,肉眼甚至很难区分远处山峦与平地的分界,一丛丛杉树、桦树以及其他寒带植被就像是突兀的岩石躺在冰封山谷之间。在第一次苏芬战争期间,芬兰士兵们就是利用这样的天然环境给予五倍优势的苏军沉重打击,全世界都为此惊呼——也正是芬兰勇士的表现过于扎眼,第三帝国的高层领导者低估了苏联军队的作战能力,加上苏德战争初期的闪击成效,他们才会接连犯下分散兵力的大忌,以至于失去了一击定乾坤的绝佳机会……
  如今回过头思考这些,多少还有些亡羊补牢的意义。在林恩眼中,若是红色帝国的独裁者提前数年死去,苏联政局的走向应该会与历史产生较大的偏离。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他并不喜欢赫鲁晓夫的大跃进思维,也不喜欢继承和发扬大国沙文主义的波日涅列夫。冷战格局的形成不单单是杜鲁门主义的产物,采取军备竞赛策略的苏联领导者同样“功不可没”,这也为苏联的解体早早埋下了伏笔。相较而言,世人之中有许多都觉得贝利亚这个革新派领袖是本可以让苏联走上另一条道路的关键,虽然是“大清洗”的主要执行者,可他个人反对以清洗、迫害和杀戮的极端方式巩固政权,倡导改革旧体制,倡导发展经济、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历史上,贝利亚多次就“大清洗”是否错误地扩大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虽因此遭到了斯大林的严厉批评,但在党内威望大为提升,可以说他在党内获得的支持是仅次于斯大林本人的。1953年斯大林死后,贝利亚在新组建的中央领导班子中排名第二,并将名义上的国家领导者马林科夫置于附庸地位。从这时起到同年6月份被捕,在短短三个半月的时间内,他主导和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调整措施:在平反冤假错案方面,他发布命令,要求内务部对斯大林逝世前几年中制造的几个案件——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被指控建立犹太复国主义反革命组织的安全部工作人员案、苏联国防部炮兵总局被捕工作人员案以及格鲁吉亚“米格列尔人案”、控告苏联空军和航空工业部前领导人案等重大案件进行重审,并将内务部对这些案件的重审结果一一向中央作了汇报,敦请中央对其平反。短期之内,苏共中央主席团就批准了内务部关于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的建议,即释放因所谓的“医生——破坏分子案”而被捕的医生及其家庭成员共37人并为其彻底平反,对那些想方设法捏造这一挑拨性案件并粗暴违反苏联法律的前安全部的工作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建议苏联前国家安全部长伊格纳季耶夫就国家安全部极端粗暴地违反苏联法律并伪造调查材料一事向苏共中央主席团作出解释,而内务部也随之向全国发布了为该案平反的通告。紧接着,苏共中央主席团又先后为格鲁吉亚“米格列尔人案”、苏联空军和航空工业部前领导人案等案件平反昭雪。
  纵观历史,斯大林及其后来继任者在民族政策上的做法一直备受批评,然而在1953年那个短暂而又特别的时期,贝利亚同样尝试了纠正这一点。他提出在各加盟共和国中,用当地民族的干部取代中央为控制这些共和国而派去的俄罗斯族干部,纠正对某些少数民族强制迁徙的错误。他主张逐步恢复苏联-南斯拉夫作为兄弟国家之间的关系,主张认同南斯拉夫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允许当时处于困难和动荡状态的东欧加盟共和国效仿进行改革,主张民主德国放弃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力争使德国成为一个中立的、对苏友好的统一国家,并在会议上发言时声称“不需要在东德建设社会主义,只要将西德和东德合并为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即可”。
  若是这些提议获得通过并实际执行,不仅俄国的改革将大踏步向前,包括东德在内的东欧加盟共和国都将加快改革步伐,很难说历史上是否还会有后来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苏军1968年武装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等等一系列恶性事件。除了纠正斯大林时期的冤假错案,贝利亚还在揭露斯大林的罪行、批判个人崇拜问题上做出了努力。在他的指示下,报刊停止了对斯大林的歌颂,以至前几年每天每页40次至60次提到斯大林的《真理报》,自此难再见到斯大林的姓名,苏共中央主席团根据贝利亚的倡议,通过了《关于国家节日期间游行者纵队和企业、机关、团体建筑物装饰的决议》,其中规定,在国家节日期间不再用领袖画像来装饰游行者的纵队和各种建筑物——不过,在揭批贝利亚的1953年七月中央全会上,贝利亚反对个人崇拜的言行却遭到了激烈抨击。米高扬说,贝利亚这个恶棍“在斯大林死后的最初日子里就主张反对个人迷信”。安德烈耶夫说:“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个人崇拜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要知道它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早就解决了……而现在却冒出了关于个人崇拜的问题。这是贝利亚搞的鬼。”这时伏罗希洛夫在座位上大声喊:“对。”于是,苏共中央主席团作出决定,撤销它之前作出的那个不再用领袖画像来装饰游行者的纵队和各种建筑物的决议,人们高举领袖画像的场面依然是这个国家的一大特色……
  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贝利亚还主导了对国家保安机构的改革,包括将内务部各种“生产、经营和建筑单位”转交给各经济部委,将劳改营劳改队管理总局及其分支机构移交给司法部,停建内务部各单位施工一些非急迫的、必须的基建项目,以及严格限制内务部特别委员会的权力;在贝利亚的努力下,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了《关于特赦的命令》,根据这项命令,共有120多万在劳改营、监狱和劳改队关押的犯人获得大赦,占到了被关押总人数的近一半。
  贝利亚倡导并得以部分实施的这些改革、调整措施,有的被他的同僚视作对革命原则的背叛,有的则让他们感到恐惧——他们在大镇压年代大都制造过冤假错案,其罪行多难饶恕。连斯大林都敢碰的贝利亚,完全可以利用控制在手中的内务部和内务部掌握的各个案件及各个领导人的档案材料,通过为过去的冤案平反的办法,将他们一一揭露出来,置于死地(尽管贝利亚制造的冤案并不比他的同僚少,但既然他控制着内务部,他是不会去触动自己制造的那些冤案的。)这种恐惧才是他们联合起来将贝利亚搞掉的最根本的原因。
  作为在德国已经除籍的“阵亡人员”,林恩和他的这些同僚们并没有说支持谁在苏联主政的权力,他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将那个最不利于德意志复兴的苏俄领袖干掉,然后想尽一切办法逃离险境、保全自我。盯着东方看了一会儿,林恩的视觉因为这过分单调的色彩而感觉疲倦,他隐约看到有个灰色的点在飘动,却又觉得这好像是类似雪盲原理产生的视觉偏差,他让弗朗茨帮着分辨,而不等弗朗茨开口,前面一名特遣队员便大声招呼说:“有敌机!隐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