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2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6/225

  以苏联的战争潜力,弥补这些损失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然而眼界缩小到战术层面,由于战场位置处于苏军近卫第11坦克军和第8机械化军的连接地带,前者的后卫部队又蒙受了噩梦般的挫折,近卫红旗喀尔巴阡-柏林坦克第11军的指挥员们感到十足的惊讶和紧张,他们意识到看似软弱无力的敌人正发动一场有预谋的攻势,而他们满载荣誉的部队俨然成了敌人的目标。以最基本的军事常识辅以理性分析,第11近卫坦克军指挥部迅速调遣麾下部队回援,并联络友军协同抗敌——在发生激烈战斗的地段以北,苏军第8机械化军迅速派遣第49近卫坦克旅沿公路驰援友军。结果,这支身经百战、曾突破多层德军阵地攻入柏林市区的荣誉部队动身不久便在夜色中遭到伏击。如若伏击者只是敌人的牵制部队,以T-34/85中型坦克为主要装备的第49近卫坦克旅大可以不顾一切地冲破阻碍,但他们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大口径榴弹炮和火箭炮的密集炮击,炮火将一段长达两公里的路段变成火海,绕路而行的苏军装甲部队又因对手的反坦克地雷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只得放慢脚步扫清障碍,等他们调集精兵循着炮击方位实施战斗反击,却发现对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终,可恨空中优势在这视线糟糕的夜晚又无从发挥,最终也只能眼睁睁地任时间溜走。
  视线转回到即将一夜成名的小城万德利茨,苏军第11近卫坦克军的第22坦克旅之前通过一场激烈但缺乏悬念的战斗占领该地,官兵们原本准备在这里休整一晚,待天明之后再在空军的协助下追击溃敌,但己方后卫部队遭到袭击的消息让他们匆匆整备准备再度接敌。随着战斗的进行,己方后卫部队愈渐糟糕的处境让他们倍感意外,军指挥部的命令很快到来,旅长维利斯托夫上校亲率33辆T-54搭载百余步兵奔赴战场,其余部队连同辎重车辆留在万德利茨。在这位胸前挂满勋章的上校看来,只要己方后卫部队继续牵制住敌人,自己率领的突击部队便能够以闪电之势直插敌人腹背,而即便这股敌人闻讯而逃,装备红外夜视仪的T-54也能够在遭遇战中大显神威。维利斯托夫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部队离开万德利茨还不到五公里就进入了敌人连夜布设的新雷场。在滚雷般的轰响声中,被炸断履带的T-54坦克就像是空有蛮力而无从施展的力士,只能趴在原地任敌人宰割,那些冒险下车进行抢修的苏军坦克兵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射杀,敌人在夜战中的精准射击不禁让一些苏军老兵想起五年前的遭遇。在寒冷的东线战场,无数同伴在夜袭中送命,倒在了通向胜利的最后一段路途……
  下路相逢勇者胜,顽强的苏联人在前进与后退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维利斯托夫寄希望于德军匆匆布设的雷场只能对自己的部队造成有限伤害,然而越是往前,中雷瘫痪的坦克越来越多,视线中仍在开动的T-54不断减少,此起彼伏的枪声让他烦躁不安。在他的咬牙坚持之下,剩余的坦克终于冲破了敌人的地雷封锁,他们距离战场越来越近,来自指挥部的无线电讯号和依稀可辨的枪炮声勾勒出诱人的战斗前景,正当维利斯托夫做好准备迎接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时,排头的T-54突然中弹爆炸,这在红外夜视仪中形成了极其壮观的景象——维利斯托夫连忙四向观察,可红外夜视仪并没有探测到敌方战斗车辆的活动踪迹,更让他感到不妙的是,夜视仪不断观察到己方坦克中弹爆炸的情景!
第69章
新拳
  纠正一下前面有关番号和指挥官的内容:跟在苏联第11近卫坦克军向柏林推进的是苏联机械化第8军,维利斯托夫上校是第22坦克旅指挥官,第200坦克旅指挥官是谢尔盖上校。
  ※※※
  在战场上,遭到敌人攻击却看不到敌人踪影无异于拳手上了拳台却被蒙住了眼睛,除了传说中感官能力超群、可以听声辩位的高手,其余凡人基本上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三年以前,当苏军与西方盟军首次展开激烈对撞之时,维利斯托夫和他的战友们也曾陷入这样的糟糕境地,那时候盟军多数坦克都装备了红外夜视仪,而苏军的同类装备还处于测试检验阶段。在付出了高额的学费之后,苏军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手段,而且一线部队也逐步列装简便实用的红外设备。依循以往的经验,维利斯托夫下令以30度角向道路右侧发射照明弹——这种专门为装甲部队配备的照明弹安装在坦克的烟幕发射器位置,只需炮手操作一根控制杆就能在有限范围内调整角度和方向,照明弹最远可投射到两公里之外,而那大致是普通坦克击穿T-54侧面装甲的极限距离。
  照明弹发射之后,维利斯托夫当即转动炮塔,装填手和机枪手也各就各位,伴随坦克行进而不停晃动的舱室内顿时杀气腾腾。片刻之后,照明弹在映亮夜空的同时也照亮了田野中的一片圆形区域——经过收割的麦田空空荡荡,连麦垛也看不到几堆,这样的情景让维利斯托夫着实吃了一惊。他原本以为自己将会看到德军的坦克或反坦克阵地,然而惨白的照明弹下一个人影也看不到,如果伏击者藏身于近处,那么红外夜视仪应当可以观察到相应的热源,如果敌人的射击位置更远的地方,那就意味着德国人装备了射程惊人的反坦克火箭!
  紧跟指挥车的动作,行军纵队中的苏军坦克也纷纷发射了照明弹,角度不同,照亮的区域有远有近,叠加起来照亮了公路右侧很大一片区域。为了摆脱被动局面,维利斯托夫令驾驶员变速行驶,然后冒着被弹片击中的风险打开炮塔舱盖。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拂走了脑袋里的混沌,维利斯托夫觉得自己能够像最好的猎人一样找出并消灭危害人间的野兽,可即便视线不受观察孔和潜望镜的约束,他依然没有发现伏击者的藏身之地,眼前只有空空荡荡的田野,孤零零的树木也不足以为哪怕一门迫击炮作掩护。如此诡异的情景让维利斯托夫顿生寒意,无形之敌最可怕,他宁愿这片田野中蹲守着占有数量优势的虎王——那可是二战时期德军威力最强劲的陆战兵器,T-54尽管在吨位和防御上差了一个数量级,但至少还能凭借空前强劲的坦克火炮拼死一战。
  思维越是清晰,维利斯托夫的不安越是强烈,他意识到自己正带领这支精锐的苏联坦克部队走向绝境,胸前的勋章突然变得无比沉重……照明弹的光芒渐渐微弱,田野又隐入黑暗之中,耳边依然是发动机隆响与履带摩擦声的二重奏,突然间,视线中闪出一团火球,看起来就像是在一个屋子里有人划燃火柴,而敏锐的感官告诉维利斯托夫,敌人是从道路右侧大概五百米的位置开火,那些卑鄙的德军反坦克射手一定是隐藏在精心伪装的掩体里,而自己刚刚却没能想到这一点!
  有些机会一旦失去,留给人们的就只剩下无尽的懊恼。那根奇异的火柴迅速逼近,维利斯托夫很快意识到它正直奔自己这辆坦克而来,即便T-54做出挑战极限的疯狂摇摆,这时候也来不及规避攻击了。空前强大的死亡气息瞬间压垮了维利斯托夫高度紧张的神经,在下意识地喊出“危险”、“撤退”之后,他做出了一连串让自己完全没有想到的动作:飞快地爬出炮塔,侧身一滚滑下坦克,压低重心往前迈出一大步,然后扑倒在草丛中。几乎就在他双脚触地的刹那,从这辆T-54坦克另一边传来振聋发聩的爆炸声,而在这一刻,维利斯托夫脑袋里一片空白。无情的经验在内心底告诉他,就算车组成员们听到了自己的警告,也断无逃生的时间,而T-54的防御也远没有达到完美程度。当它相对薄弱的侧面被敌人的反坦克火箭弹击中时,装甲遭到贯穿的可能性非常大,车组成员也将随之面临生命危险。以之前的战斗情形加上自己的判断,维利斯托夫相信德国人仍在反坦克火箭上使用高效的空心装药(也即是在弹头前部装一个圆锥形金属罩,锥口朝前,锥尖朝后,金属罩后部装有烈性炸药,前部空置,当弹头爆炸时,金属罩被高温熔化成高速液体金属射流,象透镜那样聚焦到空心部分的中心射向敌坦克的装甲,把装甲冲出一个洞,进而毁伤里面的设备和人员),这意味着在他选择独自逃生之时,车内的另外三名成员至少有六成概率出现严重伤亡,甚至有可能全体牺牲。
  心中的悲愤和羞愧像利斧般狠狠劈断维利斯托夫的精神寄托,冷汗滑过鬓角,巨大的失落随着眼前这辆坦克的缓缓停住而涌起,他多么渴望有人打开舱盖爬出来,哪怕浑身是伤、踉踉跄跄也好,可那些舱盖就像是沉重的棺材盖一样纹丝不动。爆炸的硝烟渐渐散去,维利斯托夫的眼角余光瞟见另一枚拖着尾焰的“火柴棒”飞向后面的坦克。侧面发生爆炸之后,那辆主体外观完好的T-54开始失速,然后如同被抽去灵魂的武士般完全停止了反抗。以旁观者的角度目睹这一场景,维利斯托夫很不情愿地肯定了自己的判断:自己的部队已经陷入了敌人的伏击场,而这场战争的对手,德国人以及在幕后秘密支持他们的西方国家,要比苏联高层之前预想的强得多!
  在使命感并着负罪感的驱使下,维利斯托夫从地上爬起来,他挥舞着双手想要阻止自己余下的坦克继续前进——敌人的攻击已经让他看清了形势,高速通过或是倒退撤离都可能招致全军覆没的结局,唯有依托仅存的随车步兵和已有的坦克残骸进行战斗,使敌人为了寻找攻击角度而移动位置,从而赢得一线生机。可是,命运女神似乎已经遗弃了这位多次与死神擦肩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就在他拦停后面一辆坦克的时候,一发从背后射来的子弹悄无声息地贯入他的身躯,如同拳击手的一记重击,维利斯托夫闷哼一声倒在地上,在意识逐渐模糊之时,他听到周围传来的爆炸声一个接着一个。尽管T-54和其他苏联坦克一样造价低廉,适合流水线的大批量生产,前方损失再大也能够通过后方的努力获得弥补,然而在战争中成熟起来的装甲兵却是任何工艺都无法造就的!
  就在维利斯托夫和他率领出击的坦克部队陷入绝境之时,奉命留守万德利茨的第22旅所部还没有意识到步步逼近的危险。减少了一多半坦克和百余名战斗步兵,他们仍有近两千人的战斗力量,并有九辆坦克、三十三辆自行火炮和六十辆装甲车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由于万德利茨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战场的形势,苏军指挥部显然想用它作为当前歼灭德军野战部队和下一步进攻柏林的战术支点,所以第22旅的辎重车辆在部队还未彻底打扫战场就已抵达,之前因德军阻击和炮火打击而蒙受惨重损失的第200坦克旅一部也开进万德利茨进行休整,还有一些人员则在主干公路与万德利茨之间的开阔地带抢修损坏的车辆。
  距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突如其来的炮火笼罩城镇,在近乎饱和的火箭弹攻击下,小小的万德利茨根本无处藏身,让许多稍有松懈的苏军官兵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送命。数年之前,苏联军队曾在东线战场上令德国人饱尝“喀秋莎”的苦头,如今因果循环,德国人用同样的方式回敬对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人此时所使用的并不是喀秋莎的仿制品,而是苏联人看不上眼的“盟国货”。在东西方阵营之战中,盟军为加强战场火力而大量使用了火箭炮,尤以美军二战后期装备的T34风琴式多管火箭炮系列为代表。与喀秋莎那长长的具有代表性的火箭弹导轨所不同,美制火箭炮大都使用较短的管状或盒状发射器,有些使用专门的发射车,有些直接安装在坦克、装甲车、吉普车和卡车上,在使用上更为灵活,射程和威力方面也不完全逊于喀秋莎,但盟军在战场上的弱势表现“连累”了这些性能不俗的火箭炮,使得它们没能成为叱咤风云的武器。与美国达成秘密合作协议期间,帝国军队获得了一批“风琴”,并对这种构造简单、使用便捷而且威力不打折扣的武器大加赞赏。在北欧工业条件难以满足常规火炮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帝国高层决定大量仿制“风琴”,将其作为帝国军队的主要火力支援装备。
第70章
疾速快攻
  21辆半履带装甲车、79辆四轮越野车、67辆轻型运输卡车,这些原本不入眼的“小角色”在装配36-60管火箭炮之后,既拥有了出乎意料的支援火力,又兼备快速灵活的机动力,它们昼伏夜出,避开敌人的空中侦察集结到万德利茨周边,只等战斗的号令一下,当即炮火轮发,那摧毁力和破坏性丝毫不亚于传统炮兵。
  趁着占领万德利茨的苏军官兵被突如其来的凶猛炮火打得蒙头转向,隐蔽集结的德军部队开始从西、北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并迅速突入城内与苏军展开近战。不足千米的战斗距离对于以机械化装备为主的苏军第22和第200坦克旅所部来说并无优势可言,起起落落的照明弹晃花了坦克手们的眼睛,无处不在的德军反坦克战斗组随时可能从街角废墟发动致命的攻击,那些苏制自行火炮防御力相对薄弱的劣势更是毕现无疑。在这种情况下,苏军部队只好令己方的自行火炮和辎重车辆往东撤出城区,由坦克、装甲车和步兵继续在城内组织防御。
  进攻方势在必得,防守方坚韧不拔,小小的万德利茨因此成为双方惨烈拼杀的血腥战场。一条街道一条街道的争夺,逐栋逐户的拼抢,还有双方士兵视死如归的气魄,但凡经历过斯大林格勒或列宁格勒战役的两军官兵都会联想起数年前的激战,角色未曾变换,就连手中的武器也大同小异,怎能不让人感慨历史的轮回和宿命的奇妙。
  街口,一辆利用装甲车残骸遮挡车身的T-54坦克在步兵们的支持下顶住了敌人的轮番进攻,前方的街面和建筑废墟已累积有三四十具德军士兵的残骸。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攻城战中,德国人一概此前数日以保存实力为主的作战方式,不惜伤亡地进行压迫式进攻,这让苏军官兵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面对西方盟军部队时,哪怕对方拥有数量上的明显优势,他们也很少会陷入这样的被动境地。还不够人们喘息的时间,视线前方又出现了德军的身影,接连两枚反坦克火箭弹拖着明晃晃的尾焰飞射而至。以这样的交战方式,T-54根本没有机会进行主动规避,坦克组成员连同步兵同伴们只能在祈祷中做好承受损失的准备。夜战环境显然也影响到了进攻者的火力精准度,在苏军步兵火力的干扰下,德军反坦克战斗组无法推进到足够理想的距离,从射程边缘发射的火箭弹一枚击中了坦克前方的装甲车残骸,在这堆废铁上白白耗费了能量,另一枚虽然射中了坦克炮塔,可苏联人在经过之前几天的战斗后对他们的坦克进行了一些临时性的改装,包括在易受攻击的部位加装钢板,而T-54的炮塔正面装甲又是防御最坚厚的部位,竟硬生生地扛下了敌人的铁拳火箭弹。如同遭到攻击的野兽,7.62毫米的并列机枪发狂地吼叫起来,弹雨在前方的废墟中激起连串火星,将德军人员死死压制住。与此同时,协同防御这一街口的苏军步兵也用从装甲车上卸下来的12.7毫米机枪猛烈开火,一组操作轻型迫击炮的人员默契进行观瞄调整。
  “开火!”
  军官一声号令,操作手让迫击炮弹滑入炮管,顷刻之间,炮弹随着“嘭”一声闷响飞出,几秒之后便落在对面的废墟之中,对进攻的德军造成了进一步的阻碍和杀伤。
  眼看德军的新一轮进攻将遭瓦解,一名留着厚密唇胡的苏军士官侧过头:“那是什么声音?”
  “敌人坦克?”身旁同僚亦瞪大眼睛,在激烈枪炮声的干扰下,他们着实难以判断那种轰鸣声究竟是由什么东西发出的。就在这时,对面德军的机枪火力陡增,像是为己方攻击武器的出场摇旗呐喊,又像是有意干扰苏军官兵们的注意力。紧接着,一枚发着绿光的信号弹从数百米外的建筑物中射出——它不是朝天射击,而是像普通枪弹那样向前飞行,划出一道弧线后落在了T-54前方。这种信号弹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威力,但苏军官兵都意识到这定是敌人的某种战术信号,一名士兵想要用衣物将其遮住,然而他刚刚起身就被对面德军的枪弹逼了下来,与此同时,奇怪的轰鸣声愈发清晰,这里的苏军官兵没人能够判断出它究竟是什么来头,他们全神贯注予以应对,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噪音源压根不会从前方路口出现,这种能够贴着屋顶闲庭信步的飞行器已在街口西侧的百米空中悬停,位于后座的武器操作手通过红外瞄准器找到了地面部队发射的信号弹——不断开火的枪械在他的瞄准镜中亦以光斑形式体现出来,但它们的光亮都不如坦克发动机,哪怕是好几分钟前熄火的。
  确定目标位置之后,神情冷峻的操作手通过武器摇杆调整发射角,只见他手指运动,挂载于机身下部的线控制导火箭便在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直飞出去。飞行过程中,操作手通过武器摇杆实时调整它的飞行方向,以确保这枚威力四倍于普通“铁拳”的火箭弹能够准确命中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的目标。整个过程看起来繁琐复杂,其实也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由Fi-339武装攻击直升机发射的火箭弹从侧面击中T-54,瞬时摧毁了它的动力系统,在内部爆焰威迫下,坦克组成员们不得不从坦克里撤出。在遭到打击之后,苏军步兵们也才恍然大悟,他们纷纷调转枪口攻击那少见的直升飞机,一辆隐蔽在建筑物之间担当预备的苏军装甲车也被军官唤出,士兵们用车上的12.7毫米机枪开火,成串的子弹从地面升起,有几发击中了直升机的机体侧面,被飞行员座舱的钢板弹开。与他的操作手同僚一样,德军直升机飞行员面无表情,他从容拉起飞机,避开苏军火力,在战场上寻找下一个攻击目标。
  这一晚,德军投入万德利茨战场的直升机一共9架,7架是Fi-282改进型号,只有2架是起飞重量更大、防护更好的Fi-339。前者可挂载八枚普通铁拳火箭弹,在200米的距离向地面装甲目标发动攻击,后者挂载三枚线控制导火箭弹,可分批次攻击三个不同目标,500米以内的攻击命中率可达百分之八十。这些机动力大大超出普通反坦克车辆的直升机初等战场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实力,而它们尽管配备了小型无线电通讯设备,由于通讯指挥技术的限制,目前尚不足以进行实时的地空协同作战,而只能采取传统的光焰信号指引,容易受到战场因素的干扰,有限的防御力也使得它们非常容易被地面火力击落。
  在直升机中队趁夜攻击万德利茨及周边的苏军装甲目标时,还有另一种划破夜空的轰鸣声在震慑敌军。11架夜战型Me-262挂弹出击,在地面无线电讯号的指引下,它们像蝙蝠一般灵敏精确地扑向目标——在苏联第11近卫坦克军与苏联机械化第8军的连接地带,袭击苏军的德军部队已经消耗了多数弹药,此时正且战且退地向西撤离,从夜宿中启动的苏军第8机械化军沿公路驰援友军。虽然苏军沿路部署了不少机动防空部队,但德军喷气式飞机的高速突击将苏军效率不高的战场防空预警体系远远抛在了后头,当11架Me-262带着雷霆般的轰鸣出现在苏军行进纵队头顶时,苏军的防空炮手还在匆忙转动他们的防空武器。在照明弹的光焰下,德军飞行员能够清楚看到笔直的公路,不计其数的苏军坦克、装甲车和卡车正由北向南行驶。此时的FG雷达还不能够帮助飞行员们进行精确的对地攻击,11架Me-262仍以传统方式进行投弹轰炸,它们如同鹅妈妈带领的小鹅,以单列纵队飞行在公路上方,依次投下挂载于机身下方的航空炸弹。普通的500KG航空炸弹一旦偏离目标,破坏力将大打折扣,故而此次德军飞机使用了箱式子母弹。二战当中,苏军轰炸机就曾利用这类航空炸弹大量毁伤德军的装甲车辆,而德军的子母弹装有两种炸弹,一种是专门对付装甲车辆的反坦克弹,通过攻击坦克、装甲车的顶部、发动机舱和履带造成破坏,令一种仿造美制“懒狗炸弹”,这些带飞行尾翼的弹头为实心钢铸造,只有手指头大小,凭借母弹爆炸产生的巨大动能对地面目标造成面状杀伤,足以干掉它们直接击中的人体目标,亦能够对普通车辆和顶部敞开的装甲车造成重大破坏。
  在苏军防空火力变得猛烈和精准之前,11架Me-262安然脱身,而在它们身后,公路及周边的一大片区域内的苏军纵队因轰炸而陷于瘫痪,公路干道的同行受到阻碍,迫使苏军第8机械化军及后续的其他苏军部队转向乡村公路,而在那些沙土路附近的树林里,化整为零的德军部队正准备用地雷、炸药以及反坦克火箭筒给苏联人更多“惊喜”。
第71章
夜战狂兵
  经过德军火箭炮、直升机的连番攻击,以及德军步兵的快速穿插作战,苏军在万德利茨的防御组织已变得支离破碎,残余人员被分隔在若干街区内苦苦坚守,但即便失去了撤退的可能,以高傲姿态进入德国的苏军官兵们也不愿选择投降——尊严、荣誉还有对投降后果的畏惧都令他们不惜死战。
  就参战人员的战斗素质而言,投入万德利茨之战的德国军队应该是在本土作战最精锐的一批,他们之中既有在北欧坚持五年之久的忠诚战士,也有体验过东线悲歌和战俘营生涯的顽强勇者,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份乃至不同的效力对象无妨他们在这一刻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情绪,这里是他们的祖国,是他们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清楚意识到,唯有击败敌人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亲人,唯有打痛、打惨苏军,让他们愤怒、狂暴,失去应有的理智,才有可能用精妙的战术逐步拖垮他们,实现从战术到战略的胜利。于是,投入进攻的德军士兵个个奋勇当先,他们无惧于迎面而来的子弹沉着向前,熟练运用手中的每一件武器,在缺乏坦克、火炮直接支援的情况下咬牙拿下一处又一处苏军阵地,城内的每一条道路、每一片街区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阵亡官兵的人数也悄然超过了对面的苏军官兵。为了将反坦克火箭筒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德军官兵在消灭盘踞在建筑物里的敌人时,往往用炸药而不是火箭筒去轰开外墙。在进入建筑之后,他们依然勇不可挡地发动攻击,往往在面对面的距离与敌人展开交战,哪怕是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凭借藐视一切的气魄,德军逐渐夺取了万德利茨的大部分区域,仅有当地的学校和医院还控制在苏军手中。
  城东,一座学院风格的建筑矗立在大草坪的中央,四围的栅栏已是残破不堪,从栅栏到建筑之间的草地上散布着横七竖八的尸体,仔细辨认竟以着灰色军服者居多,建筑窗户和外墙破洞不断有火舌喷出,阻挡进攻者越过草坪进入建筑。
  忽明忽暗的火光下,十数黑影沿着阴暗的街道进抵栅栏外,领头者逮着一名埋头更换弹链的机枪手问:“嘿,同志,你们的指挥官在哪里?”
  机枪手转过头,当他的目光落在对方的领章上时,眼神顿时就不一样了:“他在正门那边……巴赫利中尉,中尉,这里有人找!”
  “谁?”铁门那边传来一个恼火的声音。
  从头盔到军服整套暗色的军人没有立即应答,而是示意他的士兵们就地等待,自己俯着身子跑到铁门那边,找到拿着红外装备观察建筑那边情况的中尉军官,从他制服上的徽标来看,这是一名帝国近卫军中尉。
  “我是夜战部队的汉克·胡伯茨少校,奉命前来支援!”
  听对方自报了家门,近卫军中尉却没放下红外观测器,而是用酸溜溜的口吻说:“你好啊,少校,欢迎你们……希望你们不会被这块硬骨头崩坏牙齿。”
  “这样的防守还不至于让我们牙疼。”来者不温不火地回答道。
  近卫军中尉转过头看着年龄比自己年轻、军阶却要高出两级的同僚:“如果能给我一门大炮,哪怕是老式的、没有往复装置的加农炮,我也能把这个据点拿下来,可我们只有机枪和迫击炮,而铁拳对这种目标缺乏破坏力……呃,请不要告诉我你们也同样没有重武器。”
  “很遗憾,我们只配备近战武器,甚至连迫击炮和铁拳也没有。”夜战兵少校一边说着,一边打开安装在突击步枪上的红外设备。他这一套和中尉使用的采用相同的主动红外探测原理,都需要配套电源和接收器,所不同的是夜战部队的设备更加专业,而配备给步兵所用的红外观测仪仅能够起到最基本的夜间主/被动观察作用。
  “里面有几个敌人?”中尉故意问。
  少校从左往右扫了一眼:“嗯,大概有一个排,也许更多,防守火力很严密,关键是要穿过这片草地。”
  “嗯哼!”中尉应道,“穿过这片草地之后,我们还得想办法弄开外墙或者房门、窗户——那些都被他们用各种重物堵住了,普通手榴弹很难炸开,我们已经试过两次了,敌人很老练,在他们兵力或弹药消耗殆尽之前,我们很难……”
  “那边那些是你的人?”少校突然打断近卫军中尉的话,在他的红外瞄准镜中,三层楼建筑的东南角有两个人形光斑。
  “喔,他们终于到了。”中尉连忙用上自己的夜视仪,观察到目标之后才解释说:“那些是我派去从侧面迂回的士兵,苏联人狡猾得很,用卡车堵死了巷子,加上两挺机枪和手榴弹就能够封锁我们的进攻路线,所以我挑了几个身手敏捷的兄弟,让他们不用爆破方式穿过那几栋建筑物,好在他们成功了,只等他们从那边炸开外墙……”
  红外瞄准镜中光芒闪耀,爆炸的轰响声随之传来。观察到墙角轰开一个破洞,近卫军中尉当即高呼道:“士兵们,为了德意志,进攻!”
  栅栏外的德国士兵们显然都做好了进攻准备,几挺MG42疯狂吼叫着,迫击炮也在砰砰发生,步兵端着武器毫不迟疑地起身向前,而在建筑东南角外墙遭到爆破之后,苏军官兵的注意力受到了短暂的分散,他们的防御火力并不及时,但等德国士兵冲过一半距离,苏军扔出的手榴弹为防御火力提供了光照,以大耳沿钢盔为标志的身影在火光映衬下继续勇敢向前。二楼窗户和斜屋顶通风窗探出根根火舌,密集的枪弹扫下来顿时草屑横飞,转瞬间好些德军士兵就已倒下,而支援进攻的德军机枪组也不含糊,连串弹雨很快扫向建筑物二楼和斜屋顶的窗口,但苏军并不是固定在哪几个窗口进行射击,上面两层楼的守军受到了压制,一楼那些看似被完全堵塞的窗口居然也射出了子弹,冲锋枪和步枪的火力虽没有机枪那么猛烈,但平射过来还是让德军进攻部队蒙受了很大的损失。鼻高唇厚、浓眉大眼的夜战兵少校牙关紧咬,这时候带队上去除了徒增伤亡根本无济于事,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步兵同伴们与命运抗争。在万德利茨,这样的场面已有许多,由于指挥部将有限的装甲力量派往外围对付的苏军坦克,德国步兵们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进攻重任,而这也是他们一洗白俄罗斯战役之耻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轻装步兵冲过四五十米的距离只需要五到七秒,但苏制轻机枪每隔大约0.4秒射出一发子弹,波波沙冲锋枪的射击间隔则是惊人的0.07秒,以相对论的观点,这弹指一挥间的几秒却是如此漫长。倒在草坪上的德军士兵不断增加,以致于观战者心怀恐惧——他们不想看到勇敢的同伴们一个不剩地阵亡于此。所幸的是,仍有一些英勇而幸运的德军士兵擦着死神镰刃冲过苏军的火力拦截,他们俯身避开苏军枪弹向同伴炸开的墙洞冲去,这时候苏军再往窗外投掷手榴弹也无济于事了。随着德军士兵冲进建筑,激烈枪声转而从屋内传出,并且不断有爆炸产生的气浪从窗户掀出各种杂碎尘屑。看到苏军对外的防御火力迅速减弱,夜战兵少校冷漠的眼眸中闪过亮光,他跪地起身,以枪口斜向下的姿势端着突击步枪,用低沉而坚定的嗓音下令道:“吸血鬼,进攻!”
  相隔不远的黑影一一起身,他们夹杂在投入后续进攻的步兵中间穿过草地,目睹了刚刚的进攻场面,他们迈过阵亡同伴的遗骸时无不心怀崇敬。顽固之敌仍在这栋坚固的建筑物内负隅顽抗,在黑暗的室内进行战斗势必为进攻方增加许多难度,夜战兵则能够凭借他们的特殊装备以及平日里的针对性训练减小进攻难度,而此时的战场已不再是1945年的东线,苏联军队也已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夜视设备,这就对帝国夜战兵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针尖对麦芒的战斗中,唯有技高一筹者才能生存下来,为本方阵营的胜利做出贡献。
  黎明到来之前,围绕万德利茨中学的战斗终于在德军步兵的顽强努力下宣告结束,而在万德利茨中心医院,超过两百名苏军士兵固守四层楼建筑与德军展开激烈厮杀,德军三度攻入楼内又三度被苏军逐出,甚至连精锐的帝国夜战部队也没能扭转战局。眼看即将天亮,德军已重新占领了万德利茨的其他区域,德军指挥官只好向空军求援。黎明前的夜空很快响起了轰鸣声,不同于直升机或喷气式战斗机,这种机械轰鸣听起来就像是寻常的螺旋桨飞机。在地面无线电和焰火信号的指引下,在战场空域盘旋待命的Do-217重型轰炸机赶来助战,这也是第三帝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少数重型飞机之一。它躯体细长,四名机组成员全部集中在粗大的机首,以便于明确分工下的紧密协作。尽管因机动性差和操作不便而备受质疑,但凭借两台1700马力的BMW801D气冷活塞发动机,Do-217的最大时速达到533千米,远远超过美军B-17、英军兰开斯特以及德国的Ju-88,而且载弹量在德国各型双发轰炸机中独占鳌头,是二战时期大西洋东岸的舰艇杀手。1944年秋,德军正是用这种轰炸机携带无线电遥控穿甲炸弹击沉了向盟军投降的意大利战列舰“罗马”号,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笔。数年以来,隐匿北欧的帝国军队只有维护而不具备生产大型轰炸机的能力,但线控和无线遥控武器技术的发展改进并没有停止。事实上,他们在寒冷荒芜的北挪威继续保持着制导技术的领先优势,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Hs
293“滑翔炸弹”。
  Hs
293的外形像是一架微型飞机,用腹下一台可工作10秒钟的小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为动力,最大时速926千米,射程5海里,总重1045千克,其中战斗部装炸药295千克。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Hs-293
D型采用了电视制导技术,在弹首加装了电视摄像头,用无线电将图像传回载机,使轰炸机组可以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攻击。早在1939年,由德国工程师赫尔伯特·瓦格纳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就开始了Hs-293的研发工作,它最初以古斯塔夫施瓦茨螺旋桨厂的无动力滑翔炸弹概念为基础,将普通航空炸弹装上轻质合金的弹翼和尾翼,1940年5月制成了Hs-293V2滑翔炸弹。1940年7月,在Hs-293V2炸弹及其载机上分别安装无线电指令接收和发射系统,使炸弹具有机动攻击能力,进而成功研制出Hs-293V3可控滑翔炸弹,于1940年中期进行了测试。由于无动力的Hs-293V3缺乏足够的速度穿透战舰的外壳,于是决定加上火箭助推器以增加速度与射程,即Hs-293A0。这种“滑翔炸弹”的制导系统包括FuG-230b/E230“斯特拉斯堡”型无线信号接收器、电磁传动装置、过滤与放大无线电信号的滤波单元、三相交流电陀螺仪、高阻抗双电位器、直流发电机和使用“奥米兹”电机与电位器的操纵机构。
  Hs-293在发射时,载机使用FuG-203“基尔”III型无线电收发机送出操控指令,制导炸弹上的FuG-230b接收机接收后对操纵面进行调整。该系统也是首种运用于航空器的目视制导系统。弹尾有一个红色照明弹可帮助射手进行引导。在3300英尺高度投放时,该弹滑翔距离可达11公里,时速在435至900公里之间。Hs-293的首次作战记录是在1943年8月25日,德国空军第40轰炸航空团的Do-217轰炸机在比斯开湾攻击英军反潜巡逻队,英军“兰德瓜德”号和“比德福特”号护卫舰被击伤。两天后该团的Do-217使用该弹击沉了英军“白鹭”号护卫舰,也是人类首次使用制导炸弹击沉舰船的战例。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Do-217轰炸机曾使用该弹对瑟堡盆地的水上桥梁进行攻击,以阻滞盟军的攻势。Hs-293的其它战果包括1944年1月击伤“查维斯”号护卫舰、击沉一艘运输船,1943年9月在爱琴海击沉“大胆”号驱逐舰、1944年2月击沉“英格菲尔德”号驱逐舰、1944年6月击沉“博阿迪西亚”号驱逐舰、1943年9月击沉“瓦西里萨”号驱逐舰。整个二战期间,德军使用该型制导炸弹击沉盟军舰船约40万吨。
  除了Hs-293,第三帝国还有一种较为成功的制导炸弹X-1,又称弗利茨X,正式名称为PC-1400X。它是没有动力的穿甲炸弹,利用从4000-8000米高空下落的动能加速,最大速度可达1018.6千米,总重1570千克,其中战斗部320千克。X-1中部有短小的X型弹翼,尾部有4个用无线电遥控的舵面,可修正下落的弹着点范围前后500米、左右350米以内,试验中对半径30米的圆靶命中率在90%以上,二战时期一共生产1400余枚。
  在万德利茨,世人眼中早已“灭绝”的Do-217携带两枚Hs-293A型制导炸弹(非电视制导型)。由于德国本土工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用于生产Hs-293的精密电气元件已经无从获得,在生产出性能合格的替代品之前,帝国军火库中的制导炸弹用一枚就少一枚,仅从这个方面就足以看出德国高层对万德利茨之战的重视程度。当这架Do-217循着无线电指引信号抵达万德利茨上空之后,投弹手很容易从瞄准镜中找到被绿色焰火信号包围的轰炸目标,但可视环境的制约使得夜间攻击地面目标的难度比白昼攻击海上舰船大得多,这需要投弹手具备高超的判断和操控技巧,为此帝国的空中精英们利用训练模拟器进行了不下一千次演练。勤奋的付出总能够得到回报,随着飞机进入匀速的平飞状态,投弹手果断按下发射按钮,并利用目测观察不断调整飞弹航向,直至它命中位于绿色烟火中央的目标。
  机载无线电通讯器中很快传来欢呼声:“击中啦……感谢上帝!感谢我们的空军兄弟!德意志万岁……”
第72章
强者之心
  徐徐凉风驱散了晨霭,天渐渐亮了起来。在万德利茨城内,最后的战斗已经结束,留守此地的两千多名苏军官兵多数阵亡,只有不到三百人沦为德军战俘。为了这个了不起的胜利,德军付出的代价要比对手沉重,消耗了惊人弹药不说,光阵亡士兵就超过两千,此外还有大约三千名伤员,精锐力量一战便损失了五千。技术装备方面,德军在进攻中损失了二十多辆搭载火箭炮或无后坐力炮的轮式这辆,在指挥官眼里,它们加起来还不及那架因为机械故障而坠毁的Fi-282直升机。
  “根据最新战报,光荣、伟大、桀骜的德国军队在柏林北郊的万德利茨全歼苏联第22近卫坦克旅,击毙旅长维利斯托夫以下三千余人,击毁T-54中型坦克44辆、自行火炮27辆,击毁、缴获的装甲车和卡车达两百多辆,另重创苏联第200近卫坦克旅,毙伤官兵千余人,击毁、俘获大量战车,成功挫败了苏军锐气,保卫了德国首都的北大门!”
  简要但极富分量的报道由德国官方发出,短时间内即获得各国主要媒体转播,成为这一天举世瞩目的焦点新闻。在盟国与苏联的阵营大战中,盟军也曾歼灭过旅级单位的苏联部队,但在苏军动辄包围、歼灭、击溃盟军大兵团的对比下,这样的胜利简直不值一提。如今,国力孱弱的德意志非但没有如外界揣测的那样一战而溃,反而凭借有序的后撤撑过了苏军最初几天的突然进攻,更在首都柏林附近成功上演逆袭。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歼灭苏军第22坦克旅都是这场战争、这个时代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场战斗。整个德意志欢欣鼓舞,军民重燃战胜强敌的希望和信心;整个西方世界唤醒鼓舞,人们一扫“苏军不败论”带来的精神压力,依稀看到了红色帝国由盛转衰的迹象。铁铮铮的事实摆在眼前,哪怕德国人的战报在人数上有所夸大,对己方损失只字不提,苏联阵营一片沉默,但这样的挫折绝不是苏维埃的末日,能挺过卫国战争初期的溃败和沉重损失,充分证明了这个联盟及其军队的坚韧不拔。第22近卫坦克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第200近卫坦克旅蒙受严重打击,乃至第11近卫坦克军暂时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苏军统帅部对进攻德国的决策没有一丝懊悔或悲观,作战指令接连从莫斯科发出,越过方面军和集团军,重新调整了前线部队的战斗部署:
  第8机械化军越过遭重创的第11近卫坦克军攻击万德利茨,近卫红旗斯大林格勒-基辅坦克第5军从德国北部的新勃兰登堡地区调头南下,在斯德丁湾待命的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预备部队越境进入德国;以近卫红旗塔钦斯卡亚坦克第2军和近卫红旗坎捷米罗夫卡军坦克第4军为攻击箭头的波兰方第一面军不惜代价地向柏林突击前进,该方面军的预备部队迅速度过奥德河进入德境作战;由和近卫红旗基辅—柏林坦克第7军和近卫红旗坦克第8军担当先锋的波兰第二方面军主力从科特布斯-德累斯顿一线北上……
  经过这番调整,从波兰攻入德国的苏军三大主力同时剑指柏林,而等两个方面军的预备部队越过边境,进入德国作战的苏军部队总兵力将达到120多万,此外苏军还有数十万雄兵在捷克和奥地利边境地区虎视眈眈。从实力对比和战略形势上看,德国军队赢得这场战争的希望依然十分渺茫。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之时,苏联军队已经迫不及待地展开复仇攻势了。遵照统帅部指令,三大方面军所属航空部队倾力出击,仅当日的第一次空中攻势就投入五分之二的作战飞机,这意味着二十多个机群三千余架战机出现在德国东部空域,它们的磅礴浩荡足以展现二战时期西方盟军战略轰炸机群的雄姿。在大多数人看来,如此规模的苏军战机必将把德国东部化为焦土,而战后艰难重建的德国首都柏林此番肯定是难逃一劫!
  在德军的远程雷达上,密密麻麻的光点确实朝着德国的政治中心扑来,此时柏林经过三次秘密动员,已经让两百多万平民中的一多半撤离首都,大量的防空设施仿佛让人们回到了噩梦般的1945。苏军的大群轰炸机抵达之前,部署在德国东部各战地机场的苏军战斗机和强击机就已经以空中急先锋的架势扑向德军控制地区。它们在高空翱翔,等待着出击的德国战鹰;它们向纵深挺进,找寻并攻击没拉得及起飞的德国战鹰;它们做好了与敌展开恶战的准备,飞行员们甚至已经写下遗书,然而划破长空的德国喷气机群并没有出现,柏林上空除了苏军战机只有洁白的云朵……
  莫斯科,克里莫林宫。幽深的走廊上响起急促的脚步声,负责外交事务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安德烈·葛罗米柯神情不安地走在空军元帅亚历山大·叶夫根尼耶维奇·戈洛瓦诺夫身旁,两人径直来到现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的办公室门前。
  “他刚刚发了顿脾气。”开门之前,头发梳得油亮的秘书提醒说。
  听到这话,葛罗米柯的表情更加不自然了。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外交事务一支由斯大林的忠实追随者莫洛托夫负责,由于政治立场上的冲突,赫鲁晓夫掌权后逐步排挤、打压莫洛托夫,于1948年将他从外交部长的位置上赶了下去,时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的葛罗米柯战战兢兢地坐上了前任的位置。论资历,莫洛托夫成为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时,葛罗米柯才刚刚进入外交界;论影响力,莫洛托夫在斯大林时期长期处于二号人物位置,而葛罗米柯在外交部只能算是莫洛托夫的助手,除了在苏联退出联合国之前对裁军问题使用否决权,他并没有主导重要外交事务的经历。在不可逆转的政治背景下,葛罗米柯如履薄冰地当上了外交部长,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温润的性格干了下来,甚至还多次得到了赫鲁晓夫的表扬,但在苏联诸多军政大碗沉沉浮浮的映衬下,只有葛罗米柯知道自己走得有多么艰辛。
  走进办公室之时,葛罗米柯并没有听到赫鲁晓夫的咆哮,但里面的气氛已然给他一种窒息的感觉。他不自觉地将脚步放慢半拍,从而让功勋卓著、威望颇高的空军元帅走在前面。
  “我们的轰炸机群已经在柏林投弹了吧?”赫鲁晓夫冷不丁大声问道。
  “实际上,第一轰炸梯队将在半小时后抵达柏林,届时将有五百多吨炸弹投向德国首都。”戈洛瓦诺夫元帅用平稳的语气回答说。
  “半个小时?”赫鲁晓夫的视线从窗前转回到来访者身上,他瞧了瞧戈洛瓦诺夫,然后盯着葛罗米柯。
  “好吧,我们的职业外交家,请用你那公正的外交知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轰炸柏林,会给苏联带来什么样的麻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6/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