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225

  炮兵阵地上的信号兵以有力的动作挥舞小旗,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骤起,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场狂烈风暴的中央,视线中火光跃动、硝烟四散,无数火箭弹和炮弹带着致命的呼啸飞射而去。长久以来,前线的德军将士总是忍受着对方炮火的肆虐,如此场面让士兵们十分解气,他们纷纷驻足路旁观望己方炮兵大发神威。第一缕朝阳还未到来,天空中已然响起了另一种声音,两架一队的喷气式战机拖着雷霆般的轰鸣声向东飞去,它们数量不多,但那精悍的身姿在每一个德军将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万岁!炮兵万岁!空军万岁!”
  一名体型魁梧的士兵振臂高呼,他的嗓音盖不过炮火和飞机的声响,可还是引得周围士兵们纷纷效仿,充满希望的欢呼声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对于德军的反攻与炮击,苏军方面事前并非毫无察觉,但他们实在不愿看到这场战场以德国人希望的节奏进行下去。在埃森地区,两个刚刚从远东地区调来的步兵军刚猛异常,前日的进攻一口气攻下德军多处阵地,官兵们正踌躇满志地盘算着天亮后的后续攻势,面对突然来袭的德军炮火,这些训练有素的苏军战士竭力依托战壕掩体实施隐蔽,部署在后方的苏军炮兵亦在前方人员的观察引导下进行了短促的炮火反制。德军战机循着炮火而来,对苏军炮兵进行了有效压制,率先赶到的苏军战机不顾敌强我弱,毫不畏惧地冲入敌阵。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最先抵达战场空域的21架雅克-9和米格-3无一幸存,它们也用顽强的精神拼下了德军4架喷气式战斗机。紧接着,苏军的米格-9带着喷气式战机特有的轰鸣声加入战场,双方的角逐回到了同一技术等级。德军装备的“黑色幽灵”(Me-262改进型)和美制F-84“鬼怪”搭配先进的制导火箭弹在技术含量方面更甚一筹,而苏联飞行员和他们的米格-9也毫不示弱,双方在埃森上空展开针尖对麦芒的搏斗。为了争夺战场制空权,双方还在这一区域投入了大量的活塞式战斗机,野马、喷火、福克与雅克、米格、伊尔的集体碰撞再一次演绎了东西方阵营波澜壮阔的战场奇景!
  己方炮兵和空军遏制住了苏军一贯的优势因素,投入反击的德军将士们更有信心昂首向前。在埃森城区,战术配合默契细腻的帝国第1兵团势不可挡地突入苏军阵地,一处又一处双方反复争夺的城区据点插上了德意志的战旗,而且这一次德军的进攻狂潮根本不给苏军喘息乃至反扑的机会。地面战斗打响的两个小时内,帝国军队已将多支来不及撤退的苏军部队分隔包围在城区东部和北部,而从城外包抄策应的德国军队也势如破竹地攻克了苏军多处防线,兵力处于劣势的苏军部队开始撤退。
  埃森之战吹响了德军在整条战线上的反击号角,及至当日正午,预定投入进攻的德国军队纷纷跨过莱茵河向前推进。德国军队的两大装甲主力,以德械战车为主的帝国装甲战斗群和以美械战车为主的德国陆军第1装甲军,从埃森西面的科隆出发,绕过武珀塔尔进抵多特蒙德以东地区,直接威胁到了埃森周边二十余万苏军的退路。未免奥地利军团的噩梦重现,苏军统帅部强令各部稳住阵脚发起反制,而苏军的几支王牌装甲部队也从明斯特、波恩、科布伦茨等前线区域奔向多特蒙德,但在德国军民有组织的破坏和袭扰下,只有明斯特的苏军第2近卫坦克军赶到多特蒙德为后撤部队支撑通道。尽管要以一个坦克军对抗德军的两支军级装甲部队,苏联人并不会因此感到绝望,这第2近卫坦克军和第5、第11近卫坦克军都是苏联军队中最先装备T-54的装甲部队,在前期的作战行动中,满员出战的第2近卫坦克军虽有势不可挡之力,却遇对手避实就虚的战争策略,除了两次参与城市攻坚战,官兵们还未受过真正的挑战,倒是作为机动兵力东奔西走、忙碌不已。好不容易碰上对手,还是德国人一直视若珍宝的装甲部队,第2近卫坦克军的苏军将士们闻此消息莫不感到踌躇满志、建功心切。
  要论坦克性能,德制“黑豹”、美制“巴顿”皆不是T-54的对手,“猎豹”和“潘兴”火力够强,但均衡性逊色不说,装备德军的数量也不足以影响战局,而德军步兵惯用的各种反坦克火箭武器难以跟上装甲部队的战斗节奏,从场面上看苏军握有较大胜率,然而德军一方还握有另一件战场利器,那便是使用制导火箭弹的双人直升机——Fi282虽在前期的作战行动中消耗殆尽,由美国加以仿制改进的战斗直升机业已批量生产并运抵欧洲。美国人在装备方面的豪放风格加上德国人在武器操作上的精致细腻,这支新兴部队注定要在战场上发挥令人惊诧的能量!
  在交战双方皆是有备而来的情况下,第二次苏德战争中的首次大规模装甲会战拉开了序幕。为了包围并歼灭埃森一带的苏军部队,德军装甲兵团在步兵猛攻多特蒙德之时继续向北迂回,当天傍晚,帝国装甲战斗群的侦察部队在多特蒙德东北方约25公里的小镇拉斯特遭遇苏军坦克,德军的四号坦克和三型突击炮远不足以同苏军的T-54对抗,刚一交火便迅速撤出了交战范围。接下来苏军没有主动进攻,德军也未完全撤离,双方在较远距离上相互观望,过了大约半个小时,一队美制“毒箭”战斗直升机飞抵拉斯特,试图用制导火箭弹攻击苏军坦克,但遭到苏军小口径高射炮和车载高射机枪的阻击。在射程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德军直升机没有强行发动攻击,而是迅速撤离战场。紧跟着,苏军的雅克战斗机从东面飞来,在拉斯特附近空域和接踵而至的德军战斗机展开较量,德军飞行员驾驶的“野马”赢得了这场空战的胜利。临近天黑,德军的“黑豹”坦克在装甲车和战斗步兵的掩护下出现在小镇以东,苏军T-54仍留在原地,双方仍未交手,但各自的空中侦察机都注意到了对手向拉斯特增兵的举动。
  入夜之后,旨在击退苏军的德军装甲部队率先发威,装备红外夜视仪的黑豹坦克得到了夜战突击队的支援,它们的包抄进攻效果显著,利用建筑和防御工事实施作战的苏军坦克部队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在对方的打击下损兵折将,德军直升机也趁着苏军夜间防空火力薄弱的机会前来施威,它们夜间于中长距离上发射的火箭弹命中率不高,但还是给苏军官兵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苏军缓缓撤出了拉斯特,而这时候近卫第2坦克军所属的第2坦克旅主力已经抵达小镇北部区域,指挥官准备趁德军进占拉斯额之时发起突然进攻,然而这支实力雄厚的装甲部队早已被德军搭载红外夜视仪的侦察车辆盯住。得到侦察报告,德军装甲部队指挥官、“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决定集中精锐吃掉这股敌人,他急调德国陆军第1装甲师至拉斯特以南埋伏,又从各部抽调反坦克战斗人员进入伏击地域。待苏军第2近卫坦克旅向拉斯特发起进攻后,进占城镇的德军坦克部队佯装不敌,且战且退地向南撤离,这时候,帝国近卫军直属坦克旅主力奉古德里安之命向拉斯特以东隐蔽行军,准备阻断苏军第2近卫坦克旅的后路。
  击退德军并重新占领拉斯特镇后,苏军第2近卫旅所属坦克部队却并不追击撤退的德军坦克,正当古德里安下令让第1装甲师派出少量部队复攻拉斯特引诱敌人时,侦察部队再立大功:他们在拉斯特以东发现一支实力可观的苏军装甲部队,从其行军路线来看,应该是打算从侧翼抄袭德军进攻部队,巧合的是,帝国近卫军直属坦克旅也从这一侧迂回,两者距离之近,随时可能在开阔的田野中打上照面。
第96章
转折
  以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苏军常规编制,一个坦克军通常下辖2到3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或摩托化旅,再加上一些侦察、后勤、工程单位,坦克数量达200辆左右,另有一定数量的自行火炮和轮式车辆。在红色苏维埃,率先换装新型主战坦克T-54的几支装甲部队不仅是战场上的利刃,亦是这个国家对外展示武力的范本,军官和士兵的素质基本上能够代表苏联军队的最高水平,作战装备的配置、保养,部队给养的定标、供应,这些方面自然是优先于普通部队。开战之时,苏联高层对这些精锐装甲部队寄予厚望,意图用它们震慑西方之敌,然而列装T-54的第11近卫坦克军在万德利茨遭到重创,部分坦克旅甚至蒙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顿时给苏联军队威风凛凛的形象抹了一笔黑,暴怒不已的苏联掌权者为此更换了一批将领。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苏军指挥部对装备T-54的精锐部队进行了战场强化,即给他们配置更多的掩护兵力,并严令他们不得孤军冒进。
  得到3个机械化步兵团和1个自行火炮团的增强后,苏联近卫第2坦克军兵员数量扩充了40%,野战的机动能力未受明显影响,随着战事的深入,苏军指挥部不得不将兵员损失严重的一线部队轮换到后方进行补充休整,新近顶替上来的部队往往不熟悉当前这种非典型的德式战术,在那些意义重大的攻坚战中,苏军统帅们最终还是得派上宝贵的王牌部队。在汉堡-不莱梅战役后期,第2近卫坦克军的正面冲击为打开局面作出了颇为重要的贡献,而在巴伐利亚,第5近卫坦克军也对德军施以重压,是苏军第二次进攻并占领慕尼黑的正印先锋。
  德国方面,即便是在美国军援大量抵达之后,曾经叱咤欧陆的德军铁骑也依然处境困顿。以帝国近卫军直属坦克旅及各独立坦克营、坦克歼击营合编的帝国装甲战斗群总共只有120多辆战车,二战时期留存下来的坦克多已不堪重负,如今担当大任的是由西班牙和阿根廷工厂生产零部件、在北挪威工厂组装的“黑豹”坦克,虽然较早期型号更加成熟稳定,但无情的时光已让它们从顶尖行列黯然退入二流,排除人为和环境一盛怒,两辆“黑豹”才能与一辆T-54抗衡;由德国陆军第1、第2装甲师和独立重坦克营组建的第1装甲军拥有200余辆坦克,规模较帝国装甲战斗群大了一倍,但德军官兵接触美制装备的时间并不长,尚不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巴顿”和“潘兴”,而且在这些仓促组建的部队,军官和士兵们有不少都是新手,相互之间还缺乏磨合,真实战斗力可能还不及帝国装甲战斗群。德军装甲兵们能够带着高昂的斗志登上战争舞台,得益于德军装甲部队在二战期间创下的赫赫威名,得益于这种优秀素质的传承,得益于坚韧不拔的步兵们掩护,得益于锐不可当的战斗直升机援手,得益于古德里安、曼陀菲尔、绍肯、迈尔等一个个不朽的传奇。
  在多特蒙德以北的拉斯特,帝国近卫军直属坦克旅与苏军第4近卫坦克旅的夜间遭遇战拉开了这场精彩较量的较量。此起彼伏的照明弹把夜晚的田野变成了绚丽的舞台,双方将士在这个充满偶然因素的舞台上尽情施展军事技艺。德军一方,随行的战斗步兵和夜战突击队以惊人的勇气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他们的“铁拳”、“巴祖卡”以及有线制导火箭成为比75毫米坦克炮更具威慑力的武器,他们的MG-42和MP44残酷屠杀着那些同样勇猛的苏军步兵;安装红外夜视仪的黑豹坦克极力避免与苏军坦克的正面交锋,它们凭借地形和夜幕掩护大胆机动,即便在一千米之外,它们的炮弹也能够有效贯穿T-54的侧面和后部装甲;从杜伊斯堡出发的战斗直升机经过长程飞行和中途降落加油,在战况最激烈时抵达战场,在地面部队的指引下,它们犹如隐藏在树梢的长弓手,精准猎杀敌方的重甲骑兵。
  苏军一方,坦克兵们尽可能发挥T-54正面装甲坚厚、主炮火力彪悍的优势,他们的集群式冲锋总能够轻而易举地撕破德军装甲战线,并如杀鸡宰羊般点射那些黑豹坦克,彻底颠覆二战战场上多辆苏军坦克方能挑翻一辆德军重型坦克的状况,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堪比最够味的烈酒;步兵们从德军同行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新战术,他们竭尽全力地保护着己方坦克不受袭击,然而那些无处不在的德军步兵让他们伤透脑筋,步兵与步兵之间的厮杀随处可见,在技巧、意志乃至运气的比拼中,德国人似乎总能够胜出一筹。
  激烈的装甲大战从午夜一直持续到了黎明,随着双方增援部队的陆续抵达,旅级规模的坦克战随之上升到军级规模,苏联第2近卫坦克军的将士们有幸在这个夜晚对抗全德国近百分之八十的坦克,若不是敌人投入了过分数量的战斗直升机,他们未必会在这场夜战中落于下风,可现代战场已然从平面转向立体,一枚枚造价并不昂贵的线控反坦克火箭弹无情摧毁了红色苏维埃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制造出来的新式主战坦克。由于随行步兵被敌人的战斗步兵牢牢牵制着,许多苏军坦克手只好不顾安危地探身在外,操纵炮塔上部的12.7毫米高射机枪与德军直升机对抗,只是他们的努力无法改变技术的差距——三年的东西方大战已让红色苏维埃国力大减,修生养息尚有机会迎头赶上,强行布武只会让这种情况变得更糟!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成群结队的苏军战机飞抵战场,呈现在飞行员们眼中的只是散落四处的坦克残骸,垂头丧气的T-54、扭曲变形的“黑豹”、灰色涂装的“巴顿”,还有不计其数的阵亡者。德军参战部队已然脱离交火,然而他们并没有撤退,而是利用树林和人工伪装网休整待机,经过一夜鏖战,苏军第2近卫坦克军已不复当初之强盛,每月500辆T-54的产量看似能够弥补前方的损失,但在重新开动的美国战争机器面前,苏联军民的努力很快将变得黯然失色。
  德军发起反击后的第4天,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地区的战斗已见分晓,而在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的德军战线始终如磐石般牢不可破,游击队和抵抗者让德国变成了一尊熊熊燃烧的炼炉,后勤供应受到制约,多数苏军部队锐气已失。见战机已经成熟,集结在东弗里西亚群岛的德国军队在德国西北部沿海发起登陆作战,在居民们的热烈响应下,他们迅速夺回威廉军港,然后沿着基尔运河向东挺进,短短两天时间,基尔运河以北的德国领土皆回到了德军控制之下。面对汉堡和不莱梅地区苏军部队摆出了退让姿态,德军登陆部队没有冒失地南下进攻,而是在基尔运河区稳筑防线。与此同时,在法国北部接受训练和整编的德军新兵不断通过海路开赴前线,南线部队的钳制也使得汉堡、不莱梅的苏军不敢轻易发起反扑。数日之后,德军主力结束在多特蒙德地区的作战行动整军北上,德军登陆部队这才稳扎稳打地合击汉堡-不莱梅地区之敌。至2月6日,德军重新占领不莱梅,三天之后,汉堡废墟上空重新升起了德意志的三色旗。
  德军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的胜利令德国军民乃至西方民众欢欣鼓舞,苏军在德国北部地区一再摆出避让之势,但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没有因此出现逆转性的变化。经过连番鏖战,德军各部消耗较大,将士们亦已疲惫,在夺回基尔及基尔湾周边地区之后,德军以易北河为界暂停了攻势,各部转入休整,并沿着易北河构筑防御工事。在德国中部和南部,处于守势的德国军队只是在苏军主动撤走后接管了黑森和图林根的部分城镇,使得德军控制地区的总面积恢复到了十万平方公里。
  随着德军第一阶段反攻的胜利,德国战场在二三月间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双方皆对各自的兵力部署进行了调整。通过征募本土义务兵和海外志愿者,德国武装力量的规模迅速扩充到了三百万,空军实力也得到了成倍的提升,由于一多半德军部队都是全美械装备,人们戏称这支德军是“穿着灰色制服的美国大兵”。在与民主德国政权展开外交谈判的同时,苏军也通过征兆预备部队的方式扩充了前线兵力,在中欧地区作战的苏联军队也达到了三百万,其机械化程度虽然有所降低,但军队中多是拥有作战经验的军官和士兵,新锐的喷气式战斗机和主战坦克也不断加入一线部队阵容,在谈判迟迟无法打破僵局的情况下,一场生灵涂炭的恶战已是在所难免。
第97章
热血搏杀
  暖春黄昏,夕阳西沉,一抹艳丽的红霞映烧天际。站在地面仰望天空,那成群结队朝西飞去的战鹰就像是披上了赤色的火羽。它们不是死神却能够带来死亡,不是魔鬼却能将世间变成炼狱……
  在这百花齐放、万物勃发的日子里,战争之火也从尸骸累积的灰烬中复燃。为了削弱德军的抵抗力量,苏军不惜伤亡地展开持续空袭,重点轰炸了德国西北部港口、铁路站点以及靠近德法边境的多座城市,其地面部队亦积极调兵遣将。每到夜晚,吕贝克-汉诺威-维尔茨堡-斯图加特这条战争分界线的东侧总是充斥着隆隆的机械轰鸣声,有些来自于坦克战车,有些则是拖运重炮的履带式牵引车。为了拿下这场志在必得的胜利,苏联人几乎搬出了全部的家底,就连一些原本固定在海岸要塞的重炮也被运来,得到修复的战车连同日夜赶工制造的新品一齐补充到前线部队。对于进攻发起日,苏军内部讳莫如深,但他们终究是在德国人的领土上作战,整个德意志民族正以空前团结的信念抗击强敌,不论苏军使出怀柔或是高压政策,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无数仇视目光的注视。通过分析苏军的兵力调动和装备配置,德军最高指挥机构也在不断调整己方部署,只等苏军率先发起攻势,便能用磐石般的顽强防守耗气能量、拖其精气,赢下这场以弱敌强的关键性战役。
  苏联民众勒紧裤带支援前线,德国一方却可以免费从西方盟国获得大量援助,如此对比之下,苏联人显然不愿将进攻时间推延下去。4月10日,在吕贝克、汉诺威、斯图加特等均是重镇附近,一辆辆拥有钢铁身躯与节状履带的战车从树林中驶出,它们的炮塔和车身上刷着苏联人引以为豪的红色五星。二战以来,这些徽标已经成为无往不利的象征。尽管没能一鼓作气击败德国军队,甚至在敌人的冬季反攻中丢失了一些战线,但苏联军队的强大军力依然是毋庸置疑的。
  夜幕完全降临之后,在手持电筒、煤油灯以及信号棒的士兵们指引下,一辆辆坦克、装甲车以及各种型号的小汽车、大卡车也陆续在公路附近的旷野中集结。
  “一营全体……出发!注意秩序,相互掩护,保持警戒!”
  在一辆通讯天线高高竖起的T-54坦克上,仪态整洁、精神抖擞的装甲兵指挥官通过喉部话筒向下属各车发出指令。31辆崭新的T-54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移动起来,淡淡的、充斥着油气味的青烟顿时在这支装甲纵队周围弥漫开来。紧随其后的,是一支搭载战斗步兵的运输车队,对于即将到来的战斗以及传闻中得到盟国倾力援助的德国对手,苏军官兵们一个个表情严峻,但眼眸中绝少有恐惧的成分流露。
  不远处的泥土路上,一支成分相对复杂的装甲纵队也已踏上征程,这里不但有苏军的常见车辆,居然还有美制的“谢尔曼”坦克、M3A1半履带式装甲车甚至六轮的M20装甲车——在近千万将士相互倾轧的东西方阵营大战中,苏军凭借几次漂亮的歼灭战对盟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亦从中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自信爆棚的苏联将领原本不屑于将这些武器装备到一线部队中,因而只是将它们编入预备部队和治安单位,用于对付占领区游击队和地下抵抗组织的微弱反抗。到了1950年末下旬,德国战场上的消耗终于让苏军指挥官们感到捉襟见肘。于是,盟军的制式火炮、车辆和弹药都被重新利用起来。
  在此起彼伏的“前进”声中,越来越多的坦克和车辆进入公路,不过拥塞的情况并未出现,在苏军指挥部门准备充分的组织下,这些车辆非常有序地向西行进。夜幕下,一条闪烁着无数小光点的河流正在澎湃地涌动着。为了确保这种夜间行军不为德军战机尤其是那些战斗直升机的袭扰,苏军将雷达部署到了前线,并在行军区域提前设置了固定和移动式防空火力。可是,这里毕竟是前线。
  “敌机!敌机!注意隐蔽!”
  急促的喊叫声才刚刚响起,两架德军直升机的身影就已出现在视线之中,没有人知道这些“树梢幽灵”是潜行而至还是埋伏在没有路径的野林之中。在防空枪炮开火之前,它们潇洒地悬停、调整然后发射火箭弹,来不及分散隐蔽的车辆纵队顿遭打击。一辆满载步兵的卡车为火箭弹击中,瞬间变成了血肉横飞的噩梦之境;一辆加油车、一辆运载弹药的卡车受到爆炸波及,烈焰冲天而起,在这夜晚形成了最醒目标位信号。骤起的枪炮试图让那两个卑鄙无耻的偷袭者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它们在树梢灵巧一跃,转眼间就已不见了踪影。
  这样一场小规模的空袭所造成的影响显然比炸弹本身的破坏力大得多,苏军部队原本井然有序的队列一片混乱,熊熊燃烧的车辆残骸阻塞了道路,官兵们一边手忙脚乱地救援伤者,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工程部队重新疏通道路。
  德军的袭扰方式固然给苏军进攻部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在漫长的战线上,并不是所有的苏军部队都为此一筹莫展。在战线北端的吕贝克,苏军将士们凭借充分的准备遏制了德军的袭扰。暴雨般的炮火准备过后,他们以近百辆IS-3重型坦克和威力强大的Su-152型自行火炮为先导投入进攻,迅速对德军战线形成重压。
  ※※※
  “长官,敌人的进攻非常凶猛,他们的力量超乎寻常的强大,纳尔克的部队伤亡很大……看得出来,士兵们个个都有着拼死决战的信念,可是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想要把敌人顶在这里根本是不现实的!”
  吕贝克东郊的一座野战工事内,一名刚刚从前线巡视归来的德军中校以无奈的神情汇报着现时战况。在他们面前,两位将军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年长些的眼神中却看不到一丁点儿慌乱,而年轻一些的陆军中将身材魁梧,脖子上挂着一副大号望远镜,他剑眉紧皱,目光忧虑。顺着射击孔朝外看去,黑漆漆的阵地已经被不断腾起的火光所笼罩,耳边是一阵紧过一阵的枪炮声。
  没有人说撤,也没有人说不撤,尴尬的气氛让人觉得十分压抑。就在这时候,指挥部里的电话响了,一名资深的尉官拿起话筒:“喂……是的,什么?什么?稍等……将军,沃格尔上校请求和您通话……”
  稍显年轻的将军快步来到了电话旁,他一把抓过话筒:“喂……我是恩斯特·赫普……上校,你的情况我理解,俄国人一贯如此,我们都不是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了,必须牢牢坚守阵地,用铁和血的意志击退敌人!”
  挂下电话之后,这体型魁梧的将军却如同困在笼子里的狮子焦虑地来回踱步。
  “虽然上级给我们的指令是至少坚守三天,可既然敌人将吕贝克选作主攻点,我们应当随机应变,顶不住就让一线部队撤回到特拉瓦河阵地。”年长的将军并非这里的主官,但他的话语显然得到了其他参谋军官的赞同。
  片刻之后,魁梧的将军停住脚步,他傲然开嗓:“在敌人异常强大的情况下被迫后撤,这在道理上固然说得过去,可是,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一场关系到德意志存亡的战争,若是人人都觉得世间对我们有利,因此而失去了最宝贵的牺牲精神,战争形势的发展就很难说了。一旦因为吕贝克的失守而影响到了全局,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包括正在前方阵地上咬牙坚守的士兵们,都会感到无比懊悔。与其如此,不如把遗憾变成坦然面对死亡的勇气,用我们的生命换来德意志的永存?”
  掷地有声的言语顿时震住了所有人,几个月前,德军官兵们在绝境中迸发出惊人能量,现如今盟国物资源源不断运抵德国,这固然是有利的积极因素,它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却很少有人注意到。
  半个小时之后,远处传来的激烈枪炮声像是燃尽的蜡烛般变得愈发微弱,在德军最外围的一处防御阵地上,端着刺刀的苏军步兵正清理着刚刚占领的阵地。和燧发枪时代的残酷战争所不同的是,对于幸存下来的德军官兵,只要不做出明显的抵抗举动,都能够保留自己的性命,可即便如此,选择投降的德军士兵少之又少。
  在这处阵地南侧,一辆装有环形天线的装甲指挥车在几辆坦克的陪护下停住了,从上面走下来一名苏联将军,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庞显得十分平静,稀疏的灯光之下,胸前的荣誉勋章给人以不可侵犯之感。
  很快,一名苏军上校跑步前来,他昂首挺胸地报告说:“首长,第47步兵旅不负众望,拿下了3-09号阵地!我部虽然蒙受了较大的损失,但同志们士气高涨,稍作休整就能够投入新的进攻!”
  两鬓花白的将军抬头看了看那片还在冒着硝烟的阵地,问道:“击毙和俘获的德国兵各有多少?”
  上校顿了顿:“击毙的估计有四百多人,俘虏……大约二十人。”
  将军没有大话,走之前他又抬头看了看那片阵地:“后面的仗会越来越艰难的。”
第98章
无法逾越的屏障
  1951年4月7日,德国,汉堡。
  依然是墟而不废的城市,依然是绚烂残酷的战火,依然是险象环生的氛围,黑色的硝烟在空中翻滚,猩红的血水在地面流淌,炽烈的火球随时吞噬一切……在这座港口城市一千多年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期发生过如此高密度的激烈战事。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苏维埃的红旗与德意志的三色旗如同白昼与黑夜轮番交替,但这种变化并非自然规律,而是用万千将士的骸骨堆积而成。这一次,苏联军队自东向西发起声势浩大的进攻,新组建的北德方面军在攻克吕贝克之后分兵两路,一路向北进攻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一路向西进攻汉堡和下萨克森地区。在德国北部的战略版图中,汉堡的地理位置如同十字路口,又是海运的重要输入港,自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相继攻克魏森贝格、阿斯伦堡等地后,苏军临时整编的进攻集群——第2突击集团军,于4月初兵临汉堡城下。鉴于前一次汉堡-不莱梅战役的教训,苏军未以装甲部队强行攻城,而是以空军和炮兵实施火力清扫,再以重装甲车辆协同步兵攻入城区。
  战前拥有百万人口的汉堡是一座不可折不扣的大都市,它安卧于森林和河流之间,既有郁郁葱葱的植被,又有纵横交错的水网,城区与城郊各处由上千座桥梁连接,地形十分复杂。进攻开始后,苏军轻车熟路地切断了汉堡城区与外界的陆上联系,并以空军和远程炮兵封锁德军的海上通道,而德国守军则主动放弃了阿尔斯特河东岸地区。在现代化的战争工具面前,一条普通的内陆河流已不能称之为“天堑”,利用各种架桥、渡河工具,苏军一夜之间即在阿尔斯特河西岸的城区建立了十多个桥头堡,但这些楔入德军防线的桥头堡非但没能撕破德军防守,反而成为苏军指挥官运筹帷幄的掣肘——为了抵御苏军的轮番轰炸和炮击,德国守军构筑了大量的坚固工事,从而在苏军的火力压制下保存了有生力量,并在苏军初步渡河后发动强有效的反击,将苏军多处桥头堡的部队逼入绝境。为了避免前线部队成建制损失带来的放大效应,苏军不断向这些桥头堡增派兵员,并在附近区域发动攻势以牵制德军反击。十年来,苏德军队已在各种战场展开不计其数的交锋,战术可以改变,但作战方式和习惯思维并不难捉摸,德军指挥官们显然预见到了苏军的应对策略,仅在汉堡的中心城区,德国守军就连续挫败了苏军的多次强击,将三千多名苏军官兵压制在内阿尔斯特湖(阿尔斯特河流经的宽阔水域被称为“湖”)西南部的小片城区内。为了制作这个精妙的“捕鼠笼子”,德军将美制155毫米和203毫米重型榴弹炮置于地铁隧道内,通过隐蔽发射口对外射击,加上使用小型车辆搭载火箭炮的德军机动炮兵,不分昼夜地压制苏军部队并封锁河道。
  咬住了苏军的鼻子,还得要抵住苏军的拳头。经过长期战争的积累,苏军逐步摸索出一套行而有效的城市攻坚战术,勇敢老练的步兵和得心应手的近战武器,皮糙肉厚的重型坦克和火力凶猛的重型突击炮都堪称法宝。此次围攻汉堡,苏军尽遣主力,以步兵和两栖战车渡河之后,笨重而结实的IS-2、IS-3、IS-4型坦克很快借助浮桥驶抵桥头堡,而被老兵们称为“斯大林铁拳”的ISu-122和ISu-152重型突击炮亦从河畔向对岸目标实施直射,重磅高爆弹能够穿透浑厚的钢筋混凝土墙,摧垮德军的防线工事。不过,战争是武器技术发展的天然催化剂,许多几近完美的武器都难逃落伍的命运,以第三帝国的“末日技术”结合美帝的工业产能,大量新型武器成为德军官兵对付苏联人的有效工具。一套总重28.6公斤的X-9型线导反坦克火箭,两名接受一周专门训练的德军步兵,就有机会干掉一辆耗费5万工时和四十多吨金属的苏军重型坦克,然后钻入废墟逃之夭夭。在苏联空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德军继续着独特的机动炮兵发展思路,各种轮式越野车成为反坦克或防空火箭武器的载具,它们身手敏捷、神出鬼没,虽然第一代制导武器的精准度还有待提高,但低廉的成本和充裕的数量极大弥补了这种不足,使得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二战乃至三战时期大得多的代价。
  1951年4月9日,德国,亚琛。
  这座毗邻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德国城市是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和工业生产、贸易集散、交通运输中心,第二次苏德战争爆发以来,数以百万吨计的军用物资在人道救援的幌子下经由亚琛入境,这里也因此成为苏军轰炸的重要目标。由于距离边境仅有几公里,传统轰炸手段的精度根本无法避免误炸事件的发生,苏军炸弹时常落入荷兰、比利时境内,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两国政府也相继动员民众撤离边境地区。在西方盟国的政治影响下,大多数欧洲国家明显倾向于支持德国,荷兰和比利时亦不例外,因而在许多国际场合,人们总能够听到两国代表控诉苏军的残暴行径,那些照片和影像也是指证苏军误炸的有力依据,从而让苏联政府背负额外的外交压力。基于这种负面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加之德军不断增强亚琛等地的防空力量,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新型防空导弹亦使苏军的轰炸损失率不断攀升,苏军统帅部无奈减低了对亚琛等边境城市的轰炸力度。另一方面,德国军队却在这些边境地区秘密扩建空军基地,并利用美国和英国提供的战机扩编航空部队——战斗机中队从19个扩增到了199个,轰炸机部队亦从无到有,德国空军甚至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部队。
  昏黄的夕阳下,一架架灰绿涂装、机尾喷涂着白色铁十字徽标的四发轰炸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滑离地面。相比于二战时期活跃于各条战线的亨克尔、容克、道尼尔系列轰炸机,这些飞行器更大、更快、更强,它们能够搭载数吨炸弹往返上千公里,对敌人纵深的战略目标实施空袭,从而造成物质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这些性能优越的战略轰炸机虽然没能帮助西方盟国赢得与苏联的阵营大战,却极大地破坏了苏联的工业基础,进而造成难以想象的连锁反应。若是1949年的苏联拥有1946年时的综合生产能力,德国军队恐怕很难熬过1949年的冬天,更不用说在1950年发动卓有成效的绝地反击了。
  在数十架喷气式战斗机的保护下,百余架轰炸机于亚琛空域编队集结,然后背着晚霞渐行渐远。接下来的航程对于它们来说是相当漫长的,在沿着波罗的海南部飞行之后,它们将穿过立陶宛、拉脱维亚以及俄罗斯腹地,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上空扔下炸弹,继而沿路返回,全程近4000公里。距离并不是最可怕的敌人,早在东西方大战期间,苏联就紧急研发了用于拦截盟军轰炸机群的高空战斗机和防空火箭,而随着喷气式战机技术的发展,米格-9和米格-15也加入到高空拦截部队的装备清单之中,大功率的脉冲雷达亦能够为苏联空军提供远距离的预警信息。
  沉寂、安详的夜空中漂浮着大片大片的云,一轮明朗的圆月悬挂在云层上方,银色的光透过偶尔的缝隙照耀着波光粼粼的海面。遥远的天际,一种非自然界的机械声音逐渐明显,拥有巨型机翼和四个大型发动机的金属飞行器让这世间的一切生物相形见拙,整个空气中都只有那沉闷的轰鸣声,巨大的黑影在连绵起伏的云面上飞速移动,带过的强大气流在掀起了一道道云浪。不知不觉中,它们已经飞行了近千公里,眼看模糊的海岸线就在前方,忽然间,一群泛着银灰色光泽的飞行器出现在视线远端。体型上的差距使得它们乍看起来像是螳臂当车的可怜虫,但在亚马逊河,没人敢于小觑“微不足道”的食人鱼,苏军战斗机亦有着食人鱼的凶悍,它们迎面而来,凭借闪电般的速度向德军机群发起冲击。依照盟军战略轰炸的经验,百余架德军轰炸机好似波澜不惊的鲸群,稳稳保持着密集防御队形,从飞机上迸射而出的弹雨在夜空中形成了一幅奇景。
  高手对决往往一招分胜负,但也有可能陷入鏖战。苏军战斗机利用火箭弹和机关炮击落了几架德军轰炸机,却没能扰乱德军轰炸机群的队形,自己这边也损失了好几架,它们只好在德军机群外围盘桓,伺机对那些得不到全向掩护的目标下手。往返几次下来,这些短腿战斗机便因为油料耗尽而被迫返航,但以此论胜负为时尚早,在辽阔的苏联领土上,多处航空基地已是灯火通明,战备值班人员迅速就位,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在这一方面,苏联军人与他们的德国对手一样值得尊敬。
第99章
天罚
  1951年4月9日深夜,立陶宛北部,希奥利艾雷达站。塞满仪器设备的机房内,头戴船形便帽的苏军技术人员神情严峻地紧盯着不同型号的雷达屏幕,密密麻麻的光点或连续弯曲的波线意味着什么,这里的每一个人心里都非常清楚,以致于房间里的气氛显得格外凝重。就在两三年以前,东西方阵营大战如火如荼之时,盟军的远程轰炸机群就经常在夜间光临苏联腹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空域基本上是它们往返的必经之路。为此,苏联防空部队在这两个早年吞并的地区建立了庞大的雷达防御体系,以便于探测追踪盟军轰炸机群的踪迹,引导己方战斗机和地面防空部队实施拦截。
  在这场重量级的比赛中,苏联虽然凭借陆空军的出色表现最终占得上风,但在阻止敌方轰炸、保卫己方国土方面,他们的表现却只能用差强人意来评价。据统计,战争时期盟军向苏联境内派遣轰炸机达四十多万架次,投弹七十多万吨,给苏联的工业和军事设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苏军先后击落盟军轰炸机5000余架,击落比率仅仅超过百分之一,远远不及二战时期德国空军战绩。究其原因,并不是苏联战斗机飞行员畏死,也不是苏联空军指挥官无能。经过二战的磨合,美英皆建立起了一流的战略轰炸机部队,且拥有数以千计的高性能轰炸机,从指挥官到飞行员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战术安排也较为合理,反观苏联一方,他们从沙俄手中继承了广袤的国土、庞大的人口和几乎处于封建时代的工业基础,机械和电气技术与欧美强国相去甚远,这一情况纵然在多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了显著改善,但苏联决策者更着重于那些“看得见”的领域,飞机、坦克乃至步兵武器。在顶尖高手的对决中,这种坡脚走路的方式弱点尽显——缺乏优秀的高空拦截机,地面警戒雷达性能原始、数量不足,易受对手干扰压制,如此种种使得苏联人在国土防空方面吃到了不少苦头。他们只好通过分散工业设施的办法来减小轰炸损失,而这种办法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工业效率的下降。第二次苏德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的暗中抵制与软性封锁使得苏联的工业经济困难重重,前线部队时常得不到充足的物资供应。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苏联人决心重整工业,鉴于西方盟国直接参战的可能性不大,德国空军又苦于招架,他们将许多散布在乌拉尔以东地区的工厂重新迁回交通便利的工业城市,在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基辅等地,沉寂多年的烟囱又开始喷吐烟雾,而军工企业尤其是生产飞机、坦克、火箭的核心工厂仍留在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由此一来,苏联腹地又有了具备轰炸价值的目标,美国的战略情报部门最先发现这一点,他们迅速将封存入库的B-29轰炸机送到德国人手中,英国人紧跟着也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冗余无用的兰开斯特送来,德国空军几乎是一夜间重建了轰炸机部队,其攻击范围、破坏力和自卫能力远超昔日第三帝国空军的轰炸机群!
  苏军在立陶宛地区的防空警戒中枢亦设立于希奥利艾雷达站内,在位于地下掩体内的中枢大厅,军士们一面将雷达探测到的信息反馈在地图指示版上,一面将这些重要信息提供给战斗机指挥部,由他们传递到正在飞行的战斗机驾驶员那里。冲破由米格-9型喷气式战斗机组成的前沿防线之后,浩荡而至的德军轰炸机群已经越过海岸线进入立陶宛空域,与此同时,从立陶宛各处机场起飞的战机正在集结之中。它们不仅有喷气式战斗机,还有大量采用增压技术的活塞式战斗机,在地面高炮射程难以企及、防空火箭效率尚低的情况下,由这些高空截击机组成的第二道防线被视为是保卫苏联腹地的最重要屏障。
  与指挥中枢相隔不到二十米的雷达机房内,一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突然间,以转针方式显示探测结果的雷达屏幕被不计其数的光点所布满,脉冲波显示的雷达也出现了极端异常的画面,仿佛同一时间有数以万计的飞机在探测空域飞行。见此状况,这里的军阶最高者,一位稳健老练的苏军大校,下令启用抗干扰方案。尽管技术上的差距依然明显,苏联人还是通过实战摸索出一系列抗干扰的办法,由多个雷达站和多种雷达组成的雷达网亦大幅提高了地面警戒系统的工作效率。
  “注意!敌人机群正在朝北转向!方位33-49,方向2-31!重复,敌人机群正在朝北转向……”
  防空警戒中枢的指挥大厅里,由军官和通讯兵依次传递的信息最终将通过有线电话传递到各战斗机部队,这些电话线同样将前方的关键信息传递回来。事关重大,人们在忙碌中仍会抽出哪怕十分之一的精力来倾听同僚们口中的只言片语。
  “什么?什么?你再重复一遍?好的,第18战斗团率先接敌!战斗已经开始……”
  确认信息之后,通讯兵转头向指挥官报告去了。透过指挥室的玻璃窗,人们只能看到那位资深将军的神情而无从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苏联在这场战争中的处境有多么被动,绝大多数苏联军民都在为最终的胜利而努力。既然己方的高空截击机已于敌方机群展开虎狼斗,雷达暂时受到干扰的关系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军官们稍稍放松了神经,甚至小声讨论着在这场战争中首次空袭苏联的德国轰炸机部队会有多么惨淡的下场,他们并不知道,每一架移交给德国空军的美制B-29上都已安装了火控雷达,这意味着它们的夜间自卫能力依然十分强大,而除了少数米格-15,大部分苏联战斗机直至今日也未列装机载雷达,主要武器也还停留在非制导式空空火箭弹和机关炮阶段。两相比较,双方的夜间争锋已在技术层面定出胜负。
  三个小时后,莫斯科。
  虽然对首都遭到德军轰炸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苏军在莫斯科周边毕竟拥有一个相对完整而庞大的防空系统——空袭警报发出后不久,大功率探照灯的光柱开始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搜寻目标,而市区周边以及负责保卫重要设施的防空部队也及时进入了战斗状态,一部分从附近机场起飞的战斗机紧急升空,但它们依然没能给对手造成致命的威胁。很快,一枚枚从高空落下的航空炸弹发出刺耳的怪叫声,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开始摧残着原本欣欣向荣的城市,刺眼的火光中,一片又一片整齐划一的集体式建筑物由于强大的冲击而摇晃、坍塌,碎裂的玻璃如雪片一般四处飘零,莫斯科人在窗帘后面被这从未见到过的场景震撼了!黑乎乎落下的炸弹,并非每一颗都会引来振聋发聩的爆炸,落到城区西面的一些就只是燃烧、剧烈地燃烧,那里拥有莫斯科最繁华的街区和许多政府办公大楼,尽管春天的空气较为潮湿,风力也较冬天时收敛了很多,但是冲天的烈焰还是迅速沿着密集的建筑物蔓延开来,以至于耳边充斥着人们的哭喊声、惊叫声,许多人还来不及离开居所就已经被大火所围困,城区上空很快出现了一条条卷动的火龙!
  呜呜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