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25

  炸弹密集爆炸的声音盖过了一切,但德军的防空火力仍在射击。在林恩他们所呆的战壕附近,一座布置在树林边缘、安插了大量枝叶伪装的四联装机关炮就一直在奋力嘶吼着,好几名穿着灰色军服的大耳沿钢盔不顾敌机扫射为机关炮搬运和装填弹药。相隔百米,一门单独安放的单管高射炮也在以每分钟数十发的速度对空开火,负责弹药供给的德军士兵们亦忙碌不已。在他们的努力下,很快就有两架苏军的飞机被击落。它们都是单翼双发结构,轮廓似乎有细微的区别。一直以来,林恩对二战德式和美式装备研究较多,这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也要相对丰富一些,而由于各种原因,同时代苏军装备的中文资料往往比较粗陋,不同书籍中存在出入甚至相互矛盾之处,加上立体实物与平面图片所存在的差异,林恩只能大致揣测那是苏军的SB或者TU系列的中型轰炸机,但也有可能是IL-4或者盟军援助苏联的轰炸机。
  从苏军飞机出一直到轰炸结束,整个过程中天空中看不到一架德军战斗机,直到返航的苏军轰炸机群逐渐离开了德军地面炮火的攻击范围,两队灰绿色涂装的战斗机才出现在北面天际。它们从高空俯冲而下,速度快得就像是强弩射出的短箭。苏联人也不是没有准备,与轰炸机一同飞行的战斗机立即脱离大编队迎战。逆着阳光,林恩眯着眼睛数了数,己方战斗机大致处于一比二的劣势,希望空战结果不会像早上那样完全一边倒。可惜战壕往东不到20米就是一处小树林,正好挡住了一部分视线,林恩只看到空战的小半内容。福克-伍尔夫(FW-190)战斗机宛如灵巧而凶猛的雀鹰,常常追着苏军战机穷追狠打,但苏联人的战斗机也不差,有些同样能够展现出令眼花缭乱的战术技巧,只是他们并不像德国飞行员那样抱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而这场空战也最终是以他们的主动撤退而告终。德军战斗机以较小的损失击落了更多的苏军战斗机,苏军飞行员成功地掩护了己方的轰炸机群——一方是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则是战略上的,谁赢谁输不难看出。
第16章
战火重燃
  每支军队都有相对固定的战斗模式,苏军也不例外。在轰炸结束后不一会儿,苏军炮兵的炮弹就带着大同小异的尖啸声划空而来,村庄和周围的阵地自然成了遭到集中攻击的地域,在轰炸前还基本完好的村庄建筑,在苏军的猛烈轰炸和持续炮击下逐渐变成了废墟,那面原本飘扬在旗杆上的德军战旗也在炮火中消失了。村庄连同周边一大块区域充斥着爆炸的光焰与浓烟,再看不到一个人影!
  炮击前后持续了近半个小时方才结束,如此坚决的炮火投送,苏军指挥部显然是想报己方T-34及战斗人员被草菅的仇。循着苏军的进攻习惯,炮声刚一停息,环绕村庄的阵地中就响起了军官们的口号声。有“屠夫”在旁,林恩无需担心自己的战斗角色和位置,而这些撤下来的士兵算是这一防区的编外人员。等了不一会儿,一名年轻的少尉军官沿着战壕跑来,从军装上的徽章和标识来看,他也是党卫军“北欧”师的成员。看到林恩这四个脏兮兮的家伙,这名少尉暂时停住脚步,分辨出“屠夫”是军衔最高者,急促而大声地交代了几句,同时用右手指向了战壕外面的那片树林。“屠夫”不卑不吭地点了两次头,最后又以平和的口气说了一句,少尉左手指了指他刚才来的方向便匆匆离开了。
  “屠夫”朝自己仅有的三个兵一摆头:“弗沃楼-米!”(德语:跟我来)
  由于这个发音和英语的“follow
me”只有一个音的细微差别,林恩难得又听懂了一句。他连忙跟在“屠夫”后面走,沿着战壕北行了一段距离,便见一处拗口,一名戴着布质军帽的士官站在那里向经过的士兵分发弹药。看士兵携带的是步枪或者冲锋枪,他会从不同的两个箱子里拿出用牛皮纸包好的子弹,但不是一包一包的给,而是拆开后每人分发一些。在他身后还有另外一个木箱子,里面装着德军标志性的长柄手榴弹,冲锋枪手一人发两枚,步枪兵有的一人一枚,有的也干脆不给。
  走到近处时,林恩才注意到这名军需官是站在木制弹药箱上的,而他的真正身高可能连一米六都不到。
  “屠夫”一人走上前去,军需官原本只是抓了一把子弹准备给他,但“屠夫”对他说了几句什么,这矮个子士官盯着他看了足有三、四秒钟,这才很不情愿地从旁边的两个箱子里各抓了三个略大和两个略小的牛皮纸包,“丢”在了他用双手拢成的怀里。紧接着又从身后的箱子里拿了四枚手榴弹,和林恩一起的高个子士兵连忙上前伸手,脸上还凑着笑,这军需官才老大不高兴地把手榴弹给了他。
  当面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转身离开时,“屠夫”的脸色显得很不好。等在原地的另一名同伴连忙从他怀里拣出三个稍大的牛皮纸包,“屠夫”顺势将留在手中的那两个塞进口袋,从同伴那里取了一枚手榴弹插在腰带上,嘟囔了一句,然后冷着脸往前走去。
  两名同伴没有说话,他们摸摸地均分了所剩的三包子弹和三枚手榴弹。这是林恩头一次摸到手榴弹,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完全没有心思摆弄一下,学着样直接把它插在腰带上。整包的子弹拿在手里,倒是有种沉甸甸的质感。其实林恩第一天就见过这样的牛皮纸包,每包应该是有五十发步枪弹或冲锋枪弹。在前线的时候,他一次还没有分发到超过三十发,也不知道“屠夫”对那名军需官模样的家伙说了什么。不过,五十发子弹并没有让林恩感觉当上了“暴发户”,毕竟下次获得弹药补给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拿到了弹药,“屠夫”闷着头往回走,差不多在他们先前躲避轰炸和炮击的位置,他找了个战壕相对狭窄的地方,双手往战壕边缘一搭,两腿依次踩在着战壕两壁借力,轻轻松松就爬了上去,动作完全没有受到左手伤势的影响。林恩他们三个有样学样,可各自都背了毛瑟步枪和“波波沙”,爬战壕的动作要显得更笨拙一些。
  离开了战壕,四个人很快来到了那位少尉所指的小树林边缘,五六名大耳沿钢盔正用新鲜的树枝重新把他们的四联装机关炮隐蔽起来。树林朝向村庄这边是一片羽毛球场大小的缓坡,坡顶高出地面大约两米,走上坡顶便会发现这片树林其实比想象的还要“小”,高高低低的松树和杉树加起来还不到一百棵,整个树林也就占了这么个小山丘罢了。苏军的炮击中有几发炮弹落在这里,齐根炸断了几棵杉树和一些松树。由于环境潮湿的缘故,炮火没有引燃其他树木,留下的焦黑弹坑倒是勉强可以当个散兵坑。
  放眼四周,村庄三公里范围内有好些这样的小山丘和小树林(东普鲁士主要就是丘陵地形),面对大威力的现代武器,这样的山丘和树林并没有什么地形优势可言。只要苏联人愿意费些时间,完全可以用T-34或者重型坦克压垮树木、爬上坡顶!
  在“屠夫”的带领下,林恩他们各自觅了个弹坑驻守,彼此之间倒也相隔很近。放下枪械和背包,“屠夫”取出铲子加固自己的新阵地——他右手握着铲柄,受伤的左手以掌根位置顶着铲把,掘土时脚踩铲面上部发力,顽强而认真的心态带动了三个本打算就这样凑合的“懒蛋”。知道“屠夫”性格倔强,三人也就没上去帮忙,而是各自奋力挥舞铲子把弹坑挖深,并在朝东的一面垒砌起矮矮的挡墙。他们没来得及完成这小型工程,苏军的炮弹就又一次袭来,尽管最前面几发是直奔村庄正面阵地而去的,但他们四个还是迅速把脑袋和身体藏入到弹坑里,只偶尔探出眼睛观察一下战场上的形势变化。
  苏军的后续炮击看起来只是为了分散守军的注意力,炮火强度和密度都比之前减弱了许多,但炮弹相对集中,村庄及正面的战壕地带又一次笼罩在了炮火硝烟当中。
  渐渐习惯了战场上“电闪雷鸣”的场面,对落点远近的炮弹飞行时所发出的不同声音也有所总结,林恩得以更加从容地面对这样的炮击。前方3公里处的那座山丘是自己差点丧命之处,也是从东面来到这座村庄的必经之路,除了紧盯着那里,林恩还抽空看了看村庄周围。果然如他所想,德军防御部队并非一直固定在某个位置上,预见到敌人的地面进攻即将发起,几丛“灌木”活了——有两组德军士兵以人力推动反坦克炮从村庄侧后方贴着树林边缘向前移动,以获得更为靠前的攻击位置,有一组从村庄正后方向前移动直至埋伏到废墟当中。此外还有好几个炮组没有变动位置,而是有隐藏在战壕或树林中的士兵回到炮位,这其中就有炮架格外高大、炮管格外粗长的“坦克开罐器”,鼎鼎大名的德军PAK41/43型88毫米炮!
  已知有至少七辆坦克和突击炮部署在这条战线,又看到如此数量的反坦克炮,林恩心里倍感踏实。他觉得先前的战线防御火力虽然也很强,但需要防守的毕竟是一条宽达几十公里的正面,且地形比较开阔,防御形势反而不如这座小小的村庄。再加上坦克和突击炮的战场机动性能,对于盘活阵地防御战的局面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更何况其中两辆还是德军的“陆战小霸王”虎式坦克?
  在富有经验的德军炮手操纵下,三门反坦克炮的位置调整很快到位,其中一门被安放在了四联装机关炮后侧,距离林恩也就三十米不到。在这样的距离上,林恩回过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炮手们固定炮架、调整炮口,并从方形的木制弹药盒中取出长长的尖头炮弹。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反坦克炮种类繁多,有自行研发制造的,有从苏军手中缴获的,还有经过改造的法国炮,但在外型上还是有分区的。按照记忆中的图片以及眼前这门火炮的炮管长度、炮弹大小,林恩判断这是一门德制的75毫米反坦克炮,而且很有可能是后期型号——理由也很靠谱:德国生产出来的好武器这一时期大都是优先配属给党卫军使用的。
  炮击持续了十来分钟,落下的炮弹超过千发,而且似乎有不少是火箭弹。就在林恩没太注意的时候,苏军的炮火明显“照顾”了德军阵地的前沿地带,也就是通常会敷设雷场的区域。当苏军坦克隆隆地出现在视线中,炮声也随之渐渐平息下来,两相吻合,衔接十分默契。
  这一次最先驶上那座山丘的苏军坦克依然是林恩熟悉的T-34,它们排着松散的横队,旁边紧跟着穿白色披风的战斗步兵,而随后出现在山丘上的则是一些“生面孔”。它们的外形和昆虫界的“牛角仙”有几分神似,庞大的身躯顶着硕大的脑袋,硕大的脑袋突出一根看起来极不协调的粗长炮管,加上超大号的炮口制退器,总让人觉得它下坡时就会头重脚轻向前栽倒。
  看到这些明显比T-34大出一号的家伙,林恩不由得吸了口冷气:以苏军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之名命名的IS-2重型坦克,苏军在二战中火力最凶猛的陆上王牌!有人把它看作是德国虎式坦克的终结者,甚至将它称为“猎虎人”,其122毫米坦克炮在火力上能够压过虎式的88毫米炮,出色的防御力和更胜一筹的机动力更赋予了它不可撼动的“杀手”地位!
第17章
强敌来袭
  刚刚爬上山坡,5辆IS-2的动作有些迟缓,仿佛胖子走了长路、老人上了楼梯,从尾部升起的阵阵白烟像是发动机正承受着过重的负担。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经过调整,它们很快恢复了正常的行进状态。粗大的炮口高高昂起,宛若一只只好斗而又无所畏惧的“牛角仙”,周围的T-34就像是鞍前马后的小弟,不论炮塔还是炮管都显得更加小巧纤细。
  气势汹汹的苏军装甲群中还不止这两种型号的战斗车辆,好些并没有独立炮塔的突击炮和自行火炮混杂在后面的T-34当中。其中一种型号炮盾极其独特,眼珠状的外形配着眼眶似的边缘,简直就是一个怪异的独眼兽,另一种就像是在坦克底盘的前部位置放了一个扁平的大铁盒子,再将坦克炮塔的前半部分焊接到盒子正面偏左位置——同样是坦克车身装大炮,它们看起来要比德军的三号或者四号突击炮粗犷许多。
  轻吁了一口气,林恩忽然觉得这场战斗远没有自己想象的乐观。那些外形丑陋缺乏美感的苏军坦克和突击炮都经过了战场的筛选与锤炼,是二战时期苏联陆军的最强装备,在这里又占据着明显的数量优势,并且还能得到强大的空中和炮火支援。想要阻挡它们前进的步伐,难了!
  林恩不知道防线上的其他人是否也像自己一样因为敌人的强大阵势而动摇了信心,他缩回头,侧身躺在弹坑里,从口袋里掏出装子弹的牛皮纸包,撕开,油光发亮的10排子弹让他心情稍稍轻松了一些。算了算,步枪的弹仓里应该还有4发子弹,便拉开枪栓,直接推枪机向前复位从而令子弹桥夹自动弹出,从另一排子弹中抠出一发手动填入,复位。将这排缺一发的子弹连同另外四排放在弹坑边缘,余下的五排连同牛皮纸重新塞回口袋里。将毛瑟步枪斜靠在一旁,又取出“波波沙”和弹鼓包,这种苏制冲锋枪使用的是71发子弹的圆形弹鼓,所以弹鼓包也是接近圆形的,里装有一个完整的备用单鼓和一些零散的子弹。林恩卸下原本装在“波波沙”的弹鼓,感觉它明显要比备用弹鼓轻,捣弄几下拆开,顿时倍感侥幸:里面只剩下不到10发子弹,也就够打一梭子。不知情地拿着它参加战斗,没准又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总不至于每次都能那么幸运的得到同伴相救!
  赶忙换上备用弹鼓,本想把零散的子弹装到旧弹鼓里去,但隆隆的炮声已拉开战斗的序幕,他转头一看,这次率先开火的是那些“坦克底盘装上扁盒子”的Su-152。这种自行火炮装有一门威力强大的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榴弹最大射程9公里,对阵地工事和装甲目标都有着很强的杀伤力。射击的时候,它们停在原地以获得更好的精准度,炮声则如同滚雷一般回荡在耳边,区区3公里的距离,它们发射的榴弹以较为低平的弧度飞过战场,落在德军阵地的刹那,肉眼竟能够看到巨大爆炸引发的地面震荡,灰白色的烟雾向周围及上方冲涌,最终形成了一团硕大的蘑菇状烟云。
  在前线战壕中,林恩经受过更大口径的炮弹轰击,但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重磅炮弹轰击阵地的场面。除了深深的震撼,他只能默默为那些驻守在正面阵地上的兄弟们祈祷。当然了,他也是需要为自己祈祷的,以这种炮弹的威力,只要一发就足以把他们所在的小山丘削平。
  以Su-152的炮击为号,席卷而来的数十辆苏军战车——Su-76、Su-100还有T-34纷纷开火。虽然中远程的炮火已经将村庄连同德军阵地梳理了一遍,但直射火力仍有它的价值所在。看似仍能使用的前沿炮位、机枪掩体以及疑是指挥部的位置都遭到了炮击,正从预备阵地赶赴一线战壕的德军士兵们也被阻截在了交通壕中,他们不得不蜷缩在堑壕底部以躲避炮击,而在这种情况下,一线阵地上仅由为数不多的警戒士兵防守。
  苏军的坦克、突击炮和自行火炮不断以停进射击实施战场压制,唯有那五辆IS-2一炮不发的默默前行。这些重型坦克装备的Model1943L/43型122毫米坦克炮,在口径上居二战各国主战坦克首位,而其威力之强,在1500米的距离上就能够给予大多数德国坦克致命一击,发射爆破榴弹的最大射程则达到了惊人的14公里。炮大弹重,每辆IS-2的正常备弹仅有28发,此次又是冲着德军阵营中的老对手而来,似乎有意将弹药留到关键时刻使用。
  处在能够纵览战场全景的位置,林恩意识到德军坦克或者反坦克炮若是在这时候开火,马上就会遭到苏军优势炮火的反击,面对IS-2和Su-100这样强劲的对手,虎式坦克也不敢轻视。随着苏军装甲集群步步推进,战场形势渐渐朝着极其不利于守军的方向发展,纵使头脑中拥有超越这个时代数十年的知识以及对历史发展的了解,林恩也只有干着急的份。眼看排头的苏军T-34距离德军第一线的战壕只剩下千余米,车载机枪即将发挥近距离的压制作用,其中一辆T-34突然发生爆炸。此时战场上虽有些硝烟,但总的来说视线还是比较好的,既然未见炮弹或是火箭弹袭来,排除微乎其微的自我故障式爆炸,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地雷!
  一枚普通的反坦克地雷通常不足以炸毁T-34这样的中型坦克,以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Teller为例,这种圆盘地雷虽然装有整整5公斤的TNT炸药,却也很难直接炸穿苏军坦克的底部装甲,或对坦克的内部成员造成严重的震伤。
  硝烟稍稍散去,那辆中雷的T-34果然失去了它的左侧履带和同侧的前部诱导轮,由于还在德军机枪的射程之外,很快就有坦克乘员从打开的舱口逃生。这些人并没有加入随行的战斗步兵,但也未直接撤往后方,而是远远地等着,他们似乎觉得这场战斗很快就会以本方的胜利而告终,届时就可以从容地修理自己的坦克。
  尽管本方的一辆坦克结结实实地碾上了地雷,可这支苏军装甲战斗群并没有停下来等待步兵排雷。事实上,一旦苏军派出步兵在前面扫雷,这样的距离正好让德军阵地上的迫击炮或重机枪发挥作用。为了降低触雷的几率,苏军战车纷纷挑选弹坑较多的路面行驶,如此一来整体推进速度虽然有所减慢,前排坦克还可能暴露自己的侧面,却也是以往战斗中最省时有效的办法。
  林恩忍不住又一次为己方防线的安危捏汗,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村庄后方大约5公里处,数名德军士兵将一门41式150毫米烟雾发射器从隐蔽阵位置推了出来。这种武器在运作原理上和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基本一致,它由6个捆绑在一起呈星型分布的圆形发射管和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组成,10秒内即可将六枚发烟火箭弹或者高爆火箭弹发射出去,有效射程在6到7公里之间。这种装备虽然1938年就被研制出来,而且简便易用,稍加改进就能够大大加强前线部队的火力密度,但它始终没有得到德国军方的重视——改变二战结局的机会其实很多很多,1940年的敦刻尔克,1941年的莫斯科,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1943年的库尔斯克,甚至1944年的诺曼底,然而林恩到来之时,帝国距离它的末日已经为时不远了,以一人之力又能做些什么?
  在咻咻的怪叫声中,德军的烟雾发射器开火了,火箭弹拖着长长的尾焰从村庄上空飞过,但它们的射程似乎不够远,一一落在了苏军坦克集群前方,有的距离德军战壕只有区区数十米距离,但林恩心中的疑问很快就得到了解答。只见这些火箭弹落地后发出砰砰的闷响,大量的白色烟雾从弹体中涌出,只一转眼的功夫德军阵地前方的大片区域就弥漫在了视线难以穿透的烟雾当中。
  受到烟雾的阻碍,苏军的炮火顿时无从发挥作用。林恩转头看去,只见那些德军士兵飞快地给烟雾发射器重新装弹,短短两分钟,这门其貌不扬的装备就再度开火,六枚发烟火箭弹仍以歪歪扭扭的轨迹飞行到村庄前方,很快的,整个德军阵地都被这白色的烟雾所笼罩,它就像是一个可怕的怪物,逐渐把苏军前列的二三十辆坦克吞入腹中,并缓慢地向着东面蔓延。
  就在这时,林恩看到那些隐蔽在树林边缘的“树丛”动了,它们避开敌人犀利的正面,悄然朝着对方的侧翼迂回。趁着敌人火力减弱的空挡,先前被阻碍在交通壕和二线阵地上的德军士兵们也飞快地进入了前沿战壕,那些使用“坦克杀手”和“洋娃娃”的反坦克战斗小组更是利用战壕前方的散兵坑和大弹坑跳跃式前进,而守军这边吹响战斗号角的,则是埋伏在村庄周围树林中的大口径反坦克炮!
第18章
射手天赋
  有些军迷常常在德军的88毫米炮前冠以“怒吼天尊”的威名,但这仅仅是他们表达对这种多用途武器的喜爱,在当时的德军官兵中,88毫米炮可没有这样华丽而炫目的噱头。士兵们有时将其称作为“坦克开罐器”或者“装甲开罐器”,也有人因为它的体形庞大而称之为“腓特烈的卫兵”。到了战争中后期,克虏伯等军火企业开始生产使用常规炮架的88毫米专用反坦克炮,既保留了这种火炮优越的穿甲性能,又降低了大炮的高度、增加了战场隐蔽性,但这时候德国的军工生产已远远满足不了战场的需求。所以,那些拥有高大炮架的88毫米高射炮仍活跃在东线和西线的战场上,弥补着德军坦克和突击炮数量严重不足所带来的火力短板。
  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林恩点出了4门传统外观的88毫米炮。尽管用新鲜的枝叶和隐蔽网进行了精心伪装,但开火时的炮口火焰及随之产生的白色硝烟仍然清楚地暴露了它们的位置,好在弥漫在战场上的烟雾极大地干扰了苏军坦克手们的视线,而对于德军的反坦克炮手而言,只要在烟雾间隙看到坦克的轮廓就可以轰上一炮,这种相对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紧跟着反坦克炮的节奏,德军战车在前移了数百米后也相继开火了。由于有了之前死里逃生的经历,林恩对那两辆车体高大的虎式坦克寄予了格外的厚望,而历史资料中也多有德军坦克以少打多还能取得大胜的成功案例,“传奇杀手”魏特曼在东线就有过一天内干掉苏军20辆T-34、23门步兵炮和反坦克炮的惊人战绩,当时他使用的就是这种虎式坦克。
  与之前的战斗一样,两辆虎式坦克并没有忙乱地开火,它们停下来之后往往需要四五秒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瞄准和调整,炮弹每一次钻进烟雾弥漫的战场似乎都有所斩获——炮弹落在地上和打中装甲目标爆炸时的声音是有所不同的,听的次数多了,也就能够辨别出来。
  随着战斗的进行,村庄后方那仅有的一门烟雾发射器又接连发射了三轮,大概是烟雾火箭弹打光了,又或者担心烟雾太浓而影响本方坦克与反坦克炮的发挥,士兵们停止射击并迅速将它拖回到掩体之中,而跳跃前行的德军步兵反坦克小组已经勇敢地进入了烟雾最浓密的区域,林恩只能从烟雾中看到闪动的火光,并凭借声音去揣测他们的战斗,求战的意识悄然在心底萌动。
  “诺特尔!”
  “屠夫”压低了的声音突然从侧旁传来,林恩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当即在前方那片被火烧过的林地中看到了苏军士兵的身影。为了避免白色和黑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他们脱去了能够御寒并在雪地中隐藏自己的白色外套,褐色的1940式钢盔和传统苏制军服就如图片与电影大多数时候所展现的那样。远远看去,他们除了随身枪械外并没有携带重机枪和迫击炮一类的压制性武器,那较为陡峭的山坡上并没有道路,他们只能一边寻找踏脚之处一边前行,经常滑倒,但都又迅速爬起来继续前行。
  由于这一侧的地形并不适合坦克车辆前进,进攻的步兵也无法展开,彼此分隔的树林之间又有天然的沟壑和带状开阔地,因而防守村庄的德军并没有在这一边部署反坦克炮。除了林恩他们几个,先前还有一些步兵在侧后位置挖掘了二三十米长的战壕,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轰炸开始前加强到正面阵地上去了。
  估算那些企图摸到己方阵地侧翼来的苏军士兵们即将进入步枪的最大射程,林恩拿起毛瑟步枪,难得的看了眼枪上的表尺,500米。推上枪栓,开始三点一线地瞄准那些移动着的土褐色影子。
  凝神聚气地等了约莫有两分钟,感觉排头的苏军士兵已经到了500米以内,但“屠夫”还是没有任何表示。林恩视线往他那边瞟了一眼,见“屠夫”正紧盯着那个方向,也就不多瞎猜,默默将表尺射程调整到400米——过了一会儿,又调整到300米。
  300米的距离,成年人在视线中已有半截手指大小,计算着重力以及风向的影响,林恩有意将准星往目标的左上方略微偏了一点。这突然让他想起了当年风靡一时的“疯狂坦克”,想起独木桥、冰峰溪谷、钢铁工厂、神圣殿堂这些熟悉的地图。要干掉对手,就必须综合考虑风向、风速、距离、障碍和弹道轨迹,有些人甚至用尺在电脑屏幕上比划,那些每每一炮而中的牛人总难免被人揣测是用了外挂。玩到高级勋章的林恩也算是小牛一个,只要出场的运气不至于太差,他总能够有出色的表现,却也没少为此遭对手质疑和恶骂。
  “格威尔!”
  “屠夫”突然低喊一声,林恩来不及纳闷,同伴的枪声让他瞬间领悟。左手紧握护木,肩膀抵紧枪托,右手自然用力,啪!视线中的目标身体一颤,随之向后倒去。
  这是林恩第一次目视确定自己的子弹击中了目标,不禁心中雀跃。对面的苏军士兵虽然立即开火还击,但是隔着三百来米的距离,他们手中的“波波沙”只是盲目地射击,子弹噗噗地打下了几片树叶,对林恩他们毫无威胁。
  拉枪栓、退弹壳、复位,林恩的动作连贯而流畅,这时枪栓到位所发出的咔啪声在他听来也是无比的悦耳。照张抓药地再度瞄准射击,只见准星所指的目标晃了晃,顺着侧旁的山坡滚了下去。
  漂亮!
  林恩在心中高喊一声,他这时候与苏军士兵不再是有仇无仇的关系,而是各自为了生存拼杀。少一个敌人,自己活下去的希望就能够相应增加一分,同时,内心底渴望证明自己的欲望也在悄然萌动。
  咔啪……嗒……啪!
  咔啪……嗒……啪!
  咔啪……嗒……啪!
  林恩越打越顺,半分钟内的连续三次射击居然无一偏的。虽说未必枪枪毙命,但在这样的距离上五发五中,而且没有使用任何辅助瞄准设备,射击技术已不是“一般般”的水平。
  当年大学军训,以半自动步枪在200米的距离上连射五发,林恩四发上靶、一发命中靶心,靶纸直到毕业后还保留着,而十环位置上的那个弹洞一直都是他藏在心里的骄傲。同样是男生,许多人五发只有一两发上靶,还有一些人只领到了干净如新的靶纸,论天赋恐怕还是有些区别的。
  这会儿开火的只有两支毛瑟步枪,好几十名苏军士兵也只是倒下了七八个,但受到枪声的干扰,他们的脚步还是明显慌乱了起来。欲速不达,好几个自己摔倒,而整体的前进速度也并没有加快。
  听到了枪声,部署在山丘下的德军士兵上来了五个,还带来了一挺MG-34。机枪一响虽然未见黄金万两,但对面的苏军士兵顿时倒下了好几个,趁着对方陷入进退不是的困扰,往弹仓里重新填了五发子弹的林恩非常从容的连续射击。在略少于三百米的距离上,毛瑟步枪的子弹就像是长了眼睛,这边响一枪,那边倒一个。在相对轻松的心态下,林恩甚至有机会辨认一下子弹打中的部位:一发胸口、一发腹部,一发后背,还有一发精彩爆头!
  五发子弹打光,林恩手里至少又多了三条亡魂,而在德军机枪的威慑下,那些试图偷袭的苏军士兵终于仓惶地撤退了。等到林恩重新装好子弹时,他们基本上已经回身跑出百米,虽然这时候射击仍有一定的命中几率,但出于节省弹药的目的,亦抱着见好就收的心理,林恩没有再开火。
  机枪声停,林恩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偏转头去看“屠夫”时,发现他正看着自己,随即还竖起了右手的大拇指。
  林恩笑了笑,自我感觉这个笑容是以羞涩成分居多。
  这边小规模的步兵战斗前后只持续了不到十分钟,而正面战场上的隆隆炮声很快把林恩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回去。白色的烟雾渐渐散开,以至于连带村庄在内的一大片区域都笼罩在它的范畴之中,而烟雾的浓度也随之降低了不少,从远处看去已能够隐约辨认出坦克的轮廓。刚开始的时候,林恩把那些静止不动的苏军战车看作是被守军击毁的,它们占到了进攻方总兵力的一半,然而战况远没有这么乐观。车身静止不动的,没过几秒就炮焰一闪朝德军目标开火射击了。两辆德军虎式坦克一旦运动起来,浅色涂装的隐蔽效果就大为减弱,它们周围霍然出现了不少弹坑,频频射来的炮弹亦迫使它们不断地启动、停车,但不管车上如何移动,粗大的炮管始终指向战场中央,并且非常频繁地开火射击。
  忙碌的还有德军阵地及侧后方的反坦克炮,有时候炮火准确打中了苏军战车,发生爆炸之后它们停住了,可只过了片刻的功夫,这些丑陋的大家伙就又移动起来,并以凶猛而准确的炮火给予还击。林恩望向侧后,正好听到一发炮弹从近处呼啸而过,心里不由得产生了强烈的悬空感,炽烈的爆炸与巨大的轰响最终从侧后方的山丘下传来。耳朵还在发鸣,而当硝烟散去,那门75毫米反坦克炮的位置上已是一片狼藉:大炮被狠狠掀翻,一名炮手被抛到了十数米开外,原地遗留的两具尸体也是残缺不全,另外还有两名炮手则失去了踪迹。
第19章
钢铁碰撞
  近处的反坦克炮组集体阵亡,陷入深深震撼的林恩这才意识到,敌人排头的坦克已经推进到距德军一线阵地咫尺之遥的地方,到自己所处的防线左翼大约是600至700米的直线距离,已处于75毫米反坦克炮攻击T-34的有效射程之内。己方的这门75毫米炮抢先命中对方,可惜的是,那并非T-34而是一辆虎头虎脑的IS-2,东线战场上最皮糙肉厚的钢铁怪兽之一!
  没等这辆白色涂装的苏军重型坦克碾过己方战壕,一个埋伏在前方散兵坑里的德军双人反坦克战斗小组突然起身,以带护盾的“坦克杀手”向IS-2的侧面装甲发射了火箭弹。绝佳位置加上攻击的突然性,紧跟在后面的几辆苏军坦克和战斗步兵们压根来不及反应,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种成本低廉的步兵武器瞬间炸穿“巨无霸”炮塔侧面的装甲。随即发生在坦克内部的殉爆就如同在铁罐子里扔了鞭炮,声势加倍,而四十多吨的车体也在剧烈的爆炸猛然颤动,用于封闭舱口的钢制舱盖当即被冲飞,那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炮无力地垂下了头,黑色的烟则透过尚未关闭的炮膛从炮口涌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