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女成长实录第2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7/350


  善桐转念一想,也觉得虽然两家恩怨深,但以一个政治家来说,王大老爷现在正是往上爬的时候,他是巴不得郑家别看在旧怨的份上来踩他,对这门亲事应当还是乐见其成的。便也就放下心来,又和含沁商量了少许细节,两夫妻这才洗漱了就寝,窝在一起说些闲话。善桐又想到先前到京城时见到那个娇怯怯的美人,似乎就是郑家大少爷送的,因又戳着含沁的胸膛道,“这要是亲事成了,你可不许跟他学坏!这个人以后见了面我要说他的,你都说不要了他还给你送——”
  说来说去,还是有点耿耿于怀,含沁哈哈大笑,搂着她道,“是和我好才送的,明知道会被退也送。其实你要介意的人可不是他,我那一帮子狐朋狗友同僚里,倒真有不少人对你意见不小,都说我败坏京城风气,惹得他们回家被太座好一阵酸。尤其是以林三爷话最多了,倒是许世子有时候还帮我两句,也一样被笑是怕太太。”
  善桐想到林三爷在紫禁城里那几句话,一时也觉得三少夫人实在是可怜,林三爷也过于荒唐了一点,她哼了一声,和含沁道,“你瞧着吧,我肯定得多教三少夫人几招。不给他添点堵,你倒白被他笑话了?”
  这话半真半假,究竟善桐和她亲近,多少也是看在她的身份上,只是没有说穿而已。含沁也没什么异议,于是善桐便当了一回事,过了几天,和桂太太商量过了,便一面遣人向孙家问好,又问何时能过
240、落袋
  孙家的回话给得很快——孙夫人现在实在是没空分身出门,倒是请善桐和桂太太得了闲便只管过去说话。善桐知道一个太夫人身体素来不好,还有一个,皇后私底下也必定是交待了事情让他去做的,因便和桂太太商量,“倒不如请叔叔给定国侯写封信,也显得郑重一点,我们这里再打个招呼,那礼数也就周全了。”
  桂太太自然没有二话,因最近本家时常和京城有消息往来的,这不过是带句话的功夫而已,等含沁回来了,善桐便令他去办。含沁也觉得好,两人坐下来吃饭时他还问,“这几天婶婶的病总好些了吧?怎么还在屋里自己吃饭?”
  同在一个屋檐下,关系肯定自然会有所缓和,但善桐对含沁、桂太太二人间的关系,一向是能避开就避开,一句话都不敢多问,也一句话都不想多问。听含沁这么说,她便道,“婶婶毕竟年纪大了,我看她最近一直都没睡好,精神肯定越来越虚弱,也就越发赖着起不来了。”
  含沁眉头一挑,便对善桐投来询问眼色。善桐知道他是在问自己南城大火的事,她微微摇了摇头——这种事就是一家人之间,没有含沁授意,她肯定也不会随便乱说。
  媳妇儿谨慎,含沁自然是高兴的,他拍了拍善桐的手,想了一想,还是说,“等婶婶说定婚事了,回了西北就好多了。我看她和这里格格不入,也没有多少朋友,住得也不开心。”
  善桐嗯了一声,不敢多加评论,只说,“早知道就不叫亲兵们回去了,再住一两个月,正好送婶婶回去。反正亲事再拖也拖不了多久了,我看婶婶也是归心似箭。恐怕还是牵念着西北。”
  桂太太究竟是牵念在西北的丈夫儿子,还是记挂着自己几十年来没有离开过的元帅府,不大放心善喜,这个真要问她本人才知道了。但她也的确是在京城住得不大开心,一时新鲜褪去后,看京城风物,就怎么看怎么不喜欢,这天还和善桐抱怨,“也不知道这些年这些人都是怎么过下来的,成天闷在家里,也没见出去走走,一辈子就这么钩心斗角就过去了?”
  “恐怕也就是这么钩心斗角就过去了。”善桐也说,“京城规矩大嘛,不过,真正有钱有闲的人家也还是能玩得起来的,你看平国公府,五月节我们送礼过去,就说他们家许夫人已经去京郊的庄子里休养了。等我们回了西北,您也能在骊山附近置办个别院。”
  “别院也不是没有,就是哪有闲工夫去住呢。”桂太太叹了口气,“我看也就是要等新媳妇过门了上手了,我才有心思去泡泡温泉。”
  她又和善桐开玩笑,“到时候哪个儿媳妇都不带,就带着你给我散散心。”
  两个人熟了,肯定就是言笑无忌。桂太太这话倒也是有几分真心的,就因为含沁过继出去了,善桐也没什么求着她的地方,两个人谈天说地也不用藏着掖着,桂太太这才喜欢带她在身边。这余下三个儿媳妇,宗妇不说了,慕容氏和善喜,看来她是打算一碗水端平,决不会特别宠着善喜。
  “我哪有空呢。”善桐也回了她一句,“看这家里一天这么多事,倒是您把大妞妞带去是真的,我看她也是活泼爱跑!稍微长大一点,是决计闲不住的。”
  桂太太也不生气,“你的确是难回西北去了,看含沁这个样子,将来皇上就是没有重任,他反正京城一个统领的位置是坐得稳的。”
  现在提到含沁的蹿红,桂太太的口气已经很平和了,“就在京城立下脚跟来也好,还是有个自己人在京里,我们的消息才更灵通。”
  虽说桂太太也没有多少别的选择了,但她能接受十八房往上走,总是少了一份麻烦,善桐现在心里就只记挂着含沁生母的牌位。只是这件事毕竟比不得外头的大事要紧,她想借机说几句话,却还是咽下了话头,只笑道,“是,自己人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正说着,外头有人进来传话,却是阁老太太遣人来问善桐月末何事,因天气暑热了,她有意招待桂家婆媳去城郊潭柘寺小住几天,善桐便和桂太太笑道,“我们西安虽然也有这样的庙宇,倒是没想过借着进香的名头去玩。”
  桂太太也笑道,“她们京城人就是曲里拐弯的,我们说一声出去也就出去玩了,哪个和他们一样,还搞这些花招。”
  却也有些心动,待要就答应下来,又犹豫道,“还是等含沁回来了,问他一声吧。”
  桂太太从前要是能少几分霸道,和含沁关系也许就不会走到这个地步了。善桐心中叹息,面上只不露声色,一时林三少夫人的回信也来了,却也是邀善桐去参拜的,不过她有身子的人,就不敢出去多远,只在城里大护国寺上香而已。善桐也等含沁回来,拿两件事去问他,含沁都道,“想去就去吧,都是当红人家,拂了谁的脸面肯定都不好。再说,京城也要大热起来了,出去纳纳凉也好的。你堂伯母会享福。”
  因就各自约了时间,含沁又去问桂太太好,和桂太太含含糊糊地说了些西北送来的消息,桂太太心倒渐渐地宽起来了,饭也吃得下了,背着人和善桐叹息,“这百尺竿头,人家看着风光,私底下什么滋味,也就只有自己知道。”
  想来她风光了二十多年,恐怕人生中是很少有不遂意的地方,这一番进京,才知道权力场上步步心机之可怕,虽然年纪大了,但作风竟也丕变,倒要比从前讨喜得多了。善桐微微一笑,只说,“没有过不去的坎,您别老担心从前了,还是往前看来得好。”
  桂太太若有所思,沉默了一会,才连连点头,又叮嘱善桐道,“虽说郑家闺女,看着也的确不错,可我们毕竟到京城时间还是少,说不定郑家也有些龌蹉事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你在应酬里,如有机会也可以探听一番,但却不要露了痕迹。”
  这话很有道理,却又令善桐想到了大舅舅一家来。等含沁回来,便问他道,“虽说这事你说了你会开口,但我也要亲自和舅母打个招呼,你说了没有?我什么时候上门为好?”
  含沁因道,“等叔叔那边提亲的信到了再说吧。应该也就到了的。”
  善桐一想,也觉得是这个理,就不再多提了,抱来大妞妞掰开她的嘴检查了一下,见上门牙几乎生好了,还有几颗牙也在冒头,便和含沁说,“下回带信回去,记得让叔叔给大妞妞起个大名了。你女儿现在本事见长,没事还咬人为乐呢,是个大闺女了。也该渐渐断奶啦,养娘老抱怨被咬得疼。”
  含沁哈哈笑道,“这么穷凶极恶?真是个小土匪!”
  两人又抱着女儿说了几句话,含沁便出去给桂元帅写信。不几天倒是几封回信都到了,除了桂元帅写给定国侯府,交由含沁转达的信之外,还有小五房老太太写来的信,善桐看了几页,边看边笑,等含沁回来了,便拿给他看道,“祖母把我骂了一顿呢。”
  含沁丝毫都不讶异,“肯定要骂的,但你这封信也一定要写。老人家口中骂你,其实心里还是高兴的。”
  就算是亲祖孙,出嫁后也还是要讲些人情世故的,王家还的八万两银子,善桐肯定要对家里有所交代,家里也肯定是不会要这份银子的。老太太在信里写得很明白,连大太太都埋怨善桐实在是太客气了,这银子当时给了她就是她的,王家还多少那是她和王家的事云云。又不知是哪个送信的多了嘴,泄露出善桐路上得了痢疾的事,信中不但问大妞妞好,含沁好,还急问善桐人可痊愈了没有,并附了治痢疾的几个方子。善桐翻来覆去看了几遍,见信中没提母亲王氏,多少有些若有所失。又去拆父亲写给自己的信看。
  因她一向也写信回去报平安的,二老爷不免轻责了几句,怪她没在信里提起路上得病的事。又让她将这八万两妥善安置,绝不要随意花费,最好还是能经营起一项生意来,如没有主意,可问问阁老府,又或者同王家舅母合伙等等。还说‘在家不要过分计较钱财,你有十分,自己留三四分也就够了,六七分贴在家里,含沁是知趣的人,自然明白你做得好。将来万一家里有事,他会懂得贴你的’。
  这还是以为小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善桐一边看一边笑,也拿给含沁看,含沁却不要看。“你爹和你说私房话,不是写给我看的。”善桐又硬要给他看,两人闹了一番,她自己继续看时,见父亲提了一笔母亲转致问好,紧接着又问榆哥,‘在京城落脚何处,和什么人同住,千万让时常带信回家。你们都在京城,但你是有家,他是客居,你也要多多照看他一些’云云,到了末尾才又问善桐,‘可又得了好消息’,通篇竟未提梧哥。倒是前头二老爷口气里还问了一句梧哥好,让善桐无事也多关照哥哥们一些。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现在什么事都顺心随意,母亲反而似乎疏忽起来,好些事连场面功夫都不做了。善桐一边叹气,一边又令人给孙家送东西,这一回送的是檀哥外祖母那家了。给三个哥哥都有应季新衣送去,同梧哥的还是多添了一双她使人纳的新鞋,说是“因生日近了,家里母亲特地使人带来的”。
  因为明年春闱在即,举子们自然都专心读书,檀哥、榕哥、梧哥虽然在京,但三人都读得刻苦,总只和善桐见了一面而已。平时善桐有了什么东西,自然也分送些到孙家去,阁老太太本来不在意的,估计是见到善桐想起来了,还和她提过,现在阁老府地方大了,欲将兄弟几人接来和他们家四少爷九哥一起读书,不过在孙家也住了这样久,三兄弟都无意搬迁。檀哥、榕哥秉性方正,更是连座师都懒得奉承巴结——历来春闱主考都是首辅、次辅的事,如今首辅还是焦阁老,次辅也未轮到杨阁老,还有人挡在前头呢。这两家最近,连管家出门都有人忙着打关系,偏偏杨家人就只埋头读书。含沁和善桐说起来也是叹息,“我是不懂科举的人,看着都觉得好笑。家里有人应试的大臣,最近看到两位阁老都格外客气了几分呢。”
  又压低了声音,和善桐讲小道消息,“听那群朋友们说,今年的价钱都已经出来了。六千两,保准了头半个月就能知道题目。还有包中的,价码更高些,九千两三甲出身,绝无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7/3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