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都懂(校对)第1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1/1236

  正北方2公里是诺大的世纪公园,东边一公里便是新博览中心。
  出门200米便是2号线,方圆1公里以内一共有5条地铁的站台。
  因此这里周围有着非常成熟的住宅小区,且都是中高档的收入人群。
  这样的区域,拿来做商业地产绝对是最合适的,未来的财富效应会非常的好。
  当然了,想要拿下这块地盘,面临的竞争也非常大。
  他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能拿下这个风水宝地。
  然后他们便联系了张多财,希望他能来普东这边看看,如果有可能的话,大家看看能不能合作。
  合作的方式自然就是永兴超市开在他们的商业体里面。
  像是这样的房地产开发商来找张多财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足足有好几百个。
  但是临安便有二三十个,天天想要让永兴超市入驻。
  永兴超市本来5家店的生意就好到爆炸,春节大年初一第六家分店——水岸青青店开业之后,同样保持了巨大的吸引力,每天营业额迅速的追上了前面五个老大哥。
  至此,全国单日销售额前六名,又全都归了他们所有。
  水岸青青店还凭借着自己的强大客流量,硬生生的将水岸青青的商铺、楼上店铺等等,全都给带火了。
  这里俨然又成了一个城市的副中心,商铺租赁价格、转让价格,一直在节节攀升。
  连带着水岸青青的二手房价格,也一路暴涨,比开盘时都涨了50%!
  你就更别说沈欢和夏荷买的永兴超市旁边的商铺了,原本2万元一平米买的,结果现在市场价已经涨到了30万一平米,人家中介还一天到晚的打电话,问可不可以卖,卖的话这边有的是人拿现金买。
  当然了,这两个大商铺,本来当时的卖价就是18万一平米,2万元一平米纯粹是因为永兴超市的缘故。
  如此的耀眼成绩,你说那些房地产开发商们会不会趋之若鹜,巴不得不要钱都请他们过来入驻?
  不错。
  现在至少有好几十家开发商都在跟张多财许诺,你只要来我们的商业体,地盘随便你选,5年之内一分钱的租赁费用都不用出。
  但张多财从来没有对这些动心过。
  毕竟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
  你给我这么优惠的价格,自然是看中了我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利益。
  张多财想得一向很清楚明白。
  之前在临安的水岸青青的12000平米商铺,是永兴超市用现金买下来的,价格和沈欢、夏荷的一样,均价是2万每平米。
  总共2.4亿的购买价格,还不如人家在一楼买1300多个平米的价格。
  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永兴超市来,水岸青青的这个商业综合体价格根本不可能一楼卖到18万一平米。
  最低价格是顶楼的7万每平米,你说这个价格是不是太夸张了?
  关键在于,有了永兴超市在这边开店,人家买楼顶的这一年来租金非常的可观,还保值增值了,这就显得很牛皮。
  永兴超市在临安本地开店,都采取的是购买房地产的模式。
  这是为了如果以后在外地的生意不好,不断闭店的时候,还能在临安本地保留一些东山再起的本钱。
  但是在外地,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大量的购买房地产商铺,会给永兴超市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
  采用租赁的形式,才是最划算的,对于成本的压力就会急剧的减少,为多开店面有重大的作用。
  像是那些5年之内不要一分钱租赁费的,一般都是很偏僻的地方,或者是三线的城市。
  按照沈欢之前的规划,永兴超市的第一步冲出临安,不能再像是之前一样,在浙越省内二三线城市发展。
  做永兴超市这样高端大型的模式,就不应该在小城市,而是先要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有了充足的实力之后,再说其它的。
  比如说沪海、姑苏、建业这样的城市,尤其是沪海这个华国第一大城市,才是首选。
  只有最强的品牌效应过后,牢牢的钉稳了几颗钉子,形成了强大的基地效应后,再向外拓展,才可以避免之前那种不断衰落的悲剧。
  从永兴超市的起死回生,再到现在稳居华国第一有魅力和销售额的超市连锁集团,张多财对于沈欢是非常崇拜的。
  因此,张多财第一步的外地扩展空间,自然是选择在了沪海。
  再有2个月,永兴超市临安的第七家店铺就要开业了,明年大年初一是第八家。
  临安的扩展继续,和沪海这边的发展并不冲突。
  从选址、谈判、装修、招募人手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说不准明年都没办法搞定。
  对于这一点,张多财并不着急。
  只有越仔细的做了准备工作,才能把生意做得更好。
  以前他们的永兴超市,就是为了在每一个城市都能开上店铺,盲目的扩张,所以出了许多问题。
  这么半年的时间,张多财带着人来沪海已经四五次了。
  每一次都是应邀来考察的,来商谈沪海分店的事宜。
  可是之前每一次都不是太满意,觉得还差了点什么。
  这一次来之前,张多财就对这个区域板块感兴趣,因此带的人是历次最多的。
第1153章
不满意
  木华集团主管销售的副总叫做葛志孟,是从老板江木华创业的时候便跟着的人。
  这一次张多财来沪海,本来江木华是准备好了要亲自接待的。
  没想到临时有一个在华京的会议要开,他只能是过去那边,给张多财打电话说抱歉了之后,指定了葛志孟来接待。
  昨晚葛志孟便带着张多财等人去金茂大厦吃了一顿高级本帮菜,花了70多万。
  只不过张多财倒是觉得本帮菜比起临安菜来,更多一些酱油的厚重,显得有点腻了。
  通过这么一顿酒席,两人也算初步熟悉了。
  第二天,木华集团开着一辆大型的客车,接着张多财一批人去工地的时候,葛志孟也是一路陪同。
  从酒店出发到版块区域,实际上就是8公里左右。
  葛志孟一路说着周围建筑物的特点,还有哪个板块是什么样子的,简直是如数家珍。
  特别是车子停稳之后,葛志孟拉着张多财站上了高处。
  “我们左边的xx小区,是周围楼盘最不景气的,但价格也突破到了8万每平米,像是挨着世纪公园的,还有展览馆周围的,价格还要更贵一些,大概能到9万多。”葛志孟道,“不过这个板块已经是中环周边方圆3公里内最好的。
  这里三条地铁线交叉而过,我们木华城的底下就是一个在建的地铁线,2号线的一个出口距离我们的广场只有200多米。从地理位置来说,这里做一个商业广场,是再合适不过。”
  张多财来之前已经了解了不少的情况。
  现在他的一群助理们,已经分散开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看了看周围,张多财笑了笑,“我可是看了,这里方圆三公里一共有22个小区,但各种楼盘自带的商业设施就很多,其中还包括了6个商业广场,总体的营业面积超过了170万平米,还不包括他们的写字楼……这里的竞争,可是出乎意料的激烈呐。”
  “但这也正好说明了这个区域的好。”葛志孟说道,“所以我们才费尽了心思,在这里又做一个木华城,希望能继续创造好的成绩。”
  木华城在沪海可是很有名气的。
  它虽然还是传统的商业广场加上写字楼、酒店的模式,但具体的设计和规划,却是请了欧美的设计师来,一贯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看着和周围的那些商业设施来,显得特别的洋气,特别的现代化,特别的上档次。
  沪海人本来就喜欢精致的生活。
  木华城的这么一种格调,恰好就符合了他们许多人的喜好。
  于是每一个木华城都生意很好,来来往往的客人们很多,创造出一副繁华热闹的景象。
  木华集团采取的模式也和别人不一样,他们出售了所有的写字楼,但商城范围却全部自我保留,然后每年获取大量的租金。
  当然了,物业管理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就凭借着这些,他们10几年以来稳步的发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1/12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