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士(校对)第9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5/1136

  显然,罗信不可能镇守北方边关,如此推荐戚继光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
  写好了信之后,刚刚派心腹送往北方,便接到了张中丞的来信。
  手中拿着张中丞的来信,罗信的嘴角泛起笑容。这在京城做过官,又在地方做过官的人,就是不一样,处事绝对不会露出漏洞。胡宗宪的信前脚刚到,他的信后脚就来。
  含笑打开信封,将信抽出来细细观看,眉宇间的笑容更盛。张中丞果然不愧是大明官场的老人,立下赫赫战功的能人。对如今战局了若指掌,按照他的计划,剿灭白莲教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在信中也表达出对罗信的尊敬,甚至崇拜,更是明确地表达出,愿意追随罗信的愿望。
  有了这封信,罗信更是下定决心要把张中丞举荐为广东总督。
  不过,在嘉靖帝还没有明确表达出意见之前,罗信还只能够等,或是秘密运作。
  俞大猷基本上可以运作成水师都督,坐镇苏州。虽然不会成为自己的心腹,但是也绝对是自己阵营的人,俞大猷也不傻,多次表明自己的态度。
  将张中丞再运作成广东总督,自己阵营便有多了一个高官。将戚继光运作到北方,如此对北方的掌控也达到了一个高度,甚至比马芳在北方的时候,还更有掌控力。
  最重要的是,俞大猷也好,张中丞也罢,在明面上,都不是自己的人。俞大猷原本是胡宗宪的人,但是后来却背叛的胡宗宪,投奔罗信……
  不对!
  应该说的投奔的朝廷,在别人看来,俞大猷都能够抛弃胡宗宪,这意味着俞大猷效忠的是朝廷,罗信还差点儿意思,不具备令俞大猷投奔的地位和名望。
  张中丞呢?
  那就是胡宗宪的人,不是罗信的人。所以,罗信并没有在南方安插钉子。
  这个结果对罗信非常有利。
  之所以罗信混的要比胡宗宪好,就是因为罗信所做的一切,都隐藏在暗处,让嘉靖帝和内阁都丧失了对罗信的警惕。
  “可是这还不够啊!”
  罗信揉了揉眉心,俞大猷和罗信的关系还是差了些,俞大猷的地位还不具备成为皇帝信任的宠臣,所以俞大猷必须在朝堂中寻找一个靠山。
  实际上,胡宗宪手下两个大将,俞大猷和戚继光都在朝堂寻找过靠山,因为他们两个都不是胡宗宪的心腹,胡宗宪在来南方之前,俞大猷和戚继光便在南方已经有了很高的名望,他们两个当初是跟着张经的,也就是前任南方大都督。
  当张经被罢黜,胡宗宪继任之后,胡宗宪怎么可能信任张经的两个心腹?
  不仅不信任,还数次想要夺走俞大猷和戚继光的军权。只是俞大猷和戚继光的能力太强,是整个南方最能打,也最有能力的两员大将,让胡宗宪不得不用。
  俞大猷和戚继光自然心中也知道自己尴尬的处境,所以两个人都先后多次想要在京城寻找靠山。
  而在那个时候,胡宗宪和徐阶正是蜜月期,所以根本就没有见俞大猷和戚继光两个人,只是托人带话,要他们两个人好好听从胡宗宪的命令。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圣准
  就算后来胡宗宪和徐阶掰了,俞大猷和戚继光也不肯再去投奔徐阶。当初相互的印象就不好,之后也弥补不了这种裂痕。
  也去拜过高拱,但是以高拱那种清高的性格,对武人能看得起吗?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当初来南方的罗信和戚继光在第一时间就建立了关系,戚继光配合罗信建立市舶司,也就是那个时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渐渐深厚。
  但是,那个时候的罗信官职很低,还不足以令戚继光投奔跟随。但是,戚继光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将,很会拉关系,抱着和罗信结个善缘的想法,倒是积极配合罗信。后来罗信的理念开始影响戚继光,让戚继光和罗信开始交心,成为好朋友。再到后来,罗信带着戚继光开始剿灭倭寇,还把功劳让给戚继光,罗信显示出来的军事能力和胸怀,让戚继光开始慢慢地由朋友转向尊敬罗信。等到罗信一步步走上高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改变。戚继光不再四处寻找靠山,而是把罗信当成了自己的靠山,成为了罗信的心腹和追随者。
  所以,罗信肯花费精力将戚继光运作到北方,成为未来的北方经略,对于俞大猷,却只肯将他运作的水师都督,以后还要看俞大猷的表现。
  如今又收了张中丞,但是张中丞和俞大猷和罗信都不够真正的交心,而且在南方七个都督中,只占据两个,罗信感觉不够。最少还要再占据一个。
  罗信想起了诸大绶,诸大绶已经加入了加入了复兴社,但是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对于罗信的运作便容易了许多。而且诸大绶原本就是南方人,如今的官职也是三品侍郎,地位也够,运作到南方当一任都督,绝对适合。
  这件事最好不是自己出手,罗信想了想,便拿起笔来,开始给诸大绶写信,写完信,又仔细看了两遍,才让心腹送出去。他相信诸大绶能够走上三品侍郎的位置,也一定有着自己的路子。到时候自己推一下就可以了。
  三天后。
  嘉靖帝再次来信,心中除了表扬罗信和胡宗宪之外,也询问罗信对南方七省总督有什么建议,看好谁?
  罗信很清楚嘉靖帝此时的心态,一方面是真心询问自己对总督提名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是考核罗信,看他会怎么做?
  罗信要是真的毫不客气地提出七个名字,而且这其中还有自己人的话,嘉靖帝绝对会将对他的警惕性提升到最高。
  罗信给嘉靖帝的回信中提了两个人的名字。
  一个是俞大猷,另一个便是张中丞。
  对俞大猷的提名,罗信讲的很简单。大明必须有海防,如此水师的存在就非常重要。而如今能够带着水师打胜仗的人,只有俞大猷。
  对张中丞的提名,罗信讲的多一些,首先讲述了张中丞的能力,分析广东平叛之后,还需要一个了解广东,有能力的人坐镇,特别是如此也能够安慰胡宗宪等等。
  除了这个两个人之外,罗信再也没有提名谁,只是最后加上了一句,希望能够调几个本身就是南方的官员来做总督。
  毕竟这是后胡宗宪时代,能够尽快稳定南方才是最需要的。大不了这些南方官员干一届之后,朝廷再调动就是了。
  嘉靖帝很快便收到了罗信的信,看过罗信的信之后,嘉靖帝心中十分满意,眉宇之间都是轻松之色。
  “罗信不错,朕果然没有看错他。”嘉靖帝高兴地说道。
  一旁的黄锦眼中闪过欣喜之色。
  “黄伴伴啊,大明要是都有几个罗信这样的人多好,朕让他提名南方总督人选,你猜他提名了几个?”
  “奴婢猜不到!”黄锦立刻说道。
  嘉靖帝也没有指望黄锦回答,只是习惯地问一句,然后就自己回答道:
  “俞大猷和张中丞。”
  黄锦依旧不言语,嘉靖帝的眼中倒是露出了一副赞赏道:
  “罗信倒是没有私心,而且很有眼光。水师也只有俞大猷能够拿得起来,张中丞又是最适合广东的人选。”
  嘉靖帝想了想,在一张纸上写了十个名字,然后对黄锦道:
  “给罗信寄去,让他提点儿建议。”
  苏州。
  罗信紧锁着眉头,剿匪的事情终于出现了难题。不是胡宗宪这边,而是罗信这边。
  什么难题?
  没钱了!
  是真的没钱了。
  大明如今虽然有着市舶司和北方互市,但是这两年的花销实质是太大了。
  和高丽打仗,连年的赈灾,之前的七十几万军队大迁移,然后有着数百万的家庭大迁徙,这都花费了大量的银子,如今又要剿灭白莲教和张道源,南方的库房已经快空了。
  “唉……”
  罗信叹息了一声,便开始写信给嘉靖帝,让朝廷送钱粮过来。
  写完信,还没有等叫人送信,便收到了嘉靖帝的信。展开信一看,原来是嘉靖帝已经同意俞大猷为水师都督,坐镇苏州。还有同意张中丞为广东都督,坐镇广东。不过却又给他十个名字,让他选出五个人,来任其它五省都督。
  罗信的嘴角浮现出笑容,他在名单上看到诸大绶的名字,如此在南方便有三个都督是自己的人。细看其他的名字,都是徐党和高党的人。
  “看来诸大绶也有着自己的关系啊,不过和其他人相比,没有多少优势啊。但是,只要我把你圈进去,便有九成的把握。”
  没有看到张居正的名字,罗信的嘴角泛起冷笑。
  实际上,张居正和徐阶如今表面上虽然还是师徒的模样,但是罗信却知道,这两个人从心里已经撕破脸了。
  原本徐阶对张居正是相当的看重,是把张居正当作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的。
  但是……
  你要搞清楚,那是接班人!
  什么叫接班人?
  那就是我不想干的时候,主动将位置传给你,你要感恩。
  我不给,你不能抢!
  结果呢?
  徐阶因为重建玉熙宫的事情,惹得天下大乱,流寇四起。
  在民间,徐阶已经被骂成严嵩第二。
  在官场,徐党的人心已经开始散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5/1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