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福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476


她看着顾颂,问他道:“楚王为什么忽然要去游春?”
顾颂显然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沈雁的神色使他感觉到她或许察觉到了点什么异样,于是他想了想,说道:“是稷叔跟楚王去辅国公府串门,然后刚好得知薛亭新得了匹好马,稷叔便提议去郊外跑马,大家就一起去了。”
沈雁手指在纸包上画着圈圈,面色愈发沉凝起来。
眼下京城四处都是学子,出个街只能牵着马步行,许多人家都会选择关门闭户少出门凑热闹,尤其楚王身份又这么特殊,她才不相信他们会在这个时候无缘无故去薛家串门。更不用说什么“刚好得知”薛亭得了好马了。
难道真是为了拢络勋贵?
想到这里,她再问道:“你们就这么去跑了趟马,没有说别的什么?”
“朝堂上的事一句也没说。”顾颂凝眉道:“只楚王说了句过几日他请大家到王府赏花,然后董慢便说他之后再请大家去游湖什么的,楚王就说索性大家轮流作东好了,于是我就邀请他们下个月到我家来作客。”
他紧接着又问:“有什么问题么?”
沈雁望着他,摇摇头。
一切看上去都天衣无缝,她也说不上有什么问题。
可是正因为太正常,再联系起她先前所想的那些异常,于是还是让人觉得不大对劲。
顾颂坐了会儿就走了,沈雁也进了书房。
楚王与韩稷他们在街口道了别,则直接去了永和宫。
淑妃在榻上闭目养神,见到他来不由微笑:“看你春风满面的,今儿是有什么好事?”
楚王笑了笑,顺势在榻下绣墩儿上坐下来,勾住袖子往旁边香炉里焚了片香,才略微地抬起头来,说道:“我到今日才知道,韩稷竟是个博才多学之人。我们今儿去东山跑马,韩稷一眼便认出薛亭的坐骑是中原稀有的蒙古马。”
“哦?”淑妃来了兴致,坐起来,“韩稷竟还会相马?”
中原擅相马的人不多,尤其开国以来关了马市,中原的蒙古马也就更稀少了,韩稷不但会相马,还能够相出马的品种习性,就更为难得了。她想了下,又说道:“可我记得韩家祖上都没人会这门本事,他也不曾另外拜师,是从哪里学来的?”
“他说是看书学的。”
楚王笑起来,“可是相马的书我也曾看过许多,如何我就不能像他这么样一眼便辩认出来?除了看书,他定是还下过番功夫的。所以我也觉得有点不安,这个韩稷,城府也许比我想象得还要深沉得多。一个过份出色的人,总是带着些难以驾驭的风险。”
淑妃面色凝重了,“可是魏国公府与天家关系匪浅,来日他若袭了爵,便是咱们最有潜力的帮手。等他拿到了世子之位,他便有中军营三成的兵权,再加之此人与各勋贵府关系密切,他兴许能给咱们带来更多的势力。”
“我又没说不用他。”
楚王回过头,站起来,窗外的天光照在他脸上,使他素日看上去温润的目光,在此时透出几分傲然的意味,“他越是出色,越是让我想要降伏他,他越是有风险,我越是想要用他。如果我连一个有能力的人都不敢用,将来又如何驭天下?我要的,是真正的君临天下。”
他回过身来,说道。
第183章
深意
淑妃望着丹樨下如青松一般昂扬的他,不禁缓缓点了点头。
楚王忽然又笑了,走到她身边拿起榻上扣着的书来,说道:“安宁侯他们现如今都已经在争抢沈宓这个人,我也打算出手了。今日里出府便是这个意思。母妃平日里若是闷得慌,也找个由子宣华氏母女进宫说说话。
“相信父皇见到您如此重视他的宠臣的内眷,也会高兴的。”
淑妃想起那日里被沈雁那一刺,眉头便不由皱起来:“我宣她们,她们会来么?便是会来,只怕那丫头也够我受的。”
楚王闻言,眉眼儿更是笑开了,“母妃是说沈雁?”
“不是她还会是谁?”淑妃眉头皱得更深了。
楚王沉吟了下,含笑抬头道:“我倒是很欣赏她。”
淑妃扭头望向他,一脸的嫌恶。
沈雁可不知道楚王这么看得起她,基本上她现在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该怎么样把华家保下来。如果一定还要说有别的的话,那就是如何顺便把前世大仇给报了。眼下事情到了这步,她总该先把皇帝的心思弄清楚再说别的。
翌日早上,沈雁得知顾至诚在家,遂又到了荣国公府。
顾至诚正在指点顾颂的兵法,见她破天荒抱了只猫在怀里,不由道:“是不是不能出坊去,很无聊?”
“谁说的?我可是有正经事寻顾叔。”沈雁顺手将猫塞到顾颂怀里,“烦你帮我弄点吃的给他呗。”顾颂望着手上的猫,手臂僵了好久才软下,转而轻瞪了沈雁一眼,没好气地抱着它下了去。
顾至诚一脸稀奇地叉着腰,说道:“他最不耐烦这些猫儿狗儿的,怎么你一给他他就什么都听了?”
沈雁嘿嘿拢着袖子:“那是因为我从来没揍过他板子嘛。”说着她又上前了两步,认真的道:“顾叔可否借一步说话?”
顾至诚见她神色凝重,也不由严肃起来,想了下,说道:“那去你婶子屋里?”
沈雁点头,遂与他同到了戚氏所在的正房。
戚氏听说他们有事要说,便退到了偏厅歪着,只留几个丫鬟站在帘栊下。
“什么事情连你颂哥哥都要避着?”两厢落了座,顾至诚便慈眉善目地开了口。他知道他们俩如今交情可好了,她编字帖教顾颂习字,顾颂有什么吃的也不忘给她留一份儿。看着他们俩亲近得跟亲兄妹似的,他可高兴了。
沈雁因着这“颂哥哥”三个字而颤了颤,捧茶半晌才微笑了下,而后清了清嗓子转入正题:“顾颂是个好孩子,但我跟顾叔说的事,暂时还不方便让他知道。”那小子把韩稷当神一样的存在,要是知道她在算计韩稷,万一不小心走露了风声怎么办?
从顾颂所说韩稷与楚王的关系来看,韩稷与楚王如今应该已经在顺利地进展当中,他们两厢搭上火了,也就意味着世事还会沿着前世的轨迹继续下去。韩稷跟楚王勾搭上之后,他的实力无形会加强许多,对于阻止边关这场战事也就更有希望了。
所以她也可以着手行事了。
顾至诚听到这声“好孩子”时也讷了讷,然后才道:“什么事情这么重要?”
沈雁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其实还是东辽这场战事。
“据我父亲所说,那日在乾清宫内,皇上听完郭阁老的述说之后便把他召到了殿里问话,而后当场便下了旨,让兵部按照父亲的意见往西北下发旨意,不知道顾叔有没有觉得,皇上怎么这么做固然是认同我父亲的策略,但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却不召集内阁商议商议就下决定,会显得有些草率?”
顾至诚微顿,说道:“这件事若是我朝不加理会,大可以关上门来当做没有发生。再说你父亲提的建议郭阁老已经深思熟虑过,所以才会跟皇上举荐,而我们也都认为这是个好的计策,皇上不命内阁合议,也不算什么太要紧。”
沈雁凝眉,“话虽如此,可我听父亲说,皇上当时还问过他假如对东辽发兵合不合适,由此看来,皇上其实对东辽是有着企图的。平心而论,顾叔觉得像皇上这么——就是不太那么容易相信别人的人,他真的有可能因为我父亲一句话就完全放弃这个想法吗?”
顾至诚沉吟:“皇上即便是疑心重,可那也是对功臣而言,在对外战事上,他没理由这么做。”
但是说完他又皱了眉头,即便是理论上皇帝不可能拿军国大事开玩笑,但沈雁的话又让他没来由地起了丝警惕,她看事向来极准,而皇帝心那么深,搞不好万一又让她说准了,他真的有这种想法呢?
他摸着下巴觑了觑沈雁,只见她两手托腮正巴巴地望过来,一副等待他继续往下说的样子,便就坐直了身说道:“那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就是想说,假若皇上真有对东辽动兵的打算,不知道顾叔觉得胜算有几何?”
“胜算?”顾至诚呵笑,“那就要看怎么打了。假如倾后军营与中军营十二万将士之力,还是能够拼拼的。”
东辽蒙古人长年在马背上作战,又因地理与习俗而个个练就骁勇无比的体魄,加之他们兵强马壮,中原将士纵然熟读兵法,可体能上终究输给人家。这种趁火打劫的战术又以拼实力为主,假若人手不多,要赢下来着实困难。
沈雁叹道:“那魏国公可就惨了。”
顾至诚挺直肩膀:“魏国公?”
“难道不是?”沈雁反问。
顾至诚深深望着她,沉默下来。
如今在西北镇守的人正是魏国公,原本按照既定行程,八月里辽王之国后他便需班师回朝,而皇帝接受了沈宓的建议,此番趁着东辽之战议和,那么魏国公便起码得等到事情了结才能回来。
而假若按照刚才他们的想法,皇帝暗中又命魏国公介时发兵作战,那以魏国公所率的边关那几万人,如何能敌得过乌云麾下那么多兵马?
纵然他可以趁着他们内乱混战之时消耗掉他们一部分力量,可终究周军出关与得尽地利的东辽作战,无论如何战斗力上都会呈现悬殊之态。
皇帝假如要稳赢,那么只能下旨让顾家所辖的后军营出兵助援,可倘若他下旨,首先必然就会遭到内阁老臣们的反对,得不到内阁支持,皇帝就是下旨也是白下。而他假若决心要打,就只能在不惊动朝堂的情况下,密令魏国公全力以赴。
如此说来,可不就应了沈雁那句魏国公要惨?
想到这里他凛然地看向沈雁,这丫头连这点都已经想到了,她究竟还有多少本事?
四大国公府的关系都亲如兄弟,因为这江山是他们联手打下来的,大伙对于大周稳定都有着共同的心愿,便是唯愿他们洒出的热血能够换来子孙的永世安宁,尤其在如今功臣元老死的死老的老的情况下,四家更是紧密团结着。
魏国公若有不测,虽然韩稷也能顶上,可到底是一大损失,没有人会乐见他丧命的。而就算是他保得了性命,光靠他麾下那几万人,也莫想有多少胜算。到时候事情捅出来,内阁再怪责皇帝,皇帝只怕反推到魏国公头上也有可能……
无论怎么样,只要皇帝有发兵的意思,魏国公都十有八九会倒霉。
他再看了眼沈雁,摸着桌上的茶,捧在手里。
“这么说起来,这事果然有些不寻常。”
“那是自然,没有根据的话我也是不会跟顾叔说的。”沈雁点头,顿了片刻,她又接着道:“而且,我还担心的一点是,皇上也许还不止是对东辽有企图这么简单。
“顾叔不妨想想,不论魏国公是丧命还是替皇上背黑锅,魏国公府都讨不了什么好,皇上这么做,会不会是使的一箭双雕之计?假若魏国公仗打赢了,那么皇上在元老们面前便有了底气,假如输了,那么也可以打压掉一门勋贵。无论如何对他皇上显然都是有好处的。”
勋贵们虽然不如内阁对皇帝造成的压力大,可勋贵强盛对皇帝的子孙来说却未必是福。就如今来看,作为国舅的安宁侯并不被勋贵们放在眼里,那么可以想见,将来就是郑王上位,勋贵们对于后族以及太子又会有多服气。
反过来说,即便是大家赤胆忠心,身患疑心病的皇帝他会放心么?
赵氏嫡系的勋贵们自然是不便抄斩的,但也不能让他们的气焰如此嚣张下去。难道他们以为眼下还是大家一块喝酒吃肉打江山,可以不分彼此称兄道弟的时候么?现如今已经有了君臣制度,功臣们若是不听话,那当然是要敲打敲打的。
所以回想起来,前世里荣国公府后来落到顾至诚当家的时候时,一些如今根本没被人当回事的事情,后来都被人参到御前了,而皇帝也偶有微词,这或许跟皇帝想要集中皇权的心思也有关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47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