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上之臣第3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3/334

  “如此说来,傅容便不算是广淑王府的人,臣恳请皇上正视何家的功绩。如若恩准,臣别无所求。”
  在场众人闻言,颇为意外。
  已官任户部右侍郎的霍泱沉思之后说道:“南平侯此言有理,不能让一个傅容,抹煞广淑王府的清誉。”
  “我也赞同,”翰林院翰林宋钧说道,“给广淑王造的贤德祠已多年无香火,不如重修建造,以示皇上宽厚仁爱。”
  “那臣也附议,支持霍叔还有宋哥哥!”
  武宁侯世子凌宣跟着道。
  凌渊冷睨瞪了他一眼。
  凌宣缩缩脖子,挪到皇后宝座下去了。
  太子毫不留情的丢过来一个取笑的眼神。
  长缨微微笑看着他们,低头啜茶。
  杨肃扭头:“梓童怎么看?”
  长缨望着座中这么多熟悉的面孔,半日道:“没有广淑王与昔年英贤王的相助,这天下岂能那么快安定?
  “傅容所为虽然恶劣,但何家功不可没,何况何家已然无后,我等的确应该感念先辈恩德,——今日皇上万寿,臣妾附议南平侯。”
  杨肃点点头,下旨道:“三日内翰林院拟几个谥号出来备选,朕要加赐广淑王谥号。再传旨,傅容叛乱之事与广淑王府无关,傅容也并非何家后嗣。朕要重修扩建贤德祠,此事由南平侯负责督建。”
  “谢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谢蓬伏地。
  这大约,是他唯一能够为母亲所做的事情了。
  “平身!”杨肃不知何时眼底也泛了红,他挽了他起来,朗声招呼道:“今日我君臣同庆,定要好生喝几杯!”
  大伙都站起来。
  杨肃忽又停步,看着人群道:“大将军如何还未来?”
  霍泱笑道:“内子昨夜贪凉染了点风寒,岳母早起先到了家中看望,着臣先进宫伴驾,岳父想必是绕道接她去了。”
  长缨笑道:“我说呢,放在平常,她们定然比你们还早。”说完她也看向门外:“瑾若今日也还未来给我问安。”
  凌渊轻咳了下,道:“她今儿来不了,托臣跟娘娘告罪。”
  “这又是为何?”长缨不解。
  凌宣大嘴巴:“姑姑还不知呢,我母亲又有喜了!”
  长缨哈哈笑起来:“当真?”
  “当真。”梁小卿扭头转向她,“早上臣从哥哥手上看到了给夫人安胎的方子。”
  大伙都笑起来。
  凌渊即刻怒瞪了那小子好几眼。
  宋寓道:“还是惜之厉害。”
  徐澜睃过去一眼:“悠着点吧。”
  都多大年纪了还怀,臊不臊?他这当舅舅的满月礼都送过四回了!
  杨肃见状也笑道:“传旨,赏武宁侯夫人花胶燕窝各两斤,锦缎四匹!”
  重喜领了旨。
  这边厢太监又进来:“大将军与汝安郡夫人到了。”
  长缨道:“传进!”
  话音落下,就见门外稳稳走进来一道挺拔身影,精制的一品官服将其完美轮廓勾勒得恰到好处,他面容有些许苍白,但精神是矍烁的,十八年过去,岁月也仿佛没在他脸上划下多少痕迹。
  他先进了门槛,而后自如的伸手回头:“慢点儿。”
  这手势这声音,那样温柔,令人都几乎想不起来当年那些曾丧命在他刀戟下的敌人。
  “娘娘。”
  扶着荣胤的手进了门的秀秀一眼看到了霸气立在人群中心的长缨,她擦了擦额角的汗,笑道:“来晚了,娘娘恕罪!”
  长缨叹气:“你又胖了。”
第412章
同衾:帝后
  永和二年冬,长缨生下皇长子,重七斤,一双酷似母亲的明亮双眼,一张酷似父亲的英挺的脸庞。
  英挺俩字儿其实是杨肃自己说的,才出生的奶娃儿一身都是肉,哪里看得出来什么英挺不英挺?
  但他是皇帝嘛,又是孩子爹,既然这么说了,那大家附和着也就是了。
  皇长子的百日宴上,杨肃下旨立他为太子。
  太子也很粘他爹,看见了就伸出肉臂求抱抱。
  杨肃一开始也是爱不释手,后来被凌渊从旁咳嗽提醒得多了,也不能不维持一下“严父”的形象。
  但他毕竟是在和睦友爱的霍家长大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割断他的舐犊之情。
  长缨坐月子期间,儿子被他关心得很好,穿衣服换尿布什么的太夸张,也不可能有人敢劳驾他,但夜里哄睡了儿子再过来陪媳妇儿,这是不难的。
  长缨也体谅他,闲着无事给他看看折子,管管后宫吃穿用度,以及帮他参考参考朝中臣子们的任免,夫妻搭配,以不操劳为前提,简直不要太和谐。
  永和八年春,继三年前大公主出生后,皇次子也出生了。
  这一年春闱上也出了个大才子,才子不光是拿得了当年状元,更以一篇张口即来的《启元赋》在琼林宴上博得了满堂喝彩。
  “启元”是杨肃给通州所建的庙观书塾以及驿站为一体的建筑的题字,这人以此为题自然也有邀宠之嫌,但敌不过他确确实实身负才华。
  杨肃要点他入翰林,长缨认为应该再锤炼锤炼,于是只让他去了工部观政,在耿直的宋逞手下衙门走动。
  有人怪长缨妇人之见,也有人说她不擅用人。
  杨肃每每气到黑着脸自朝上下来,长缨却反过来宽慰他。
  永和十二年,在太子的师傅致仕之后,她力排众议让这位才子接任给太子讲学。
  才子在工部建树不多,不是因为他徒有虚名,而是因为在被宋逞派遣着前往勘察海运河运的这几年,已然知道了天高地厚,也已懂得如何驾驭一身锐气与傲气。
  永和十四年,谢蓬率兵出征。
  送大军出城那天夜里,杨肃一个人在乾清宫坐了半宿。
  翌日起床看到长缨在院子里给三个儿女讲“舜象”手足情深的故事。
  孩子们走后他情不自禁地把媳妇儿抱住:你早就都知道了?
  长缨点头。
  谢蓬请命南下劝降贺怡之时,曾经把父亲谢咏请了出山。贺怡对广淑王那么忠心的一个人,为何会在一个看上去完全无干的谢咏劝说之下改变主意?
  所以人都以为皇帝只需要看重结果就成了,谢蓬自己也这么想,所以压根没有人提及过真相。
  但是人们也忽略了,杨肃是一个多么重情的人,谢蓬于他而言意义非凡,他怎么会当真只求结果就满足?
  谢蓬去宁寿宫寻太上皇那日,杨肃就传来了贺怡。
  而她,则在问过贺怡之后,去寻霍明翟把当年给广淑王的孩子留下的足印拿来与宫下留下的傅容足印比对过了。
  十几年了,杨肃从来没有跟她探讨过这件事。可她知道他心里对谢蓬的感情有多复杂,既想他说出来,可又不想违背了他的意愿。
  谢蓬就算被相认成了杨肃的亲哥哥,也终究是在那种情况下出生的孩子,他自己未必愿意公开身世,让人可以永远地记住他的母亲曾遭欺侮。
  所以,谢蓬不说,杨肃不会提。
  而杨肃不说,长缨也不会提。
  她没有参与过他与谢蓬的那段少年时光,她给出的所有建议和评价,都不可能会贴近杨肃心意。
  所以,还不如让他心里保留着这点心事。
  永和十九年,大宁已平定海域,四方太平,人口与经济再次猛增,迎来了真正的盛世。
  这年春天,长缨生下皇三子,月子里她人中忽然长了颗疮,是夜发热,凶险到梁凤拿医具的手都在发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3/3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