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人生(校对)第1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390

  “明宣德时期原物与雍正时仿品的造型、纹饰、款识均相同,但两者也有差别。宣德原物口微撇,丰腹,高足,足微外撇。细砂底用手摸有滑润感,通体白釉,釉面有橘皮状小棕眼,外口边及底边积釉处,釉色浓泛青。
  雍正仿宣德三果纹高足碗与真品比,口部撇度小,腹部深,细砂底少光润。口边及底边的积釉处青蓝色,釉面的橘皮棕眼非常细小。在款识方面,真假瓷器虽然都写在碗心,但真品字体大小不一,笔法遒劲有力;仿品款字体过于规整,拘谨无力。
  真品的胎薄,釉面呈浅乳白色,细而温润;仿品胎较厚,釉面为青白色。三果的画法也稍有不同,宣德器三果为苹果、石榴、桃,雍正仿品把苹果画成两只连在一起的形状。”于立飞说起这些知识,信手拈来,丝毫没有停顿。
  他说的这些,很多都是从书本上来的。毕竟没有比较,就无法判断。但他知道,如果现在这只高足碗是真的,他就可以记住这只高足碗的所有特征。以后不管是碰到赝品还是雍正或者其他时代的仿品,他无需通过接触,就能马上有判断。
  其实不仅是这只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所有的古玩都是这样的。如果你不知道真的古玩是怎么样,那就没有一个标准,去判断假的,或者仿的应该是怎么样。
  “康先生,你们之前没有讨论过这只高足碗吧?”吴文古突然问。如果于立飞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康威浩会这只高足碗,那就说明于立飞肚子里确实有货。要是他们之前已经沟通过,就要打个折了。
  “没有啊,我还以为于科长只负责保卫工作,没想到对古玩也有这么深的研究。”康威浩发自肺腑的说。看来博物馆真是藏龙卧虎,连保卫科的人,对宣德与雍正朝的釉里红的区别,说的条条是道。虽然这只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是自己的,可是有些情况,他还没有于立飞知道的清楚。
  “我也只是从书上看了些资料,没有实战经验,跟康先生这样的收藏家是比不得的。”于立飞谦逊的说。
  “你可别小看他,虽然年轻,可是在古玩市场也开了家古玩店。”吴文古微笑着说。
  “吴老,您就别夸我了,要不然我的尾巴就要翘起来了。”于立飞微笑着说。
  “立飞,你是专门研究过釉里红?”吴文古问,看到于立飞成长得这么快,他也很欣慰。
  “也没有专门研究,只是看了一些瓷器方面的书籍。”于立飞谦逊的说。
  “你再说说看。”吴文古说道。
  “那我就再卖弄一下。雍正时期御窑厂烧造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瓷器质量最好,达到历史最高峰。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称雍正时期的釉里红为‘宝烧红’,发色呈鲜红色调,成品率高。
  釉里红瓷器以仿宣德三鱼高足碗、盘、碗、三果高足碗、云龙碗、后三果瓶多见,还有蝙蝠碗等。釉里红呈色鲜艳十分成功,比康熙釉里红发色更为鲜艳,器物大多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这个时期,除了白釉釉里红之外还有青釉釉里红团龙、团风纹样的器物;雍正时期青花釉里红器也是历史上烧造最成功时期,常见器物有水盂、小水洗,石榴尊、梅瓶、花盆、各式瓶、碗、杯、盘等。纹样有缠枝花、串枝花、三果、松竹梅、莲托八宝、莲池图、云鹤、八仙、山水、人物、百鹿等。
  釉里红颜色大多浅淡,但也有鲜艳制品。其纹饰中用青花绘制的树叶和用釉里红绘制的桃子都十分鲜艳,能够烧出如此鲜艳的两种不同颜色;说明雍正时期釉里红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于立飞说道。
第二百六十三章
考究
  听到于立飞对雍正时期的釉里红了解得很清楚,吴文古欣慰的点了点头。康威浩也觉得今天长了见识,他万万没想到,于立飞这么年轻,竟然对釉里红这么了解。这完全颠覆了他对保安的看法!
  “立飞,看来你对釉里红的了解很深,那你能详细说说清朝各个时期的釉里红吗?”吴文古搬了把椅子,坐了下来。既想考究一下于立飞,也想知道他到底知道多少。
  “雍正皇帝对瓷器的要求非常高,雍正釉里红画得非常精细,主要特征就是:轻描淡定。画的笔道非常细,一点也都不晕散。而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经常发黑。因为那个时候,对温度控制不好。一旦温度高,颜色就飞了。所以工匠们,宁愿温度低一些,至少不会烧成一个白瓶。
  而且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甚至包括康熙早期的一些瓷器,都不会写款。就算要写,一般也会写明朝的款。如果一个颜色偏黑的釉里红,上面还落有‘康熙年制’,肯定就不真。可越是这样,反而价值非常高。民国时期,很多收藏爱好都知道,康熙的釉里红可是了不得的收藏。”于立飞也没有藏拙。
  他知道,自己只是多看了几本书,跟吴文古是没办法比的。甚至跟康威浩,也有一定的距离。在他们面前,可以尽情发挥,就算说错了,也不会被他们耻笑。而且,如果自己理解错了,还可以得到他们的指正,这可是千金难求的学习机会啊。
  “那乾隆时期的釉里红呢?”吴文古又问,于立飞对康熙和雍正的釉里红,理解的还是比较深的。整个釉里红的历史,主要就是元朝、明初和康乾,只要把握了各个时期的特点,就不怕被人骗。
  “乾隆则继承和发扬了雍正和康熙的态度,据《清档?唐英奏折六十二号》记载:乾隆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唐英在北京,太监胡世杰奉乾隆皇帝之命,交给唐英釉里红挂瓶一件,画样一张。并传旨:‘看明瓷器釉色,照纸样花纹烧造几件送来,务要花纹清真。并将古瓷样式好者挑选几种,亦烧造釉里红颜色,俱写乾隆年款,送来呈览’。”于立飞说道,他在看这些资料的时候,就好像在听故事,既觉得好玩,又能丰富自己的知识,自然就记忆深刻。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唐英,但只要是对乾隆时期的瓷器有研究的人,肯定就知道唐英是何许人也。他是乾隆皇帝任命的督陶官,由朝廷亲自派到景德镇坐阵,专事管理和监督烧瓷。虽然这个督陶官的品级不高,可是权力非常大。
  唐英也不负圣恩,他从四十七岁到景德镇,干了二十八年,一直到七十五岁。实在干不动了,才请旨退休。唐英在退休之后,才几个月的时间,就去世了。可见,他确实是干到了油枯灯灭。
  当时唐英是直接可以跟乾隆对话的,可见乾隆对烧瓷的重视。现在很多博物馆里,都有落款“沈阳唐英”的国宝级瓷器。甚至唐英在景德镇时期所烧造的瓷器,行内人都称之为“唐窑”,可见唐英在瓷器史上的地位。
  “唐英当时把挂瓶看了许久,把样子和颜色仔细记在脑子里,拿着纸样回去,亲自督促窑工。一定要把釉里红的颜色充分表现出来,釉水要肥润、颜色要鲜明。这件事发生在乾隆初年,说明当时对釉里红的重视程序非常高,釉里红的地位也显得很高。”于立飞缓缓的说道。其实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是一把手重视,效率就会非常快,质量也会特别好。
  所谓的挂瓶,就是挂在墙壁上的瓶子。瓶子一般都是圆的或是方的,那怎么挂呢?其实挂并只是半个瓷器的状态,前面有个弧度,后面是平的,可以挂在墙上装饰。当时的乾隆皇帝,很喜欢挂瓶。
  当然,论价值的话,雍正时期或者乾隆时期的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还是不如宣德时期的。虽然雍正期的釉里红质量好,技术水平高。可是保有量也大啊,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物以稀为贵,越是稀少的东西,价格自然就越贵。雍正和乾隆时期,由于已经掌握了全面的技术,不管烧多少,都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那好,我再问你,釉里红为什么会衰败?”吴文古又问,现在他不是给康威浩鉴定这个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了,而是专门教授于立飞。
  康威浩本来只是想让吴文古鉴定一下自己的几件古玩,可是现在看吴文古的做法,恐怕今天下午,是不可能全部鉴定完了。可是吴文古这样的做法,他也不会反对。
  作为一位民间收藏家,也经常邀请三五几个藏友,一起边喝茶,边交流古玩。古玩的很多知识,和一些最新的信息,不就是这么来的么?如果一位收藏爱好者,不能跟同行经常交流,是跟不上时代的。
  “吴老,这个题目可就有些大。我要是说的不对,你再批评指正。釉里红到了乾隆后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就谈不上突破,只是陷于一种程式化。随着乾隆盛世的结束,釉里红的黄金时代也跟着结束了。晚清的时候,咸丰一朝曾经烧过一些,咸丰的特点是,画的很细弱,软弱无力,以后就再也没有烧造过了。”于立飞说道。
  顿了顿,于立飞又说道:“釉里红的衰败,有很多原因。第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清代其他彩瓷品种的出现。清代有大量体貌瓷在生产,尤其粉彩中的矾红彩的出现,对釉里红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釉里红瓷器,从清雅角度上讲,不及青花。它是暖调子,青花是冷调子。从热烈角度上讲,它不及其他彩瓷。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都显得比它热烈。所以从这两个角度要求,它都显不出优势。”于立飞说道,虽然釉里红很珍贵,可是当有替代品,或者更好的产品出来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被淘汰。
  比如说从建国以来,我国很多行业,原本都是手工制造。可慢慢的,都被机械化代替。因为机械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成本低,而且质量好,不容易出次品。当然,也有些行业,因为机械化,反而失去了传统文化。
  “立飞,你这番话,很像是一个收藏大家讲出来的嘛。康先生,你认为他讲的对么?”吴文古笑着说。
  “于先生对清代瓷器研究得很透彻。”康威浩不知不觉用上了“先生”这个词。
  “其实也说不上啦,我隔壁有家专做清朝瓷器的店子,我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到他店里去偷师。”于立飞谦逊的说道。
  “立飞,刚才你只说了第一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吴文古问,于立飞的表现让他很惊讶。他甚至怀疑,现在的于立飞是不是换了个人,这哪里是刚到潭州几个月,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古玩的小伙子?
  “是的。第二个原因,康熙时期不仅仅只有釉里红,还有其他品种。比如说朗窑红、豇豆红,雍正时期的祭红,乾隆时期的珊瑚红、矾红等等。各种红釉的出现,导致对釉里红逐渐丧失兴趣。第三,尽管当时釉里红的工艺比较成熟,但烧造的难度和成本依然很大,导致它在市场上缺乏相应的竞争力。”于立飞说道,很多红釉,他都只见过仿品,这让他很是遗憾。
  “是啊。清代有一个很喜欢写陶瓷诗歌的诗人叫龚鉽。他在《景德镇陶歌》中写道:‘市上今传釉里红,唐窑独著百年中。暗然淡简温而理,都识先生尚古风。’龚鉽提到了‘唐窑’,就是唐英时期的瓷器。诗里说:乾隆时期,市面上还很流行釉里红,唐英时期釉里红的生产,能够独领一百年。但这种瓷器还是显得比较暗淡温和,也许只有唐英先生才能够理解,古代的这种风尚。”吴文古感慨万端的说,其实他也很喜欢这种暗淡温和的古代风尚。
  “于先生,你说这么多,是不是上上手?”康威浩问。这次他来博物馆,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一个保卫科的副科长,竟然对釉里红如此了解,他要是回去说给藏友听,想必没人会相信。
  “好。”于立飞轻轻拿起这只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刚一上手,他的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这只高足碗的立体图形。而且这只碗若隐若现,就好像有血有肉似的。于立飞知道,越是清晰的图形,代表年代越久。如果是康乾时期的,应该不会这么清晰才对。
  “吴老,雍正时期跟宣德时期的三果纹,画法好像也有一些差异吧?”于立飞问。
  “确实是的,宣德器三果为苹果、石榴、桃。雍正仿品把苹果画成两只连在一起的形状,而宣德的苹果,是一整只。”吴文古说道。于立飞能注意到这两者的细微区别,可见的功课还是做的很深。
第二百六十四章
程序
  如果忽略于立飞的年纪,康威浩肯定会把于立飞当成真正的古玩专家。就算是现在,他也觉得,于立飞在古玩方面造诣很深。这次康威浩听了于立飞的分析,心里更加确信,自己的这只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是大开门的物件。
  “吴老,既然这只高足碗是真的,是不是可以先由你代收?”康威浩说道。他来到潭州,就是想把古玩捐赠给博物馆。把古玩带到身边,不但不方便,而且也不安全。
  “这可不行,按照规定,得直接送到博物馆。”吴文古连忙说道。这只高足碗很珍贵,如果在他手里出了事,那这个责任他可担不起。
  而且,按照博物馆的规定,也不能由他接收古玩。这只高足碗,不像上次他以于立飞捐赠的《南岳旧稿》。他上次的捐赠,一来是无偿捐赠,二来又是以于立飞的名义,而且还是柴宏伟主动找上门来。但最后,他也是走完了博物馆的程序,并没有特事特办。
  而且,就算博物馆同意让吴文古接收,他也不会愿意。这就像看瓷器的规矩,只有对方放到桌上之后,他才会去拿。他不可能把本该是别人的风险,硬扛到自己身上。
  “你是博物馆的专家,交给你不就相当于交给了博物馆么?”康威浩一脸无奈的说道。这不是折腾么?他坐了大半个小时的车子来陈村,现在又要返回博物馆送高足碗。幸好自己有专用的箱子,否则要是磕了碰了,算谁的?
  “这是规矩。”吴文古摇了摇头,而且在接收的时候,至少还需要有一位博物馆的领导或者专家在场才行。于立飞虽然是保卫科的副科长,可是还没有资格跟自己一起接收古玩。
  “那行,吴老,辛苦你再把其他几件也一起看看吧。”康威浩苦笑着说。
  “现在已经四点多了,今天是看不完了。我看这样吧,这件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我陪你一起送回博物馆。至于剩下的几件,今天晚上加个班,争取明天能全部看完,你看好不好?”吴文古说道。
  现在就算是康威浩,也不能单独送这只高足碗回去。如果康威浩中间掉了包,或许被别人掉了包,那该怎么办?所以在入库的时候,还得他再把一次关。另外,还会有其他人,一起鉴定。
  可就算是这样,也还不能就能接受这只高足碗。最后还需要估价,如果价格过高,还需要向上面申请专项资金。就算一切都通过,也得馆里领导最后研究决定。有不少古玩,就是因为最后一步没有通过,只能又把古玩退回去。
  “这样就太好了。”康威浩高兴的说。只要不让把古玩带在身边,他就松了一大口气。
  “吴老,康先生,不知道有没有荣幸,让我请两位吃个饭?”于立飞微笑着说。回到博物馆办完事之后,应该就到了下班时间。
  “于先生,这怎么好意思呢。要请客,也是我来请。”康威浩连忙说道。
  “你是客,而且今天我又涨了见识,这可是千金也买不到的啊。”于立飞微笑着说。
  “那行,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康威浩想了一下,笑着说道。
  “这是我应该做的。吴老,要不现在就回去吧?”于立飞问。
  “好,你们先上车,我去打个招呼。”吴文古说道,他明天不过来,得安排好工作才行。
  “立飞,你现在不自己开车了啊?”吴文古上车之后,发现于立飞只是坐在副驾驶上,而开车的人,他并不认识。
  “我的驾驶技术一般,今天是送康先生,还有这么贵重的古玩,当然要请专业人员。”于立飞笑着说。
  “你现在倒是学会谦虚了。”吴文古知道于立飞没有说真话,但他说的很圆滑。让郑法雷和康威浩都很满意。
  “我只是实话实说。吴老,晚上你在哪里鉴定,我能不能还跟着开开眼界?”于立飞问。
  “当然可以,就在我的办公室里吧。就算你不来,我还要把你拉来呢。这几个月,我也没顾得上你,趁着这次机会,得好好检验一下你是否学有所成。”吴文古笑呵呵的说。今天于立飞的表现,让他很满意。等会还有一件釉里红,和一件青花,这也很能检验于立飞的眼力。
  “那就这么说定了。”于立飞高兴的说,像这样的专家级鉴定,哪怕就是在旁边看看,也是难得的机遇。如果也能上上手,并且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那就更加难了。
  于立飞的手机突然响了,他拿起一看,是严礼强打来的。于立飞心想,难道严礼强又出现资金短缺了?要是这样的话,自己就得解石了。
  “强哥,有何指示?”于立飞笑吟吟的说。
  “立飞,我在你店里,听说你出去了?”严礼强问,他原本想去博物馆找于立飞的,可是一到轩雅斋才知道,于立飞出去办事了。他之所以来找于立飞,并不是因为资金再次出现问题。于立飞借给他的八千万,足够他解决礼和集团危机的了。
  “是的,我去陈村接吴老,正在回来的路上。”于立飞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3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