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五千年(校对)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292

  “此战之后,一两年内喀喇汗国是不太可能继续发起进攻了,不过诸位也不要放松警惕,要知道阿尔斯兰汗和卡迪尔汗虽然死了,可纳赛尔可是还在乌兹干,他的手中依旧拥有强大的力量,他的父亲死在喀什噶尔城,他是定然不会罢休的。”高兴过后李悠提醒道,“而且如今喀喇汗国依旧占据了西方广袤的土地,那里都是和他们同一教派的信徒,如果利用教派的名义,他很容易就能召集起数量众多的士兵。”
  “喀喇汗国虽然强大,却也并非无懈可击。”尉迟僧伽罗摩说道,“从布哈拉、乌兹干到达喀什噶尔城道路漫长,大军行进困难,他们想要派遣大军征伐并不容易。而且喀喇汗国的大汗和副汗之间多有矛盾,东方接连失败,西方却征服了萨曼国,这毫无疑问会加剧他们的矛盾,要是两位大汗分裂,那就不足为惧了。”
  “诚然如此,不过还是要自己强大才能自如的应对各种变化。”李悠点头称是,几十年后喀喇汗国就像尉迟僧伽罗摩所说的那般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可惜那时候于阗国已经被他们所灭,高昌回鹘尽管有辽国的支持也被打得落花流水。
  此言一出,众人尽皆沉默了,西域虽然地域广阔,但到处都是沙漠、雪山,适合种植生产的地方并不多,他们维系自己的生存已经费尽了力气,想要发展壮大又谈何容易?而且西域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现在比起汉唐时数十个小国林立的情况要好一些,但剩下的这些国家之间依旧矛盾重重,各个部落之间因为争抢水源、地盘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大打出手,无数人的性命就损失在了这种毫无意义的战争之中。
  而且西域同时也是各大势力的交汇处,西方又时刻窥探着东方的喀喇汗国,北方是辽国的上京道,南边是实力大大受损却依旧不是他们能够轻松抗衡的吐蕃,东方是正处于飞速上升期的党项人,要想在这块地域上平平安安的生活下去又谈何容易。
  还是大唐在的时候好啊,尉迟僧伽罗摩再次生出这样的感慨,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治时期,他们虽然需要在他们的管辖下生活,可是由于大唐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也维持住了西域的秩序,他们只要听从大唐的命令,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国家被其他势力所吞并,大唐也可以帮助他们抵御黑衣大食、吐蕃等强大的对手。
  “若想保住诸位国家的平安,则必须和中原建立紧密的联系。”李悠道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原的丝绸和瓷器是西方为之追捧的商品,只要能够维持住这条上路,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旅和财富,如此以来西域就会重新恢复繁华。”
  西域的混乱和中原连年的征战让行走在这条商路上的商人比大唐时少了许多,尉迟僧伽罗摩闻言顿时想到了祖辈的种种传说,那的确是个美好的时代。
  “如今西方已经暂时安稳,东边无论是沙洲还是甘州都可以保证商人的安全,唯有党项人和大宋多有矛盾,让商人无法顺利到达大宋。”李悠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所以只要我们能够配合大宋击败党项人,重新打开通路,则不仅可以得到商队带来的财富,还能从宋人手中弄到诸多好处,唯有东方稳固,我们才能将所有精力都放到西方来抵御喀喇汗国的进攻。”
  在历史上,于阗的消亡正是因为在喀喇汗国和西夏的夹击下逐渐不支,而归义军也是因为内乱而无力抵挡西夏的进攻最终亡于李元昊之手。西域诸国的实力都不强大,如果仅仅是面对一个方向的进攻或许还好一些,但是东西两面同时受到攻击,他们无论如何也挡不住。
  西方的喀喇汗国占地广袤、势力强大,而且统治核心距离喀什噶尔极其遥远,要想出兵攻打八剌沙衮、怛罗斯极为困难,就更不用说布哈拉、乌兹干这些地方了,相较而言对付党项人则要容易的多,而且还有大宋的帮助。
  大宋在兵败之后割让了五州之地给李继迁,朝堂上早已是满腹怨言,如果李悠能够在西方给党项人施加压力,大宋肯定会加以配合。
第688章
李继迁
  如今占据银夏之地的是党项平夏部人李继迁,李继迁是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在他之前,平夏李氏仅仅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割据势力,世代担任银州防御使一职,势力局限在夏州、银州等四州,和大宋的关系也较为和谐,他们依附于大宋向其称臣纳贡,遇到战事发生还会相互配合;等到李光俨去世的时候,宋太祖赵光义还罢朝两天以示哀悼。
  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平夏李氏或许会和府州折家一样渐渐纳入大宋的统治,成为大宋的边塞将门,可是大宋重文轻武的政策渐渐滋生了李继迁的野心;而他的族兄李继捧迫于族内压力入朝,并交出夏、绥、银、宥、静五州地则成了李继迁举起叛旗的导火索。
  李继迁和弟弟李继冲、亲信张浦等人组织党项各部叛宋,带着亲信逃亡地斤泽躲避宋军,其后有假装向大宋都巡检曹光实投降,埋下伏兵杀死曹光实,并用曹光实的旗号骗开了银州的城防,将其据为己有。
  接着又进攻会州,焚毁城池;大宋派遣重兵围剿,李继迁屡战屡败连银州都丢了,眼见自己无法独立抵抗宋军,于是李继迁派张浦带着重币到辽,向辽圣宗表示愿意归附,取得辽的支持;辽国为了牵制大宋册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又将宗室公主许配给李继迁。
  得到了辽国的支持,李继迁的实力日益壮大,不断攻打夏州等边塞重地,赵光义见状赐李继捧姓赵,改名保忠,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及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让他来防守夏州,试图利用李继捧对党项人和夏州等地的熟悉来消灭他这个桀骜不驯的兄弟。
  开始的时候李继捧的确打了几个胜仗,不过好景不长,李继迁再次使出诈降的手段,击败了李继捧,后来又占据了银州和绥州两地,大宋一时拿他没什么办法;李继迁也见好就收上表归顺大宋,大宋被迫授给继迁银州观察使封号,赐姓名赵保吉。
  其后李继迁时而顺服时而反叛,将大宋的西面搅得混乱不堪,三年前更是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赵光义大怒之下派五路兵马讨伐李继迁,可惜因为配合不当及不熟悉地形等原因大败而归。
  等到赵光义驾崩,赵恒登基之后,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静给李继迁,封他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李继迁也从大宋一次次的推让之中看出了他们的衰弱,仍旧在边地不断掳掠以削弱大宋壮大自身。
  尤其是他们对灵州虎视眈眈,灵州乃是河西走廊进入中原的要塞,要是被李继迁占据灵州,那么于阗、归义军想要和大宋建立联系就困难多了;而且灵州距离甘州已经不远,李继迁在占据灵州之后,禄胜就该考虑自己的安危了。
  其实甘州回鹘也隐隐约约的意识到了党项人的威胁,他们将部分兵力派往东方以防备灵州陷落之后李继迁趁势攻入甘州境内,要不然李悠当初也没那么容易拿下甘州。
  “先前于阗和高昌回鹘遇到喀喇汗人的进攻,我与禄胜将军率军来援,而如今禄胜将军很快就要面临党项人的威胁,于阗王和毕勒哥将军该不会作壁上观吧?”李悠似笑非笑的看着这俩人,“西域局势混乱,强敌众多,我等如果要生存下去,还是得相互守望才行啊,要不然等甘州陷落,沙洲被围之时,喀喇汗人若是再次东来,恐怕二位就只能孤军奋战了。”
  一是归义军和甘州回鹘在此次抵御喀喇汗国的战斗之中的确帮了他们天大的忙,尉迟僧伽罗摩和毕勒哥都没办法厚着脸皮拒绝;二来李悠说得也有道理,要是被党项人继续做大,他们恐怕就要面临党项人和喀喇汗人的两面夹击了,到那时候他们根本无力抵御这样的进攻,身死国灭只在旦夕之间。
  所以尉迟僧伽罗摩顺理成章的接受了李悠的建议,“敦煌王所言极是,唇寒齿亡的道理小王还是懂的,只是此次征战将士们疲惫不堪,又要留下重兵驻守喀什噶尔,恐怕我于阗国就只能派出一万兵马前往灵州了,不过此次缴获战马铠甲倒是不少,小王可以做主从我于阗应得的那一份中分一半给敦煌王和禄胜将军带走。”
  “于阗王如此大度,在下感激不尽。”禄胜在这里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对于阗国的底细也是知之甚深,他明白尉迟僧伽罗摩拿出一万兵马已经近乎极限,实在不能要求他们太多,而且有了这些战马和铠甲,他们就可以武装出更多的军队,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直接派兵还要宝贵,于是连忙起身行礼致谢。
  “于阗王乃是一国之主,自然可以做主派出援兵,可在下还要派人向亦都护请示一番,不过料想亦都护也能明白此中的好处,定然不会拒绝。”毕勒哥连忙说道,他也清楚其中的利害,要是高昌回鹘坐视不理就大大得罪了其他三方势力,下次遇到喀喇汗国的进攻就只有他们自己扛了,这是他们绝对无法承受的。
  “嗯,我也会给亦都护写一封书信道明其中厉害。”尉迟僧伽罗摩和李悠同时说道,这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快马加鞭将信送到亦都护手中,他果然不敢轻视立刻派人送信回来,允许毕勒哥带着自己麾下的人马前往甘州助战。
  于是在修整了一段时间后,联军再次开动,缓缓向东行去,现在虽然于阗国的兵力大大减少,尉迟僧伽罗摩身为一国之主也需要留在于阗,但等将来到达沙洲、甘州等地,归义军和甘州回鹘补充上来的兵力足以弥补这点缺憾,根本不用担心兵力减少的问题。
第689章
灵州
  “定远侯此去一路小心。”甘州城外,李悠亲自将班超送出城外十里,如今禄胜在他的支持下已经顺利继承了甘州回鹘可汗的宝座,联军驻扎在这里继续修整和扩充兵力,而班超将再次作为使者前往汴梁和大宋联络共同夹击李继迁。
  当然,指望大宋的军队打硬仗基本是不可能的,不过大宋终究是一个强盛的国家,拥有数量众多的军队,到时候只要他们派出数万军队靠近银夏,李继迁就不得不分出兵力来防备他们,如此一来李悠他们在西线承受的压力也会轻一些。
  而且大宋虽然军事实力渣到爆,却拥有富庶的财富,李悠他们接受大宋的册封,帮助大宋清除李继迁这个麻烦,他们总得拿出点东西来吧?粮食、丝绸、瓷器、茶叶这些要么是西域诸国用得着的,要么可以销售到那些西域商人手中换取财富,说不定能将这次出兵所消耗的军费全部赚回来,既然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主公且放心,在下一定不负主公所托。”班超信心满满地回礼,然后翻身上马在众多士兵的簇拥下往东而去,与他一道的还有于阗、高昌回鹘和甘州回鹘的使者,想必这些人的到来可以让大宋朝廷好生享受一番万国来朝的荣耀吧?这也会给他们换来无数的好处,面子就让大宋得去,实惠由我们吃下。
  甘州城里,除了李悠率领的两万归义军之外,还有于阗国的一万军队,毕勒哥也获得了高昌亦都护的应允,继续率领这些军队跟随李悠来到甘州,而禄胜则成了此战用兵最多的一方,谁让灵州距离甘州最近呢,此战的胜负可是事关甘州回鹘的生死存亡,他看待李继迁就好像当初尉迟僧伽罗摩看待阿尔斯兰汗一般,为了保住自己的部族和地位,禄胜将甘州回鹘的全部家底都拿了出来。
  那些从喀什噶尔带回来的战马、铠甲兵器刚好可供他征召更多的军队,李悠的归义军也同样取得了不少的收获,同样在征召新兵,不过此战还用不上他们,所以依旧带着这些老兵来到了沙洲,李继迁的夏军可不是弱旅,没有经验的士兵遇到他们肯定会出现较大的伤亡,李悠可是很珍惜自己的子民的。
  忽然间李悠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说起来归义军和李继迁赖以起家的定难军同样属于唐代的藩镇,可惜到了大宋却要挥刀相向了。
  拓跋思恭因为帮助大唐剿灭黄巢起义而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姓为李,以后李家世代领有定难军,至今已有一百年,只可惜大宋没有大唐那般强大,让李继迁脱离了朝廷的控制而自立。
  像定难军这般在大唐时归顺中央朝廷,到了大宋却脱离其控制的藩镇一共有四家,除了归义军和定难军之外,还有唐玄宗时十大节度使之一河西节度使和控制安南的静海军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本来控制凉州一带,可惜因为安史之乱以及中原混战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今这块土地落入了吐蕃六谷部手中。静海军节度使以交趾郡为治所,控制安南大片土地,在五代十国时他们击败了南汉之后逐渐脱离中原的统治,如今只剩下名义上的归顺而已,静海军节度使仅仅作为宋朝皇帝赐予越南丁朝、前黎朝、李朝等各朝君主的加官而已。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大宋比大唐弱了多少,这四大节度使手下控制的土地可不在少数,而且这还没有算上大宋历代皇帝都耿耿于怀的燕云十六州,如今仅从控制土地和军队实力上来说,大宋比大唐弱了一半还不止。
  赵匡胤留下的重文轻武的政策也让这个国家是去了对外的进取心,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韩琦这样视武将为草芥、司马光这样将领土拱手送人的文官了,可即使是这样,大宋依旧拥有许多勇武不屈的忠臣烈士,比如如今正在灵州抵御李继迁进攻的知州裴济。
  “敌军退了。”裴济将染满敌人鲜血的佩剑换入剑鞘,顾不上喘口气,立刻指挥着属下搬运伤员,补充滚木礌石,等所有人都开始吃饭他才坐下稍事休息。
  裴济乃是名门之后,乃唐朝宰相裴耀卿第八代孙,曾在后晋为官后归降大宋,宋太宗赵光义对他的才华颇为看重,认为他能堪大用,在骑兵北伐辽国时就让裴济随行并安排他驻守易州,裴济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打退了契丹人的多次进攻守住了易州城。
  其后辗转多任,曾在定州遇到三万契丹军队来袭,他主动出击大获全胜,一战斩杀数千契丹军,缴获牛马兵器无数,李继迁叛乱后,裴济被封为顺州团练使、管理灵州兼都部署,在他上任之后训练军队,开垦荒地,百姓深受其利,对他很是信赖。
  可惜在清远军陷没之后,李继迁率领大军积聚,切断粮饷的道路,将灵州城团团围住,裴济孤军无援,现在城中的粮食几乎消耗干净,士兵百姓也多有伤亡,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他在前不久曾经刺破手指写了一封血书送往汴梁求援,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援兵。
  “刺史,您说援军还有多久才能来啊?”裴济正带人巡视城墙,忽然一名上城助阵的百姓站起来问道。
  “灵州被围已经这么久了,朝廷该不是把我们忘了吧?”灵州被围已经数年有余,前次赵光义派兵救援未果,之后赵光义驾崩,赵恒继位,亦或是朝廷上忙于这些事情,亦或是被李继迁吓破了胆子,过了这么长时间仍然没有人前来援救他们。
  “朝廷绝没有忘记我等,再等些日子,援军定会到达。”裴济斩钉截铁地说道,他信心满满的样子让这些百姓渐渐平静下来。
  但等做完这些事情,到了无人处,裴济却皱着眉头看向汴梁的方向,那里依旧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一点援军到达的迹象。
第690章
与城共存亡
  其实裴济已经知道,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收到消息,就意味着求援的信没有送到朝廷手中,亦或是大宋根本没有余力来对他进行援助,可纵然如此裴济也没有丝毫向李继迁投降的打算,因为在他看来既然朝廷将灵州交到自己手中,自己就应该与城共存亡,像前朝的张巡一样即使身死也绝不会后退一步。
  当然裴济现在面临的局势比张巡当年更加严峻,张巡坚守睢阳才不到一年时间,李继迁围困灵州可是有好几年了,纵使中间也有退兵的时候,可灵州却也很难利用这点时间休养生息、补充粮草,而且张巡还有援兵可以期待,但灵州东北是党项人、北边是阻卜部、西边是吐蕃六谷部,仅有东边和大宋接壤,还被李继迁隔绝了道路,朝廷纵使派出了援兵也很难抵达这里,又何从说为他们解围呢?
  老夫身为一州之主,死在这里也是应有之意,只是可惜了城中的这些百姓啊!裴济想起白天欺骗那些百姓的话,心中颇有不忍,可是他知道就算是这些人投降了党项人,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他们大多会沦为党项人的奴隶,与其受尽折磨而死还不如拼死一战,或许还有那么一丝渺茫的胜算。
  “刺史,东门的敌营忽然乱了起来,您看是不是援军来了!”正思量间,忽然一名亲兵兴奋地跑进来汇报,“只见一路火光从党项人的大营中穿过,依稀可以听到中原口音的叫门声,只是城门守军谨记大人教诲,没有您的命令不敢给他们开门。”
  “走,快带我去看看!”裴济面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并没有因为这个消息而感到欣喜,而是充满了疑惑,自从前次大败后如今大宋那里还有这般厉害的军队?
  到了城门上,裴济借着月光仔细的观察着敌营的情况,只见一片人喊马嘶声中的确可以依稀听到中原口音的叫门声,值夜的守军闻言惊喜不已,连声喊道,“刺史,是援军来了,是朝廷的援军来了,快快开门将他们迎进来吧!”
  “不忙!”裴济在一群喜极而泣的士兵之中依旧保持着冷静,他仔仔细细的观察着自己所能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很快就发现了不妥之处,李继迁的大营之中的确一片混乱,还生气了几团大火似乎有帐篷被点燃,但是靠近城门口这边却是一片黑暗,那些已经来到城下的守军却连火把都没有打,这顿时引起了他的疑惑。
  既然有余力放火,为何不带上几支火把来照亮自己好表明身份?难道是害怕被我认出来?第一处破绽既然找到,后面的问题就更多了,只见李继迁的帐篷里虽然起火了,可是火势却没有一点扩散的迹象,周围也不见有人救火,显然是有人故意点着了给城中看的,为得就是骗开城门。
  “城下是党项人!”裴济很快作出判断,他厉声喝道,“点燃火把丢下城去,看看下面的到底是什么人?弓箭手准备放箭,但有不妥立刻射箭!”
  “刺史!”裴济的话犹如一瓢冷水泼到他们头上,欢呼声凝固了,他们一时难以接受这一现实,眼看着希望就在眼前,没想到却大有可能是敌人假扮?
  “照我说的去做!”裴济厉声喝道,凭借他在灵州多年的威望,这些士兵纷纷冷静下来,有人点燃了火把,弓箭手们纷纷抽出羽箭拉弓上弦瞄准城下。
  十多根火把齐齐丢向远方,落入了城下的军队当中,尽管这些火把大多很快熄灭,但是城上的守军依旧借着这一刹那的光明看清楚了情况,前面的那一拨人马的确穿着宋军的衣服,可是在他们后面却是穿着皮袍、留着辫子的党项人。
  “射!”裴济当机立断发布命令,一波箭雨袭去带走了数名党项士兵的性命,他们见计划失败没有了进攻的机会,于是只得退去。不多时,李继迁大营中的火光也熄灭了,党项人的诡计就这样被裴济识破了。
  城上的士兵一片庆幸,要不是裴济心思缜密,恐怕他们早就死在这些党项人的手里了;可裴济却没有多少喜色,那些党项人身上的宋军军服毫无疑问是从被他们杀死的宋军身上剥下来的,这让他再次意识到援军或许真的不会来了。
  “尔等继续坚守,不得让党项人摸上城来。”裴济知道今天晚上党项人大概是不会再发起进攻了,于是抓紧这点宝贵的时间回去歇息,可是躺在床上他却怎么也睡不着。
  李继迁使出各种办法来攻打灵州城,裴济指挥城中的残兵一一将其化解,无数党项人死在了箭矢、滚木礌石和灰瓶金汁之下。可是灵州守军同样损失惨重,他们的人数本来就比党项人少,在这么长的拉锯战中已经渐渐消耗的差不多了。
  更危险的是城中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裴济只得命人将战马杀来充饥,马鞍、皮靴、树皮草根这些也快被搜刮干净了。至于箭矢更是早就没了,城中已经开始拆除房屋用墙砖来进行防御。而且天色越来越冷,取暖的柴禾也不剩下多少,要是在没有变化,恐怕他们无论如何也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城外的李继迁也发现了宋军的窘境,他驱使着党项人和依附于他们的部落加紧了攻击的频率和力度,他现在对裴济可谓是恨之入骨,如果攻破灵州城少不得要将他抓来碎尸万段,至于城中的那些士兵和百姓也全部杀光。
  “刺史,灵州城恐怕守不了几天了。”说话的士兵一脸的淡然,他现在已经能够坦然接受这一现实了,说罢拱手行礼道,“能在刺史麾下杀敌是小人的荣幸,若有来世,小人还愿意和刺史一起杀敌!”
  “小人来世亦愿追随刺史左右!”更多的士兵站了起来。
  裴济闻言为之热泪盈眶,他哆哆嗦嗦的双手抱拳一一回礼,随后大声喊道,“既如此,咱们就多坚守几日,多杀几个党项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2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