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五千年(校对)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292


第836章
改土归流
  “末将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来到殿中,周伯符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的一个,罗世绩、史怀义与许光早就到了,他不由得有些心急,相较于许光的资历和罗世绩很早就独领一军抵挡袁章的经验,他的确不怎么占优,或许只有长期驻扎山南东道,对山地战及蜀中的了解要更深入一些吧,但这并不能保证他拿到这个主帅的职位。
  “周将军今日刚入城,未曾回府就到朕这里来,也不怕家人责怪?”李悠开玩笑道,他可是记得当年周夫人是何等的威武,等周伯符回去之后说不定又要跪蚂蚁了,说罢让太监给周伯符搬过来一个大号的椅子让他坐下。
  “听闻陛下召末将回京,末将就想着恐怕是要对蜀中动手了,所以不敢有一刻耽搁,日夜不停赶往京城。”周伯符这幅身板根本找不到能驼得动他的战马,所以要么走水路,要么乘坐马车,如果不是现在大道已经修到了山南东道,他可没这么快赶回来。
  “嗯,先前因为钱粮不足才暂时放过了蜀王一马,如今天下已经恢复了元气,河东道、山南东道和关内道不仅用不着朝廷支援,还能为朝廷供应大量的赋税粮草,所以也该把蜀中纳入我朝治下了!”李悠点头道,“这次召集诸位将军回来,就是为了商讨出兵的方案及将领的人选问题,明日诸位都随朕一起去总参谋部商讨策略吧!”
  新朝自然是不允许有太尉府这样将兵权分给他人的机构,所以总参谋部就成了制定重大军事战略的最高机构,里面早就制作好了整个蜀中的详细沙盘,并通过黑冰台等各种渠道反馈回来的消息逐渐进行完善,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总参谋部对蜀中的了解比蜀王和苏子灿等人还要清楚许多,无论是兵力布置还是城防情况都在沙盘上展示出来。
  可这些终究不及周伯符的话语来的直观,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悠和许光、罗世绩等人不断向周伯符询问着他对蜀中军事能力的评价,希望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割让了山南东道之后,罗昭远就回了益州府,赵玄哲去了黔中道,他麾下的兵马也被散往他处,驻守在山南东道进入山南西道要害处的乃是苏子灿的一名族人,此人的本事比起罗昭远来却是差得多,麾下兵马更是不堪,末将只需三万人马即可突破蜀道天险,杀入蜀中平原。”说起对方的战斗力来,周伯符颇为不屑一顾。
  不过也是,在阿鲁布攻入京城,群王并起之后,齐王、越王乃至许时雍等辈都有向外扩张的想法和行动,唯独蜀王却甘愿龟缩在蜀中安享富贵,就算是派出了罗昭远窥探京畿道,也是不肯冒任何风险,数年未见寸功,像这样的势力又能有多么强大的军队呢?
  更何况他们现在又将蜀中唯一有点战斗经验、略通军务的罗昭远召回益州挂了起来,反倒派来一个废物看守要地,周伯符自然不会将其放在眼中。
  “嗯,朕也以为攻下蜀中的难度不大,以往书中之所以难以攻破,一是因为蜀中地势复杂道路艰难,而是因为瘴气,但现在我嘉州军中已经有十多万久经训练的山地兵,非约束到当如履平地,而且军中也配够了军医,早已拿出了解决瘴气的完整方案,蜀王和苏子灿却还想凭着这两样安享太平,恐怕是痴心妄想。”李悠冷笑道,不过蜀中的问题却也不仅仅是蜀王和苏子灿,“但降服了蜀王和苏子灿等人却也不代表彻底掌控如今蜀中还剩下的三道之地,那些地处偏远的土司也不可不防。”
  此前大魏对待这些土司采取的大多是羁縻政策,所谓“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偏远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那些土司部落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土司、部落首领在自己地盘里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土司、酋长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大魏、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土司自己管理,这也是中原对待这些偏远地区的一贯政策。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朝廷的军费开支,节省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但也让朝廷对这些地方的控制力大大降低,若是国力强盛时还好一些,一旦中原的军事力量衰退,这些羁縻地区的土司们就会进行扩张,占据原本归属中原直接统辖的州县,像明末时候西南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发动叛乱,让本就已经在风雨中飘摇的大明再受重创,最终倒在了李自成和清兵的夹击之下。
  而自从蜀王称帝之后,因为他们要防备其余势力的进攻,所以将大部分兵力都调到了边界上,对这些土司的威慑再次降低,于是这些野心勃勃的家伙又开始不安分了,屡屡攻入州县掠夺财富人口。
  蜀王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却不代表李悠会忍受他们,“因此这一战不仅要降服蜀王和他麾下的臣子们,还要将那些不负朝廷王化的土司统统解决,在这些地方设立州县,任命流官,断不能让他们继续充当法外之民。”
  “如果他们肯听从朝廷的教导,按照朝廷的律法行事,那么朝廷就会帮助他们从山里出来,兴建家园;若是负隅顽抗,朝廷大军绝不容情。”先前大魏对这些土司采取羁縻政策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这些地盘的价值,以及力量不足,而嘉朝却不一样,那些在土司手中贫瘠无用的土地只要开发出来,就会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富,而他们强大的军队也足以解决任何反对力量。
  “此事早就在岭南道实施多年了,所以此次攻占蜀中之时,江随云会跟随大军前行。”此前执掌岭南道的江随云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第837章
兵分两路
  第二日,许光、司马错、罗世绩、秦士信、潘凤、周伯符、史怀义、孙初阳等将领,还有姚广孝、范蠡、江随云、顾将子等文官一起来到了总参谋部之中,准备商讨进军蜀中的策略,之所以要带上这些文官,是因为姚广孝乃是相国,范蠡要为大军筹备粮草钱财,顾将子为大军提供更加适合蜀中战场的军械,江随云将成为执行改土归流政策的主官,所以方略是否得当还要参考他们的意见。
  戒备森严的战略室正中摆放着一座长宽各达数丈的巨型沙盘,上面蜀王目前所掌控的山南西道、黔中道和剑南道一览无余,山川沟壑、江河湖水、城池村寨、军营校场无不清晰可见,同样的在这三道的外围,嘉州军在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岭南道的兵力分布也是清清楚楚,双方的形势一看便知。
  “蜀中地形复杂,除了益州左近之外,少有适合大规模兵力作战的地形,所以先前制定的方案多是以万人以下规模的小型作战为主,由水陆两路并进,依次拔除沿途的关卡,稳扎稳打将蜀中纳入手中。”李悠先是让人摆出总参谋部之前制定的方案供他们谈论。
  这个方案是从山南东道进军,水路由归州、万州直抵蜀中重镇渝州,陆路则由金州出发,经过巴州、阆州进入益州,只要益州和渝州拿下,那么蜀中的兵力也就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地盘大可以传檄而定。
  “稳扎稳打的确乃是上策,不过耗费的时间终究长了些,若是战事拖得久了,朝廷好不容易好转过来的经济情况又该走下坡路了。”范蠡暗暗盘算了一番,这两条路线都没办法容纳爱多数量的军队,所以彻底平定蜀中恐怕要花不断地时间,这对他们户部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因此他觉得有必要指明这一点。
  “这也是不得已为之,蜀中道路狭窄,即使派遣更多的兵力也只能是让他们堵在路上,反倒不如这一方案。”周伯符点明了问题所在,经过在山南东道这么多年的熟悉,他对蜀中的情况可谓是了若指掌,知道这里是断断没办法像在京畿道和河东道那样率领十多万大军纵横捭阖的,参谋部的这一方案倒是比较合乎他的心意,当然具体的路线以及其他细节还都有可商榷之处,并非十分完美。
  “末将以为进入蜀中的道路却并非只有这一处,现在山南东道进入蜀中这条路摆不下这么多兵马,我们不如考虑从岭南道和江南西道进军,同时从两个或者三个方向发起进攻,蜀中的兵力本就不多,如果他们再分兵的话就更容易获胜了。”早年间曾经游历天下的许光发话了,他当年就走过从江南西道过黔中道进入益州的这条路。
  “如此以来,最然乍一看所用的兵马更多,消耗的钱粮也随之增加,但却可用更少的时间解决蜀中,这笔账算起来还是很划算的。”范蠡轻抚长须,点头表示了对许光的支持。
  “岭南道驻军不多,若是从其他地方调集恐怕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兼之岭南道到达益州路途遥远,因此另一路还是从江南西道出发的好。”江南西道乃是李悠的起家之地,又有嘉州这样的军事重镇,如果从这里调集人马比岭南道轻松得多。
  “陛下,臣请南下嘉州,整顿兵马进军黔中道。”李悠的话音刚落,许光就按捺不住了,立刻出来主动请战,这些年来他一直看着秦士信、罗世绩、周伯符等人征讨四方,心里难免有些羡慕,此前由于要在李悠亲征之时镇守根据地,不能轻易离开,而如今京中尽在李悠的掌握之中,这一次他又不可能御驾亲征,所以许光才有了领军出征的希望,当然不肯放过,毕竟他的年纪要比周伯符等人大得多,下一次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机会了。
  “许将军熟悉地形,又有在蜀中游历的经历,蜀中的豪杰也多有佩服,由许将军率领这支兵马再合适不过了。”许光在嘉州军中的资历最老,几乎无人可相比拟,所以在他主动请战之后,那些原来还有点想法的都纷纷退缩,向许光表示了支持。
  “许将军兵法韬略远胜我等,有许将军出马定会马到功成。”周伯符、罗世绩等人纷纷站出来帮许光说话。
  “既然许将军不嫌路途遥远、蜀道难行,那么这支兵马就交给许将军了。”被许光照顾了这么久,李悠自然愿意看到他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且许光的能力也足以让人信任,他肯定能很好地完成这次任务。
  接着众人又渐渐完善了两路并进的方略,对于各路人马的统兵人选李悠也做出了抉择,许光率领嘉州的驻军由黔中道进入蜀中,江随云和他一同前往,负责处理沿途改土归流的事情;周伯符率领山南东道的驻军从水陆两路同时禁军山南西道,孙初阳负责后勤事务;范蠡负责为他们筹备粮草,顾将子也将周正心派到军中负责检验新型武器在战场上的应用情况,并收集数据为下一次的改进提供基础。
  嘉朝的实力已经是今非昔比,两路合计十多万兵马派出去,北边却根本不用减少驻军,依旧保持着对河东道北边各部落以及漠北诸部的巨大威胁,钱骅的船队依旧在海面上扫荡着所剩无几的海盗,让那些海商可以平平安安的将产自中原的商品送往周边诸国,换回来大量的粮食、妇女及其他中原稀缺的物品。
  人选既然已经安排妥当,那么接下来就该专心备战了,许光同周伯符等人整日呆在沙盘室里和参谋们仔细的商讨着进军的策略和细节,李悠也偶尔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的间隙他未尝没有几分遗憾,看来从今以后自己亲临战场的机会恐怕是越来越少了啊!
第838章
大明崇祯十一年
  已经习惯了征战四方、枕戈待旦的日子,这几年老是憋在京城里处理那些繁琐至极、永远也处理不完的政务,早就把李悠给憋坏了,而且虎符也似乎没了消息,迟迟不肯给他发布任务,现在眼见着大战将起,自己却不能领兵出战,李悠心里难免有些郁闷。
  可这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现在天下方定,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多不胜数,而且哪些将领也需要有建立功勋的机会,像是讨伐蜀中这样的小阵仗李悠都要御驾亲征的话,恐怕就连这些将领也会感到不满了吧?身为君上也应该给下属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李悠才将这次领兵的任务交给了周伯符和许光,今后恐怕只有进军漠北或者攻入河东道的时候他才有机会再次披挂上阵、御驾亲征了,而那将会是在蜀中彻底平定之后的事情。
  “这几日你和学堂里请几天假,随朕一起到总参谋部看看率军征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李悠将心中的郁闷暂且放下,转而利用其这个难得机会教导起李珏来,古语有云:国之大事,在戎在祀,身为一国之君决不可对战争一无所知。
  他可以不懂带兵打仗,但一定要明白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战争的胜负又涉及那些方面,身为一国之君要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才能让己方在战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而这一切光看兵书远不如去总参谋部来的直观,李珏现在正是吸取知识最旺盛的年纪,提前给他灌输正确的理论和观念大大的有益。
  那有男孩子不对战争充满憧憬的,所以一听到有这样的机会,李珏当然高兴,唯有周南却有些心疼孩子,生怕那些粗鲁的武将冲撞了李珏,但是一想李悠也会和他一同前往,就彻底放下了担忧。
  “臣等拜见陛下,拜见秦王殿下!”换了一身亲王服饰的李珏气质大变,小小的年纪就有了几分威严,待众人行礼结束之后微微回礼。
  “小王此来乃是为了向诸位将军了解征战的要点,诸位无需顾忌小王,只需和往常一般行事即可。”李珏条理清晰地说道,众人领命而去,继续围着沙盘讨论起作战的细节,另外他们也安排了一名机灵的参谋陪在李珏身边给他耐心地解释着其中的关键。
  渐渐地众人进入到工作状态,似乎忘了李珏的存在,大声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李珏却不以为忤,而是耐心地听着他们的言语,并且时不时向参谋提出自己的疑问,“敢问为何许将军、周将军他们说了半天也没说到行军布阵、谋划用计的事情?而是一个劲儿的在讨论粮草的供应、道路的通畅?”
  听起来和自己在话本小说里、说书先生口中所见过的那些智谋百出的统帅完全不一样啊?反倒是……反倒是像个锱铢必究的商人?这就是李珏对他们的初始印象。
  “殿下,所谓妙计百出不过是说书先生的胡言乱语罢了,真正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却不是这些,而是将士们能不能吃饱饭、有没有精良的装备、合格的训练。”参谋如实答道,“战事胜负的关键有一半在后勤、三分在训练、一分在情报、最后的一分方才是临阵指挥,以我嘉州军的实力,只要保证粮道通畅,蜀中的军队就根本不是对手,而周将军和许将军他们现在商议的正是如何保证这一点。”
  李珏微微皱眉,细细品味着这名参谋的言辞,在他的心中一闪崭新的传呼就此打开,让他看到了和昔日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片刻之后他就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小王明白了,这就好比前朝皇帝御驾亲征关内道,却被袁章打得落花流水一般;若非大魏禁军断了粮草供应,军心涣散,袁章怎么如此轻松就能获胜?”
  这一战乃是李悠成名的第一战,李珏平日里也没少听人说起过,他很快就将参谋的话融会贯通,运用到对这一战的分析上,“而且听闻大魏禁军平日里操练也是十分懒散,除了少部分精锐之外,大多都不堪一战,如此说来他们在后勤和训练上已经远远路后语袁章的北虏骑兵,又因为朝中文官隔绝了消息,让他们失去了正确的情报来源,所以这一战的失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殿下聪慧,正是如此。”参谋点头称是,顺便恭维了李珏几句,“在如此情况下,纵使李圭深通兵法也是无力回天,若非陛下英勇果敢立刻带他突围,前往尉州暂避,恐怕李圭早就落入北虏手中了。”
  经过这一番解释,李珏对周伯符他们那些听起来十分枯燥无味的话题渐渐生出了兴趣,并且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等回宫之后李悠考校了他一番,发现李珏的确是颇有所得,对此自然十分高兴,傲胜嘉奖了李珏一番。
  嘉朝的战争机器高效的运转开来,很快就做好了出征的所有准备,粮草军械安排妥当,各部兵马缓缓朝着目的地集结,黑冰台不断送来最新的情报,蜀中也似乎意识到了有情况发生,于是连忙派来使者到端木见府上求见,可惜却被端木见一通忽悠应付了过去,根本没有打探到丝毫有用的消息。
  既然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么周伯符和许光、孙初阳、江随云等人也该离京前往山南东道、江南西道了,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李悠正式昭告天下,宣布了讨伐蜀国的命令,并亲自将这些将领送到京城之外。
  哎,可惜这一次不能亲自领兵征战啊,送走他们之后李悠带着一丝羡慕回到了皇宫之中,将伺候的太监和宫女从身边赶走,独自一人呆在御书房之中翻阅奏折,而就在这时摆放在传国玉玺旁的虎符再次发出光芒。
  “请宿主做好穿越的准备,本次的任务世界是大明崇祯二年……”久违的声音再次出现,光芒一闪李悠就到了另一座皇宫之中。
第839章
崇祯
  “宿主本次的任务是击败皇太极的后金兵,荡平大明境内的流民军,让大明能够逃过被蛮夷灭亡的命运,此次任务需在十五年内完成。”说罢虎符的声音就此消失。
  睁开眼睛,外面的天已经亮了,李悠稍微坐起身子环视着房间里的布置,只见雕龙画凤奢华异常,倒是和自己的皇宫颇有相似,略有不同的就是这里的布置陈设略显陈旧了些,看上去应该是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
  没想到这次竟然穿成了崇祯皇帝,说实话这次的任务不比上次的崖山之战来的容易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可以说是还要超过崖山之战,因为在崖山之战前后,李悠需要考虑的仅仅是蒙元,而在大明考虑更多的则是那些拖后腿的大明士绅们,要不是他们屡屡以自己的短见拖累大明,大明也不可能败给满清和李自成。
  要完成这次任务,表面上的敌人是皇太极,但实际上却是那些在朝堂上、在乡野之间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士绅阶层啊,上到皇亲国戚,朝廷阁臣,中到各地官员,下到乡间地主,这些人就像是寄生虫一般拼命吸取着大明帝国的血肉以壮大自己,最终却在李自成和清军的夹击之下灰飞烟灭。
  还好比起原来的崇祯皇帝,我却多了数万忠诚可靠的军队,无论是想要对付皇太极还是那些祸乱大明的士绅阶层,手上没有充足的武力是不行的,虎符之中的五万宋军将成为李悠坚实的后盾,在靖康之变中戚家军帮助大宋逃过了灭国的后果,而这次却又轮到宋军将大明从灭亡的灾难之中拯救出来,这或许也算是缘分吧?
  当然这些士兵终究不是能随便拿出来的,李悠还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所以他起床在太监宫女的伺候下更衣洗漱完毕,然后来到乾清宫西暖阁之中,打算先看看最近送上来的奏折,了解了解如今大明的形势。
  李悠的见识和处理政务的能力远非朱由检可比,穿越多个任务世界和奖励嘉朝的经验让他十分轻易的就看到了奏折之中隐藏的目的,如今辽东有皇太极犯边,西北有流民作乱,但那些朝廷的重臣们却不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将其视为党同伐异的好机会,对自己的政治敌人大肆攻轩,看的李悠气不打一处来,如果都是这样的货色,大明不亡简直没天理啊。
  忍耐下怒气,继续浏览着奏折,试图从中找出一些有用的消息来,却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抬眼一看只见朱由检亲信的大太监曹化淳带着满头的汗水捧着一封奏章走了进来,看上去应该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陛下,蓟辽督师送来一封奏折,事关重大,内阁和司礼监不敢轻易处置,还请陛下亲自过目。”曹化淳跪在地上奏道,说完将奏折举过头顶,一名小太监接过送到了李悠面前。
  “蓟辽督师袁崇焕?”没想到来大明的第一天就收到了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送来的奏折,而且看曹化淳如此忐忑的样子,恐怕不是小事,莫不是……带着疑惑李悠飞快的打开了奏折,只见奏折上的内容果然和他想象的一样,乃是袁崇焕擅自斩杀大明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执掌东江镇的主帅毛文龙的奏折。
  在奏折中袁崇焕历数了毛文龙的十二宗大罪,表明事态紧急自己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最后又说,毛文龙作为大将,不是我可以擅自诛杀的,所以我谨席橐待罪。
  来得时间还是晚了点啊!对于袁崇焕和毛文龙的操守李悠并不想做什么评价,但是正因为有毛文龙和东江镇的存在,对皇太极的侧翼起到了极大的牵制作用,让他无法全力出击,而现在毛文龙已经死了,东江镇余下的将帅无论是陈继盛也好,其他人也好,都没有毛文龙这般威望可以将东江镇重新团结起来,继续保持对皇太极侧翼的威胁,那么接下来大明对皇太极的战略形势将更加恶化。
  “毛文龙乃是朝廷册封的左都督,正一品的朝廷命官,蓟辽督师有什么资格擅自斩杀?”这要是放到嘉朝,差不多相当于江随云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把周伯符给砍了,这说什么也不能轻易放过啊!
  原历史中朱由检想着既然毛文龙已经死了,辽东又要依靠袁崇焕,所以没有对袁崇焕做任何处置,反倒下旨坐实了毛文龙的罪名,让东江镇的官兵对朝廷的信心大失,解决了皇太极南下的后顾之忧,三个月后继率领大军攻到了京城之下。
  但是李悠看问题的角度却和朱由检大不一样,在他看来制度才是一个国家延续的根基,朱由检的处理方式乍一看乃是暂时安抚住了袁崇焕,但长久来看却是下下之选,朝廷的一品大员被擅自斩杀,朝廷却没有任何处置,这对朝廷的威望乃是极大的损害,朱由检的处理方法断不可取。
  “传旨,命袁崇焕回京解释此事,命东厂、锦衣卫彻查此事的真相;派人前往东江镇表明朝廷的态度,暂且稳住东江镇。”不论毛文龙是不是真的有罪,袁崇焕的这种做法都是极不妥帖的,他必须有所交待。
  “陛下,袁崇焕身兼蓟辽督师要职,要留在辽东提防建奴南下,恐怕不宜轻动啊?”曹化淳有些蒙了,为何陛下的反应和他料想的完全不一样?他想过皇帝会暴怒,甚至会破口大骂,但是绝没有想到他竟然会如此平静的说出这般命令。
  “他既然自己都说擅杀大臣乃是大罪,那么回京加以分辨也是应有之意。”李悠直接用袁崇焕奏折里的话堵了回去,“若是他不敢来的话,就证明的确心中有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2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