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五千年(校对)第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292

  “如此就好,小弟这就预祝袁兄夺得状元,成就本朝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美名!”说罢王清任目送着袁章进入皇宫。
  宣政殿中,当今大魏皇帝李圭高坐宝座之上,静静地看着两百余名通过会试的考生在几案上笔走龙蛇,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人能成为他的肱股之臣,扶助大魏扫除北寇、涤清天下,让大魏在他的手上实现中兴。
  接着他的目光又依次从宰相杨介夫、御史大夫贾澄等重臣身上扫过,这些人久居高位,早已变得暮气沉沉,朕想对朝政稍作变动,他们就搬出祖宗之法来万般阻挠,再加上宫中皇太后对他们言听计从,朕这个皇帝当得憋屈啊!
  但愿朕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恩科就能选中几位宰相之才,好早些将他们逐出朝堂,好让朕早日得偿所愿,李圭稍稍侧过身子,询问大内总管太监魏士良,“今科有那几位贤才参加殿试?都给朕一一指出来。”
  “是,陛下!”魏士良悄悄瞟了杨介夫一眼,然后才给李圭介绍道,“第一排最左面的那位是来自蜀中的苏少游,据说此子七岁能诗,文采着实不凡。”
  “诗词歌赋岂能用来治国?”李圭斥道,纵观历代大才子、大诗人,可有几个能在朝堂上有所建树的?治国平天下依靠的可不是这些。
  “是,奴婢谨记陛下教导。”魏士良连忙出言谢罪,接着他又介绍起第二名贤才来,“第三排左起第四位乃是荥阳郑氏的子弟郑清之,此子熟读经义,会试时论盐铁的策论引得诸位考官交口称赞。”
  “还有么?”李圭冷哼一声没有评价,这朝堂上的世家子已经够多的了,这位大抵又是一个只会抱着祖宗法度不放的杨介夫吧?
  “有,第六排正中间的那位是今科的会元袁章。”魏士良似乎听出了李圭的不满,暗暗地擦了一把冷汗继续介绍道,“这袁章出身寒门,先是得了江南的解元,又入京摘得会元!若是此次能成为状元,这就将是本朝第一位能三元及第的才子。”
  “哦?可是在太平的雅集上吟诵出‘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的袁章袁飞卿?”那首诗让杨德明等人颇为不快,但李圭却是很欣赏的,在他看来,阻挠他称呼先父为皇考的都是大大的奸臣。
  “正是,此人乃是昔日大儒龙溪先生的弟子;先皇在位时龙溪先生因为曾被杨丞相上书弹劾,最终罢官贬斥,流落江南,收了袁章为关门弟子。”魏士良手上掌管着皇城司,对这些机密往事知之甚祥。
  “哦?龙溪先生的大名朕也曾听闻过,今日倒要看看他的弟子得了他的几分本事?”李圭眼前一亮,既然和杨介夫有仇,那么岂不是正和己用?
  随着魏士良的介绍,李圭对本科的考生有了大概的了解,期间还曾走下宝座,来到众士子身边扫了几眼他们的答卷;那位袁章运笔如飞却又句句言之有物,给他留下来颇深的印象。
  看到李圭在袁章身旁停留许久,朝堂上寒门一系的官员纷纷喜笑颜开,在他们看来他们寒门一系即将又添一员大将,而杨介夫依旧是一副不动声色的样子,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时辰已到,众考生停笔!”主考官一声令下,负责监考的官吏游走于几案之间,将考生们的试卷一一收起,并汇总到诸位考官面前。
  大魏朝的殿试仅有一篇策论和一首诗词,因此批改起来并不怎么耗费时间;没过多久诸位考官就将试卷批改完毕,并将他们选定的前十名送到宰相杨介夫等人面前。
  先皇在位时,历次殿试的最终名次都是由宰相审核、皇帝最终确认,而如今新皇方才即位,并未对此做出更改,所以杨介夫才如此淡定。
  杨介夫翻开第一名的卷子,一看姓名果然是袁章,他不动声色的读了下去,片刻之后冷笑一声,果然还是年轻人,思虑未免不够周全,如今竟让我发现这么大的漏洞,提前准备的手段看来是用不上了。
  匆匆将前十名的试卷翻了一遍,杨介夫出列启奏道,“启奏陛下,臣对诸位考官所列的名次并无太大异议,只是这袁章的卷子,臣以为不仅不应判为状元,还应该加以黜落!”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寒门一系的官员纷纷驳斥,而英国公丘元德则默默举起手中的玉笏以遮掩自己的笑意。
  “哦?卷子且呈上来看看。”李圭想起了方才魏士良的话,不由得对杨介夫赤裸裸的打击报复愈加不满起来。
  魏士良连忙过来从杨介夫手中接过袁章的卷子,细细的看了一遍策论,似乎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他将询问的目光投向杨介夫。
  “陛下,请看袁章的那首词!”杨介夫提醒道。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李圭细细的吟诵一遍,眉头越皱越紧。
  片刻后,袁章的卷子从宝座上掷下,李圭压抑着自己的愤怒,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来,“此卷黜落,袁章终生不得应考!方才判卷的考官罚俸半年!杨相国目光敏锐,赏白璧一对。”
  大殿之中的袁章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117章
犯讳
  我这首词应该是非常得体的,一片祥和升平的景象,以玉宇、仙露、碧天将天意与人事结合,安和而祥瑞。为了科考,我已经是放下心中执拗,写出这等歌功颂德的词来,为何陛下还是如此不满?难道有那些词用得不对么?
  哦,是了,“太液波翻”这一句中的“翻”字用得似乎有些不妥,若是改成“玉宇澄清”的“澄”字要更好一些,可是即使如此也不至于要黜落吧?袁章细细的将这首词在脑海中过了一遍,也仅仅是发现了一点小问题而已。
  “陛下,臣以为袁章这阙词堪称精妙绝篇,为何要因此将其黜落?”观文殿大学士王乐道出列问道,这阙词他方才也曾看过,除了“太液波翻”略有瑕疵之外,其他的都堪称绝妙好辞,陛下为何生出这般怒气来?
  呵呵,你们这些人整日只知道研读圣人经义,却对陛下的近况一无所知,还真是让老夫觉得有些胜之不武啊!杨介夫心中冷笑道,你们难道就没有读过陛下前些日子给赵王写的祭文么?最后几句是“俨时巡之仙仗,执川逝之宸仪。呜呼哀哉!攀鼎龙兮莫皇,瞻幄凤兮何有?”如今再看袁章“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句,不正是与“彼时”五句的意思暗合了么?
  而且此词第一句就是“渐亭皋叶下”,“渐”字用得极为不妥,因为皇帝病危叫“大渐”;这些年赵王、先皇先后归天,加之陛下身子并非康健,他看到“渐”字又怎么会开心?
  这些倒还罢了,最多会让陛下心生不满,而不至于将其黜落,可是你好死不死的又在词中写了“正值升平”,这就是自己找死了!莫非你不知道赵王的姓名乃是李升?你在策论之中但凡遇到有先皇名讳的地方都用了它字避讳,怎么到了这里就依旧用原字了?
  陛下如今正为尊赵王为皇考之事和朝廷诸臣闹得不可开交,你却在殿试的试卷上直接犯了赵王的名讳,这岂不是触了陛下的逆鳞?将你的卷子黜落,永不录用还是轻的了!
  杨介夫脑子之中如电般闪过诸多思绪,略带怜悯的看着端明殿大学士王乐道,此时出列只会让陛下对你们的观感更为厌恶。
  果然,李圭当即就怒不可遏的指出了袁章这首词中犯讳的地方;王乐道顿时面如死灰,往年科考众人都记得要避大魏历代皇帝的名讳,而今上即位后众人都记得要加上他的名讳,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也要避开赵王的名讳,连他们判卷时都没有想起;但袁章终究是犯了赵王的名讳,已然铸下大错不可更改。
  大魏以忠孝治国,李圭指出此处乃是对赵王的纯孝之举,王乐道等寒门大臣连辩驳的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宫中侍卫将袁章插起,丢到宫门之外。
  “袁兄!这是怎么了?”当袁章被宫中侍卫丢到宫门之外,在宫门外等着他高中状元的王清任不禁大为变色,连忙冲上去将他扶起来问道。
  “哈哈!二十年苦读,满腹经纶,经义诗文、兵法韬略无一不通无一不精,如今仅仅是一字之错,就惨被黜落、永不录用!”袁章现在几近癫狂,不能通过科举立于朝堂之上,他还怎么找杨介夫报仇?没想到自己的老师载在杨介夫身上,自己又重蹈覆辙,一念至此,袁章挣开王清任仰天长啸,“老天呐,你何其不公啊!”
  “宫门之前不得喧哗!再有下次,休怪本官将你投入大牢。”一名拱卫皇宫的皇城司官吏出来冷森森地说道,方才他已经知道袁章被黜落、永不录用的结果,对于这样没什么根基、又断了为官之路的学子,他是一点都不会害怕。
  “在下这就带他离开!”王清任连忙拖着行尸走肉一般的袁章上了马车,向自己家中行去,一切还得等他的父亲从朝堂上回来再细细打听。
  而宣政殿中,殿试继续进行,杨介夫一言之间赶绝了寒门重臣们看好的希望之星,那些寒门重臣又岂肯就此罢休?于是乎,荥阳郑氏的子弟郑清之等世家考生的试卷被他们翻出来一字一句的仔细核对,但凡发现问题就猛烈抨击。
  世家一系自然不肯示弱,他们也找出了蜀中苏少游等寒门考生的卷子大肆批驳,一时之间宣政殿上群臣分作两边战得不可开交,将国家好好地抡才大典搞得是乌烟瘴气。
  大殿之中,唯有英国公丘元德为首的勋贵一脉巍然不动,静静地站在那里忍着笑意看着自己的对手们产生分裂,他们知道自此以后世家和寒门再也不可能如此亲密无间的合作了,或许接下来就是他们这些勋贵出头的时候了。
  闹腾了许久,群臣才在杨介夫和贾澄等人的劝导之下安静下来;李圭御笔点了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而其他名次就以诸考官所报上来的为准,今科殿试,除了袁章之外并未黜落任何一名士子,众多新进士叩谢皇恩的声音从宣政殿传出,一直传到宫门之外。
  当皇榜贴出来之后,震动了整个京城,大才子袁章因为一字之失而被黜落的消息迅速传了开来,一时间群情各异,破口大骂杨介夫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
  而袁章在回到他暂时居住的王维桢府上之后,一连三日水米未进,将自己独自锁在房中,不知道想些什么。
  至于杨介夫这边却不肯就此放过他,“明儿,你去找两个可靠的人手,找到那袁章;读书人大喜大悲之余饮酒过度,而导致失足落水不幸溺死者多矣,你们可要把这位袁大才子照看好了。”
  “是,父亲,我这就下去安排!”说罢杨德明出了屋子,片刻之后两道黑影从后面溜出了宰相府,往国子监祭酒王维桢的府上行去……
  第四日凌晨,当王清任推开袁章的房门时,发现那里早已是空无一人,只在桌子上留下了一封墨迹未干的书信。
第118章
混战
  “可汗,那鸿胪寺卿的宅子就在这条巷子里。”王维桢的宅子外面两条街的距离,一队身穿羊皮、髡发扎辫的漠北蛮族缓缓行过。
  “一会儿我跟你进去,其他人留在外面保护萨满大人。”被称作可汗的阿鲁布制止了部众的劝阻,用贪婪的目光打量着视野之内这一栋栋华丽的建筑,“我倒要看看掌管大魏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如今我们唐括部已经接近统一草原,接下来该试试和大魏过过招了!”
  萨满大人已经说出中原即将大乱,我们唐括部的机会就要来了,只是在进攻之前还得看看大魏的官员是否聪明,他们的士兵是不是勇敢;从入关至今,沿途所见的官员大多贪腐无能,士兵多是瘦弱胆怯;如今到了他们的京城,如果京中的官员和士兵也是这般,那么等回去之后就开始准备起兵。
  一行人来到主管诸番入贡的鸿胪寺卿门外,唐括部的使者送上银子,又在门口等了许久才被召唤入内,而唐括部的可汗阿鲁布则扮成使者的随从捧着礼物跟随入内。
  唐括部的部众在外面整整等了两个时辰,一直到夜幕降临,使者和阿鲁布才从里面出来,阿鲁布的眼中闪烁着兴奋地光芒,压低嗓音说倒,“成了,那鸿胪寺卿已经答应上书请求再开互市,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用瘦弱的马匹换来足够的兵器了!”
  虽然鸿胪寺卿明言互市中严禁交易粮食铁器,可是只要银子给的足,那些黑心的商人自然会帮自己打通关系,而这些银子等自己破关之后迟早都能收回来。
  “再在京城停留三日,三日后我们北上返回草原!”阿鲁布想借着这三天的机会多看看这座繁华的城市,或许用不了多久它就属于自己了吧?
  说话间一队人马从他们身前缓缓行过,领头的那名年轻人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阿鲁布的眼睛忍不住眯了起来,以他在草原上征战多年的经验可以看出,这名年轻人还真是个可怕的将军啊;待他们走过,阿鲁布叫过一名机灵的部众,“去跟上他们,打听打听他到底是谁!”
  “许先生,方才站在鸿胪寺卿门口的是那里来的蛮夷?”李悠也好奇的问道,方才那些人一看就是凶恶善战之辈,比起匈奴的王庭精锐也不差了,若是这些人成为大魏的敌人还真是不好对付啊。
  “他们是漠北的唐括部,当年我在边关的时候和他们打过交道。”许光缓缓说道,“我离开边关时,唐括部还是漠北诸部中的一个小部落,听从边关回来的旧友说他们有了一个了不起的头领,带着部众接连吞并了附近的小部落,如今已经是漠北数一数二的大部落了,这次或许是来京城朝贡的吧?”
  朝中党争不断,边关之外强敌窥伺,但愿这大魏能多坚持些日子吧;李悠又想起了前些日子被黜落的袁章,虽然他对袁章并无好感,但对方的才华还是让他佩服的,如今看到这样一名俊才被朝廷断送了出路,他不禁对朝廷越发的失望了。
  嗯?刚想到袁章,他就来了?接着昏黄的灯光,李悠看到袁章正狼狈的向自己这边跑来,衣服上满是鲜血,不停的回头张望着,似乎有人正在后方追赶。这是要赶尽杀绝啊,李悠顿时一个激灵,这些朝廷重臣做的也太过分了吧?
  “小爵爷,此时不宜掺和,我们还是避开吧?”许光伸手扶住了腰间的长剑,稍微向前半步挡在了李悠身前。
  救还是不救?李悠心中激烈的斗争着,如果救了他就意味着要得罪杨介夫,如果不救自己似乎又有些不忍,最终李悠叹了一口气,“先停下吧,等他们过去了再说。”我就站在这里不动,你如果闯到我的队伍之中我就救你一命,如果你走了其他地方就别怪我坐视不理了。
  杨介夫,我和你势不两立!袁章紧咬着牙关飞跑,方才若不是自己被石头绊了一下躲过了身后的闷棍,现在恐怕早就死了吧?没想到自己刚刚被黜落,杨介夫这边就派出人来追杀自己,这奸相还真是肆无忌惮啊!
  前面是谁的人马?袁章看到灯光精神一振,连忙向前冲去,身后紧追的杀手也立即追了上来,一名黑衣人从怀中摸出一枚飞镖对准袁章的后心丢了过去,他知道若是让袁章闯入队伍就糟了,必须在此之前杀了他。
  “李悠?”等看清楚了来人,袁章顿时一愣,却看见李悠伸手拔出宝剑向他刺来,袁章顿时大惊,难道他也要落井下石么?
  长剑从他肩膀擦过,只听叮的一声,一枚飞镖被格挡在地上,袁章此时才明白李悠方才出剑是救了自己一名。
  “皇城司捉拿钦犯,来人不得阻拦!”身后黑衣人的叫声让袁章清醒过来,他表情复杂的向李悠拱拱手,继续向后跑去。
  李悠也收起了长剑为追兵让开了去路,只是行走之时稍微慢了些,算是为袁章的逃亡争取到了一点时间;两道黑影从他们身边擦过,飞快的向袁章追去。
  袁章此前肩膀中了一剑,至今来不及包扎,此刻血越流越多,身子也越来越软,似乎有些坚持不住了。
  踉踉跄跄的拐过一道弯,前面再次出现一队人马,袁章从牙缝里憋出几个字,“救……救命。”然后就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可汗,是个大魏的书生。”唐括部的使者蹲下来打量一番说道,“不过从他的双手来看,似乎也练过一些武艺,受了这么重的伤还能跑得动,实在是个勇士啊。”
  “皇城司捉拿钦犯,来人不得阻拦!”两名黑衣人又开始拿皇城司的名头吓唬人,不过这次那些蛮夷打扮的队伍却一动也不动。
  “可汗,咱们到底要不要救他?”唐括部的战士们握住了弯刀,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可汗身上,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些人都会毫不保留的遵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2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